0
当前位置:圣托味道 - 文章列表 - 《庄子》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圣托人回复

2 楼 罗凤叶 @2022-12-19



《庄子》白老师开幕致词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学习又一部中华经典《庄子》。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最大的幸运之一,莫过于我们可以无障碍的学习2500年前圣贤的经典,这就是中华文化5000年来没有断流的传承到今天,在我的身上所体现到的这份幸运。
比如庄子,对于老子所阐述的道进行更充实、更充分的论证和展示。道为何物呢?道德经讲,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庄子也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我有限的生命去追寻世界上无限的知识,那该怎么办呢?答案是:不只是在知识上去努力,获取各个领域最先进的知识,更要去体会天地万物、人世间的那个道。那到底何为道呢?
有人问庄子到底何为道?庄子说,道在瓦砾,道在泥土,道在蝼蚁。大家说道不是很高深、很深远的,怎么会体现在这么细致末节上呢?你看我们回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体会到的,比如说在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物理上的万有引力定律。所以任何事情物体之间都是有相互的引力的。因为有万有引力定律,所以苹果从树上会掉下来,会砸到牛顿的头。因为有万有引力的定律,所以我们走在路上不至于飘起来。因为有万有引力定律,所以哪怕是在细微的微尘都会落到地面上。这就是万有引力,大自然的规律,它体现在事事物物上,没有任何一件我们看得见的事物,可以超越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的程度,你看就是初中的时候,我们考物理的分数,我们这个考60分、80分、90分,那60分、80分、90分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意味着我们对万有引力这个自然规律的明白和理解的程度,其实方便的讲,这个就叫做道。就是说万有引力定律,自然规律就在那里,我们对这个本质规律明白和体证的程度,就是我们的道。所以规律是客观的,这个道更多的体现为我们每个人自我的修为。所以你看我们说对于自然界的万有引力定律等等,各种物理、化学、数学定律,明白体证程度,这是体现为我们的道。这个分数就相当于对应到我们的道。
同样的在人世间,在人生,在社会,在职场,同样有它的规律,对于这个规律明白体证的程度就是道。所以,我们说中华文化的核心密码之一就是道,学习所有的经典都是为了对这个道能有所体证。阳明先生龙场悟道,这是儒家思想阐述的道。这个庄子所阐述的道家思想的道,其实道是不分儒家和道家的。阳明先生也讲道无粗浅,道无深浅,见有粗精,这道是没有粗浅之分的,是我们的见解,有深有浅,有宽有窄。所以对于人生社会本质规律明白认识的程度就是我们的道。所以学习庄子,就是沿着庄子为我们指引的那条路,不断的提升我们的道行,提升道行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管和同事相处,还是和领导相处,能够更有章法,更有智慧。
比如说,我们要与人为善,这就是人生社会本质规律之一。与人为善,我们就会收获到更多的善果。可是,如何是与人为善?与人为善有大善、有小善。比如说我们善待身边的这个伙伴,但凡有一点困难的,我们去帮助他。但有的时候为了这份善,我们反倒会耽误了自己更重要的事情。所以小善的事固然是一种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但是我们要更有智慧,更有智慧的人,就是不要去做。大善,何为大善呢?比方说你的一位同事,他跳槽了,跳槽,因为那边可以付给他两倍或者三倍的薪水。那这个时候你要提醒你的这位伙伴,这位同事,或许那里是一个更好的机会,但也可能在那个机会背后隐藏着某种更高的人生、市场的成本。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期望着一分耕耘有三分收获,那一定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在其他的领域付出更多的耕耘,就是原本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三分付出才能有三分收获,那现在一分付出就能有三分收获,意味着你要付出,另外的两份,是你看不见的,或者是你不知道的,或者你有迫不情愿的,或者对你而言可能造成伤害的付出。所以你看,你对于同事能有这样的善意的提醒,这就叫做大善。
同样对于一个领导,我们要尊重领导,对领导的尊重也有两种,一种是小的尊重,一种是大的尊重。小的是说领导要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勤勤恳恳的努力去做每一件事。如果做错了,那是领导的责任,领导让我这么做,那我做错了,就至少不全是我的责任,你可以推卸责任。所以你看这个小的尊敬里面就包含着自我的保护,就有一种小我的一个概念。那大的尊重是怎样呢?领导给了你任务。首先是我们认真的对待。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感觉好像是有一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或许客户有了最新的一些反馈,你可以基于客户的反馈升级你工作的内容。这个时候你就要跟领导去反馈,你要根据我的观察,或许这件事情我们这样那样做,可能会达成更好的效果。
对于领导,看起来是对领导给你的指示、指导能有一些改变。但事实上这是对于领导真正的尊重,所以这就是在职场上的智慧。这个智慧的本质是什么呢?智慧的本质就是我们也以一份更纯粹美好的心灵,面对我们的同事,面对领导,同样我们可以面对客户。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少去许多的烦恼。因为庄子为我们呈现的是什么?是逍遥,是自在。
然后这个逍遥和自在的本身就是依道而行,才能减少无谓的碰撞,才能少一些内卷,才能真正的舒展生命。因而也让我们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创造更大的价值,因而给家人带去更好的回报,让自己也能收获更多的成就感。我们一起学习庄子,一起舒展我们的人生,在职场当中取得更多的成果,祝福大家,谢谢各位。
《庄子》第1课~逍遥游.鲲鹏故事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各位同学早上好。今天是我们第九期百日成长开学的第一天。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共同学习庄子这部经典。庄子原文分为内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今天我们学习内篇中的第一篇~逍遥游。在刚刚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鲲化为鹏,翱翔天际那一幕震撼人心的场景。那么庄子,透过鲲鹏到底在讲什么呢?我们来看原文。
我们先看第一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北冥就是北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北海有一条大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有多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我们可以想象,在一片无比广阔的苍茫大海中,有一条无比巨大的鱼,它的身体长达几千里,就算是30米长的鲸。在它面前可能都如一粒微尘那样大小。
可以说这个鲲一定是这片大海的王者了。但庄子告诉我们,即使鲲已经这么大了,它还可以进一步的成长,成长什么呢?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鲲,可以变化成一只大鸟,名字叫做鹏。这是大鹏,甚至比鲲还要大。仅仅是他的背部,就不知道有几千里了。想想看,当他舒展开翅膀的时候,就可能数倍于几千里。可能它的翅膀可以达到上万里的长度。当大鹏鼓动起他的双翅,高高的飞起的时候。他的双翼在天空上,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一样。根本看不到它的翅膀的尽头在哪里,遮蔽了天空。
庄子继续讲,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就是鹏这样一只大鸟,当海水运动的时候,它就要迁徙到南海那边去了。南明就是南海。它这个飞翔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庄子说,他也看到过有一本书叫做《齐谐》,专门记载一些在大众眼里奇怪的事物。在这本书上记载说,当这个大鹏鸟前往南海的时候,它巨大的翅膀拍打在海面上,可以击打起3000里长的水花,然后抟扶摇而上,这个扶摇就是飓风的意思。大鹏就是这样,乘着巨大的飓风飞上天空,他飞到9万里的高空,然后去以六月息者也,乘着六月的大风往南海那边飞去。后面的故事还有很长。由于时间关系原文的部分,我们就讲到这里。
现在我想问问同学们。听了这段鲲鹏的故事,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好,我们听到实验班有的同学说,听了这一段,就感觉庄子很潇洒。有同学说,感觉庄子的精神世界很浪漫。也有同学说感觉到文字后面很有力量。其实在四百多年以前,有一位智者,他反复读了庄子的逍遥游,讲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庄子的逍遥游本质上讲的是圣人之道。
阳明先生也告诉我们说,圣人之道,吾性之足,翻译过来就是说庄子讲的这个鲲鹏,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幅鲲鹏的画面,大我的画面,英雄的画面。为什么呢?
我们进一步来理解鲲鹏精神到底传达给我们什么?我们用两个关键词来总结:一是超越,二是英雄。
我们再来看鲲鹏这个故事。你看庄子讲这个故事,真是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庄子讲,由鲲到鹏,他只用了八个字,就把这一段给讲完了。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如果我们不去深入的明白和体证这八个字背后的含义,我们可能会觉得就是一只巨大的鱼。它好像忽然一下就变成了大鸟了一样,轻飘飘的,猛的一下子就变了。但我们仔细去想。其实不是的,因为从鲲到鹏,由鲲而鹏,这是一个很了不起、很艰难也很壮阔的一个过程。
因为像鲲那么大的身体。他想要转过身来化而为鸟,那是要经历巨大的努力的。比如,我们可以自己感受一下,如果我们去一个游泳池里游泳。两个小时后,你会发现,当你想要上岸,想突破那个水面的时候,你的身体是很沉重的。因为你已经习惯了水中的浮力。这就是惯性的作用。我们这样100来斤的身体尚且要感受到如此的重量,何况是在大海之中,这个长达几千里的鲲呢?鲲要突破他过往的成功与荣耀,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也是那位四百多年前的智者。他用五个字诠释此时的鲲,叫做奋全体道离。
奋就是发奋图强的奋,全体就是用尽浑身力气,道离就是鲲积蓄了很久的深厚的道的力量。鲲是积蓄能量,用尽全力依道而动,才完成他这种脱胎换骨的蜕变,突破了生命的瓶颈。
这就是逍遥游,传达给我们的核心精神~超越,就是不管在什么处境下,我们都可以像鲲鹏一样,或许你已经拥有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成功。但庄子告诉我们,你仍然可以像鲲一样突破出来,勇敢的去挑战,成为那个更高层面的鹏。
也许你正在经历风雨。你想超越却没有力量。庄子坚定的告诉你,不要怕那个大我的力量,就在你自己心里。自我革命,你可以像鲲鹏一样,超越海面上的暴风雨。同学们,鲲鹏是力量的象征,也是自由的象征。多少时候,我们被各种名利小我的枷锁束缚住,让我们的生命活得不自在。
庄子展现给我们的一个更高的画面。当我们看到这只鲲久远以来,在大海当中它已经成为王者。它依然可以冲出海面,冲向蓝天,成为它自己的英雄。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我们也可以由鲲成为鹏,这就是英雄的诠释,自我超越,自我革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那如何发现自己心中的英雄呢?接下来,我们就进行一个三分钟的深度思考的练习。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本子和笔。先写下这样一个问题,你引以为荣的英雄时刻是什么?回想一下,在过往的人生当中,有没有一次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自己的英雄时刻?
可能在那一刻,你做到了平常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比如自己平常比较怕麻烦,但在某一刻,当别人特别需要你的时候,你挺身而出,勇敢的担当了,这就是你的英雄时刻。也可能英雄时刻是你爆发了之前没有的能量。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你凭一颗父母之心,可以爆发出无比强大的力量。
在孩子看来,那一刻,你的背影就像个超级英雄一样。再比如说,你在某些重要关头,展现了让身边人为你赞叹的那份品质。比如,顾全大局,为国奉献,见义勇为。让你的父母、家人为你骄傲,这些都是你的英雄时刻,这样的一些英雄时刻可能都是我们自己心中的骄傲。
让我们几十年都难以忘怀,每次想到这些英雄时刻,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起一种温暖的力量。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英雄时刻再重新思考挖掘出来。好,三分钟的时间,我们开始深度思考的练习,回到自己心中去挖掘。我引以为荣的英雄时刻是什么?
三分钟后,我们回来。
刚刚的三分钟,你找到自己的英雄时刻是怎样的呢?在实验班里,有一位来自山东临沂的父亲,分享了他的英雄时刻。特别的感人,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说到英雄时刻,我就想到我儿子在两周岁的时候。有一次半夜感冒了,发高烧。当时他哭的很厉害,外面还下着大雪。当时我们住在县城,我们住的地方,离我们县城的那个县医院比较远,那时候家里也没有自行车,也没有私家车,更没有手机。记得当时那个时候是80年代末,也不像现在还有滴滴打车什么的,啥都没有。当时我急的就抱着孩子一路的跑,2公里多的路,一直抱着孩子跑到县医院。找到了急诊,等终于给他打上了针以后,天已经亮了。打上针,坐在那里,当时我看到外面下了大雪。我抱着孩子给他打吊瓶。当时自己内心也怎么讲呢?就感觉父母对孩子那种爱,可以是一往无前,奋不顾身的吧。当时记得就跟妻子说,如果有什么意外,我可以把孩子揽在怀里。我可以牺牲我自己,我感觉这就是我的英雄时刻吧。当时那种爱,那种决心,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听了这位同学的分享,真的是令人感动啊。父母之爱,感天动地,能填巨海。一颗父母之心,能使一位普通的父亲变成一名钢铁般的英雄。这种力量多么澎湃,多么强大。这种英雄时刻相信每一位做过父亲母亲的你,心中都一定会拥有。
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这样点燃大我的时刻,这就是我们的英雄时刻,只要我们肯开发,开发多少就能收获多少,这就是我们心中拥有的无尽宝藏,可以无限开发,这就是吾性自足的英雄之心,鲲鹏之心,这就是庄子在向我们传达的深深的呼唤。
勇敢的超越小我,唤醒心中的英雄,你心中也有那样一副鲲鹏的画面。我们的生命原本如此广阔,如此舒展,如此充满力量。



======= 百日成长:自我改革命倒计时第100天,100天目标:一百日完成二个课程学习分享,二本课外书行动分享;

《庄子》学习分享:鲲是积蓄能量,用尽全力,依道而动,才完成他这种脱胎换骨的蜕变,突破了生命的瓶颈,这就是逍遥游传达给我们的核心精神:超越。就是不管在什么处境下,我们都可以像鲲鹏一样,或许你已经功成名就,但你仍然可以像鲲一样突破出来,勇敢的去挑战成为更高层面的鹏。也许你正在经历风雨。你想超越,却没有力量,不要怕,大我的力量就在你自己心里,自我革命。你可以像鲲鹏一样超越海面上的暴风雨。鲲鹏是力量的象征。也是自由的象征。多少时候,我们被各种小我的枷锁束缚住,让我们的生命活得不自在。当我们看到这只鲲,久远以来,在大海当中,他已经成为王者,但是他依然可以冲出海面,冲向蓝天,成为他自己的英雄。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我们也可以由鲲成为鹏。这就是英雄的诠释。自我超越。自我革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3 楼 罗凤叶 @2022-12-20



第二课:蜩与学鸠 ----为什么一起工作,TA的成就比我大?
《庄子》第2课~逍遥游.蜩与学鸠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鲲鹏的故事,鲲鹏一激海水便成震荡3000里,展翅高飞便成扶摇直上九万里。鲲鹏给我们展现的是一种英雄的生命状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我心中的英雄,在生活中,那些心怀远大理想并勇于超越的人,就是具有鲲鹏精神的人。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保持着向上生长的生命状态。但是看到如此,气势渺小的蝉和斑鸠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庄子逍遥游》中蜩与学鸠的故事,原文开头就说,蜩与学鸠笑之曰:蝉和小斑鸠看到鲲至北海,正式飞往南海的壮阔画面时嬉笑起来。他们笑什么呢?蝉和小斑鸠笑着说,“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我奋力一飞,就冲上榆树、檀树都的枝头,有的时候还飞不到,那就落在地上罢了。哪里需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海去呢?”说的好像确实没有错。小小的蝉和斑鸠从地上飞往枝头,在十几米的距离之间,来去自如,自由自在。这样的生活不也很美好吗?何必要花那么大力气,费那么多苦功夫要飞到9万里的南海呢?”面对蝉和斑鸠的这种想法,庄子又是作何感想呢?
接着是这么说的,适莽苍者,三飡而返,腑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想必大家都有出远门的经历。在古代,出远门都是要自带干粮的,所以庄子举例说,如果我们要到郊野带上三顿饭的干粮就可以上,回来的时候肚子还是饱饱的。如果我们要到百里以外的地方,那就需要夜里就做干粮,做准备。再远一些,要是去千里以外的地方呢?那就需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提前准备。斑鸠又怎么能理解这个道理呢?听到这里,同学们是否有所疑问呢?这段话到底在讲什么?其实庄子就是通过这个故事来说:你想去的地方远近不同,所需准备的粮食,也就是目标不同,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积蓄的能量就是不同的。这是蜩与斑鸡一开始就没打算飞走的目标,不就只想原地方飞来飞去。它们付出的努力、练就的本事,也就是帮助他们飞几十米远。而反观目标远大,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所需积蓄的能量就更大。好的同学们,蝉和斑鸠的故事原文部分就讲完了。这个故事表面上确实是通俗易懂,但是我们来深刻探讨一下,渺小的蝉和斑鸠为什么会笑话鹏程万里的鲲鹏呢?
庄子的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什么呢?同学们联想到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常常会出现这样相似的场景。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不理解,领导为什么总是要去接那些别人不愿干的苦活和累活?别的部门领导都绕道走了。比如,我们是否看到有的同事每天都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干,周末可能都没有时间休息,你是否也有不理解?心里想,反正工资就那么点,多干也是这么点,少干也是那么点,还不如多休息,上班悠哉悠哉少干点,那才是真正的赚。比如可能有人会这么想,我就觉得做只自由自在的小斑鸠多好啊,蹦蹦跳跳,有吃有喝,做成内城外的跑多累呀。以上的这些想法,有人认为是层面不高,障碍自己进一步的成长,想要进一步突破管理自己,这样想理所应当,且无比正确。同样的一件事,或者对同样的一生,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先生有一段特别精彩的,可以为我们答案:可以把人生比喻为登山。首先人生最重要的是决定自己准备攀登什么样的山,因为跟你所登山的不同,要准备的东西也不同。如果是爬一座小山,想去郊游那样的轻装上面就可以了。可是要是想爬冬天的雪山,从防寒到实物应该准备,预备好登山所需的一切装备。如果想要攀登中,往往都连垂直攀岩的技术都必须掌握,也就是说,根据人生目标的不同,所需要思维方式也更不同。是的,同学们,稻胜先生所说的哪座山是周围的小山还是珠玛朗玛峰?这就是人生目标,就是我们的人生志向。就比如鲲鹏的志向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蝉与斑鸠的志向上,能飞到七八米上的枝头就够了。志向不同,认知就不同,自然所需的思维方式不同,体质不远大,其所需不是结果,是鲲鹏展翅而飞,便能飞上云霄。而小小的蝉与斑鸠只能在八九米高的枝头上,蹦来蹦去,还不忘嘲笑和妄议鲲鹏。但是为什么有人就能有鸿鹄之志,有人就只有燕雀之志呢?归根到底,一个人是否有远大的志向,本质上取决于心灵品质的不同。因为心灵品质高的人,境界高,格局大,有更高也合格,所以才能得出大志,因而也有这个能量来去实现自己的自信。听到这里,你应该能更深入的明白蝉和斑鸠这个故事背后深刻的哲理。那么今天我们就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深度思考一个职场的量问题上,为什么一起工作的同事,他的成就比我好?
我们事业班的一位同学经过思考后,真诚的分享了自己的职场经历:我是在公司从事人事工作的,至今我记得一个非常深刻的场景,那时我们的人事部经理要休年假,需要有人来接替他的工作。于是经理就来询问我们的意见。他先问工龄长的老同事是否愿意担当起来。老同事想也没想就说:“经理,我就是一个普通职员,而您是个管理者,我哪能干您的活,我干不了啊。然后经理就转头问我,我也表示自己没那个能耐,别的同事大体也是说的做经理的活,要跟总经理汇报工作,我不干。其实我们大家都是这么想的,能干我也不会干的,经理不在,恰好我们可以放松放松,哪会那么脆,主动给自己增加工作量呢?最后轮到一个刚入职一个月的新职员,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场的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个新职员轻轻地说,“经理,让我来试试吧。”经理一听,赞赏的点了点头,而我们心里却不以为然,暗暗相似一笑,觉得这个小职员可真够傻乎乎的。刚来就把自己往火坑里下,说还啥不知道呢,就敢去干经理的活,替你交接好了工作,开心的休年假去了,我们也跟着,开心极了。上班时不时摸鱼唠嗑。而那位新职员每天去,可忙了,起早贪黑的干活,在总经理的指导下干了十天,经理交给他的活也办成了。等经理回来以后,经理就直接把这个活儿交给他。干了半年以后,作为我们部门工龄最短年龄最小的职员,竟然升职了,而我和其他几位同事来公司几年了,也没升职。此前,我们愤愤不平,把这归结于自己的努力,没有被领导看见或者缺少机会。然而,经过今天的听课和深入思考,我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候机会就在眼前,但是我们却把机会当成了麻烦,唯恐避之不及。这根本源于我们的价值不高,志向不大。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机会,在我看来就觉得自己干不了,不想干,干多了就吃亏了。
而在刚来的小职员那里,人家就很纯粹。那如我们说的傻乎乎的,他从不从自我的能力、工龄考虑,没有什么得失计较,就是很简单,经理休假这工作需要人干,于是他接了,并且认认真真的把活干好。同学们,这位同学的肺腑队员就分享了。其实在开始简单的故事背后,折射的是人和人目标的不同。志向不同,对于这位新职业的目标而言,比较长远,所以敢于接受挑战。而其他的同事志向较小,因而站的低,看的浅。这位置是不同人的心的呈现,是心灵品质的折射和体现。一颗纯粹的心灵,可以敏锐感知身边的机会;那一颗迷失的心灵,则会错失近在眼前的机遇。因此,我们要建设心灵品质,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成就更大的事业。好的同学们,听完今天的课程,经理也很有启发,那就请你把你的收获和思考写在留言区。我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见。

===========百日成长:自我改革命倒计时第99天,100天目标:一百日完成二个课程学习分享,二本课外书行动分享;

《庄子》学习分享: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或者面对同样的一生,每个人的想法就不一样呢?
稻盛先生说:可以把人生比喻为登山,首先人生最重要的是决定自己准备攀登什么样的山。因为根据所登山的不同,要准备的东西也不同。如果是爬城郊的一座小山,想去郊友那样的轻装上阵就可以了。可是要是想爬冬天的雪山,那么从防寒用具到宿营的准备等,必须预备好冬天登山所需的一切装备才行。如果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话,连垂直攀岩的技术都必须掌握。这就是人生目标,根据人生目标的不同,所需要思维方式也各不同。就是我们的人生志向,志向不同,认知就不同,自然所需的思维方式不同,其志不远大,其所需不深厚。
一个人是否有远大的志向,本质上取决于心灵品质的不同。因为心灵品质高的人,境界高,格局大,有更高远的目标,所以才能立出大志,来实现自己的志向。
很多时候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就在眼前,我们却把机会当成了麻烦,唯恐避之不及。这根本源于我们的心灵品质不高,志向不大。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机会,在自己看来,就觉得自己干不了,不想干,干多了就吃亏了,我们要建设心灵品质,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成就更大的事业。

4 楼 罗凤叶 @2022-12-21



第三课:无所待而行----我引以为荣的“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的时刻是什么?
《庄子》第3课~无所待而行
——我引以为荣的“专心致志、全力以赴”时刻是什么?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第三课。
前面两课,我们感受到了鲲鹏磅礴又勇于超越的英雄精神,看到了蜩与学鸠面对鲲鹏格局与境界的差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这段文字,是从逍遥游开篇到蜩与学鸠之后的一段总论和总结。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这句话是紧接着蜩与学鸠对鲲鹏的嘲笑的内容来讲的,意思是说,别笑话蜩与学鸠自夸自满,嘲笑鲲鹏,其实,放在人类社会是一样的。你看,那些被称为德才兼备的人,德行能力都值得称赞,值得人尊重和敬仰。但是,他们离逍遥的境界,就像是蜩与学鸠面对鲲鹏的境界一样,还差得远呢。
接下来,庄子又提到了一位厉害的人物——宋荣子,宋荣子是什么样的人呢?
庄子接着说: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这几句话描述了宋荣子的境界:就算是全世界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感到受鼓舞。就算是全世界都诋毁他,他也不会因此感到沮丧。宋容子只在乎自己的内心,荣辱得失,不能动摇他的心智,像这样的人世间已经少有了,但是庄子依然说,即使宋荣子这么厉害,还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接下来,庄子又说到一位比宋荣子还要厉害的人物~列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列子能乘风岀行,一游就是半个月,真有飘然出尘的气概,这样的人物,天下去找,那更是少之又少了。
可是庄子却说: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即使像列子那样厉害的人物,出门乘风,飘然出城,还是有所待的,也就是有所依靠,不能完全自在。这三个字,就看到庄子对前面不管是列子还是鲲鹏的概括,即使是鲲鹏、列子,出行也是要乘风,有所待,不能随意自在。那什么才是无所待呢?
庄子很郑重的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世界,哪有什么凭借呢?所以这就是庄子眼中最高的境界~逍遥,这境界就是至人忘掉自己,与万物化而为一的境界,是神人无意求功于世间的境界,是圣人无心积极于名位的境界。他们与道一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也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物的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段总结,是逍遥游的总论。庄子层层推进,就是为了说明逍遥就是要无所待,就是不断朝向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虽然我们常人很难完全体证到庄子所说的逍遥的境界,但对于有所待和无所待,我们或多或少是有些体会的。
在工作中,那些无所待的人,就是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的去做事情的人。
有人请教一位智慧的长者:你如何看待自己一生取得的功绩呢?
这位长者说:“想想我自己的经历,得出一个结论,当你把一件事干到极致的时候,命运就出现了‘芝麻开门’,不想别的,就是竭尽全力干活。”
这位长者接着讲他的一段经历。年轻时,他被安排到一个街道小工厂当工人,这对他来说非常来之不易。在别人眼里瞧不上的活儿,对他来说都是难得的机会。他想,我太幸运了,一定要好好干。当时大家上夜班,都很困很累,所以值班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睡觉,只在天快亮的时候才打开灯干点活儿,只有他值夜班的时候,车间的灯一直亮着。
同样是上夜班,他不睡觉,而是继续干活,或者在灯下学技术。有一次,在干活时,他手一滑,往后一甩,撞在车床尾座的顶尖上,破了一个口子,血不断地流,但是加工件还在自动进到,不能停下来,一旦停车,这个工件就报废了。他赶快把流血的地方往工作服上一擦,继续干活。过了不久,他师傅来了,看到他半边都是血,吓坏了,让他赶紧停下来,他才停止工作。师傅带他到医务室包扎,回来的时候,车间主任夸他是天生的好车工。这位天生的好车工是谁呢?就是金一南将军。
凭着这股忘我工作的劲儿,他后来去做通讯,又被别人称为天生的好技师。再后来他到了图书馆当管理员,又被大家评为天生的好馆员。再后来,他有机会走上讲台,又成了天生的好讲师。
回顾这一生的名誉,金一南将军谦虚的说:“哪有什么天生的,都是命运的馈赠。”
母亲夸他干一行爱一行。金一南将军说:“哪有什么爱好,就是专心致志,全力以赴,要干就干到极致,好结果自然就来了。”
好,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进行今天的深度思考练习。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本子和笔,先写下这样一个问题:我引以为荣的“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的时刻是什么?
在工作中,就像金一南将军一样,一定有你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甚至是忘我工作的时刻。
也许在你任职之初,也许你心中燃起了斗志,也许你为了报答某人的知遇之恩,你比平常更努力、更积极的去完成一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能量、你的智慧、你的担当都不同于以往的自己。回想一下,你工作中这些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的时刻,写下来,三分钟之后我们回来。
大家心里一定涌现出了以往经历中自己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甚至忘我工作的时刻,你心里对自己是否一分激动与自豪呢?我们来看实验班的一位同学,为我们分享了她生命中一次印象深刻的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的时刻。
有一次,公司有一个重大项目,这个项目对公司很重要,当时项目负责人家里临时有事,他没那么多精力投在这个项目上。当时我心里很着急,想法也很简单,这个事儿必须有人干,不能掉地上。我就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并且不知不觉的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和时间。连着好几天我都顾不上回家,就住在公司附近,心里没别的想法,就想着多想一点儿,再多想一点,把事情干好。后来,项目负责人在领导面前推荐我,让我整体负责这个项目。一开始项目启动的时候,势能没有那么强,可以说组织、策划、执行都在我一个人身上。我就四处找人,把我能想到的提出来,让大家群策群力,最终定下来项目执行方案。然后我就每天跟在每个环节负责人后面跟紧进度。各位伙伴都很配合我,大家笑着说“都被我点燃了,不敢欠我的活儿”。最终这个项目完成的很不错,我心里觉得也很踏实,也很有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那就是心比能力更重要。尤其是面对大项目的时候,能力是一方面,但是这颗心决定主动担当,全力以赴的时候,心里什么杂七杂八的想法都没有,而且我发现,我心里纯粹的时候,我就有无穷的力量,这力量也会感染别人。这次项目,感觉各个环节的伙伴,大家都特别有责任心,特别有积极性。
谢谢以上实验班同学带来的深层分享。这样的故事,也许在你我身上或者身边发生过,也许你遇到的不是一个大项目,只是一件小事。比如,在自己工作完成后,看到地面有些脏,主动刷墩布,把地面拖干净,让大家工作环境更舒服、更整洁。
其实,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当自己能够忘我的去付出,全力的去承担,心里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这颗心就是“无所待”,就是坦然自在,并且充满力量的。
想想我们如果做一件事情有犹豫,或者面对选择缺乏信心,感觉这个没经验,那个也不是我的擅长。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是否能够专心致志、忘我的去做这件事情?我有没有做到全力以赴?有没有努力做到极致?
各位同学,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见。

===========百日成长:自我改革命倒计时第98天,100天目标:一百日完成二个课程学习分享,二本课外书行动分享;

《庄子》学习分享: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当自己能够忘我的去付出全力的去承担,心里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心比能力更重要,有时候能力是一方面,但这颗心决定主动担当,全力以赴的时候,心里没有杂七杂八的想法,这颗心就坦然自在,并且充满力量。想想我们如果做一件事情有犹豫。或者面对选择缺乏信心。感觉自己没经验也不擅长。可以问问自己,我是否能够专心致志,忘我的去做这件事情。我有没有做到全力以赴?有没有努力做到极致?

5 楼 罗凤叶 @2022-12-22



《庄子》第4课~越俎代庖
奋斗职场 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回到《庄子》课堂。在上节课程中,我们共同学习了无所待而行,看到了自己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甚至忘我工作的时刻。但是有同学很疑惑的问我工作非常积极主动,甚至在自己的职责之外还能帮助他人。但为何我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还会被人嫌弃呢?
这节课,我继续学习《庄子》《逍遥游》中的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深度思考,在自己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的同时,怎样才能不越位,正确托起他人?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尧,一个是尧的老师徐由。故事的开头说,尧让天下于许由。我们知道上古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帝王可以把位置让给贤良。尧看到许由的境界很高,认为他比自己更适合治理天下。于是提出将天子的位置禅让给许由。尧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尧打了一个比喻,他说,太阳和月亮出来了,火把还不熄灭,火把的光哪能和日月的光相比啊?下大雨了,还用池塘中的水灌溉土地,这是徒劳无益的。要把自己比喻为火和池塘。说许由就像是日月和大雨。日月和大雨出现的用方法照明,用池水灌溉就是多余的抹布。徐由出现了,自己还占据着天子的位置,也是多余的。
要接着又说:“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如果老师您当了天子,那么天下就太平了。我当着天子其实有很多的不足,所以请你接受天子之位,你来吗?许由会如何回应尧的请求呢?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许由回答,你治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我代替你成为天子,不就是徒有虚名吗?名声是因为有实际的作为而产生的。实际作为就像主人一样。而名声就像外来的宾客一样。哪里有用宾客听主人的道理呢?接着许由说:“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意思是说,一种叫鹪鹩的鸟儿筑巢,虽然树林中有很多树枝,但是它是偃鼠到河边,虽然河水无穷,但它只饮半腹就喝饱了。就用这两种动物。对于自己说自己对你没有什么探究。所以他对尧说,你回去吧。这天子之位对我来说没有用。许由接着又比喻说,庖人别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庖人是指厨子,师傅是指祭祀。整句话的意思说,准备酒肉是厨子的本职工作。如果厨子不愿干活了,那做祭祀的也不能去顶替厨子去烧火做饭。只有借助这个比喻,告诉尧,即使你不愿意治理天下了,我也不能够代替你。当天者还有这个比喻,拒绝了尧的请求。《庄子》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从故事当中可以看到,尧治理天下卓有成效,天下迎来了太平盛世,但是尧却不贪功,主动请求更加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尧和许由都是圣贤的格局和境界,他们不会为了名利而做自己不该做的事。但是平常人却很容易就走进越俎代庖的误区,主动担当了,却得不到他人的肯定,甚至会引起他人的不满。。
一位同学分享了他的一段经历,这位同学进入单位已经有几年了,对于部门的业务会议熟悉。前段时间部门来了一位新同事,新同事对公司的业务还很陌生,所以工作完成的比较慢,工作质量也不是很高。有一天,这位同学看到新同事在做一个方案,工作做了一半,进展有些困难。同学一看工作内容,心里想,这项工作我擅长啊,不如我帮他做了吧,反正谁做都是做。然后这位同学自己很快单独做了一份方案提交给了领导,结果这位同学提交的方案确实让新同事的工作省了心,但是新同事却没什么感激之情,反而有些抱怨。新同事心里想,我的工作你为什么要插手呢?你不就是为了显摆自己的能耐吗?我们的这位同学也很纳闷,心里想,我主动的担当帮他完成了工作,他怎么还抱怨我呢?其实,矛盾的原因就在于这位同学误解了什么是主动担当,反而成了越俎代庖了。那么,主动担当的本质是什么呢?主动担当,首先要把自己领域内的事情做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此来利益他人。就如同故事中的尧,一朝身为天子,便一朝励精图治,寻求治理天下的贤良。当然,主动担当也不是死守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更要有一颗托其他人的心。看见他人把事情一路下来,便主动迎上前,帮着把这个漏洞缝隙给补上。抛弃他人,不是代替他人完成他的职责,而是授人以渔,帮助他人成长,让他人也能胜任工作的要求。而越俎代庖,根本上是有一颗贪名贪利的心,为了成就自己的名声,超过界限去做本应该由他人完成的事。回到前面的场景中。我们的这位同学看到新同事遇到困难时,心中想的不是帮助新同事成长,而是希望自己得到领导夸奖,获得乐于助人的名声。所以他不仅没有得到感谢,反而因此被抱怨,同学们,在你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有没有相似的经历和情景呢?请各位同学用三分钟的时间,结合自己以往的经历,深度思考一个问题,主动担当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主动担当,有些时候反倒成了越俎代庖?
好的,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到,欢迎大家把自己经历或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分享到评论区。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看看还有怎样的思考。
我在公司是一名中层干部,有段时间在市场部门所督导,负责到公司的门店去监督管理基层销售员。但是一开始我没理解这个岗位的职责,我心里想着既然公司把我派到基层来,我就应该尽可能的托起基层。有一次到了销售的旺季,一家门店的同事说他们那边的人手不够,忙不过来,就邀请我顺便帮他做了做销售。我跟你讲,我空闲的时间也挺多的,帮忙他们的门店也是在给整个公司的销售业绩做贡献。请你这么想着就很爽快的答应了他。那一天我很努力的向顾客讲解销售,一天下来门店的生意相当不错,我和门店的员工都挺高兴的。那位同事看到我的销售能力很出众之后他也经常邀请我去他的门店帮忙销售。其实我也挺自豪的,觉得自己的能量很大,有能力去帮帮他们,所以每次我都答应了下来。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渐渐的就冒出了不和谐的声音。一开始,其他门店的同事有一些抱怨的,说你只去他们门店帮忙销售,他们的业绩增长了,我们就显得落后了,这不公平啊。我听到其他门店的同事抱怨之后,我也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些不妥当。为了不让大家相互争论,我索性哪家也不去帮忙了,结果原来那家没变,长期依赖我帮忙销售,我决定不去。之后呢,那个同事也私下抱怨说,反正你的工作那么清闲,也创造不了业绩,还不如来帮我们干活呢。我是真的没想到,自己原本的好心之举,不仅引起了公司内部的争吵,还让大家都埋怨我。
今天重新想想,我没有找准工作的定位,反而干起了销售员的活,这样的做法就是业主在跑啊。再想想自己当时的起心动念。我原本觉得自己还挺大公无私的,纯粹就是在托起基层店的员工,单纯的是为了提高公司的业绩。但现在再往深处想想,其实真正为你考虑的还是多一些。自己心灵深处真正想的是我是很优秀的,就算做销售我也能做的很好。帮他们取得一个好业绩,就能证明自己的优秀,同时自己也想讨好别人,获得一个好名声。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主动担当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应该坚守自己的职责,主动的真正的托起员工,帮助员工长本事,这才能让员工和公司实现双赢。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对他的分享,很多同学也是感同身受。我们看到在这位同学的经历中,也曾积极主动的担当替基层员工费用。但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想的还是证明自己的能力,根本上还是有一颗开明的心。为了成就自己的名声,超越了界限去做本应该由他人完成的事,反而成了越俎代庖。正如阳明先生所说,人言不如智慧之尊。这样一次经历,也让这位同学反思到什么是越俎代庖,什么是主动担当?主动担当的本质是积极主动的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缺位,但也不必既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能主动托起他人的成长。各位同学,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见。



==============百日成长:自我改革命倒计时第97天,100天目标:一百日完成二个课程学习分享,二本课外书行动分享;

《庄子》学习分享:越俎代庖根本上是有一颗贪名贪利的心。为了成就自己的名声,超过界限去做本应该有他人完成的事。
主动担当的本质是:要把自己领域内的事情做好,积极主动的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缺位但也不越位。既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能主动托起他人的成长,以此来利益他人,托起他人,不是代替他人完成他的职责,而是授人以渔,帮助他人成长,让他人也能胜任工作的要求。

6 楼 罗凤叶 @2022-12-25



《庄子》第5课~藐姑射之山
奋斗职场 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是百日成长的第五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逍遥游》。昨天我们学习了越俎代庖的故事。如何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既主动担当又避免越俎代庖呢?关键就是要有一颗愿意付出并甘愿托起他人的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逍遥游》中的原文,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这里的肩吾、连叔、接舆、不是人名,其中肩吾和连叔是庄子虚拟的人物。我们可以想象,肩吾大约是一位年轻人,而连叔呢,大概是一位长者。第三个人物接舆这是楚国一位有名的皇室。《论语》里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就是说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身旁。那么庄子在这里写道,肩吾问于连叔曰,就是肩吾在向连书请教问题,问的是什么呢?肩吾讲到吾闻言于接舆,就是我听接舆这个人说话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夸大的都不着边际了,讲出来的话都圆不回来了。吾惊怖其言。我听了他的话,都感觉很惊骇。因为他的话像天上的银河一样,无边无际,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讲的话与常人之言相去甚远,荒唐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啊!这段话是肩吾对接舆这位隐士的不理解。那么面对接舆的不解,连叔并没有急着反驳他,循循善诱的问:其言谓何哉?你觉得接舆说话太夸张了,那接舆都和你说了什么呢?肩吾接着说,接舆这个狂人告诉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就是说在遥远的藐姑射山上中的一位神人,肌肤如雪,身姿柔美,可以说美到极致。这位神人有多自在了,还不吃五谷杂粮,洗清风,饮露水,他乘了云气,驾着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这位神人的神情是那样的凝聚专一,能使万物不受灾害而五谷丰登。
亲们给予一番关于神人的谈论肩吾评价说,无疑是狂而不信你。我认为基于讲的都是狂言,他说话虚妄夸大了,我没有办法相信的。但是连叔听到这里,直接就给了接舆一句很重的评价,可以说是黄河。连你叔说,“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惟形骸有聋哉!夫知亦有之。”瞽者就是眼盲者的意思。文章不是我们现在写的文章,而是美丽的花纹。文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眼盲的人,你无法与他一起欣赏花纹的美丽。对于耳聋的人,你无法与他一起聆听钟鼓的祝愿。下一句说的更严厉了,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不只是形体上有这种眼盲和耳聋的现象,认知上也有这样的缺陷啊。我们前面学过蜩与学鸠的故事,我们转化一下。这里庄子相当于在说,就像小斑鸠。以小斑鸠的认知是很难理解鲲鹏的广阔世界的,就算别人苦口婆心的讲给他听,他也是听不懂的。这就是每个人的认知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其实庄子是在借助神人的故事来表达一种神人大逍遥大自在的。今天,就像鲲鹏一样,在庄子的笔下,谁人与鲲鹏都是逍遥自在的象征。一位智者点评说,庄子阐述的就是逍遥境界。但因为庄子其人红台不变,且光阳致志,故观者如捕风,捉银耳装着,才华横溢,所以让围观群众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见证他立言主义也不被他满意呀。只要明白过来庄子这个故事的背后到底在讲什么,我们就能透过现象去明白本质。庄子透过神人的故事,其实是在讲一个人的格局与境界。格局越大,境界不高的人越是逍遥自在。格局、境界不同的人,对世界的认知也是不同的,看到的世界就不同。结合现实的工作与生活装着的这个故事,也是在启发我们。当听到自己不理解的言论时,不要只想着反驳或否定,或许不是别人说的荒唐可笑,而是我们可能没有读懂言论背后的深意。也许是我们没有去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很多时候,所站的角度不同,认知就不同,观点也不同。更何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盲区。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认知就不再是独木桥,我们会变得更加的包容开放。去听取他人的建议,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并不断的向周围的人学习,成长自己。这不也是一种人生的逍遥吗?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思考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叫做“闲话”。街头巷尾,酒馆、饭店、茶水间、休息室,有人的地方就容易有闲话,特别是在单位里,大家一扎堆儿,闲话就来了,是不是?我们可能早已经习惯了这种闲话的状态,觉得司空见惯了。但今天在庄子的故事的启发下,我们重新认真的思考工作中的这样一个问题,总忍不住说领导的闲话怎么办?好,我们思考三分钟,三分钟后我们回来。
好时间到了。刚刚那三分钟,你想到了怎样的场景,有怎样的启发呢?我们来听一位来自吉林省长春市的实验班的同学的分享。
说到闲话,我就想到一个场景。以前在公司一到午休的时候,有些爱吸烟的同志就会去公司大门口吸烟,不吸烟的同志也会聚到那里就开始讨论这周会不会加班儿啊,谁会被抓去农业公司干活呢?那个新来的员工啊,谁谁谁肯定干不上,我敢跟你们打赌等等。我感觉我是一个不太爱参与这些事情的人,但刚才思考的时候忽然关照到其实我也会说闲话。让我想起有一次老板来我们部门市场,我们老板喜欢搞流程,他觉得企业就得靠流程。如果光是人管人,那人肯定有疏忽大意的时候。但流程不会骗人,流程走起来企业会更好管理。所以他来我们部门儿转了一圈儿,提了很多意见,要我们加班儿整改,必须把自己部门的流程梳理好。如果流程梳理检查不合格,还要把流程抄在纸上。所以当时我不太理解,搞这么麻烦干嘛呢?心里有各种不好的念头,比如说怨心、抱怨领导。你看我们整的挺好,跟你一来我们还得重整,还有傲气,就像庄子里的小斑鸠、笑话大鹏鸟一样,觉得领导说的不对,所以领导走后啊,我们就开始说闲话了。现在想想有2点原因,第一点就是当时心态确实不太好,第二点本质上还是境界和格局的事情。这些年来啊,很多时候会有这种情况,就是当时会不理解领导的一些做法。但时间长了,可能很多事情就验证了领导的说法是正确的。其实自己是站在个人的角度,顶多站在部门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但领导是站在整个公司的角度想问题,他的格局和境界会更高。所以我要更多去关照自己,减少这些闲话,本质上呢,是让自己更谦卑一点,修炼好自己这颗心。
好,这位来自吉林长春的同学,他的分享特别真实,也很到位。有时候对领导说一些闲话背后有些抱怨是很常见的事情。背后的原因往往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自己觉得把事情想的很清楚了,但忽略了可能自己是站在个人或部门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领导是站在公司的整体角度考虑,角度不同,认知不同,观点不同,这才是“闲话”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减少说闲话的现象,需要多关照自己,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我们为以上这位同学的分享点赞,我们再回顾原文。通过原文的故事,庄子告诉我们,格局境界不同,认知不同,所看到的世界就不同。我们通过学习《庄子》等中华经典的思想,也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格局境界,提高自己的认知,不断领悟万事万物背后的道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我们仍需保持一份谦卑,一份恭敬。在职场中面对领导、同事、客户、合作伙伴等,保持一份尊重与谦卑,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这样就可以减少闲话,乃至不说闲话,就可以减少负能量,也就有更多正能量,人生也就更多一些的逍遥于自在。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下周一再见。

=============百日成长:自我改革命倒计时第96天,100天目标:一百日完成二个课程学习分享,二本课外书行动分享;

《庄子》学习分享:结合现实的工作与生活,当听到自己不理解的言论时。不要只想着反驳或否定。或许不是别人说的荒唐可笑,而是我们可能没有读懂言论背后的深意。也许是我们没有去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盲区。每个人的认知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认知就不再是独木桥,我们会变的更加的包容开放,去听取他人的建议,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并不断的向周围的人学习,成长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格局境界,提高自己的认知,不断领悟万事万物背后的道。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我们仍需保持一份谦卑,一份恭敬。在职场中面对领导、同事、客户、合作伙伴的,保持一份尊重与谦卑,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这样就可以减少闲话,乃至不说闲话,就可以减少负能量

7 楼 罗凤叶 @2022-12-26



《庄子》第6课~不龟手之药
——同样的起点,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2022.12.26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庄子•逍遥游》中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不龟手之药。
不龟手的龟,也就是皲裂的皲。我们大多都有这样的体会,冬天天气寒冷,手上有水,皮肤就容易裂开,像龟壳有纹路一样。从这个意思去理解,皲裂就简单了。有一种药膏抹上之后,可以防止皮肤皲裂。这个小故事就是关于不龟手之药。
原文很短,一百多字,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看看。
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ɡ)澼(pì)絖(kuànɡ)为事。
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家族,世世代代以漂洗衣物为生。因为常年累月,不分冬夏,在水里干活,手很容易皲裂,为了保护双手,这个家族里的人就研发出一种防止皮肤皲裂的药膏。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有一个外来的人听说了这个药膏,就找到这个家族掌事的人说:“如果你愿意把这个防皲裂的药方卖给我,我愿意付百金。”虽然到现在我们不确定白金具体是多少,但可想而知,一定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这个家族掌事的人动心了。
他怎么做的呢?他将全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商量,要不要卖出药方。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
他说,咱们家族世世代代替别人换洗衣物,一年到头忙碌下来也不过是数金的报酬。如今只要卖出药方,马上就能得到百金,不如我们就卖了这药方吧。
眼下能获得这样巨大的收益。全家人一想,拿到这笔钱,以后就不用天天去水里漂洗衣物了,大家都同意卖掉药方。
客得之,以说(shuì)吴王。外来的人得到了这一防止皮肤皲裂的药方。马上就去游说吴国的国王。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当时,正赶上越国有难,国王派这个人当将领,趁这个机会对越国开战。
冬,与越人水战。那时就在冬天,这个人带着吴国的士兵在水上和越国开战。吴国的地域位于今天江苏省、上海市、安徽省和浙江省一带。越国位于吴国以南,在浙江绍兴市一带。吴越江河密布,临海而居,吴国和越国的士兵都擅长水战。但是冬天天气寒冷,将士们又容易泡在水里,手脚皲裂严重。而这时,吴国的将士因为有防止皲裂的药膏,能保护好手脚,战斗力远大于越国,结果显而易见。
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吴国最终取得了胜利,而拿到药膏的这个人,也因为战事胜利,被吴王分封了土地和爵位。
最后,庄子感慨道: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同样都是防止冻伤皲裂的药膏,有人用它裂土封爵,有人用它避免每日换洗衣物的劳苦,在不同人手里,发挥的作用就不同啊!
这个一百多字的小故事很短,读起来却很有深意。想到我们工作上,比如,在面对一件紧急有些棘手的工作时,我们看看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身边的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有的人接到工作之后,就赶快忙碌起来,去联系资源,调动物料,跟进进度,每天忙得火急火燎,团团转,最终拿到了一个完成度还可以的结果。
有的人接到工作之后,会进一步追问领导,这项工作对公司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将自己对这件事的安排汇报给领导,让领导指导一下自己,这样想对不对?再去干活。在干活儿的过程中,他始终想着这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假如这个人得到的结果和前一个人完成的差不多,如果你是领导,你觉得这两个人,哪一个人会做事、能成事呢?
再比如,对于我们自身的职场规划,有的人不辞辛苦,忙着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工作,考取一个又一个的证书,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以后,他拥有了扎实的工作经验,日常工作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但同时,心里又感到莫名的空虚,感觉自己一直这样忙忙碌碌,心智上有些变化,职位上得到一些提升,自己心里却感觉没有收获多大的成长。想到下一个五年甚至十年,还做着同样的事,心里顿时觉得很无力,也没意思。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者你有没有类似的感受呢?
有句话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忙碌,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还有一句更精炼的话,最大的勤奋是战略勤奋。
什么是战术?什么是战略呢?
就比如,我们要出差去很远的地方,到达目的地可以坐飞机,也可以坐火车,还可以火车倒汽车等多种方式。战术代表执行的细节。比如决定坐飞机后,我们要买机票、办登机牌、行李托运等等。战略代表路径的选择,比如我们是坐高铁还是飞机。
战略明确方向,如果方向不对,战术上的忙碌往往价值有限。
当大家都在讨论战术的时候,但凡我们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拥有战略思维,你就可以甩开大多数人,更可以超越当下的自己。
就像“不龟手之药”这个小故事,研发这个药方的宋国人,世世代代忙碌,可以说在战术上是从不懈怠的。卖出药方,确实避免了漂洗衣物的辛苦。
但是,拥有更高层面的,一下子能从这个不龟手之药,从保护一双手,看到保护一个国家的军队将士,心里装下多少人,眼界有多宽,就有多大的格局与多高的境界。
当我们看到这种差别,可以通过深度思考的方式去努力提升自己,人是可以成长。
庄子就是通过一些有哲理的故事,启发人们思考人生更大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接下来我们进行三分钟深度思考的练习。问题是:同样的起点,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下面分享一位实验班同学的思考,有这样一段独白。
我工作五年多了,做事情一直勤勤恳恳,但是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做事情很吃力,凭着经验去做,却做不到点儿上。我有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呢?自己明明很勤奋,但是很难脱颖而出。反而身边那些看似不够勤奋的人,更容易抓住机会。
有一次,公司在早会上提出一个问题,希望大家提出建议,这个问题是关于公司发展的问题。我、包括身边的很多同事都觉得这个问题太大了,我对别的部门又不熟悉,站在公司的立场去考虑这样的问题,不是我的事情,而且和自己手上的工作又不大相关。
在这个问题上,要用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思考,有些多余。因此,我们只是在这个问题上浅浅的进行了思考,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几点建议。
在第二周早会上,领导却重重表扬了一位平时看上去似乎不那么勤奋干活的同事,并对他委以重任。大家心里有惊讶,也有疑惑。领导说,上一周早会上,公司给大家提出来的问题,从大家的反馈来看,就知道大家有没有下功夫,有没有站在公司的立场考虑问题,大多数人只是敷衍了事。
但是,这位同事他做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详细的方案,发给了领导。领导说,这位同事的方案不见得是能执行的,都有效的,但是他站在公司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这一点就是别人难以企及的。这件事情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就感觉以往自己的忙碌一直在事上,从来没有在更高的层面去思考过。
我如何更好的更有效的做事,我如何更好的过好我的一生?我是不是在我熟悉的领域勤勤恳恳,在战术上忙忙碌碌,以面对更高层面的思考,面对人生战略的时候,多半选择了敷衍了事。想到这里,我有些后怕,这么多年,感到自己成长慢的原因,其实就是自己不愿意战略性的思考。而当人生有了战略性的思考,再去忙做事,心里气定神闲,感觉真的是不一样。
好的,同学们,你听完这位同学的分享,有怎样的启发呢?
我们再回顾一下今天的思考题:同样的起点,差距是如何拉开的?请将你今天深度思考的内容写下来,在留言区进行分享。
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百日成长:自我改革命倒计时第94天《庄子》学习分享:自己明明很勤奋,但是很难脱颖而出,以往自己的忙碌一直在事上,从来没有在更高的层面去思考过我如何更好的更有效的做事,我如何更好的过好我的一生,我是不是在我熟悉的领域勤勤恳恳,在战术上忙忙碌碌,以面对更高层面的思考,面对人生战略的时候多半选择了敷衍了事。这么多年感到自己成长慢的原因其实就是自己不愿意战略性的思考,而当人生有了战略性的思考,再去忙做事,不要用战术上的忙碌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最大的勤奋是战略勤奋。

8 楼 罗凤叶 @2022-12-27



第七节狸(lí)狌(shēnɡ)与斄(lí)牛,我为什么怀才不遇呢?
《庄子》第7课~狸独与斄lí牛
——为什么我会怀才不遇?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庄子•逍遥游》中一个小故事“不龟手之药”。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逍遥游》中“狸狌与斄牛”的故事,这两个小故事其实都源于同一个背景。
那就是,有一天,庄子的好友惠施(也就是惠子)来找庄子辩论。惠子和庄子的辩论很有意思,也很有智慧。一般人意见不同,都直接表达:“你那样想不对,我是这样想的”。但是,惠子和庄子辩论,不直接说对方不对,而是讲故事,借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们先回顾一下这段故事的背景。惠子首先说,他有一个大瓠。瓠,就是一种类似葫芦的植物,空长了那么大壳子,不能装粮食,不能盛水,大而无用,只能砸碎扔掉。
庄子讲了一个“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回应,同样是一个治冻伤的药方,在不同的人手里,会发挥不同的价值。在普通人那里,可以保护一双手。到了君王手中,则可以保护一支军队,赢得一场战役。也就是说,哪有没用一说,只是惠子你不会用罢了。
惠子又继续做比喻,说:“我有棵大树,长得如何如何大。但是长得不成器,做不了板材,派不上什么用场。”惠子借这个比喻,继续讽刺庄子的一些思想,夸大而不实用。那么,面对惠子的连续责问,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很有趣的是,庄子又用了一个故事来回应惠子,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狸lí狌与斄牛”的故事。
狸狌,用我们现在的话解释,就是野猫和黄鼠狼。斄牛就是牦牛。庄子反问惠子道:“子独不见狸(lí)狌(shēnɡ)乎?”你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想必我们大家对野猫和黄鼠狼的习性都比较熟悉,它们小小的一只,却机警的很,被人发现了,一溜烟似的就跑的没影了。
庄子继续说道:
狸狌,卑身而伏,以候敖(áo)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zhònɡ)于机辟(bì),死于罔(wǎng)罟(gǔ)。今夫斄(lí)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野猫和黄鼠狼弓着身子伏在地上,时刻睁大眼睛,候捕来往的猎物。它们的身体灵活的很,跳来跳去,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轻轻松松便能跳到房梁上,不避高低。那么,结果会发生什么呢?
我们知道,野猫和黄鼠狼常常触及猎人设置的机关,最后呢,就死在了罗网之中。
那么我们再看牦牛,身体庞大,好像天边垂挂的云彩。它的身体很庞大,但却不能捕鼠。
同学们,这里庄子举狸狌和斄牛的例子,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狸狌很小巧,聪明机警,能捕老鼠。而牦牛庞然大物,身体笨拙,不能捕老鼠。难道狸狌就比牦牛更有用处吗?就捕鼠而言,好像是这样的,这也比较符合上述惠子的观点。但是庄子却告诉我们,最后狸狌死于了非命。狸狌有点小本事,可以捕捉老鼠,但却致使聪明机警,卖弄自己的本事,忘乎所以,粗心大意,最后反而误入了猎人的圈套。
这里庄子其实是用狸狌,来指代生活中那些事例,一心只想着追求名利的人。这些人,为了获取名利,像狸狌一样,一有机会就俯下身子,卑身谄媚,最后因为恣肆妄行,不避利害,反而机关算尽,耽误了前途。
而牦牛看似笨拙,却有大用。就如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大智若愚、深沉厚重之人,一心做好自己,强大自身,练好自己的真本事,在他人需要的时候雪中送炭,也有机会成就更大的事业。
事实上,庄子用“狸狌和斄牛”的故事,是想提醒我们后人,大家看似有用的可能是小用,看似无用的,可能有大用。我们不应执着于看得见的用途,执着于小用的机巧之物,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超越小用,追求大用。有形的往往都是有限的,无形的才是无限的。
就如,我们身边的一位朋友,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就锻炼孩子跑“半马”,也就是21公里的半程马拉松。他说:“我这是为孩子好,小孩子从小不吃这个苦,长大了就干不了大事。”其实,即使孩子从小吃了这个跑步的苦,也不能保证他一生就能够干成大事。跑步的苦,除了让孩子的皮肉吃了点苦,锻炼孩子的意志力之外,其他方面的收获很有限。为了吃苦而吃苦,这是属于低级的苦,要培养孩子吃高级的苦,才能有更高级的收获。那么,何为高级的苦呢?
比如,如果孩子说一次谎,就要让他吃苦头,这样以后,他就再也不敢说谎了。
比如,孩子不懂得尊重爷爷、奶奶,把自己当成家里的“小大王”一样,万事由着自己,养成不好的习性,这就应该让孩子吃更大的苦头。
从小培养孩子正直、诚实、懂得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行,这是真正让孩子吃高级的苦。因为,真正决定孩子最终走多远的,是孩子练就的品格,是他的格局和境界。
同样,在职场中,我们身边也有一位朋友。他热衷于考各种的证书,学习各种技能,看起来很管用,众多证书在手,在面试的时候,总是能被优先选中。但是,进入职场之后,他却屡屡碰壁,与同事相处不融洽,动不动就产生矛盾。因此,工作走马灯式的换。
其实,这就是因为只看到了有形的收获,热衷于学具体的有形的本事。虽然有这些本事傍身,在同样的起点,我们确实能够比别人更有优势。但是长期而言,如果忽略了努力去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厚道、更朴实的人,职场舞台就会十分有限。
同学们,想必这样的职场和生活的场景还有很多,那么,现在我们就进入三分钟的思考时间。今天思考的主题是:为什么我会怀才不遇?.....
好的,同学们,三分钟的思考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实验班的一位同学,经过深度的思考,真诚的分享了自己的职场经历。我们来听一听,看看对我们自己是否有启发?
要细数我的本事,其实还是有一些的。在我走向工作岗位之前,为了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我考了一个教师资格证。我觉得证书这东西谁都不嫌多,有证在手,既可以多一种就业的选择,也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进入职场之后,我又学习了写作,在空闲的时间,上网自学写作技巧,并且多做笔记,记录好词好句。在公司一有机会,我就会展露自己的这项本事,以便让领导发现我有这项才能,高看我一眼。另外,我还自学了心理学相关的一些知识。我自认为相比其他同事而言,我还算是有才的。
但是,我一直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工作了几年,我的同事都升职了,我还原地踏步呢?直到今天,学习了这一课,进行了深度思考,我才明白,原来我一直在注重增长自己有形的本事。学了那么多的知识,自认为自己有才,却助长了骄傲的习性。比如,面对同事工作上的困难,我总是袖手旁观,我觉得帮助他们,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还不如把这些时间用来学习呢。在团队作战中,我总是有意特意地向领导展现自己的本事,想把我身边的同事都比下去,显示自己的厉害,这样反而让我在公司的人缘不好。
在与人相处打交道碰壁后,我就更加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只一心埋头学习技能知识。就这样,我虽然有一些本事和技能,但是这些本事,还不足以让我成为同事们心中信服的伙伴,在团队选拔中给予我肯定,把我推选出来。所以今天,我明晰了以后努力的方向,就是要从只注重增长自己的有形本事中,抬头看向自己无形的本事培养,超越怀才不遇,从小用到大用。
好的同学们,以上就是我们实验班同学的真诚分享。听完这位同学的思考,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启发。
我们说,要想在社会上、工作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靠的是我们的功夫。同样,我们和他人相处,待人接物时,检验的也是我们的功夫。就如金庸小说里所讲的:“本质上是要靠功夫来打天下。”
一位伟人曾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说到底,功夫就是我们身上,所具有的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换句话说,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格局境界。
今天,我们学习“狸狌与斄牛”这个故事。应用在职场里,就是要明白,我们不仅需要学习有用的知识技能,更要修炼品格,提升格局境界,这才是大用。既有真理的力量,又有人格的力量,才能更大化地拓展我们人生和事业的舞台。
好的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再见。
明日预习: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hù)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dàn);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惠子谓庄子曰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quán)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庄子曰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百日成长:自我改革命倒计时第93天《庄子》学习分享:大智若愚、深沉厚重之人,一心做好自己,强大自身,练好自己的真本事,在他人需要的时候雪中送炭,也有机会成就更大的事业,在职场里,我们不仅需要学习有用的知识技能,更修炼品格,提升格局境界,这才是大用。既有真理的力量,也有人格的力量,才能更大化的拓展我们人生和事业的舞台。

9 楼 罗凤叶 @2022-12-28



《庄子》第8课~吾有大树
奋斗职场 舒展人生。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讲了《狸狌与犛牛》的故事,讲得是小用和大用的分别。同时在昨天我们也为今天无有大树做了个铺垫。我们知道《不龟手之药》和《狸狌与犛牛》这两个小故事的背景是惠子与庄子的一场辩论。今天我们学习的原文部分是《狸狌与犛牛》和《不龟手之药》两段文字的开头,主题是无用之用。首先我们来看两段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以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已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惠子讲明自己的观点前,先给庄子讲了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儿。他说,魏王赠送给我大瓠的种子,这个瓠就是一种长形的瓜,和葫芦有些像,但是长得更挺直。这种瓜嫩嫩的时候能当菜吃,长熟了以后,就像葫芦一样,瓜壳会变硬。惠子说,我就把魏王赠得大瓠种下去,长成之后真的很大。有多大呢?用它装粮食能装五袋。战国时期的一袋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60斤,五袋差不多有300斤,那真的是很大了。但是惠施说啊,用它装水,它的壳太薄,不够结实,把它一破为二,做水瓢吧。它又太浅了,装不了多少水。所以你看这个东西大而无用,我只好把它砸碎扔掉了。
惠子讲得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庄子却有不同的看法。庄子是怎样回应规则的呢?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说,这哪能怪那个能装五袋粮食的大瓠没有用呢?你可以用它泛舟江湖,做独木舟啊。还是因为自己心量狭小,孤陋寡闻,不善于用大的东西。
惠子听了,仍然不接受庄子的观点。他继续给庄子讲了“吾有大树”的故事,“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我有一棵大树,人们都管它叫做樗,它的树根臃肿庞大,它的枝条茂密卷曲。但是不管是他身上哪部分都不合乎规矩,是指圆规矩,是指龋齿。古代木匠处理木材经常用规矩,或者说这棵大树长得不合乎规矩,是说这棵大树身上没有可以用作板材的地方。他立在大道旁边。木匠从他身边经过,都不会抬眼看看他,因为他虽然长得大,却没有丝毫的用途。
庄子听了,对惠子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要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你有这样的一棵大树,担心它没有用,那你干嘛不把他送到广袤无垠的旷野去呢?你可以在这棵大树身边悠哉悠哉地散步,也可以自在地躺在树荫下纳凉。就是因为它在别人眼里没什么用,所以才能得以保全。别人觉得他没用,那他怎么会有被砍伐的困惑呢?这两段文字是比较少见的。惠子和庄子的辩论很有趣,在表达上也是一样的意思,都在讲无用之用。
第一段,惠子说,那个五袋之瓠,能装五袋粮食的大瓠是没用的。庄子就说惠子不善于用大的东西。第二段,惠子说,吾有大树的出是没用的。庄子也是用比喻来回答惠子,说惠子还是不懂无用之用。在惠子甚至大部分人的眼中,五袋之瓠和大樗真的是挺没用的。甚至虽然庄子给这两样东西找到了用途,在惠子看来,没用就是没用,不会因为庄子举了例子就变得有用了。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假如一个人要穿过江湖,却没有工具,这时刚好有这样一个大瓠做成的独木舟,他就不必犯愁了。
如果一个人在太阳底下赶路,沿途没有水,没有阴凉,那这时口干舌燥,心里焦灼。突然看到前方一颗郁郁葱葱的大树投下一片阴凉,他就赶快走过去,坐在大树突出地面的树根上。靠着树干,不仅身体放松,心里都会感觉很欣喜。其实庄子的思想和见解是很高的,虽然我们不能达到,但是假如我们有一点点体证,都是很有收获的。想想看,在我们的职场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看上去无用的东西反而发挥了大作用。你是不是真的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呢?比如,两个人同样在药店当销售员,领导准备在两个人中提拔一位当店长。第一位销售员专业突出,对产品十分了解,每次考核都是优秀,而且他为客户介绍产品也挺细致。第二位销售员,他对产品没有第一位销售员那样熟悉。客户到店里后,他喜欢与客户聊天。这两位销售员相比起来似乎第一位更有竞争力。但是最终第二位销售员被提拔成店长。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第二位销售员对客户很热情,不仅对客户嘘寒问暖,还关心客户的家人。时间一久,他对常来药店的客户个人情况甚至家庭成员情况都有了解,客户都愿意找他,都很信任他。慢慢的,两位销售员的业绩就有了差别。第二位销售员的业绩远超过第一位销售员,领导也就准备提拔他当店长。第二位销售员一开始看上去没有第一位销售员出色,没有他有用,他似乎把时间和精力放到了没什么用的地方去关心客户家里人。但是正是因为他对客户的真切关心,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客户的信赖就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财富,也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好,我们给出今天的思考题,天生我才必有用,是真的吗?我们思考三分钟,写下你的答案。三分钟后我没回来。……
好,三分钟时间到,你想到了怎样的场景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带给大家一些怎样的启发。
大约十年前,我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那个时候还没有学习,不知道念头是有能量的。但是学习之后,我发现那段经历恰恰证实了念头是有能量的,心中拥有无尽宝藏。当时公司有一个奖励机制,连续达成部门月度目标和季度目标会有奖励。当时我虽然不是公司最优秀的,但是那次我对这个目标非常执着,我就想必须达成目标拿到奖励。这个念头驱动着我每天比平时更加努力工作。无论是在中午休息或者是晚上睡觉之前,我都会重复告诉自己这个月部门目标一定要达成。就这样一直重复的说,直到说到睡着为止。那个时候不光在心里不断用好的念头引导自己,给自己打气,而且会时时畅想美好的场景。比如完成目标的场景,拿到奖励的场景,或者是登上舞台的场景,这些场景都特别真实。每天我都给自己这样好的起心动念,给自己好的暗示引导自己,就这样首先迎来了第一个月的目标达成,第一个月的成果又激励着我继续前行。那段时间,我一直处在起心动念的正向循环之中,特别坚信我能行。通过这样的引导,我获取了能量,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想尽一切办法把当下所做的一切努力做到最好。这样坚持下来,连续九个月我的目标真的达成了。
现在学习之后才知道,那段时间相信自己能行,其实就是相信心中拥有无尽宝藏,就是相信念头是有能量的。真的是有多相信自己心里的力量和智慧就会扩大多少倍。原来相信的力量居然这么强大。
谢谢这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天生我才必有用是真的吗?你心里对这句话如何理解,又相信多少呢?其实,天生我才必有用,不仅是一种自我勉励的豁达,更是我们自己对心中拥有无尽宝藏有多深,相信有多深的体征。相信多少就可以开发多少心中的宝藏,就可以调动自己相应的能量智慧,取得相应的工作成绩。《道德经》讲,有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达成目标除了依赖我们掌握的有形的工具和技能等,更依赖我们身上一些无形的优秀的品质,比如好的起心动念,比如一份美好的品德,无形的常常是无价的。在工作中,我们既要看到有形的价值,又可以去开发无形的价值,为自己的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再见。

============百日成长:自我改革命倒计时第92天《庄子》学习分享:客户的信赖就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财富,也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相信心中拥有无尽宝藏,就是相信念头是有能量的。真的是有多相信自己心里的力量和智慧就会扩大多少倍,天生我才必有用不仅是一种自我勉励的豁达,更是我们自己对心中拥有无尽宝藏有多深相信有多深的体征。相信多少就可以开发多少心中的宝藏,就可以调动自己相应的能量智慧。取得相应的工作成绩。

10 楼 罗凤叶 @2022-12-29



《庄子》第9课~夏虫语冰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怎样才能看的长远一些呢?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回到《庄子》课堂。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前面的八节课当中,我们共同学习了《庄子●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领略了庄子精神世界里那一个无拘无束的逍遥世界。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这个故事给很多人带来了启发。这个故事或许你也听过,叫做《夏虫语yù冰》。故事当中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黄河的河神,叫做河伯。一个是北海的海神,叫做北海若。河伯和北海若有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河伯管理着黄河。一天,他看到自己的黄河宽阔壮丽,就觉得天下的江河湖海,肯定没有比黄河更宽更美的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有一天,河伯来到北海边,才发现北海竟然无边无际。河伯一看,深受震撼,他没想到,北海比黄河宽太多了。他这才幡然醒悟,发现自己以前太自大了。当自己的傲心起来的时候,眼界就被遮蔽了。
于是河伯就把自己的体悟告诉了北海若。北海若是北海的海神,是一位格局很大、境界很高的忠厚长者。看到河伯能有这样的体悟,能够打开自己的思维边界,很是欣慰。于是,北海若就向河伯传授大道,助力河伯的成长。北海若都跟河伯讲了些什么呢?更多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读原文。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重点讲一段,这一段是最精髓,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北海若与河伯讲了这样一段话: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yù)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dǔ)于时也;曲(qū) 士不可以语(yù)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段话连用了两个意蕴无穷的比喻,最后点出一个人生本质问题。我们一一来学习。
第一个比喻说:井蛙不可以语(yù)于海者,拘于虚也。虚,是个通假字,通废墟的墟,指所居之处。就是说:“你不可以跟一只青蛙讲大海的辽阔,因为它的眼界被它狭小的居住地给限制住了。”
我们想象一下,有一只青蛙从小到大活在水井里,想当然的认为,世界就是直径一米的圆。有井底之蛙,当然也有生活在井外的青蛙。如果哪天,有一只在外面闯荡的青蛙站在井口,给井底之蛙说:“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叫做海,那里广阔的完全看不到尽头。”井底之蛙一听,完全不相信。为什么不信呢?就是庄子所说,拘于虚也。井中的青蛙,眼光被自己所居住的水井困住了。它的眼光只能看到水井口大小的天空,想象不到无边无际的海洋是什么样子。所以,由于井蛙眼界受着狭小居住的局限,你无法跟它讲大海的辽阔,它听不懂,也不相信。
第二个比喻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dǔ)于时也。我们看,夏虫就是只能存活在夏天的虫子。它一到稍稍寒冷的秋天,就死去了。夏虫的整个生命周期只有一个夏天,因而夏虫的眼界被短暂的生命周期困住了。夏虫看到的永远只有炎炎夏日和倾盆大雨,看不见冬天的冰天雪地。所以,你是不可以跟夏虫讲冰天雪地的。
同学们,与井蛙和夏虫相比,毫无疑问,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的天地那么宽广,我们的生命那么漫长,我们见多识广,我们又会被什么束缚呢?
紧接着,北海若说了第三句话:曲(qū) 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人,具有深明大道的人,也有曲士,也就是孤陋寡闻的人。庄子说,跟曲士就不能论道,因为他们被自己的生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所束缚住了。深一步说,就是被自己从小到大形成的认知所束缚住了。所以,他们看不到,也不认同有道之人跟他们讲的天地之间的大道。
所以,同学们,这里,庄子给我们阐述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不能给井蛙讲大海的辽阔,也不能给夏虫讲冬天的冰天雪地。因为它们一个是被头顶的井盖限制了,一个是被自己的生命周期限制了。而人也是如此,不能跟曲士论道,因为他们被自己的认知束缚住了,导致目光短浅,对于天地大道的体证浅,对人生规律的明白和体证也很浅。
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有怎样的感受呢?有位企业家同学,讲过这样一句话:“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认知的兑现。”
我们身边的一个同学,讲到自己的一段经历。他经营着一家小超市,前一段时间由于地方政策影响,附近的居民不方便外出,只能到他的店里买东西。这个同学心里想,这不是一个好机会吗?我何不趁机涨涨价,多赚一点钱。于是,他就把商品的价格都调高了,短时间内这家店盈利颇丰。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的生活恢复了正常,可想而知,之后就没有太多人再去他的超市购物了。这个同学,真是追悔莫及啊!
同学们,为什么有的人,就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呢?看到此刻有钱赚,就急功近利,马上调价?而为什么有的店家越是在人们困难的时候,越是为周围的百姓着想,不仅不调价,还为身处困难之中的人,雪中送炭呢?本质上,就源于他们对商业本质规律的认知不同,对道的明白与体证的程度不同。
有的人认为做生意就是利益交换,能多赚一些算一些。而有的人明白,利益客户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想必这两家店最后的结果,我们大家都心里有数。如果你是这两家店周边的居民,你长期会去哪家店购买呢?
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看的长远一些呢?
譬如,我们怎样才能超越眼前的急功近利,超越自己的认知,看得更加长远呢?现在我们花3分钟的时间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怎样才能看得长远一些呢?
……
好的,同学们,3分钟时间到。欢迎大家把自己经历或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分享到评论区。谈起这个问题,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类似的经历,对如何看得更长远也有自己的见解。在这里,有一位实验班的同学为我们分享了他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我是一名教师。最让我追悔莫及的事,就是曾经在教育孩子上太武断和严厉了。尤其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
有一次,一个学生带着现金来交学费。几天了,钱还没有交上来,原来是钱被偷了。我当时就开始排查这件事情,在排查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孩子总是低着头,不怎么说话,身上的衣服也是旧的卷毛了。我知道这个孩子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于是,我就开始怀疑,是不是钱被这个孩子拿走了。
我就把这个孩子叫到办公室,严厉地质问他:“钱是不是你拿走了?”这孩子怯生生地回答“不是我”。我看他的语气这么胆小,就更加怀疑了,甚至还用了过激的方法。但是,这孩子一直没有承认。这件事情,最后也没查清楚,不了了之。
事情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我后来才看到,这件事情对那个孩子的影响太大了。本来这个孩子非常尊重我,很喜欢我这个老师,但这件事情之后,他经常垂头丧气,对我也很失望。
这件小事,只是一个切面。经过今天的思考,我发现我心里的认知是,家里比较穷的孩子才会偷东西,家里条件不好的孩子,得罪了也不碍事。你看,因为有这样的认知在我的心中,就会驱使我对孩子就会有差别。条件好的、成绩好的孩子,我就对他好一点。条件不好的、成绩也不好的,我就会关心少一点。这样的认知,让我在职场和生活中跟人的关系总是很冷淡,导致我的职场之路也比较坎坷。
通过今天的思考,我明白了,怎样才能看得更远?唯有提升自己的认知,自己的人生状态,就是自己认知的兑现。
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确实,就如这位同学所说,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很容易就被自己的认知给限制住了。只是匆忙的应付眼前的状况,看不到自己行为长远的影响,常常做出伤害孩子、客户,最后伤害自己的决定。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突破认知的限制呢?本质上,是我们要提升对规律的明白和体证的程度。
我们上述所讲述的,井蛙是受空间的限制,认识不到大海的辽阔;夏虫是受时间的限制,体证不到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更换;而人是受自己认知的限制,因为这样的限制,我们就对天地之间的规律,体证的比较浅。
比如,《道德经》有言:“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欲出。”
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大的风箱,虽然看似虚空,但在一推一拉之中,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这橐龠场就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善恶交织的关系,也就是天地之间的大道和规律。
我们对这一规律,明白和体证的程度越深,就与他人建立的链接就越和谐美好。我们对这个道体证的越浅,就会有意无意的伤害到别人,伤害到客户。
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这就是天地之间的道。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就能突破自己的认知,增强对规律的明白与体证的程度,因而就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拥有更广阔的人生和事业的舞台。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再见。
作业:怎样才能看的长远一些呢?
明日预习:  
老子曰:“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

============百日成长:自我改革命倒计时第91天《庄子》学习分享: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很容易就被自己的认知给限制住了,只是匆忙的应付眼前的状况,看不到自己行为长远的影响,常常做出伤害孩子、客户,最后伤害自己的决定。我们该如何才能突破认知的限制呢?本质上是我们要提升对规律的明白和体证的程度。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就能突破自己的认知,增强对规律的明白与体征的程度,因而就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拥有更广阔的人生和事业的舞台。

11 楼 罗凤叶 @2022-12-30



《庄子》第10课~道不可传
南墙、课堂,不可或缺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夏虫语冰”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天运篇》当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这个故事是庄子所记载的老子与孔子的一段对话。老子、孔子两位圣贤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 古往今来,有道者在悟道之后,往往想把道分享出去,传给他人。那这个道果真是可传的吗?针对这个问题,老子就讲了非常深刻的四句话,老子说:“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老子说的是假如这个道是可以献出去的,那么世间忠诚的臣子一定都想将它奉献给自己的君王;假如这个道是可传的,那么世上哪有人不想把道赶快奉献给自己的父亲、母亲呢?假如这个道是可以告诉别人的,那么大家都会赶快把他告诉自己的兄弟姐妹;假如这个道是可以给人的,那哪有父母不愿意把道交给孩子呢?父母之心都是那样渴望把道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同学们,听到这里,我们可以从中听出,这大体是老子的一种感慨。假如道是可以传给他人的,就像把一块宝物捧出来,双手交给一个人,他就能够接到,那该多好啊!如果是这样的话,得道的人一定是恨不得马上把道捧出来,给到他们深深牵挂的人,给到百姓,给到民众,让大家以道护身。可惜啊,老子字字句句都在告诉我们,道不可传。
道是没有办法轻易地传给他人的。既然道不可传,要传道这么困难,那我们怎么样成长呢?怎样才能明白和体征这世间的道呢?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并非如此!圣贤告诉我们,道不可传,但是道可心悟。千百年来到一直就在那里,我们没有办法把道取出来,再转手交给别人。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心去领悟,自己领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那我们怎样才可以悟道呢?有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呢?接下来与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或许大家心中就有答案了。我们身边有一位企业家,近两年一直为接班的事发愁。他说,我的女儿从小跟着我,耳濡目染,我能教的都教了,也让她去商学院进修过了。但为什么依然不太放心呢。总有那么一份忐忑,还是再带一带吧。所以企业家就想了个办法,他开始频繁的带着女儿出席高层的会议,让女儿去向高人学习,但过了几个月还是感觉不行。所以这位企业家就去向他很尊敬的另外一位企业家请教。那位企业家就说,对于你的女儿,你少给了她一样东西,叫做南墙。其实我们都知道做企业都不容易,可以说到处都是“南墙”,但今天你女儿在你的翅膀底下,她有机会去撞南墙吗?你真想锻炼她的本事,就让他自己去经历风雨,去撞“南墙”吧!只有这样她才有机会思考,有机会成长,那才是她自己的道行。同学们,其实这两位企业家的对话讲的就是道不可传,但“道”可心悟。再厉害的父母都没有办法把自己的道行直接灌输给孩子,但是可以帮助孩子让他用自己的心去领悟那个道。那最好的领悟“道”的途径呢?就是刚才那位企业家讲到的撞南墙。因为平常风平浪静顺风顺水的时候,我们不但会有动力逼着自己去深入思考。但是在南墙面前可能猛的一撞,我们的心一下就豁然打开了,我们就有机会去悟到那个道。所以生命中的每一个南墙时刻都至关重要。但讲到这里,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有的时候撞南墙又常常不管用,我们能看到有多少人被南墙撞垮了。在南墙根底下躺平了一排人,有的心灰意冷,有的陷入迷茫,因为他们撞了太多次南墙。每次站起来走两步,撞上一道南墙,换个方向走两步,又是一道南墙,这条路到底在哪呢?一道南墙耗费若干年,人生能有多少时间撞南墙啊?所以同学们,接下来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思考。撞南墙进课堂为什么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只进课堂缺少南墙是不行的,只撞南墙缺少课堂也是不行的,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思考三分钟的时间。……
好!同学们,时间到,撞南墙、进课堂为什么缺一不可?对这个问题你有了怎样的思考?我们来听一听实验班一位同学的分享。
刚才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自己的经历。工作近30年了,最早是在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后来因为一些个人问题,我选择了离开,去了一家咨询公司。做了五六年后,又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我心里想着离开这里也可以有更大的平台,所以我又重新选择了行业,转到另一个销售领域。但是好几年过去,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我想要的那种好的状态。更严重的是,我发现自己三十多岁时,工作的那种干劲好像一点点退下去了,做事没有动力了。尤其是孩子上大学后少了一份约束,更是成了自由大兵,一年年下来,越来越懈怠,越来越散漫,有时候都怀疑这是我吗?当初曾经豪情壮志的自己哪里去了?我感觉这样不对,一直想再提起这个劲来,但是非常难,就像一个车轮子一样,一旦慢下来的时候,你再想把它转得快起来,就真的很难。这个难受的感觉只有自己能够深切的体会到。虽然别人也能看到你的状态,但那只是表面的,自己心里边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后来学习到《阳明心学》的时候,我真的非常高兴,我就对自己说,这个事情我一定会认真对待。所以在400天学习《阳明心学》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自己这个做事的干劲开始慢慢回来了,我的车轮子又能越转越快了。特别是现在还做了《庄子》的班主任,在给同学们服务的过程中,我竟然又找回了年轻时候那种全力以赴的奋斗的感觉。所以,为什么说撞南墙、进课堂缺一不可呢?我自己的感觉就是南墙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问题在哪儿,然后课堂是一种呵护,一种引导,让我们能走的比较稳当。
朋友们,听了这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这位同学至少撞了三次,南墙撞到了,最后生命的热情几乎消退了。但他通过学习经典,自己又重新点燃了热情,开启了人生的新的篇章。我们为这位同学点赞!我们说撞南墙是让我们有机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有机会在内心深处颠覆我们过去认为天经地义的某些浅知浅见、偏知偏见,乃至错知错见。但是过去的知见被打碎、被颠覆之后,我们又该怎样建立新的知见呢?我们又如何确保这些新的知见不会把自己带到下一个坑、下一面南墙呢?此时,如果只靠自己,难免势单力薄,困难重重。最好是在南墙的旁边,刚好有几部经典可供我们学习。经典为我们揭示的都是一些人生重大的规律和真理。在南墙脚下,我们痛定思痛,愿意放下自己的傲慢与偏见。用心学习经典的智慧,就有机会把经典所揭示的真相和规律转化为自己的人生信念,从而显著提升自己的道行,这就叫道由心悟。有了经典护航,我们就不至于在南墙前一偏再偏,不至于被一面南墙耽误若干年。我们就有机会及时的把自己的错知错见转变为经典指引的正知正见。
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撞南墙是行,进课堂,是知。可以以行促知,也可以以知促行,但本质上需要知行合一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光撞南墙,没有课堂就体会不到真知,如果光进课堂没有南墙也就没有真行。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缺南墙,经常是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南墙上撞来撞去,现在南墙有了,那课堂呢。当下就是课堂,每天三分钟的思考。请大家一定准备好一个小本子,三分钟,我们要坐下来认真的去思考这些问题,去记录所思所想。这样,100天后,在你的本质上就积累了100天。学习《庄子》这部经典,你的收获与成长——道不可传,但可心悟。撞南墙,进课堂,知行合一,有真知,方有真行。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下周一再见。

============百日成长:自我改革命倒计时第90天《庄子》学习分享:知行合一,有真知方有真行。愿意放下自己的傲慢与偏见,用心学习经典的智慧,就有机会把经典所揭示的真相和规律转化为自己的人生信念。从而显著提升自己的道行。这就叫道由心悟。

12 楼 罗凤叶 @2023-01-03



第九期百日成长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庄子》第11课 天籁之音
——在工作中,我如何才能做到天时、地利、人和?
2023.1.3
「今日要点」
    南郭子綦(qí)隐(yìn)机而坐,仰天而嘘,荅(tà)焉似丧其耦(ǒu)。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ɡǎo)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sànɡ)我,汝知之乎!女(rǔ)闻人籁(lài)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fú) !”

    子游曰 :“敢问其方。”子綦曰 :“夫大块噫(aì)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háo)。而独不闻之翏(liù)翏乎?山林之畏(wēi)隹(cuī),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jī),似圈(juàn),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xiào)者,叱(chì)者,吸者,叫者,譹(háo)者,宎(yǎo)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yú)。泠(línɡ)风则小和(hè),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 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原文出自《庄子·齐物论》)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回到庄子课堂。前两周,我们共同学习了《庄子》第一篇章~逍遥游。我们体会到,原来逍遥就是不断超越自我,发现原来外面还有如此广阔的世界。那么,我们和广阔世界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明白了和世界关系的本质,也就会明白,我们的人生和职场方方面面关系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就用三周的时间,学习庄子的第二篇章~齐物论。所谓齐物论,就是消除对天下万物的偏见,明白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大道。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齐物论的第一个故事~天籁之音。想想我们赞美一个人唱歌,声音很美,很动听时,就会说,真是天籁之音。

其实,天籁最早出自庄子。不只有天籁,还有地籁,人籁。庄子借用三种声音的递进,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来看原文。

开篇,庄子先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画面,说,一位名叫南郭子綦的得道高人,有一天他坐在那里,面朝天空,就好像他的灵魂离开了身体一样。

他的学生子游看到老师这个样子,很惊讶,过来请教,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ɡǎo)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游说,老师您今天不同往常,您是怎么让身体安定的像枯树一样,一动不动的呢?又是怎么让心灵寂静的像熄灭的灰烬一样,没有一点念头的呢?

子綦回答说:今者吾丧(sànɡ)我,汝知之乎?子游你问的好啊,你知道吗?刚才我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了。

听到这里,大家就疑惑了,什么是“吾丧我”?我就是我,怎么还能忘记我呢?其实,不仅我们不明白,子游也不明白。子綦就用三种声音来说明什么是吾丧我。

子綦说:女(rǔ)闻人籁(lài)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fú) !

这个籁是一种乐器,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萧,人籁就是人吹奏乐器发出的声音。子綦说,这三种声音,你可能听过人籁,却未必听过地籁,你可能听过地籁,却未必听过天籁。

子游还是没懂,就说:老师,您再为我讲讲其中的道理吧!

子綦回答道:你看大地上有很多孔洞,风一吹过,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就叫做地籁。

子游恍然大悟,说:“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风吹孔洞就是地籁,那么人吹乐器就是人籁了,那什么是天籁呢?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 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子綦回答说啊:地籁是地面上的各种洞穴,被风吹而发出的声音。天籁不是被风吹,而是无风状态下洞穴之地发出的声音。简而言之,天籁就是天地万物的自然鸣响。

可能有些同学会疑惑,就像洞穴,没风的时候,明明没有声音,哪里来的天籁之音呢?

《道德经》中有这样四个字:大音希声。意思就是说,最动听的声音,是顺应大道自然而然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不能直接听见的。天籁也就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大音。

故事原文到此就结束了,但是南郭子綦讲三籁,到底有什么深意呢?其实,南郭子綦不是简单的讲三种声音的区别,而是在告诉子游自己为什么会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原因就是,当自己的这颗心更加的纯粹空灵,进入了忘我的状态,与天地融为一体,这就是“吾丧我”的时刻,就达到了天籁的状态,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至人无己的境界。

天籁、地籁、人籁的道理很深邃,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能带来怎样的启发呢?

这里,我们稍微转换一下,用大家更熟悉的话来说,天籁、地籁、人籁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籁就是:天道,天时。

时者,势也。时就是形势。今天,我们所处的中华民族复兴的这个时代就是形势。我们顺应这个时代的大势,努力在这个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成就一番事业,就是顺势而为。

地赖就是地利,就是学会借力公司的力量,借助平台的力量,与公司战略同频,成就更大的事业。

就好比风吹洞穴,也能演奏出美妙的乐章,不需要完全靠我们自己去辛苦吹奏。

人籁就是人和。就是一个人自己的本事本领,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成就事业。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就一番事业。正如孟子所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也就是说,个人虽有才智,但不如顺应大势,顺势而起。就像农民种地,虽有锄头,不如依靠好的天时。

所以,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要懂得借助平台,借助时势,顺势而为,努力成就更大的事业。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结合以上的分享,进入三分钟思考的环节,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在工作中,我如何才能做到天时地利人和?

同学们,时间到。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她的思考。

我在一家家电销售公司工作。因为我们是线下销售,会预先在仓库里存很多货。所以,每到年底,都会有家电没有卖完,这些积压在仓库里的家电,时间一长就会长霉了,等到来年就更没有人买了,我们也一直很头疼。

后来,有领导就想出办法说,不如我们把这些家电低价甩卖了吧!还能给公司回点本儿。其他领导听了都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之后我们就给全公司的员工说,你们都发动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告诉他们去公司的仓库去,有电器低价销售。

我们原本以为,这样肯定能把存货都扫除了。结果到了年底,还是没卖出去几件。后来才知道,很多员工私下里说:“这些都是旧家电,我把亲戚朋友叫来,这不是明摆着坑他们吗?”所以,也没有几个员工把这个消息传出去,虽然也零零散散来了几个客人,但是,他们到了现场一看,仓库破破烂烂的,扭头就走了。

就这样,过了几年。我们一直很疑惑:“为什么低价销售还是卖不出去呢?”后来我们接到了一句话,叫做从卖产品到爱客户,这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的根源还是在心上。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考虑公司的利益,想着如何把货卖出去,减少损失,却一直没有真心的想给顾客带来好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改变了自己的那颗心。真心感谢支持公司的亲友们,把清仓甩卖改成亲友答谢会,用联谊会议的形式,隆重的招待亲友,以不赚钱的价格把家电卖出去。

一个员工知道后,高兴的说:“亲友答谢会,既让亲戚朋友真的获得了实惠,又帮我和他们拉近了关系,真是件好事儿。”员工们看到了公司的诚意,干劲儿就上来了,把自己的七大叔八大姨都请来了。

举办亲友答谢会的时候,顾客们都像到了朋友家来串门,热情高涨,买卖反而成了顺便的事儿。这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问题,还帮公司聚集了人气。

通过这件事儿,我对怎样才能天时、地利、人和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其实,明心就是大道,就是天时。员工的力量就是地利。我们自己这点智慧就是人和。当我们真心的想利益亲友的时候,就顺应了天时。员工们纷纷支持,就借助到地利。我们的这点智慧,才真正派上了用场。所以,要想“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还是依道而行、顺势而为,有了来自大道的力量,才能借助他人的力量,我们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才有用武之地。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相信大家对她的经历也深有感触。大家都希望成就一番事业,很多人也都知道,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但怎样才能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呢?有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还算出众,靠自己就足够了。有的人明白需要团队的合作,但难以激发团队的力量。

我们再回到孟子这句话: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不仅仅要靠自己的智慧与努力,也需要顺应时势,顺势而为,需要借助公司平台的力量,借助团队的力量。

对职场人士而言,就是顺应商业的规律,读懂客户内心的渴望,激发团队的激情与动力,真诚爱客户,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成就更大的事业。

在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作为职场的奋斗者们,我们拥有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应当遵循天时、地利、人和的规律,不惧困难,努力拼搏,奋勇向前。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再见!

「明日预告」
    大知(zhì)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tán)炎,小言詹(zhān)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ɡòu),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zhuì)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guā),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shài)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jiān),以言其老洫(xù)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zhé),姚佚启态。

    (原文出自《庄子·齐物论》)

============百日成长:自我改革命倒计时第87天《庄子》学习分享:中华民族复兴就是形势。我们顺应这个时代的大势,努力在这个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成就一番事业,就是顺势而为。学会借力公司的力量,借助平台的力量,与公司战略同频,成就更大的事业。人和就是一个人自己的本事、本领,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成就事业。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个人虽有才智,但不如顺应大势,顺势而起。就像农民种地,虽有锄头,不如依靠好的天时。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要懂得借助平台,借助时势,顺势而为,努力成就更大的事业。顺应商业的规律,读懂客户内心的渴望,激发团队的激情与动力,真诚爱客户,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成就更大的事业。

13 楼 罗凤叶 @2023-01-04



第九期百日成长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庄子》第12课 大知闲闲
2023.01.04
原文:
大知(zhì)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tán)炎,小言詹(zhān)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ɡòu),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zhuì)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guā),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shài)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jiān),以言其老洫(xù)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zhé),姚佚启态。
     ---《庄子·内篇.齐物论》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天籁之音”,讲到了天籁、地籁、人籁,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庄子思想教诲我们顺势而为,方能成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齐物论》中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两种生命的状态,一种是大知,即大智慧的人的生命状态;一种是小知,也就是小智慧的人的生命状态。首先我们来学习原文:
大知(zhì)闲闲,小知间间。这里是说:“大智慧的人看上去非常的淡定从容,悠闲自得,所见十分广博。而小智慧的人呢,凡事斤斤计较,所知所见也十分的狭隘。”这就是庄子思想中所呈现的要义,智慧不同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状态就不同。
庄子继续说道:
大言炎(tán)炎,小言詹(zhān)詹。这句话是说:“拥有大智慧之人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心悦诚服。而拥有小智慧的人,说起话来,总是琐琐碎碎,甚至与人争辩不休。”
接下来,庄子继续说道: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ɡòu),日以心斗。.....其发若机栝(guā),其司是非之谓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zhé),姚佚启态。这一段比较长。庄子展开讲述了小智之人的生命状态。我们来看小智的人,晚上睡觉也睡不安稳,闲思杂虑,与梦境交错在一起,醒来又忙着与各种人、事、物纠缠。这颗心,就犹如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一样,十分疲惫,常常心神不宁,惊恐不安。小智之人常常言语锋利,犹如箭在弦上,等待时机,挑起是非。或者他们有话故意不说,藏在心里,如同誓萌一般,等待时机以战胜对方。他们时不时有快乐、愤怒、悲哀、多思、忧惧、浮躁、狂放、装模作样等不同的形态交替进行。最后庄子总结到,若要问小智之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纷繁复杂的情绪呢?答案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果知道了,就不会这样子。
同学们,想必你听到这里,也能感受到庄子对小智之人的惋惜与嗟叹之感。一天到晚,他们都被情绪所困,心神不宁。我们每个人都不想成为小智之人,而想成为大智之人,从容、淡定、广博。那么,小智的烦恼到底从何而来?小智与大智最本质的差别在哪里?如何才能超越小智,成为大智呢?
事实上,小知和大知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他们对社会、人生规律的明白和体证的程度不同。千百年来,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但社会变迁、人生发展的规律不变,而我们每个人对规律的明白和体证的深浅,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道,决定着我们每个人的智慧与能量,这也是大知与小知本质的差别。这个道理比较深邃,我们举几个例子。
比如我们小时候背诵的《乘法口诀》,就是一种数理的规律。而每个人对《乘法口诀》理解与掌握的熟练程度,就是对这种规律明白和体证的深浅,就是每个人不同的道。《乘法口诀》掌握的越熟练,考的分数就越高,就能够越熟练的应用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同样,我们看到公园里的长者练习太极拳,有的长者练的很熟练,不仅姿势优美,强身健体,还可以颐养心性。而有的长者对拳法比较生疏,不仅姿势难看,磕磕绊绊,对强身健体、陶冶心性的效果也一般。太极拳的这套体系也是总结出来的一种规律,不同的人对太极拳的拳法,学习与掌握的程度不同,也是对这种规律的明白和体证的程度不同。
再比如,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人们对万有引力规律明白和体证的程度不同,道就不同。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人生、社会、自然都有其运行的规律,而每个人对规律明白和体证的程度不同,道就不同。大知和小知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对规律的明白和体证的程度不同,也就是道的差异。面对职场同样如此,我们对职场规律明白和体证的程度就决定了我们职场发展的前景。对职场工作规律,明白与体证浅,就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问题,产生种种烦恼,这就是职场中的小知。
这里我们举一个职场中的具体例子来分析。我们有一位同学,总觉得多干活就是吃亏,因而领导给他多安排一点工作,他就会不舒服,就在心里暗暗的和其他的同事做比较。同样一个岗位,为什么我干的活儿就要比他多呢?所以他心里总有很多的不平,很多的抱怨。如果你去安慰他,他还会摆事实、讲道理,并拿出证据来告诉你,我这样想是对的,领导这样的安排是不对的,别人也是有很多不对的地方。为什么他总有这样的烦恼呢?为什么他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而别人是不对的呢?本质上,是因为他对职场的规律明白与体证的程度太浅。他不明白,也不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以总是计较自己的得失,害怕自己付出多了就吃亏了。所以,他就成为了那个言辞犀利、处处抱怨、与人争辩,并且晚上经常睡不好觉的人。长此以往,他的职场舞台就会越来越小。同学们,针对以上职场的例子,你有怎样的思考?

3分钟深度思考:
下面我们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思考一个相关的问题:
工作中我常常觉得别人不对,为什么?
我们静下心来,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想一想,在工作中自己会不会常常认为别人不对?常常与别人争辩,为什么会这样呢?……

好,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到。我们先来听实验班一位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实验班同学分享:
这个问题的思考,让我想到几天前发生了一件事情,我们办公室新来了一位刚毕业的女生。因为她刚来,没什么工作,我就让她去整理公司的广告费用。到了年底,总经理找到我说:“今年的广告费用有点多,你去核对一下。”于是我就把这个姑娘叫来,让她把核算的清单给我看一下。结果我话刚说完,她就把没登记完的表格和广告公司的聊天记录一股脑的全塞给了我,当我看到的时候,我顿时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狠狠地把她训了一顿。我说:“你们这些刚毕业的小姑娘啊,怎么那么懒惰呢,让你把清单给我,你怎么就不知道整理一下呢,乱七八糟的你给谁看呢?做事情怎么一点都不负责任。我们当年刚毕业的时候啊,是多么努力,多么认真,多么负责任的,哪像你们这样?”发完脾气之后,我冷静下来一想,这其实是一件小事,我怎么能发那么大的脾气呢?当时我也没想明白原因。但是我知道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时刻,我总觉得他人不对,然后脑海中就产生很多不好的起心动念。有时候实在忍不住,就批评他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很多的烦恼。
通过今天的学习和思考呢,我才认识到我对职场规律、体证和明白的太浅。如果我总是希望通过批评、指责他人来做好工作,那么即使我的目的达到了,获得了领导的认可,可我的同事认可我吗?我真的能做好工作、带好团队吗?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不能帮助到同事的成长,没有同事的支持,我想我的事业发展之路也走不太远吧。

总结:
感谢这位同学的坦诚分享。正如前面的分享,我们每个人面对的职场也是有规律的。工作中,它让我们常常认为别人不对,本质上也是我们没有读懂职场的规律,甚至是人生和社会的规律,对规律明白和体证的程度还比较浅。

大知之人,对职场规律明白和体证的程度比较深。他们在工作中不仅持续提升自己,也会理解同事,读懂同事的渴望,并不断托起同事的成长,帮助同事一起完善工作,提升本领。即使是批评,也会注意方式、方法,并真心的为同事好,因而就会获得同事的尊重与支持,职场的舞台就会越来越大。

而小知之人呢,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只关注自己的成败荣辱,甚至于利用同事,成就自己,这样不仅自己的成长有限,更难以获得团队、同事的支持与拥戴,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职场之路也越走越窄。
那怎样才能提升我们对职场,甚至人生、社会规律明白体证的程度呢?
一方面,我们需要持续的学习成长,通过学习中华文化与科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不断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不断的实践、总结,逐步从小知升级为大知。
另外一方面,持续的修炼我们的心灵,通过经常性的深入思考,让自己静下来,回到自己的内心,去倾听良知的声音,一颗纯粹的心灵能更好的感知与领悟职场、人生与社会的规律,这也是我们生命持续成长、跃升的过程。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再见。
    
作业:工作中我常常觉得别人不对,为什么?

明日预习: 
 百骸(hái)、九窍、六藏,赅(ɡāi)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yuè)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mó), 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é)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庄子·内篇.齐物论》

14 楼 罗凤叶 @2023-01-11

第13课
真君存焉
2023.1.5.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齐物论》中的一段经典原文。庄子讲到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叫做情绪。庄子说,人活在世上,常常是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人们的情绪总是忽而高兴,忽而愤怒,忽而悲哀,忽而忧虑,各种情绪变换不定。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情绪呢?庄子继续启发我们思考。他说,人们常常被情绪激荡,却不知其所为使。不知道这些情绪到底是从哪来的。同学们,我们也想一想,到底是谁在主宰着我们的情绪呢?庄子娓娓道来,带着我们找主宰。不只是情绪的主宰,还有身体的主宰。庄子讲: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焉。百骸,就是我们身体的骨头关节,九窍,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这些孔窍,六脏,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庄子说,这些身体器官完备的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但是到底是谁主管着这些身体的器官呢?难道就是这些百骸、九窍、六脏吗?
其递相为君臣乎?难道是这些器官在我们身体里做轮值吗?今天肝管着肺,明天肺管着胃。今天手管着脚,明天脚管着头。甚至于每天有一个轮值的器官在决定着我们的意识、语言、身行。今天轮值到胃,我就喜欢吃饭,就命令我们吃上一天的美食。明天轮值到手,手喜欢做手工活,就支配着我们坐在家里做上整整一天的手工,别的什么都不准做。同学们,庄子故意这样写,是想启发我们观照和思考事实情况是这样吗?
庄子说,不是啊。我们看到的这些有形的身体器官,都不是我们生命的主宰,既不能主宰看得见的身形,更不能主宰看不见的意识。那么,什么才是生命的主宰呢?庄子揭开谜底,其有真君存焉?在我们一切语言、意识、身形的背后,有一个真君,那是真正的君王,真正的主宰。他无形无机,看不见,摸不着,但像定海神针一样,在最根本的地方主宰着我们的生命。这个真君是什么。庄子暂时没有揭示。但庄子警醒我们千万不可迷失了这个真君,迷失了生命的主宰。否则就是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近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意思是,如果失去了生命的主宰,便会与外在的人、事、物控制不住的相互磨损,相互伤害,就像坐上了一辆失控的马车,想停都停不下来。一生成为外物的奴隶,奔忙一辈子,却看不见自己生命的价值。到了晚年疲惫万分,却依然不知道自己该归向何方。这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吗?
同学们,听完庄子的原文,我们也反躬自省,我们的人生有没有飘荡奔逸的感觉呢?是否有迷失呢?我们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吗?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弟子们开坛讲学。开讲前,长者说:“在座的诸位,我只需要用三句话就可以完全的激怒你们。”弟子们不太相信,说你讲来听听。长者讲了三句话,他几乎从来没有讲过那样过分的话。弟子们听完,果然一片哗然,群情激愤。这时候,长者淡淡一笑,心平气和的说:“刚才讲了,我只需要三句话就可以激怒在座的诸位。我猜想你被激怒以后,从现在一直到晚上,我在台上讲的所有道理,你都听不下去了。你满心想着的就是我刚刚说的那三句话。你内心激荡,愤愤不平,五味杂陈。所以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的心完全被抓走了。看来我只需要三句话就可以把你的心抓走。那么,你对自己的主宰又在哪里呢?
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我们反观自己,我们的心是不是也容易被一两句话抓走呢?其实,要主宰自己的生命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都活成了外物的奴隶,成了一个个牵线木偶,外界的太多东西都能够轻易牵动我们的心。比如有些同学会被一个名字牵动。面对鲜花掌声的时候,你会看到他虽然努力想克制自己,不表现出高兴的情绪,可是他的眼角和眉梢都已经飞扬起来了。而面对批评的时候,他的脸色马上就不好看了。还有一些同学特别容易被“利”牵动,比如今天他出去买菜卖菜的老板能不能给便宜几毛钱?便宜了就开心,没便宜就有些小失落。这只是小利,就能够让我们的心为之所动。那么大利呢?房子、车子、奖金,那就更容易让我们动心了。
同学们,想想看,我们是不是也活成了外界的牵线木偶呢?好,接下来我们就来思考三分钟,给自己照照镜子,想一想我的情绪会被什么影响?为什么?
………………
好!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到。下面我们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如果说什么最能影响我的情绪的话,我想应该是别人的表扬和批评吧。其实我以前还没有发现自己这一点,是有一位关系跟我比较好的同事有一次私下悄悄跟我说,你知道吗?其实你很好猜,很好掌控。我说为啥?他说其实我们都能看出来,你最受不了的就是别人夸你,只要顺着毛摸两下呢。你原本不愿意干了这个活儿,那你就去干了,夸你两下那个活儿你就不推不抗拒了。听了这位同事的话之后,其实我特别惊讶,但仔细想想,自己确实是这样。就像这个小木偶,别人手里拿着两根线,一根叫表扬,一根叫批评,稍微一牵呢,我这个小木偶就跟着跳起来了。所以也是联想到最近有两项重要的工作。第一项工作的时候呢,领导打电话批评了我说你这个最近有点儿懈怠呀。我心里其实是知道的,最近确实有点儿懈怠,可是他这话一说呢,我就开始不爽,我就开始消极抵抗了。既然你说我懈怠好吧,那我就懈怠一把给你看。这年头一出呢项目就被我做的比较水,后期就不得不移交给了其他的同事。那到第二项工作的时候呢,领导就很和颜悦色的找到我,说小刘,你最近成长很快。你看面对这个重大的挑战,我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领导说完这话,我就感觉能量满满,瞬间就觉得这事儿确实舍我岂谁?我就全力以赴的把事儿做成了,自己也收获了很大的成就感。这两件事儿其实是让我反省到,我对待工作的态度很情绪化,受外界影响很严重。你表扬我呢,我就会用这种态度给你干事儿,不表扬我,我就会用另外一种态度给你干事儿。难怪我的同事会说,我其实挺好掌控的。我是把自己情绪的开关交到了别人的手上,但其实这个情绪的开关是应该紧紧的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我就感受到,本质上不是领导批不批评我,决定我要不要好好做这件事儿。而是我应该用自己的使命、目标、原则来决定到底要不要去做这件事儿,做了就要把它做好。也就是说,我做事的态度不应该取决于领导批评与否,而应该取决于自己的原则使命,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
感谢这位同学的真诚分享,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更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相信这不只是这位同学的渴望,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向往。但是,事实是我们经常还会像庄子说的那样,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情绪每天起伏不定。而且不知其所谓时,弄不明白这些情绪是由何而发。
到底如何才能够主宰情绪?庄子明确的告诉我们,其有真君存焉?我们的生命是有一个真正的主宰的。这个主宰到底是什么?阳明先生将真相一语道破,身之主宰便是心,是我们这颗心在主宰着我们的意识、语言、身行。问题是,每个人内心的清澈程度不同。有些人用一颗良知之心、大我之心来主宰自己。这样的人内心清净,逍遥自在,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对自己情绪的掌控力高。但如果这颗心被贪名、贪利、贪认可等食欲蒙蔽,心上有厚厚的不明和贪欲呢?那我们就会被不明和贪欲所主宰。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主宰自己的心呢?心体现在起心动念上,主宰自己有一个简单的抓手就是关照起心动念。当别人批评或者表扬我们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当下关照一下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些起心动念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哪个好哪个坏,我们的良知清清楚楚。让好的起心动念,大我的起心动念占据上风。引导自己用大我的起心动念面对人、事、物,你会发现很多的不良情绪就会减少乃至消失了。心是身之主宰,心是我们生命的真君。观照起心动念,让大我主宰人生。生命如此舒展,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再见。
大宇宙是否有造物真宰。且看看人体,这小宇宙吧,是否有真君。人体,眼二耳二鼻孔一尿道口一肛门一,共九窍;心一肝一脾一肺一肾二,共六脏;骨块二百有余,以及其他器官,合作共存,实现生命。
人体小宇宙,有没有真君,我都不晓得,何况大宇宙,有没有真宰,我怎能晓得。我所晓得的,只有大自然,它是真存在。
【心最重要】“百骸,九窍,六藏”,指的是人体的各个部分与器官。“百骸”,就是“百骨节”;“赅”的意思是“完备”“全部”,指百骸、九窍、六藏;“说”,同“悦”;“私”,偏爱。这几句的意思是,“百骸,九窍,六藏”都是我身体的一个部分。我和哪一部分的关系最为亲近?对它们,我是同样喜爱还是有所偏心?庄子认为,在“百骸,九窍,六藏”中,各个器官之间并非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其中“心”最为重要:庄子在这一段谈“真君”的文字中,把“真君”归属于六脏,显然也是指心。“真宰”是心,“真君”也是心,假如“真宰”与“真君”毫无差别,那就很难理解庄子为什么要在短短一段文字中用“真君”与“真宰”这样两个概念。既然要用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就应当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区别应该就在“宰”与“君”这两个词上。“宰”有“掌管”的意思,也是官吏的统称,是指令的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庄子在说到形成“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种种心理与情态活动时曾说“而不知其所为使”,这个“使”者,亦即情态的执行者,就是“真宰”,所以“若有真宰”的“宰”指“心”的动作功能,是说在人的身体中有一个使“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成为现实的执行者。而“其有真君存焉”中“真君”的“君”,是统帅众“宰”之“君”,强调的是“君”在“百骸,九窍,六藏”之中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真宰”与“真君”虽然说的都是“心”,却分别指出“心”在人的心理与情态活动中两个不同的侧面:“宰”指的是心的功用,而“君”指心的地位。
由此可知,在庄子看来,“心”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心”是“君”,具有统领身体各个部分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负责对事物进行判断并做出决策。其二,“心”是产生“我”的根源。一旦“我”形成,人往往以“我”作为衡量是非以及外在世界的一种标准。其三,“心”是“宰”。当凭着“我”的成见或者标准去看待事物时,“心”就会“主宰”人的躯体,将心中所想变为现实。这就是“心”所具有的三种职责与功能,也是“真君”“真宰”“我”之间的关系。
这也就是说,人所做的一切以及对外界的反映,都与“心”相关联。

15 楼 罗凤叶 @2023-01-11

第14课
成心师之
2023.1.06
奋斗职场 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齐物论》,昨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叫做情绪。那么今天我们再来探讨另一个话题,成见。对于成见,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不要对某人抱有成见。面对新事物的发展要放下过往的成见等等。其实,所谓“成见”,就是我们心中对某个人或某个事所抱有的固定不变的认知。庄子讲,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随着自己的成心,也就是成见,把成见当成自己的老师,谁还没有这样一个老师呢?言下之意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成见,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成见为标准去衡量这个世界。奚比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这里的知代而心自取之,指的是知道自然更迭的规律,并在自己内心有所体证的智者。庄子这句话旨在帮助我们破除一个迷失,因为我们有时会认为聪明人才需要破除惩戒。但庄子告诉我们,愚者与有言,那些愚笨的人也会有成见,甚至愚笨的人的成见更多更深,更难以破除。这也是《道德经》讲的大愚若智,越愚笨的人越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越认为自己比其他人都高明。所以庄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人心中都有成见,我们常常以自己的成见作为衡量身边人、事、物的标识。庄子继续讲道,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假如一个人很嘴硬,他说,我没有一点儿对别人的成见,但我知道某某人肯定对某某人肯定不对。如果这个人这么说,他就是在自欺欺人。这就像是一个人今天坐上了马车,要到越国去,路才走到一半,他就跟朋友说,我昨天就已经到越国了,他的朋友就迷茫了。这个人明明现在还在去越国的路上,但是他却跟我说,他昨天就已经到了,已经看遍了越国的风景。那这个人不是在说谎吗?何必撒这种一戳就破的谎言呢?
是的,同学们。庄子在这里用这样一个比喻向我们验证,有成见的人不承认自己有成见,而在那里强行的争辩对错。认为只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他对事情的本质和真相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就像还没有进越国的城门就跟别人大谈越国的风景一样。这类人固执的不承认自己有成见。但在有道者眼中,他们的格局、境界一目了然。所以庄子讲的这一段是在让我们看清人人皆有成见。我们不能一叶障目,拿着叶子遮住自己的眼睛,拒绝说我没有成见,我没有不恰当的偏执偏见。我的一切认知都是对的,不需要改正升级。
同学们,这样就是自欺欺人,也堵塞了自己成长进步的空间。我们不能做这样的人。庄子下面就进一步跟我们讲,做这种人的坏处:是以无有为有。这种人是经常把自己没有体验过的东西有模有样地装成自己已经体验过的东西,还讲给别人听。我们知道孔子曾对弟子子路讲过这样一句话:“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的人所做的事。那愚蠢的人反过来就像庄子所说的这样,以无有为有,他不知道,却要强装出一副知道的样子。这样的人结果会如何呢?庄子就说,无有为有,谁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如果这种人总是不懂装懂,总是这样拒绝成长,纵然有神明的大禹,也不知道如何帮助他的成长。庄子说,对于这样的人,连我也没有什么挽救的办法了。
今天的原文就讲到这里了。我们明白: 人人心中皆有成见。成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成见里,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不妨换个角度来理解。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就相当于一个数学中的三维坐标系,x轴是人生观,y轴是价值观,z轴是世界观。我们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三观去做事,相当于我们每个人行走在这个世上,都随身携带着一个自己的三维坐标系。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大家的坐标系聚集在一起,假如一个家庭是六口之家,那就是六个坐标系。假如一家公司里有200名员工,那就是200个坐标系。问题是我们几乎都认为自己的坐标系是正的,都想用自己的坐标系去评价别人。如此一来,相互的评价和要求增多了,矛盾和冲突就出来了,我们就开始相互的较劲……
有一位同学就谈到他最近的较劲时刻,他从事自媒体撰稿工作。在他的心里有个成见,那就是写稿子需要有灵感,是不能纳入项目管理的。因此当部门想要推行对文稿的进度管理时,他心里很对抗,你让我什么时候出稿,就能出稿吗?我脑子里没灵感,即使被逼着写了两千字,这两千字也是无效的。于是面对部门的进度管理,他视若无睹,消极应对,他觉得这东西没有用,解决不了我的熬夜。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进度管理推行的第一周便卓有成效,其他的同事纷纷提前出稿,解决了熬夜问题。这个时候,这位同学才深刻认识到这个固有成见阻碍了自己的脚步。让自己一直没有机会去借助机制的力量,也让自己错过了成长的机会。
同学们,你是否在职场和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较劲时刻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我总是跟别人较劲,为什么?我们进入三分钟的思考时间。
…………
好,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到。下面我们先来听一位实验班的同学的分享。
生活中我还真的就是一个特别喜欢跟别人较劲的人,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家里,我跟你较着各种各样的劲,名利、爱利数不胜数。比如有一天我早早的到公司打扫卫生,准备材料,做好记录。但是在不经意间听到领导和同事高兴的谈话,我心里就不舒服了。我在这辛辛苦苦的干活,领导看不见,别的同事只要会讨领导高兴就够了。于是工作中也不想那么积极了,懈怠了一段时间。还有领导总是喜欢安排我身边的同事干活儿,但是活儿还不简单,比较麻烦。我心里又不舒服了,觉得是领导对我有成见,以为我干不了,所以不安排我干。我越想越难过,晚上都不想睡觉了,就继续留在公司一直干一直干。但是领导叫我干活的时候呢,我得先衡量这个活儿好不好干。比如领导让我升级以往的设计图纸,把原来的简单的图纸升级成三维模型的图纸,我就不愿意了。我觉得没必要,无价值。我们以往不都是这样,附一张简单的草图就出场了吗?现在搞那么麻烦干什么?你看,这是我工作中与人较劲的缩影,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愿意、不满意、不同意、无价值。但是这种较劲的状态一直跟随着我。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思考后,我算是明白了。只要没有按照我的意愿和喜好来,没有重视我,没有给我简单好干而又赚钱的活,我就不满意,不愿意、不同意。原来我一直在以我自己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以自己的坐标系为世界的坐标系来要求和细解,别人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对待,要是他你做不到,我就开始较劲了。感觉好可惜啊。我20岁的时候如此较劲,我现在五十多岁了,依旧在较劲,生命得不到舒展,荒废了人生的大好时光。不管是工作与生活都没有得到很大的成就。一个较劲障碍了我大半辈子。
好的同学们,我们这位同学分享的可谓是发自肺腑。实验班的很多同学都有这样深刻的感受,他们说,一个较劲就让我们如此辛苦,消耗了我们生命很多的能量,真是不值得。
怎样才能减少我们的较劲时刻呢?就是要调整我们的坐标系,在天地之间有一个真正的天理大道的三维坐标系。而我们自己的这个小坐标系和天地之间的坐标系基本都是有所偏离的。所以庄子揭示的这个道,就是让我们去体会人生的本质真相。什么叫本质真相呢?就是天地间的那个坐标系,我们要体会到那个天地间的坐标系,然后随之调整我们自己的坐标系。与大道同行,我们做事情就有道有理了。个人如此,家庭企业也是如此。当一个家庭、一个企业共同学习经典时,就是在更高层面上用势能来引导和矫正每个人的坐标系。如此就能以更高层面的共识来化解和超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较劲,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在因缘具足时,这份文化软实力就将兑现为战略硬实力。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下周再见。

16 楼 罗凤叶 @2023-01-11

第15课
莫若以明
2023.1.09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回到《庄子》课堂,我们继续学习《齐物论》这节课中,我们会围绕一个工作中的普遍现象,争辩来展开本节课的内容。我们常说理不辩不明,工作当中问题层出不穷,和同事合作的时候,似乎只有和他人争个高下,才能找到最明智的解决方案。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在工作中面对争辩时该怎么办呢?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庄子》!原文层层深入解读了这个问题。第一段原文说,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易于彀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这里的“吹”,就是指我们前面学习的天籁。天籁是万物的自然鸣响,是天道的自然呈现。所谓大言希声,无善无恶。但是我们平常人说出口的话和天籁不同,往往带有自己的成见,因此说,言非吹也。我们试想,一个场景,一个会议上,几个各执己见的人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你说我不对,我说你不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很难有定论。争来争去没有作用。说了和没说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庄子说的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紧接着庄子就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绘这个画面,其以为异于彀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这里的“彀”是指刚破壳的小鸟,小鸟刚出生的时候都一刻不停地啼叫。庄子说,你看这样一群人,争辩起来,就和一窝叽叽喳喳的小鸟一样,叫起来没完没了,光有声音,没有实际价值。第一段很形象的表现了争辩的场面。第二段原文,庄子又用几个问题指明了现象背后的原因。庄子问道,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是什么遮蔽了人的眼睛,让我们看不见大道,心里有了真伪是非的分别呢?原因就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我们常听说盲人摸象的故事,几个盲人分别摸到了大象的一个部位,他们就认为大象是自己摸到的模样。这就是小成,也就是偏知偏见。有了小成,几个盲人相互争论,都认为自己说的是真相,争来争去,最终谁也看不到大象真正的模样,这就是道隐于小成,天道都被自己的成见遮住了。什么是言隐于荣华呢?《道德经》说,美言不信。好听的话,就像繁茂的花草一样,虽然问题的本质掩盖住了,但人们都很喜欢。所以大道都被掩埋在那些好听的话中了。人们沉迷华美的词藻,却不愿意听揭示本质的大道。所以这就是道隐小成而有真伪,言隐于荣华而有是非。人心中有了真伪是非,自认为自己心中所想是真的是对的。他人所想是假的,是错的,争辩就无法避免。如何才能走出是非惹来的争辩,看清问题的本质呢?
第三段原文提出了根本的方法。第三段说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在争辩时,想以是非说服别人,就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样。治标不治本,只从表面现象入手,非但于事无补,还会陷入是是非非、争论不止的境地。怎样才能把“小成”和“荣华”两个病根去除呢?庄子说了四个字,莫若以明。与其在是是非非上争论不休,不如回到自己那颗空灵纯粹的心灵,用那个空灵纯粹的心灵去看清事物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方能走出是非争辩无限循环的困境。庄子生活的时期,百家争鸣,争辩不休,其实这样的情景千百年来从未改变,在今天我们的工作中仍然会经常出现。
比如上下游的两个同事讨论一项工作,一边认为这样我吃亏了,另一边认为那样我多干活了。有了意见分歧,相互争论,毫无疑问都认为对方是错的,自己是对的,所以他们陷入争论不可自拔。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坐在旁边的人跳脱于事外,反而能把来龙去脉理的清清楚楚。为什么旁观者清呢?这是因为旁观者没有入局。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旁观者的心相对而言是空灵纯粹的,所以更能看清问题的本质。争论的两个人被怒心和愤心遮蔽,自然非要分一个上下高低,变成了为争而争,为变而变了,忘了回答问题本质,去解决问题。所以《道德经》讲,辩者不善,善者不辩。当自己心灵不纯粹的时候,看到的世界也是扭曲的,哪里还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呢?看不到问题的本质,遇到不一致的意见,免不了为了自己的小我去争辩,但在枝枝叶叶上去争论是非对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去除遮住我们眼睛的“我知我见”,跳出自己的情绪,内心空灵纯粹,才能回到原点,回到问题的本质,才能看清问题,解决问题。
同学们,工作当中你有没有和他人争辩的经历呢?现在请各位同学花三分钟的时间深入思考这个问题,面对工作中的争辩该怎么办?
…………
各位同学,我们的思考时间结束了,下面我们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分享他的经历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大家好,我是一家手机店的店长,听完这节课,我想起了今天刚刚发生的一件事。我们门店每年都会和公司一起制定一年的销售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销售返点。有返点的手机我们就可以拿来做降价促销活动,对我们门店最终的销量有很大影响。所以我就想让公司把老型号的手机纳入返点计划。今天正好在和我们公司同事在做年度计划。我心里就想着今年的行情挺困难的,销售量比预计的少很多,房租、水电费、人工费都在那儿摆着。今年多做优惠,门店才能赚到点钱。我心里就有了初步的计划。我按照自己的思路给同事说啊,希望今年的公司放开一点,老型号的手机,能给我们一些返点,我们好做做销售促销。那个同事听完直接把我的方案给否定了,他说,公司已经根据数据做过调研了,公司要全面考虑,不可能给那么多优惠!我一听和我的计划相差太大了,对门店的收入影响很大。我很气愤的想,现在市场又不好,你们还按往年线下比较红火的时候做计划,一动不动。我们根本就没法做,很大可能完不成业绩指标。他一说完,我马上说,你们也不看看实际情况啊,完不成任务谁负责。还有你们给其他店的政策比我们好,别以为我不知道呢。他又说,这都是按数据做的规划,不是盲目定的,也不是针对你个人,这样他一句我一句的,我们就被情绪控制了,话题也跑偏了,我就是想,这么重要的事怎么要全听你们呢?今天我一定要争赢你,证明我说的对,要按我的方案办。他也不服气,激动地说,公司的事为什么要听你的,咱们能谈就谈,不能就暂停。这样我们浪费了很多时间想争赢对方,忘记了,本来是要一起商量制定计划的,直到最后也没争出个结果。听了《庄子》中的这段话后,我看到确实抱有情绪,用自己的小我去和别人讨论的时候,就可能变成了争辩,一争辩起来,心里都是我知我见,以“自我”为中心,试图去说服对方,证明我是对的,我比你强。为争而争,为辩而辩,就把问题的本质忘了。想要有效的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到那颗空灵纯粹的心。那颗“心”能把问题的本质看的清清楚楚,从自己的视角走出来,站到中立的立场,才能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案。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就像他说的,我们很容易就被我知我见给困住了,进入了是是非非永无休止的争辩当中。可是也有同学会说,俗话不是讲理不辩不明嘛!大家都不争辩了,怎么确保这个理是正确的呢?我们来看,很多人都把这个辩当成了争辩,认为不争论,争不出理来。但其实这个辨是分辨、辨别的意思。正如阳明先生讲,知善知恶是良知,真正能够辨明是非善恶不是语言,而是良知。良知虽然每个人与生俱来、吾性自足,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其清澈程度、高低、层面各不相同,对于一件事情的判断自然就会各有不同,这是产生分歧、难成共识的根本原因。正如数学中两点呈现但很不稳定,三点成面就很稳定。面对争论不休、各执己见的局面,引入一个新的支点就很重要。中华文化经典是绝佳的支点。争辩是有必要的,但真正有价值的争辩不是小我与小我的碰撞踩踏,而是大我与大我的同频共振。当一个企业、一个部门通过共同学习中华文化,建设心灵品质遇到分歧时,大家自觉的回归经典,以圣贤教诲来关照当下,就能在更高层面上达成共识,做出智慧的决策。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的核心思想,莫若以明,就是走出我知我见,回到空灵纯粹的心灵,回到原点,辨析问题的本质。看到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再见。

17 楼 罗凤叶 @2023-01-11

第九期百日成长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庄子》第16课 朝三暮四
2023.01.10
原文: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狙(jū)公赋芧(xù),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xíng)。

      ---《庄子·内篇·齐物论》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朝三暮四”。提起“朝三暮四”,大家一般会想到,一个人早上想干这个,晚上想干那个,常常变卦,没有定性,反复无常,但这其实是后来演变出来的意思。在《庄子》的原文中,这个故事另有深意,我们一起来感受。
原文中写道:
狙(jū)公赋芧(xù),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狙,就是猴子的意思。狙公,就是一位养猴子的老翁。芧(xù),是一种山里的栗子,也是猴子的粮食。这个故事,大体讲的是有一位老翁,家里养了一群猴子,最近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可能经济有点紧张。老翁就想和猴子们商量商量,准备减猴粮。所以,这位老翁就来到猴子面前,说:“以后早上给你们三升栗子,晚上给四升好不好?”猴子们一听不干了,都大叫起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说:“不行不行,太少了,坚决抵抗。”老翁就说:“好,那我们改成早上给四升,晚上再给三升,你们看这样如何?”猴子们盘算了一下,开心了。原来早上只得三升栗子,现在能得四升,似乎我的所得变多了,非常满意。就这样吧。
同学们,我们听完这个故事,可能都是会心一笑,感觉这猴子确实有点笨。3+4=7 ,4+3还是等于7。这最简单的数学题,猴子怎么就算不过来呢?但是先别忙着笑猴子,我们继续往下看,《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庄子继续说: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一件事只是表象改变了,其本质、实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但我们的情绪却会被外在的现象牵着走,忽而喜,忽而怒,被外在的现象主宰。所以“朝三暮四”的故事就是在告诉我们一句话:“透过现象看本质。”唯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
最近我们身边有一位同学,向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些感受。他说:“我做的是电视导播行业,今年我一直都有一个烦恼,就是我们台的人手变少了,但活儿还是那么多。我们领导在分配活儿的时候,会看人下菜,因为我比较老实,领导就会把更多的活儿交给我。”
这是什么样的场景呢?我们举个例子,就像是同事们都在万亩良田上耕地。按道理说,大家最好每天耕田的数量都是一样的。但事实上,经常是有人耕三亩地,而有的人需要耕四亩地。耕三亩地的,早早地完工,去打牌喝酒。留下耕四亩地的人,他们闷着头,跟个老黄牛一样,孤零零的耕着剩下的一亩地,这时候他们的心里难免会不是滋味。凭什么这最后一亩,老是承包给我呢?觉得自己很吃亏。
同学们,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烦恼呢?其实,这个三亩地、还是四亩地的烦恼,困扰着很多的职场人,大家多干活就觉得吃亏了。刚刚我们提到的那位导播同学,常常为这样的事情烦恼。但在元旦前的一天,他有了新的体悟。他说:“这两天公司里年底复盘,我受了不少表彰,也有很多机会摆在了面前。心里头忽然对一个道理理解更加深了---不是你有多大的本事,就能干多大的事;而是你能干多大的事,你就有多大的本事。我每天比同事多耕一亩田,这多耕一亩的本事,没长在他们身上,长在了我身上,我好像没有吃亏,反而是赚了。”这位同学的感悟很真实,也很深刻。
在这里,我也想给大家分享一位董事长对职场上三种人的洞察。这位董事长说:“目之所见,在工作中可以分辨出这样三种员工。第一种是你给他交代1、2、3、4、5,他给你做到1、2、3差不多就可以了,因为把五件事都做满是不容易的,他想自己已经尽力了。第二种呢,就是你给他说1、2、3、4、5,他真的很尽力,一定会把1、2、3、4、5做完,对得起你对他的托付,恪尽职守。这个品质很珍贵,放在哪里都会令人赞叹。但还有第三种人,我们体会他的起心动念,他想的是---领导给我讲1、2、3、4、5,但我想在1、2、3、4、5之外,领导一定还有没有说出口的渴望。所以我要做好1、2、3、4、5,并思考和建议6、7、8,甚至于我帮你洞察到。在这个所谓的1、2、3的背后可能还有a、b、c。理解这个a、b、c之后,这项工作或许可以在更高层面上展开。”
同学们,我们可以想到,不管在职场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第三种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一般而言,在这些伙伴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词笺,那就是八个字“本事长在自己身上”。所以,耕地是表象,本事才是本质。在职场中,同样如此。干活是表象,长本事才是本质。看清了职场的本质,我们就能超越三亩地、四亩地的感性烦恼,从而快乐工作,奋斗职场。
《庄子》通过猴子“朝三暮四”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也不要被眼前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看得更远,更深,更透。”

3分钟深度思考: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思考,一个相关的本质性的问题:
吃亏是福,是真的吗?
相信这个问题,你也和前面那位同学一样曾经思考过。那么今天,我们进一步思考,回想自己人生历程中曾经经历过的重大的场景,表面看我好像吃亏了,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在有形的层面,或者是在眼前,我是吃了亏。但在无形的收获上,在长远看来,我吃亏了吗?吃亏是福,是真的吗?我们思考3分钟的时间。……
同学们,时间到。我们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实验班同学分享:
刚才听到这个问题呢,我一下子想到了有两位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人,一位是我的老师,另一位是我的父亲。我的老师给我讲过一个他小时候的事。上世纪60年代,在我老师出生的那个地方,曾经连续出现旱灾。当时,很多的家庭都开始断粮。老师那个时候才七、八岁,他在家里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难。但是有一天,我老师的邻居来敲他家的门,邻居家养了四、五个孩子,他们家里实在是没东西吃了,迫不得已啊,就来敲门,说:“家里孩子饿得不行了,能不能借点儿粮食啊?”老师的母亲就点点头,回到屋里去,一看呢,家里就剩一小袋儿面了。他把那袋儿面分出来一半儿拿出去给了邻居。邻居特别感动,连连道谢地走了。可刚走了几步,老师的母亲又把他喊住,说:“哎,要不你还是再等一下。”她又回到屋里,把家里唯一剩下的一点米,全都拿了出来,又给了邻居,说:“你把这点儿米也带回去吧。”邻居拿了米和面,千恩万谢地走了。这个事情的过程中呢,我的老师就一直在旁边看着,他很吃惊,最后就忍不住问母亲说:“妈妈,咱们家就剩那么点儿米了,为什么还要给人家?”老师的母亲就很平淡地说:“因为他们家孩子比咱家多,他们更需要。”这句很平淡的话,却对我的老师造成了很大影响。老师说:“从那之后,为别人着想,替别人付出,就成了他的习惯,而且做的乐在其中。”现在我的老师已经成了我们这个地方,很德高望重的一位长者,教出了很多有才有德的学生。
当时我听老师讲完这个故事,内心也很触动,回去讲给父亲。我的父亲呢,在乡亲们心里也是一位很厚重的人。当时,我就问父亲说:“为什么吃亏是福呢?”父亲想了想,很郑重地跟我说:“咱们吃点儿亏,心里安生,对得起天地良心。其实哪有吃亏啊。所谓的吃亏,就是您肯为他人付出多少?”
我生命中这两位最重要的人的话深深地震撼了我。这两件事也让我牢牢地记住“吃亏是福”。在单位里,别人找我做什么事,心里也没有怨气,应该的,计较啥呢?现在我已年过50,更加感觉到,吃亏是福,本质上就是愿意付出、愿意奉献、愿意真诚地去对别人好。

总结:
好,听了这位实验班同学的肺腑之言,你有怎样的触动呢?相信你一定感受到了大我的力量,良知的力量。原来,在更高的层面,我们可以超越朝三暮四的纠结,可以超越当下计算的烦恼。吃亏就是多付出、多贡献。也许在别人看来,那份付出很傻,可是明白人生社会的规律和本质,就会知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
回到职场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个人的职场发展都是有其缘由的。当别人交给我们1、2、3、4、5的工作,我们是完成1、2、3还是完成1、2、3、4、5?还是完成1、2、3、4、5之后,在合适的情况下主动担当6、7、8?每个人的选择不同,结果就不同。本质上,就是取决于每个人对职场本质和规律的明白和体悟的程度。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职场,我们就要明白一个道理: 本事长在自己身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再见。

作业:吃亏是福,是真的吗?

明日预习: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shānɡ)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庄子·内篇·齐物论》

18 楼 罗凤叶 @2023-01-11

《庄子》: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第17课 秋毫泰山
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是真的吗?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回到庄子课堂。前面两堂课我们学习了莫若以明和朝三暮四,这两个故事都在启迪我们一个道理,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在原文中,庄子连续通过几个例子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这个道理,这一周我们都会围绕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这一主题展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句原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讲的呢?呈现了怎样的表象和本质呢?我们来进入今天原文的学习。今天的原文只有一句,但内涵很深刻。原文是:“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这里秋毫的毫是一个通假字,通毫毛的毫,是指秋天鸟兽新生的毫毛。秋毫之末是毫毛的末端,可见他该是多么的微小,肉眼若不仔细看,根本看不清楚。而庄子却说,天下没有什么比秋天毫毛的末端更大的东西,而太山却是小的。这句话可谓颠覆了所有普通人的认知。表面看来,秋天的毫毛相比泰山简直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东西了。怎么能说比泰山更大呢?透过现象看本质,庄子通过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怎样的规律和真相呢?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先来举个例子。假如说某基地要发射一枚导弹,导弹原本可以精准的射中1000里外的目标。但是因为操作人员发射导弹时的角度偏了几毫米。最后导致的结果是,目标与实际设计的距离偏差了几百里远。那请问同学们,是最后偏差的几百里更重要,还是最初偏差的几毫米更重要呢?答案是,与最后偏差的几百里相比,最初偏差的那几毫米才是真正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最后偏差的几百里是已经形成的结果。结果已经无法改变,纠结在结果上没有价值。所以要解决根本问题,唯有回到最初那几毫米的偏差上,找到偏差背后的根源才是真正重要的。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追问,秋毫之末到底是什么呢?事事物物的结果和状况背后的根源又是什么呢?其实,古往今来,圣贤们一直都在讲述其中的奥秘。阳明先生说。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意思是圣人与平凡人并没有什么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圣人知“几”这个“几”是什么意思呢?孟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同样说,庶民和君子之间的差别都在几希中。几希就是细微处。人和人的差别都藏在一丁点的细微处。这个细微处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所以,有人说,命运藏在念头里,一个人的命运就藏在自己的起心动念里,起心动念细小到不能再细小,就是几希,就是秋毫之末,它大于泰山。
下面我们讲一个历史故事,体会起心动念上一毫的偏差所造成的地动山摇,泰山之患。秦朝开国宰相李斯曾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风光无限,但短短几年时间,他就跌进了大秦的大牢,成为了阶下囚。原因就在于他人生关键时刻起心动念处的一毫之差。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游途中暴毙而亡,去世前,秦始皇留下一封信,有意让长子扶苏即位,但是宦官赵高却要篡改诏书,拥立次子胡亥继位为秦二世,当赵高找到李斯时,李斯就在一念之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在荣华富贵和国家利益之前选择了前者。这一念的偏差,给自己,也给整个国家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快,李斯被赵高陷害,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在街头,关键决择时,起心动念处的一毫偏差,让一代丞相李斯抛却了是非正义,以自己的得失做出判断,最后走上了歧路,成为了阶下囚。这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例证。同样回到我们的工作场景,起心动念一毫的偏差,看似失之毫厘,时间一久,却是谬以千里,阻碍了我们发展的脚步。我们身边有位同学他在工作中总是挑三拣四,常常觉得领导分配的活,真是又难又没有业绩。心里总觉得我这个任务不好,工期长,也不是领导重视的项目,随便做做就行了,早点做完就可以接到好项目。而另外一位同事就比较踏实,不管领导给他派什么活儿,他从来不挑。他觉得活儿没有大小,而把自己手中的每一件活干好就是本事。于是,他总是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的精益求精上。而那位想接到好活的同学总是围绕到领导身边,以及领导能派给他好的项目,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领导早已洞察他的起心动念,对他并不信任,把重要的项目交给那位更值得信赖的同事去干,最后这位同学发现,自己小活儿干不好,大活儿也没有,职场的舞台越来越窄了。同学们,这就是不同的起心动念,所造就的职场舞台不同,起心动念处的一毫之差,长此以往,就是人生和事业成就与平庸的分水岭,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你在生活或职场中,是否也有这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验?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你觉得是真的吗?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进入三分钟的思考时间。
同学们时间到,我们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听完这一课,我的感悟挺深的,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了2020年,当时正值疫情爆发之时,我的门店经营惨淡,就在我一筹莫展之际,我的朋友建议我投资光电类的产品。当时我的能量比较低,一是怕麻烦,二是觉得这个投资对化妆品门店来说也不小,现正处疫情期间,情况不明朗,万一投资亏本了呢?于是我就没有听从朋友的建议。三年之后,当我想做光电类的生意时,我发现这个市场已经饱和了,根本没有我的一席之地了,因而通过今天这一门课的学习,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当时我起心动念上一毫的偏差,让我的门店三年来业绩都没有大的增长。我记得当时我的朋友极力建议我,可以尝试这一类型的产品,为什么呢?他说:因为这是顾客的刚需,现在客户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按摩到现在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需要满足客户更高层次的需求。况且,我们可以在疫情期间顾客少的时候学习这些机器的操作,增长自己的本领,等客户上门的时候,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当时我根本听不进去朋友的建议,只一心盘算着,现在疫情这么严重,万一我亏了呢?所以通过今天的思考我才明白,为什么我朋友的生意可以做的风生水起,而我的门店却经营不顺呢?就是在这起心动念的一毫之差上,他经营门店的出发点始终是以客户为核心,而我经营的出发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失之毫厘真是差之千里,是与此同时,今天的这一课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抓手,那就是:做任何决策时,首先回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上,叩问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有一毫的偏差,如此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好的同学们,听完这位同学真切的分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念头是有能量的,正如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的一样,以客户为中心的好念头,可以让我们在疫情的艰难时刻,风雨无阻,逆势飞扬,而低层面的念头让我们瞻前顾后,能量不足,在风雨中躺平,其实命运就藏在念头里,人生和职场的发展之道,同样也藏在我们的念头里。我们的每个念头都是一颗种子,这些种子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只要机会成熟,便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觉察自己不好的念头,就可能撒下毒草的种子,污染了自己的心田,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庄子告诉我们,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同学们时刻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即是抓住根源处的秋毫之末。人与人事业发展的差别,未来舞台的差别,就在秋毫之末,就在自己的起心动念之间。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再见。

19 楼 罗凤叶 @2023-01-12

《庄子》: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第17课 秋毫泰山
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是真的吗?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回到庄子课堂。前面两堂课我们学习了莫若以明和朝三暮四,这两个故事都在启迪我们一个道理,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在原文中,庄子连续通过几个例子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这个道理,这一周我们都会围绕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这一主题展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句原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讲的呢?呈现了怎样的表象和本质呢?我们来进入今天原文的学习。今天的原文只有一句,但内涵很深刻。原文是:“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这里秋毫的毫是一个通假字,通毫毛的毫,是指秋天鸟兽新生的毫毛。秋毫之末是毫毛的末端,可见他该是多么的微小,肉眼若不仔细看,根本看不清楚。而庄子却说,天下没有什么比秋天毫毛的末端更大的东西,而太山却是小的。这句话可谓颠覆了所有普通人的认知。表面看来,秋天的毫毛相比泰山简直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东西了。怎么能说比泰山更大呢?透过现象看本质,庄子通过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怎样的规律和真相呢?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先来举个例子。假如说某基地要发射一枚导弹,导弹原本可以精准的射中1000里外的目标。但是因为操作人员发射导弹时的角度偏了几毫米。最后导致的结果是,目标与实际设计的距离偏差了几百里远。那请问同学们,是最后偏差的几百里更重要,还是最初偏差的几毫米更重要呢?答案是,与最后偏差的几百里相比,最初偏差的那几毫米才是真正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最后偏差的几百里是已经形成的结果。结果已经无法改变,纠结在结果上没有价值。所以要解决根本问题,唯有回到最初那几毫米的偏差上,找到偏差背后的根源才是真正重要的。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追问,秋毫之末到底是什么呢?事事物物的结果和状况背后的根源又是什么呢?其实,古往今来,圣贤们一直都在讲述其中的奥秘。阳明先生说。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意思是圣人与平凡人并没有什么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圣人知“几”这个“几”是什么意思呢?孟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同样说,庶民和君子之间的差别都在几希中。几希就是细微处。人和人的差别都藏在一丁点的细微处。这个细微处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所以,有人说,命运藏在念头里,一个人的命运就藏在自己的起心动念里,起心动念细小到不能再细小,就是几希,就是秋毫之末,它大于泰山。
下面我们讲一个历史故事,体会起心动念上一毫的偏差所造成的地动山摇,泰山之患。秦朝开国宰相李斯曾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风光无限,但短短几年时间,他就跌进了大秦的大牢,成为了阶下囚。原因就在于他人生关键时刻起心动念处的一毫之差。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游途中暴毙而亡,去世前,秦始皇留下一封信,有意让长子扶苏即位,但是宦官赵高却要篡改诏书,拥立次子胡亥继位为秦二世,当赵高找到李斯时,李斯就在一念之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在荣华富贵和国家利益之前选择了前者。这一念的偏差,给自己,也给整个国家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快,李斯被赵高陷害,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在街头,关键决择时,起心动念处的一毫偏差,让一代丞相李斯抛却了是非正义,以自己的得失做出判断,最后走上了歧路,成为了阶下囚。这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例证。同样回到我们的工作场景,起心动念一毫的偏差,看似失之毫厘,时间一久,却是谬以千里,阻碍了我们发展的脚步。我们身边有位同学他在工作中总是挑三拣四,常常觉得领导分配的活,真是又难又没有业绩。心里总觉得我这个任务不好,工期长,也不是领导重视的项目,随便做做就行了,早点做完就可以接到好项目。而另外一位同事就比较踏实,不管领导给他派什么活儿,他从来不挑。他觉得活儿没有大小,而把自己手中的每一件活干好就是本事。于是,他总是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的精益求精上。而那位想接到好活的同学总是围绕到领导身边,以及领导能派给他好的项目,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领导早已洞察他的起心动念,对他并不信任,把重要的项目交给那位更值得信赖的同事去干,最后这位同学发现,自己小活儿干不好,大活儿也没有,职场的舞台越来越窄了。同学们,这就是不同的起心动念,所造就的职场舞台不同,起心动念处的一毫之差,长此以往,就是人生和事业成就与平庸的分水岭,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你在生活或职场中,是否也有这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验?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你觉得是真的吗?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进入三分钟的思考时间。
同学们时间到,我们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听完这一课,我的感悟挺深的,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了2020年,当时正值疫情爆发之时,我的门店经营惨淡,就在我一筹莫展之际,我的朋友建议我投资光电类的产品。当时我的能量比较低,一是怕麻烦,二是觉得这个投资对化妆品门店来说也不小,现正处疫情期间,情况不明朗,万一投资亏本了呢?于是我就没有听从朋友的建议。三年之后,当我想做光电类的生意时,我发现这个市场已经饱和了,根本没有我的一席之地了,因而通过今天这一门课的学习,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当时我起心动念上一毫的偏差,让我的门店三年来业绩都没有大的增长。我记得当时我的朋友极力建议我,可以尝试这一类型的产品,为什么呢?他说:因为这是顾客的刚需,现在客户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按摩到现在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需要满足客户更高层次的需求。况且,我们可以在疫情期间顾客少的时候学习这些机器的操作,增长自己的本领,等客户上门的时候,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当时我根本听不进去朋友的建议,只一心盘算着,现在疫情这么严重,万一我亏了呢?所以通过今天的思考我才明白,为什么我朋友的生意可以做的风生水起,而我的门店却经营不顺呢?就是在这起心动念的一毫之差上,他经营门店的出发点始终是以客户为核心,而我经营的出发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失之毫厘真是差之千里,是与此同时,今天的这一课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抓手,那就是:做任何决策时,首先回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上,叩问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有一毫的偏差,如此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好的同学们,听完这位同学真切的分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念头是有能量的,正如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的一样,以客户为中心的好念头,可以让我们在疫情的艰难时刻,风雨无阻,逆势飞扬,而低层面的念头让我们瞻前顾后,能量不足,在风雨中躺平,其实命运就藏在念头里,人生和职场的发展之道,同样也藏在我们的念头里。我们的每个念头都是一颗种子,这些种子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只要机会成熟,便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觉察自己不好的念头,就可能撒下毒草的种子,污染了自己的心田,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庄子告诉我们,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同学们时刻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即是抓住根源处的秋毫之末。人与人事业发展的差别,未来舞台的差别,就在秋毫之末,就在自己的起心动念之间。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再见。

20 楼 罗凤叶 @2023-01-12

第18课
物所同足
2023.01.12.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回到《庄子》课堂。在上一节课的秋毫泰山之中,我们看到了在起心动念上的毫厘之差,在结果上就可能有千里之长。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齐物论》。首先我们来看一段原文,
齧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王倪是上古时期的一位高人,齧缺是王倪的学生。有一天,齧缺向王倪请教:“老师,您知道什么是天下万物都认同的标准吗?”王倪回答道:“我哪里能知道呢?”王倪这样的高人为什么说自己不知道呢?后面他用了三个比喻进行了解释。
先来看第一个比喻: 民湿寝则腰其偏死,蝤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人更喜欢待在干爽的地方,如果湿度太大,便容易患病,轻者腰痛,重者半身不遂。所以太潮湿的地方不是人理想的居处。但是泥鳅在泥沼中生活却安逸自在。可以看到,人和泥鳅对环境的评价差别很大。同样,人要脚踏实地才能心安。如果一个人被困在树上下不来,多半会担惊受怕,但是猿猴在树枝间荡来荡去,不仅不害怕,还非常愉快。如果我们同时问人和泥鳅、猿猴,哪里才是最舒服的地方?三者的答案一定完全不同。那么,谁说出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呢?
我们接着看第二个比喻:民食刍豢,糜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食鼠,四者孰知正味?人饲养了很多家畜,觉得家畜的肉最可口美味。而麋鹿喜欢吃蒿草,蜈蚣喜欢捕食小虫子,猫头鹰喜欢吃老鼠,四者都有自己的习性,吃得食物各不相同。如果问牠们什么才是最美味的食物?一定会得到不一样的回答。但是谁的回答才是正确的呢?
王倪接着讲了第三个比喻,不管人还是动物,找配偶的时候第一直觉都是找漂亮的,但是大家对漂亮的标准是一样的吗?猿猴找配偶时只会找猿猴,麋鹿会找麋鹿,泥鳅会长、泥鳅人也会寻找好看的配偶。有两个女子叫毛嫱、丽姬,世人都觉得她们美丽无比,但是鱼、鸟、麋鹿这些动物一看到它们就被吓跑了。对动物来说,它们并没有任何吸引力。可以看到人和动物对美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谁眼中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呢?王倪用这三个比喻说,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厌恶,都在用自己的好恶去丈量世界。但是以自己的好恶看待世界万事万物,看到的都是我知我见。即使王倪将正知正见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他人以我知我见观之,又怎么会认同王倪呢?因此,王倪说,我恶乎知之?我怎么知道我的标准就会被认同呢?其实庄子是在警醒我们,我们通常自以为是的观点标准,往往只是我知我见。以这样的观点、标准与人相处,人与人的分歧就会产生,分歧多了就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在现代职场中,团队成员的分歧阻碍着整个团队的高效运转。团队就如同一辆马车,每个成员就像一匹快马。如果大家心中的方向相同,本可以齐心协力拉着马车朝一个方向飞奔,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但是可惜每一个人都被我知我见引导有了分歧。你觉得这个方向好,我觉得那个方向好,每匹马都朝着自己认定的那个方向使劲。结果整辆马车走的很慢,甚至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想想看,这样的团队能有多强的战斗力呢?《孙子兵法》中讲到了六个字,上下同欲者胜。只有上下同频,才能将个人的分歧化解,把所有人的力量集中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但是上下同频,同频什么呢?有的单位拿领导的话当标准,认为上下同频就是同频于领导。同频与领导表面上消除了部门之间、同事之间的分歧,但是员工心底难免会想,领导就是对的吗?如果员工很难真心认同领导,就难以真正消除分歧。真正的上下同频是同频与使命、战略。比如说一个团队讨论如何去给客户交付一个项目,有人说要节省团队的成本,有最低的成本交付给客户。有人说要选择一条最容易交付的路,缩短项目的周期。大家提出了各种方案,都有充分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一个人站起来问了一句,在客户看来,这件事情怎么样做最好呢?大家一下子被问住了,才想起来之前的讨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却没有真正关心客户的利益,而为客户创造价值才是团队战略的根本。回到战略上,问题一下子就简单了,分歧也很快消失了,相信类似的分歧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存在。现在我们花三分钟的时间来思考以下问题,在我以往的工作中,我和领导、同事有没有分歧?我是怎么想的?再进一步思考,工作中有分歧怎么办?
…………
各位同学思考问题的时间结束,下面我们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大家好,我是一家玩具经销公司的经理,之前我和公司的副总在经营战略上产生过很大的分歧。疫情发生以后,我们公司的线下销售渠道受到了影响,公司的销售额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我负责的是一款中高端的玩具品牌。之前我对这个品牌也有很长时间的跟踪调查,看到他在全国的市场表现都很好。我就想着能不能带动这个品牌帮公司缓解一下压力。一次会议上我建议对这个品牌重新布局。我说其他经销商在高端商场里边儿把这个品牌做的都很成功,我们在高端商场里边儿开几家直营店一定也会大有回报。但领导把我们的方案给否定了。他说你太冒进了,公司以前没有走过这个渠道,风险太大,而且高端商场房租那么贵,你能保证有多少人买你的玩具呢。恐怕赚的那点儿钱还不够交房租发工资的。我原本满心欢喜的认为自己提出了一个好战略,肯定行得通,结果被泼了冷水。我心里想,你就是嫌我负责的板块太小,不重视我的建议,只想着在老渠道的树枝区里边儿待着,也不敢闯一闯。后来公司找到了一个现金流情况较好的合作伙伴,把我负责的品牌呢推了出去,让他们做代理。他们在高端商场里边儿开了店,结果这个店第一个月就冲到了我们全国门店的第一梯队,我们也在合作中获得了不错的利润。领导专门打电话夸奖我,说你的建议很好,我之前确实低估了,之后公司把这个模式推广了出去,我和领导的分歧也消失了。回过头来看,为什么我们会有分歧?原因就在于我们看到的方面不一样,我看到的是收益,但是领导在更高层面上还看到了风险。那个时候公司的现金流很紧张,在因为防控造成人流减少的情况下,华大成本入驻高端商场,买高端玩具很可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但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公司的利益着想,都是在为公司的战略服务。找到了更好的模式,并通过试点进行验证之后,我们的分歧自然就消失了。所以我想在工作中面对分歧,需要回到原点,回到公司的根本利益上再出发。同频于公司的战略,才能真正的上下同频,消解分歧。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从他的经历中我们看到,职场当中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对问题的看法难免不同。就像是这位同学提出方案时,怀着一颗进取心,更多考虑的是给公司带来效益,而领导需要为整个公司负责,在艰难时期更需要考虑如何规避风险,让公司生存下去。不能接受风险太大的项目。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有了分歧,但好在两人都是在真正为公司的利益考虑,最终化解的分歧。
《庄子》原文告诉我们,我们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心中都是我知我见,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与我知我见与人相处就有了分歧。就像13课中说的相刃相糜。我们相互磨损、相互伤害、相互消耗能量,不仅自己感到万分疲惫,而且也消耗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既然我们清楚了同频于公司的战略是消除分歧、提升团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才能读懂公司的战略意图呢?总体而言,服务客户、成就客户展现的就是团队的价值,也是团队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的关键。因此,团队的最终战略目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我们同情于战略,就是凝心聚力,共同为客户、为社会做出贡献。在面对工作中的分歧之时,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这颗心安静下来,回到原点,问问自己,这样做真的对客户有益吗?真的对公司对团队有益吗?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做法?如此,我们就能够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重新面对工作中的分歧,有效的解决分歧,从而实现战略同频,凝心聚力,协同共赢。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再见。

21 楼 罗凤叶 @2023-01-13

第九期百日成长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庄子》第19课 丽之姬
——这件事,真的这么糟糕吗?
2023.1.13
「原文」
予恶(wū)乎知说(yuè)生之非惑邪!予恶(wū)乎知恶(wù)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 与王同筐床,食刍豢(huàn),而后悔其泣也。予恶(wū)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庄子·内篇·齐物论》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齐物论》,我们跟随着庄子一起来感悟一个重要的话题“生死”。有人说,除开生死无大事。生存和死亡,这是我们人生最重大的议题之一。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
庄子说:“予恶(wū)乎知说(yuè)生之非惑邪!予恶(wū)乎知恶(wù)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这段原文有些绕,我们慢慢来理解。恶(wū)乎,表示疑问。予恶(wū)乎知,就是我怎么知道的意思。说字在这里是通假字,通喜悦的“悦”。悦生,就是热爱生命的意思。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悦生是理所应当的,活着就值得喜悦,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庄子一句话就颠覆了我们常人的认知。庄子反问说:“予恶(wū)乎知说(yuè)生之非惑邪!”我怎么知道那些珍爱生命的人,不是心中还有所迷惑的人呢?在庄子看来,太过于热爱生命,这可能也是一种迷惑,还没有见“道之全体”。
与悦生相对应的就是恶(wù)死,厌恶死亡,甚至忌讳谈到死亡。弱丧而不知归。弱指的是一个人弱小、年幼。丧,就是走失了,迷失了。弱丧,指的是一个人从幼年起就从家乡走丢了,流落在外。所以,庄子说:“予恶(wū)乎知恶(wù)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我怎么知道那些厌恶死亡的人,不是跟那些从小就离开了家乡,长大了不知道回家的人一样的呢?这句话有些难懂,我们把它倒过来说。意思是人们从自己的主观角度揣测,总认为一个人死亡是很痛苦的。但我们怎么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是像游子回到了家乡那样喜悦和幸福呢?
同学们,庄子用短短的两句话,就颠覆了我们对生死的认知。生与死,在我们常人这里好像是跨不过去的一个大坎。但在庄子那里,却是如此淡然。生,就像出了一趟远门;死,就像多年的游子归家。面对死亡,不悲哀,不恐惧。
就像《庄子·养生主》中讲到的:“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生死变化,自然常理,然而,人们却悦生、恶wù死,迷惑不已。庄子说:“假如打个比方来理解,一个人面对生死的情绪变化过程,就像一名女子出嫁的过程。”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 与王同筐床,食刍(chú)豢(huàn),而后悔其泣也。

丽姬这个姑娘,是艾这个地方的一位官员的女儿,晋国的国君,最开始要把她娶走的时候,丽姬担心恐惧,可能觉得晋国比较穷,去了一定会过苦日子。所以这位姑娘,哭的泪水打湿了衣裳。但是,等到丽姬真的到了晋国,与王同匡床,食刍豢。与晋王一起享受舒适的起居,享用美味的肉食。这时候丽姬,就后悔当时自己出嫁时哭的那么伤心了。早知道嫁过来这么愉快,当初出门时应该是含笑而来,何必哭呢?
讲完丽姬的故事,庄子继续说:“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我怎么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们,不会后悔当初来到这个世上呢?或许,就像丽姬抵达了晋国一样,死后去到的那个世界,原本没有什么可恐惧的。早知如此,当初面对死亡,也应该含笑从容啊。何必那样恐惧不安,伤心断肠呢?
同学们,原文学习到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庄子面对生死的那一份豁达,一份超越。整个《齐物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庄子这里,生死也是个“一”。所以,视生如远走,视死如归家。

这是何其宽广自在的境界。对于生死,我们的体证也有限。在这里,我们更多的是去感受庄子展现给我们的这样一份辩证的思维。
在他人看起来,死是祸事,但在庄子的眼里,这未必是一件祸事。
就像丽姬出嫁一样,昔日的泪水可能转化为今日的欢笑。当时以为是莫大的祸患,随着事情的发展,往前一看,它可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老子也告诉我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福是相互转换的,所以当一件事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不是用线性的思维去看它,而是用辩证的思维去面对。
所以,从坏事当中,我们能看到好的机会。从好事当中,我们也能看到蕴藏的危险。
面对好人,我们能看到他一些不良的小我。而面对坏人,也能看到他那些小我背后还有一个悄悄绽放光芒的大我,这就是辩证思维。
如此,我们再来面对我们曾经遇到的事情,可能近期就发生了某件糟糕的事情,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有一些颠覆性的辩证的思考:我们所遇到的所谓的祸真的是祸吗?是否可以转化为福呢?
我们请用庄子带给我们的辩证思维,面对一件事重新思考:这件事,真的这么糟糕吗?

好,我们开始3分钟的思考,3分钟后我们回来
……
同学们,时间到。下面我们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我是东北的一家皮冻店的老板。说起糟糕的事儿,我就想起我刚开始做皮冻的那段时间,那日子是真难过呀。我在2016年以前,本来是开青菜水果店,但是我的小店儿被大超市挤得没有生意了。那时候,我就想到了我还有一样特长,我们家会做纯肉的皮冻,可以开皮冻店。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因为我们坚持做纯肉皮冻,可是大家不相信:“你们哪能是做纯肉的呢,假的吧,肯定是背着我们放什么添加剂了。你招牌上说皮冻里不加胶,你真的没往里搁胶吗?你没搁胶为啥你家皮冻那么好吃啊?”总之就是客户的怀疑,很多的质疑。
那时候,我做的也不熟练,经验也不足,很多皮冻做坏了就扔了,亏钱就亏钱吧,我不能卖坏的皮冻给顾客。小店儿想活下来真是不容易,走到低谷的时候,感觉糟糕透了,有时候真的不想干了。但那时候,我就会想到我做皮冻的初心。当时我是看到周围的人对工业明胶、食品添加剂做出来的皮冻的那种恐惧,我挺心痛的。我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提供一个真正干净又健康的皮冻给大家吃,这也是我内心给自己的一个使命。
现在已经2023年了,六年多走下来到现在,我发现,逐渐收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好评,我在我们当地的口碑也起来了。有些顾客吃完我的皮冻,还会介绍朋友过来买,那可真是老顾客的信任啊!我特别地感激。
到最近的三年,我的小店儿越开越大,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力,我们的皮冻也售往了全国各地。我就想着,当时觉得糟糕的事儿,包括顾客的质疑、做坏了扔掉的那些皮冻、亏掉的那些钱,看上去是坏事,是糟糕的事,可是真的那么糟糕吗?它让现在的我,收获了大家对我的认可和相信,收获了顾客对我的尊重。但是说心里话,最让我感到安慰的,还不只是大家的认可。而是就算在最低谷的时候,我也守住了自己的良心,没有糟蹋过自己的底线。生意做大了,心也是安的。有时候我在想,可能就是因为那一点点的善念,让上天看见了,就让我转祸为福了吧。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非常深刻,也让我们为之感动。这位同学的分享,点出了一个比辩证思维,更深刻的核心问题,那就是:福祸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不管是福祸,还是生死,都仍然是表象。辩证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事物,看到既有福,也有祸。
但福祸的根源在哪里?吉凶祸福都已是结果,原因才重要。福祸的因,不在外界,而在心上。

我们再看这位做皮冻的同学的案例。其实,一时的亏损、盈利都是表象,而本质是:一个纯粹的心,渴望对客户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良善的起心动念,这颗心才是根源,才是本质。心正了,福就来了;心歪了,眼下的福可能也会渐渐地朝向祸的方向发展。
同学们,我们再来回顾本周学习的内容。
其实,庄子一直在不断的启示我们:透过现象,探究本质。只有回到像秋天的毫毛,那样细微的起心动念处,观照、反省、引导,让自己回归一颗纯粹空灵的心,我们才能超越朝三暮四的困扰和偏知偏见的纠结,这就是莫若以明,这也是庄子对我们的深切期望。

那么,在职场上,在当下的每一份工作中,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与困境,如何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呢?我们需要对两个问题,做出深入的思考:

第一,我们需要读懂公司的使命、愿景与战略。与公司同频共振,想明白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我们需要看清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志向。扣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想清楚这两个问题,在每一刻的当下,以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来校正自己的起心动念,进而主宰自己的意识、语言和身行,持续地成长自己、成就他人、回报社会,我们的职场就一定不会茫茫荡荡。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下周再见!

作业:这件事,真的这么糟糕吗?

明日预习: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 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庄子·内篇·齐物论》

22 楼 罗凤叶 @2023-01-16

第20课
梦哭泣者
2023.01.16.
奋斗职场 舒展人生
我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回到庄子课堂。《庄子.齐物论》的学习将在本周进入尾声。在这节的最后,庄子以梦为依托,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齐物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庄周梦蝶》。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也与梦有关。对于梦,大家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有人说梦境和现实是相反的,还有人说梦境是白天所思所想的呈现,大家的说法不一。那么今天庄子想通过梦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原文,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着,旦而田猎。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夜里梦见自己饮酒作乐,十分惬意的人,早上一起来或许会因为某件伤心的事而哭泣。在夜里梦见自己哭泣的人,早晨起来或许会因为要去山里打猎而兴高采烈。同学们,庄子在这里描述的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很多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伤心,一会儿高兴。一天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不仅白天清醒的时候如此,梦里也是如此,悲喜交加,交替进行。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大的情绪波动呢?即使在梦里也是。那么是谁在主宰我们的情绪?这里的梦又是代表什么呢?我们先不做解读,继续往下看。庄子说,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正在做梦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做梦,所以他们认为梦里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因而在梦里就会如白天清醒的时候一样,遇到伤心的事就会哭泣,遇到开心的事就会高兴。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若是在白天遇到了不吉利的事,你如何应对呢?有的人就喜欢通过占卜来看这件事情的吉凶,以求心安。同样在梦里梦见了不吉利的事情,人也会感到不安和恐惧,所以在梦里依然在占卜梦的吉凶。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梦中梦。可见在夜里有的人也没有得到彻底的休息,好像迷失在睡梦中被梦所主宰。不断的应付梦里情景的侵扰,心神不宁,惊惧不安。等醒来后才发现刚刚经历的不过是一场梦。所以有的人在梦醒时回想起梦中的情景,不禁感叹自己在梦里那么紧张惊恐。干什么呢?这不过是一场梦啊!针对以上的这种情形,庄子又是如何总结的呢?庄子说,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意思是只有非常清醒的圣人才会明白,人的一生不过是一场大梦。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圣人看到我们白天黑夜痴心没有片刻的安宁,在外事外物的满足和失去中悲喜交加。所以想要告诉我们,其实人生不必这样,大家所执着的很多东西不过是梦一场,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这里的“窃窃然”解释为明察的样子,而愚昧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们还自以为明察的样子,对人生是非都清清楚楚。这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啊。
同学们今天的原文就分享到这里了。庄子以梦为依托,想告诉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夜晚入睡后会梦见什么,其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只能任由梦境主宰。所以在这里,庄子借梦来讲述“主宰”。人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失去了主宰,茫茫荡荡如同活在梦中一样。
在明天的课程中,庄子会提到两个字,叫“真君”。真君是一个人真正的主宰。这个真君是什么呢?本质上就是大我就是良知,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主宰。但是普通人不知不觉中就被自己的小我主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占卜,一会儿又惊恐,这就是被小我主宰迷失在梦中的表现。在原文中,庄子以梦为依托,一步步为我们揭开人生的这个真相。庄子首先讲在梦中我们会失去主宰。接着庄子说,人在睡醒后仍然会受到外物的影响,比如去山上打猎就会高兴,遇到伤心的事就会哭泣,这都是因为我们的这颗心被外物所主宰了。所以我们的情绪随着外物的满足和失去而有了情绪波动,悲喜交加。就像一个小孩子因为玩具摔坏了而大哭,但是听到妈妈给他买糖吃了,马上又破涕而笑是一样的。最后,庄子继续升华,揭露本质,无论是梦中还是梦醒,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喜怒哀乐都是由小我主宰产生的。被自己的习性、贪欲、执念等小我主宰的生活,在圣人看来都是梦一场。正如阳明先生所说,汝能之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住,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是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我。去除不好的习性和贪欲,超越种种的知见和习性,唤醒心中的大我,让大我主宰人生,生命才会有更大的舒展和自在。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是被大我主宰还是被小我主宰,犹如活在悲喜交加的梦中呢?我们有一位同学谈到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他从事人事工作。临近年底,公司要调整员工的薪酬体系,经过人事部门和总经理的讨论之后,新的薪酬体系出来并公布。但是公布几天后,总经理提出对薪酬体系要有新的升级。这位同学怎么也想不通——“这不是刚刚定的薪酬体系吗?怎么又改?这不是瞎折腾吗?总经理真是说话不算话。”因而对于升级薪酬体系的事,他一点都不上心,他觉得完全不靠谱。在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心中的困惑。有热心的同学说,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总经理不断的在升级,力求做的最好,我觉得很厉害啊。听同学一言,他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不是被总经理所做的事障碍了,而是被心中的执念所障碍了。

他认为,但凡领导做出的决定广而告知了,就不可再改。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执念,就是自己比领导还聪明,走到哪里,他总是觉得自己比领导强,因而处处不服输,处处对立。这不就是被自己心中的知见和执念所主宰了吗?从而产生了那么多的烦恼情绪,一天的心情跟过山车一样。同学们,你有没有这样的执念时刻呢?陷入在自己的认知里,怎么都转不过弯,并且认为自己这样想是对的。好的,那今天我们就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总活在自己的执念里?接下来我们进入三分钟的思考时间。
…………
接下来,我们先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大家好!我是在公司做设备维护工作的。公司的每台机器都有作业指导书,指导书里详细记录了设备维护的规范操作,对每一步的操作都有比较细致的要求。但是我每次维护设备的时候,很少会按正规的流程来操作,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太麻烦了,只要最后能达到结果就可以了。过程并不重要。后来很多同事都提醒我说,设备出厂的厂家,他们设计的作业指导书,每一步都有原理。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快,为了赶时间而把那些关键步骤都省略了。但我对同事的建议根本不屑一顾。我心里想,这能有什么原理。我还能不知道吗?我做了这么多年,还需要你来说吗?最后的结果却是,虽然我修好了设备,但是因为没有按照规范流程来,导致设备的性能存在了一定的风险隐患。甚至影响了设备的使用年限。因此,在同事和客户的眼中,我总给人一种不踏实的感觉,他们不敢信任我。
你看,这就是我被自己执念所主宰而导致的后果。这就是小我,我的小我,让我一意孤行,让我自以为是。其实回看我的职场和生活,我总是被各种的执念所主导,从而障碍了自己的成长。经过今天的思考,我认识到自己执念的背后其实是图快、求省心、怕麻烦的一份贪欲。因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要突破这个执念,让良知做判断,让大我做主宰。多位同事为客户、为公司着想,成为值得托付的人。
好的,谢谢以上这位同学的分享,听完这位同学真切的分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相信我们很多人不管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都有被不同的小我所障碍的生命体验。这些小我有知见,有执念,也有贪欲,这就是如庄子所言,活在梦中。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大我。我们的大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去超越那些执念,让自己从不舒服、不舒展、不自在的生命状态中解放出来。就像实验班这位同学所呈现的一样。经过三分钟的思考,他能够静下心来看到自己的执念以及背后的贪欲。从而打开良知的雷达,倾听大我的声音,励志成为值得托付的人。最后,我们回到本片中庄子的核心思想,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只有觉醒的圣人才会明白,人的一生不过是一场梦。放下执念,去除心中的知见和贪欲,让大我主宰人生,才能回归大道,回归生命的舒展。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最后特别提醒各位同学,下一期学习风采展播将于本周六、除夕上线,展示班级风采,记录精彩瞬间。欢迎同学们踊跃提交班会、小组会、集体共读分享会、班委会、个人读书以及家庭共学等视频和照片。并可在视频和照片中送上对同学们新春佳节的祝福。百日共学风采展现,为班级代言,让成长看得见,祝福各位同学,我们明天再见。

23 楼 罗凤叶 @2023-01-30

第21课
罔两问景
2023.01.17.
奋斗职场 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回到《庄子》课堂。上节课中庄子以梦为依托,解释人总是在不经意间被小我主宰,犹如迷失在梦中。但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大我,有一个真正的主宰。这节课我们学习一则寓言——《罔两问景》,跟随庄子寻找心中的大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寓言故事的原文。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这里的景是通假字,就是影子的“影”。一束光照在我们的身上,在另一边就出现了影子。在影子边缘有一圈浅色的阴影,就叫做罔两。寓言中罔两问影子:“之前你走着,现在又停下了;刚才你坐着,现在又站起来了;你为什么没有独立的行动呢?我们知道,影子只是跟着身体动,身体怎么动,影子就怎么动?所以罔两问影子,你怎么就不能单独行动呢?面对罔两的问题,影子是怎么回答的呢?景曰:“无有待而然者邪?无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五代蛇咐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认所以不然?”
影子也不知道答案,连着提出五个疑问,我为什么不能单独行动呢?是因为我依靠身体才这样的吗?是因为我依靠的身体又有所依靠才这样的吗?我依靠身体就像蛇依附树林才能爬行,或者像蚕依靠翅膀才能飞翔一样吗?我怎么知道是这样呢?我又怎么知道不是这样呢?影子也是满满的疑问。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原因就是影子完完全全是被外物主宰,没有自己的思想。所以面对罔两的问题,影子也不知道确定的答案。
同学们,《庄子》的原文到这里就分享结束了。庄子借这个寓言故事想要传达的思想是什么呢?我们看影子是完全被身体主宰的。那么身体又是被什么主宰呢?为什么会走走停停起起坐坐呢?这里有一句话,其有真君存焉?庄子说,主宰身体的是真君。那真君是什么呢?在第13课我们讲到身之主宰便是心,真君就是我们的这颗心。今天我们更进一步来讲,”真君“本质上是心中的“大我”。所以庄子借影子的寓言再次告诉我们,人要找到真正的主宰,找到大我,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
《13课》有一段原文,生动的描绘了普通人失去主宰,或者说被心中小我主宰的情形。我们来回顾一下,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近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我们看一个人被小我主宰时,便会与外在的人是物相互磨损,相互伤害,想停也停不下来。他的一生被外物引导奔忙,一辈子万分疲惫,却看不见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吗?让我们想想,让他疲惫万分的根本原因真的在外面吗?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他的心里。每个人心中都有若干小我的种子,在面临特定环境时,这些种子就会被唤醒和激发,让人做出种种错误的决策。看似是自己主动选择,使得心被景转,早已是身不由己了。明朝的一位智者说,寻找真君,重要的就是要做忘我功夫。什么是忘我呢?忘我就是庄子讲的“吾丧我”,就是不断的走出小我,回归大我。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原本就有一个大我,他从未离开过,即便是在和别人有重大冲突或者深陷困境的时候,我们仔细去观照自己的内心,都会发现善念的存在,这就是空中的善念。这些善念就像被乌云遮蔽的太阳,只要乌云有一丝丝的缝隙,太阳的光芒就会迫不及待的照射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大我。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选择,拨开乌云,用大我去主宰自己。
比如有一位同学和他的一位同事关系很不好,每次这位同学提出一个方案,那位同事就故意对着干,立马挑刺,说这里不好,那里不行,两个人经常争吵。这位同学曾说,我一看到他就恨得牙痒痒。前段时间那个同事生了病,买不着药,我们这位同学没有幸灾乐祸,而是心想,现在我不帮他,可能没人帮他了。所以这位同学放下个人恩怨,冒着风险亲自送药上门。
我们看,当和别人发生矛盾和纠纷时,心中很容易滋生恶念,但如果跟着小我走,只会换来坏的结果。与此相反,我们也可以选择寻找坑中的善念。只要有一个善念升起,我们就抓住它,让大我主宰自己的心,就能走出矛盾,化解纠纷。下面我们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从矛盾和纠纷中走出来。大家回想一个和他人有矛盾和纠纷的场景,然后想一想,当时我有哪些不好的念头,又有哪些好的念头?如果跟着好的念头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如果跟着不好的念头,又会产生什么结果?这样想下来,我们的思考题如何从矛盾和纠纷中走出来,是否就有了答案呢?大家来一起思考。
…………
好,同学们思考的时间结束了,下面我们来听听一位同学的经历分享,看看他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
刚刚听到这则寓言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和一个同事发生冲突的经历。我和这个同事各自带着一个团队。前段时间公司接了一个短期的项目,所以我们两个团队就被调到了一个临时的项目组工作。那因为这个小组刚刚成立,在很多细节上没有明确的划分,这也是我们矛盾的一个起因。在工作的时候,我想着我们团队除了这个项目之外呢,还要兼顾其他的项目,所以我就按照自己团队的节奏制定了生产计划。我的这个同事他也按照他们团队的节奏制定了生产计划。就这样我们没有提前沟通,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推进工作,虽然过程当中也有商量过,但是都坚持自己的想法,最后也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了。那直到后来因为我们的沟通不及时,出现了纰漏,严重影响了项目领导,就批评了我们,让我们一起开会找到解决办法。那我认为这个项目里面我们的工作是保证质量,我们的工作才是核心。想保证质量的话,就要多给我们一些时间,按照我们的时间去做整体的项目规划。他听了之后就很气愤,说我也太自私啦,他们手上已经有很多活儿啦,这个项目占了他们太多的时间,根本就没有时间干活儿。我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指责对方,我真是又气愤又委屈,觉得他一点儿都不体谅我的难处,完全不尊重我。当时我就决定要在领导面前辩白,讲出来我的委屈。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把这件事情写了下来啊,我是怎么想的,我是怎么做的,还有同事做的事情都写了下来。但是在写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同事也做了很多事儿,好像同事也付出了挺多的,也挺不容易,而且好像我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最后呢,我就把这些想法全部都发给了领导。过了一会儿,领导给我回了消息,领导说,你看你最后这几句写的就挺好的。你也意识到了对方的不容易,也看到了自己做的不够好。你看你顺着这个思路再思考一下,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那我就按照领导的指引继续往下思考,我才发现我一直以来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整个项目,没有关注到其他人的需求。而且我还希望我的同事能够尊重我,而我自己却不尊重别人。有怎样的行为作用就有怎样的反作用。我自己都不尊重别人,我怎么能奢求让别人来尊重我呢?想了一下,如果我们继续对立下去,不仅会让我们两个人都烦恼,也会影响整个项目,所以我将他承认了自己的问题。然后我们一起静下心来,做了合理的工作安排,感觉自己的格局都放大了。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面对矛盾和纠纷的时候,如果任由小我肆虐,就只会恶化事态。正如老师刚刚所讲到的“坑中的善念”。即便是在自己最愤怒的时候,都会有体谅他人的善念,顺着大伙的念头思考,才能真正走出矛盾和纠纷的阴影。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从这位同学的分享中,我们明显的看到,帮助这位同学从矛盾和冲突中走出来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他心中的大我。他在和同事发生矛盾冲突后,气的要跟领导去告状了。但是就在他梳理矛盾的过程中,看到了同事的不易,这就是坑中的善念。在矛盾中已是善念的升起,让他的大我有机会呈现出来,从而真正的从这次的矛盾和冲突中超越出来,成长自己。这就是念头的力量。这也是孟子所说的,侧影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大火,他从未离开过。尽管很多时候我们有很多不好的起心动念,但是良知一直都在,善念从未消失过。即便我们在坑中,在最艰难的时刻,这就是人性的光辉,这就是生命的希望。所以,如何从矛盾和冲突中走出来,其方法就是唤醒我们心中的大我,超越庄子所言的罔两和影子被外物主宰的生命状态。让大我来主宰人生,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明天再见。

24 楼 罗凤叶 @2023-01-30

第22课
庄周梦蝶
2023.01.18.
奋斗职场 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中一个特别有名的故事——“庄周梦蝶”。大家应该从各种不同的地方听说过这个故事。比如中学的课本上、哲学书上、短视频里、诗歌里,到处都存在着庄周梦蝶的影子。可以说,庄周梦蝶是流传度最广的故事之一。一想到他,我们就会想到浪漫,想到美。那么“庄周梦蝶”到底在讲什么呢?庄子又为什么把“庄周梦蝶”的故事放在整篇《齐物论》的最后一段来讲述。这其中有什么深意呢?下面我们就来感受这段优美的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许许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我们看这段原文,真的是特别的优美,它到底在讲什么呢?大概是说,有一天晚上,庄周,也就是庄子做了一个很真实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这只蝴蝶飞的很轻盈,在田野间,在溪水旁,在风中,在花草上,欣欣然惬意地飞舞着。他感到安然自得,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但是俄然觉则栩栩然周也,。过了一会儿,突然醒了,惊讶的发现自己原来是庄周。原来刚刚作为蝴蝶的经历只是做的一个梦。这个时候如果是普通人,他可能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是说一句,哦,我刚刚做梦梦到了一只蝴蝶。但是庄子梦醒后就问了一个颠覆性的问题,那就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我不知道到底是我做梦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梦到了我呢?也许是庄子在梦中化为了一只自由的蝴蝶,也许此时此刻庄周我只是蝴蝶的一个梦罢了,还没有清醒过来,庄周与蝴蝶之间浑融一体。那么我究竟是谁呢?庄子继续思考说,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按道理来说,庄周与蝴蝶肯定是不一样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他在刚才的梦境中,庄周即是蝶,蝶即是庄周,二者化而为一,这是为什么?大概是此之谓“物化”。这就是物化的境界吧! “物化”两个字非常重要,是“庄周梦蝶”故事的核心精髓。那到底什么是“物化”呢?这需要我们站在整篇《齐物论》的思想背景下来理解。《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在这一篇当中,庄子层层递进的带我们感受何为“齐物”?
总结一下,大体有三个层面的核心思想。第一层思想就是“吾丧我”,大家还记得吗?《齐物论》开篇我们学习了人赖、地赖、天籁的故事,南郭子綦应急而作,给弟子讲了三个字,“吾丧我”,第一个我,就是真我、大我。第二个我就是那个让我们的生命纠结、烦恼、疲惫劳顿的小我。“吾丧我”就是超越小我,回归大我。那么“吾丧我”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这就到了第二层思想。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既是“吾丧我”之后的状态,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太过高远,我们依然难以想象万物与我为一。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这还需要再讲的清晰一些。
所以到了第三场,庄子不得已便用“庄周梦蝶”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他的实证。这样子讲到,在这样一个大我的世界中,我是谁呢?“我即是蝴蝶”,“我即是游鱼”,“我即是飞鸟”,“我即是春风”。我的生命与天地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完全融为一体,这就是物化,这就是一个大我的世界。话到此处,难以讲述,难以传达,可谓言语道断。庄子反反复复只是在讲这个大悟,这个大道。可是道不可传,大道是难以通过言语传达明白的。
比如我们自己也可以体悟一下何为言语道断。现在假设你的面前站着一位陌生人,你要向他讲清楚一个定义,什么是痛,痛是什么感觉。在实验班的时候,有几位同学讨论说痛就是疼,就是不舒服,就是难受等等。但说到最后,大家发现最后词穷了,很难给痛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你说痛就是疼,那什么叫疼呢?什么又叫难受呢?讲来讲去,还是讲不明白。这是因为痛和爱和“大我”一样,都是一种无形的体征,而这种无形的体征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一个人没有体验过痛,那么即便给他讲三天三夜,他也听不明白。
同理,如果一个人没有体验过大物,那么即便庄子用梦蝶、天籁、秋毫、泰山变着法子从各个角度讲,那也只能是言语道断,无从明白,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是难以用语言传达的,只有用心去体证。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要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到自己的大我。面对庄周梦蝶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申请观照。此前我们或许有一些小我,比如有些以自我为中心,把你、我、他分的很清楚,把自己活的很拧巴等等。但现在我们看到庄子为我们指引的是一个大我的方向,本质上天地万物为一体。既然如此,我们和同事之间,和客户之间,和家人之间,原本都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你、我”,那么多的“是非”,那么多的“纠结”。这就是从小我走向大我,大我才是最有力量的。找到心中的大我,我们就为自己的人生校准了方向。接下来三分钟,我们一起来思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观照。无论当下面临着怎样的现状,我内心深处一定有大我在呼唤。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到底要度过怎样的一生?我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什么?我想要活出怎样的状态?我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静下心来,听听内心大我的声音。三分钟后,我们回来。
…………
同学们时间到,我们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我是一名职高的数学老师。刚才顺着这个问题,我就在问自己,我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什么呢?虽然说我已经55岁了,快退休了,但我感觉其实我的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燃烧。我以前看过一个比喻,说有时候我们的生命不能充分的燃烧,就跟一节湿木头一样,杵在那里冒黑烟。我在这个湿木头里已经好多年了,其实特别的想走出来。我想到我刚刚做老师的时候,在高三教数学,那三年可以说是我的高光时刻。我特别特别的努力,比我自己高考还努力,去图书馆把所有的数学资料都翻过来看,看完再给学生讲。那时候可以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上,那个状态真的是特别特别的好。但是后来调到了职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感觉自己的热情就慢慢地熄灭了。可能是因为职高很安逸,没有什么教学压力,一安逸下来,人的小我也就冒出来了。包括什么懒散呢,好名啊,计较啊,慢慢地就懈怠了。尤其是最近五、六年,校长叫我当班主任,我就想,哎呀,这么大年纪了还当什么班主任呢,还是清闲一点儿好啊?但是现在就感觉这个状态是不对的,因为自己也越来越没有能量了,心里很难受。其实扪心自问:“我是想做事儿的”。我每次想到自己刚刚工作的时候那个燃烧的状态,我都很感动,我也很想再回到那个状态里去。所以我刚刚写下的答案,我想做什么样的人,我想做一位让学生尊重的老师,做一位能够真正帮助利益到孩子的老师。我想真的不是为自己要为学生,要为教育事业做点贡献。虽然人已经到了下半场了,也快退休了,但是我感觉我的力量才刚刚的升起来。
好,同学们,我们为这位数学老师点赞。能够想象到这位老师再回到讲台上面,对着台下孩子们清澈的眼睛,她的能量一定会至少提升三倍。说不定在夜晚的梦里,她也会梦见几位特别惦念的学生,那种深切的关爱会从他心中发自肺腑的流淌出来。到这个时候,我们相信他一定可以超越之前那种冒黑烟、没能量的烦恼,他会提升到大我的力量,大我的喜悦。
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刚刚的练习中,你找到了怎样的大我时刻呢?也许你听到了心里一个声音在说,我的潜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渴望成为儿女的榜样。也许你想到眼下的工作,在项目组里,我可以做出更突出的贡献,成为更值得托付的人。也许你想到了家乡两鬓斑白的父母,想到了自己的初心,是成为父母的骄傲,让父母的晚年因我们而更加幸福。这些都是我们心中的大我,是我们生命能量的源泉。其实从“吾丧我”到“万物一体”,再到“庄周梦蝶”,庄子讲的就是这两个字,大我。“大我”是我们生命的主宰,去除小我,找到大我,我们的人生就会越来越舒展。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明天再见。

25 楼 罗凤叶 @2023-01-30

第23课
魚之乐
我为什么读不懂别人?2023.01.19.
奋斗职场 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回到《庄子》课堂。上节课中,庄周化为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展现了一个物我唯一的美丽世界。这节课,我们将在这个世界里继续漫游,学习另外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鱼之乐。故事原文十分精彩,而且引人深思。我们先完整的读一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之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一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的这段对话,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很著名的辩论——濠梁之辩。这次辩论带给人们的深刻启发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阳光和煦的一天,庄子和惠子两人在外漫步遨游,走到了濠水的桥上,庄子望见河水之中一群小鱼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庄子看到这样的美景,心生喜悦,赞叹到这群鱼从容自得的在水中遨游,这便是鱼的快乐啊!惠子听到庄子的感叹,我很幸福。问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并非水中的鱼,如何能知道鱼究竟快不快乐呢?庄子顺着惠子的问题回答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用同样的思路反问,你也不是,我又怎么知道我感受不到鱼的快乐呢?听到庄子的回答,惠子很敏锐的接到了庄子的话,说到,用你的话来说,我不是你无法知道你心中所想。同样,你不是鱼,也必然不知道鱼心中的快乐。这毫无疑问。惠子的说法似乎无可辩驳,但庄子却按照惠子的逻辑继续回应。他说,那就让我们回到本质来看。你再问如安之娱乐的时候,就已经证明你不是我,却知道我心里的想法了。你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你不是我,却知道我的想法,这就是我们之间的相互通达。那么同样的道理,我虽然不是鱼,可我现在站在好水的桥梁上,也能体验到鱼的快乐。如果你一定要问我,我是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那我只能告诉你,我是站在这濠梁之上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的,这份体证我难以向你告辞。同学们,原文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相信大家还意犹未尽。庄子到底在讲什么呢?我们继续来品读一下。我们看惠子的观点是,庄子不能知道鱼之乐。这世界上你是你,我是我,我不能知你,你不能知我,这是理所当然的。人心隔肚皮,每个人只能对自己的想法了如指掌,至于别人的起心动念,那是无法推至的。而庄子的观点是什么呢?庄子看到鱼儿从容自在的在水中游来游去,就知道鱼儿此时是快乐的,他对鱼儿的快乐感同身受。同学们,我们自己心中是不是也有疑惑呢?惠子的观点好像很有道理,因为自古人心难测,我们怎么能读懂他人的心呢?我们一边感叹人心难测,一边又无比渴望读懂人心。庄子不仅能读懂人心,还能读懂鱼儿的心。其中的心法是什么呢?事实上,我们是没有办法知道他人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是什么的。但是人有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人心却没有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之分。千百年来,人心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人性的本质从未改变。这就像一片土地里种下了萝卜种子和白菜种子。。没有发芽的时候,我们的确没有办法知道哪块儿种的是萝卜,哪块儿种的是白菜。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如果两个月没有下雨,那么就会影响萝卜和白菜的生长。这是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农作物生长有规律,人心亦然。当我们明白了人心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时,就明白我们读懂自己的这颗心,就能够读懂他人的心。同学们相信有时候在职场当中你也会感叹人心太复杂,实在琢磨不透,但是真的没有办法读懂吗?
讲一个我们身边的小故事,有两位同学我们暂且称他们为小甲和小乙。在部门会议上,小乙受到领导的重点表扬。小乙站起来很谦虚的做了回应,大家都赞叹小乙,认为小乙接下来一定会有更快的成长。可小甲却悄悄的私信发给小乙一句话,叮嘱他说,注意自己的小尾巴,注意不要起二心。小乙非常惊讶,他知道自己内心有一份骄傲,洋洋得意的小尾巴确实已经翘起来了,可他自认为藏的很深,表现出的态度也谦虚的不能再谦虚了。哪里暴露了呢?小甲说,我不是读懂了你,我是读懂了自己。我走过与你一模一样的心路历程,我读懂了自己的心。所以知道成长和傲慢相伴相随,成长一点,一个傲慢的小尾巴就跟着在后面翘起来了。这就是人心的规律啊。我知道你应该大体也是如此。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有怎样的启发呢?本质上就是读懂自己,才能读懂他人。多大深度能够读懂自己的这颗心,就能够在多深的层面读懂他人的心。接下来我们一起用三分钟的时间做一个思考,我为什么读不懂别人。
…………
好!时间到。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他的经历。
今天庄子的寓言让我想起了以前拜访一位客户的经历。在去之前就有人告诉我,这个客户不一样,他修养高,品性好。但我以前接触到的项目都讲究送礼来拉近关系,拜访客户的时候一定要把礼送到位。当时我也没在意别人对这个客户的评价,而是照例准备了一篮水果,同时还在兜里揣了一个红包。我提着水果去他办公室拜访,开始时都还是喜笑颜开的。后来我看差不多时间到了,就找机会从兜里把红包递给他,想等他收下红包再说其他的事。结果他一看到红包,脸色立马就变了,把红包扔在桌子上,很不高兴地说:“你把礼物都拿回去,办公室不是吃水果的地方!”他这么说,但我还是不想放弃,没把红包收回来。他看了我,过了一会儿没动静,生气地说:“你这个小年轻把工作做好不比什么都强,干嘛总想这些歪门邪道?”说着愤怒地把红包朝我扔过来,我赶紧捡起红包,尴尬地一离开。事儿不仅没谈成,还给客户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回去的路上,我实在没想通自己为什么会被赶走,当时大家普遍都是这么做的,我不过是按照惯例来找他讨个人情,他为什么会这么生气?但后来我逐渐明白了,客户格局境界高,比起金钱更在意自己的人格,把收钱当做是一种耻辱。当我以自己的层面去衡量他时,就已经冒犯了他,让他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了。想想自己的生活中也总是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当别人误解我、冒犯我的时候,自己也很容易感到愤怒。人心都是肉长的,也都遵循一样的规律,当不被尊重的时候,肯定会大动肝火。这段经历让我对庄子的这个故事深有感触,学会换位思考,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读懂自己的心,就能读懂他人的心。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这样一段经历让他有所感悟,也让我们有所启发。为什么我读不懂他人呢?如何才能读懂他人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读懂他人的前提就是我们能够读懂自己。就像这位同学,他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是,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不被尊重就会生气,他就明白了那位客户也是一样,这就是同理心。回到庄子的故事,庄子是读懂了自己的心,他知道自己逍遥必然快乐。所以让他看到在清澈的水中的鱼儿顺其天性从容自在的游来游去时,就知道此时的鱼儿一定很快乐。这是庄子的同理心,更是庄子对人心规律的体征。心无挂碍即是乐,逍遥即是乐。所以想要读懂他人,首先回到自己,读懂自己的这颗心。人心都是相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么如何读懂自己的这颗心呢?有一个方法就是让自己静下来,深度思考。我们每天课程中三分钟的思考,就是在走进自己的内心,读懂自己内心的渴望与期待,从而心明眼亮。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明天再见。

26 楼 罗凤叶 @2023-01-30

第24课
分享答疑
思诚老师
2023.01.20.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庄子》课堂。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再过两天就是新春佳节,在春节到来之际,首先祝各位春节快乐,万事如意。今天我们共同总结和复盘《庄子》课程开课一个多月以来,我们大家学习的启示和收获。并对大家所提出的思考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回应。开课至今我们共同完成了《逍遥游》和《齐物论》两个篇章的学习,每天呢我们通过同学们的互动区以及大家的听课打卡和作业。看到同学们都在积极的分享自己学习的收获、思考以及自己的行动。同时我们也收到很多同学对于学习的反馈,为大家认真的学习和用心的思考点赞。课程的环节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学员的分享环节。今天我们特地邀请了两组同学一起来分享,一组是班级的同学,一组是班主任,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对于学习的收获。
首先请两位班级的同学进行分享,第一位是来自于河南郑州的王丹同学。
好,各位学长、学姐、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300207班的王丹,目前是一家上市早教中心,负责区域拓展这样的一份工作。2020年5月有缘走进润泽园学习直到今天。这一期《庄子》的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但是收获蛮多的,尤其是每天三分钟的思考。我记得有一课叫做“无用之用”那一课,老师让我们思考,“天生我才必有用”。当时我就在想,人生的价值如何发挥的更大呢?为公司做更多的事情呢,那一天我就向公司申请,我说想要做幼儿早报。从那天开始,做到今天即便我们放假了也一直坚持去做。因为口罩的原因,12月底其实我们就已经放假了,然后家长也会担忧我们的运营状况。但是现在每天看到老师们发的育儿早报,他们就对我们更加的有信心啊,也不再担心。所以说就是一个小小的动作真的是赢得了家长的信任。那领导也在会议上去表扬我这个行为,说没有给你发一分钱工资,你却坚持做了这样的一件事情。未来公司在持续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会优先的去考虑我,那其实听到这些的时候,我内心还是特别感谢客户和领导,因为有这样的一份机会去付出。所以现在每天三分钟的思考,就是特别的认真的坐在那里,然后去写下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反省。就觉得自己的良知也真的是越来越清澈。自己的事业的舞台也越走越宽。特别感谢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那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再请出第二位同学,来自江苏的严培同学来分享。
我是来自3003596班的严培,来自苏州,是一名从事管理软件行业十多年的小公司的负责人。公司目前有十几个员工,主要是销售和服务管家和软件。通过一个月的学习《逍遥游》和《齐物论》我学习到如何深入学习,学会换位思考,还教会我如何遇到问题,遇到分歧的时候该怎么解决。上个月末和本月初,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企业业务和财务连接存,按照往年的情况,我们上千家的企业短短十天就要完成这个工作量是极大的。当然我们还是正常上班和下班。通过不亲属支教的对团队的分享,我们大家深刻认识到要全身心的为客户做服务。我们也因此收获了很多订单,也收获了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后来陆陆续续有客户转介绍升级和复购,也许这就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吧。但是我觉得这还不够,我需要更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带着我的团队帮助5000家企业实现信息化转型,可能这需要十年或者20年我等得起也做得到,我希望大家给我做个见证,谢谢大家。
好,谢谢严培的严培同学的分享啊,刚才有以上两位同学的分享都非常的这个真诚。我们也看到他们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带给自己的启发和收获,真正践行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当中。那对于王丹同学通过学习,能够把自己学习之后的收获,立即行动在自己的工作当中,能够去做之前或者说领导并没有布置的这样的事情。真正的去利益到幼儿园的这些小朋友。在这个过程之中呢啊,王楠同学呢也提到了学习课程三分钟的这个思考。真的让自己回到了内心,让自己呢提升自己的知见。那我们说我们的认知提升了才可以真正的行出来。所以认知的提升在工作中践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那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呢得到了领导的赞扬,也得到了来自于我们客户的肯定和赞扬。那我们第二位同学呢严培同学呢是企业的一位经营者。刚才谈到的一点特别好,所以刚才提到了换位的思考,身为自己的思维模式也是在不断的提升了我们的格局和境界。啊,当我们的格局境界提升了以后,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带领团队,才可以更好的去服务社服务客户、利益客户。好,感谢以上两位同学的分享,特别为两位同学学习的成长和收获点赞。
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再请出两位班主任的代表进行分享他们自己学习的收获,以及带领班级一起共同去学习自己的收获和的经验。好,首先呢我们有请第一位班主任来自陕西西安的杨新辉班主任来分享学习和成长的收获
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西安的《庄子》912030196班的班主任杨新辉。通过四部曲学习,一年多来自己坚持530晨读,这个读原文悟原理,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这个心上有力量,帮助更多人成长。

在这个这个朝三暮四这一课中,这也讲到以前的认知不足,也也是想着别人这个朝三暮四是不是别人的问题啊?还是别人的胡思乱想,对自己也没有这种什么意义。对于自己的吃苦呀,还是没有这种感觉,其实从来也没有对别人顾问,所以我把自己这个对别人的事情我从来不管,从来也不过问,就是沾也不沾,就是也没有把自己当这些朋友,认为自己是庄子的逍遥,也是自有无赖。通过学习这个课后对老师讲解和同学们讨论,我也是对我的人生茫茫当当中的这当头棒喝和这种没有方向。所以人生就是吃亏是福,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做利益他人在帮助别人成长。所以这一期我也担当了庄子的班主任,在每天的帮助大家学习读园文物原理这个讨论中,大家也感觉收获的非常多。因为我一个同学在人在读读洋人中,也从物物所从事的以后,然后自己原来的工作中把自己工作做好了。别人的工作从来不管自己就以权压人,自己管理之后把自己这些事情从来不是有分歧的。大家说这个不是我用,不是我管的。所以他听了一客户自己心上非常舒服,说这个我要去帮助大家去好,才能真正去好,从心灵品质上建设自己。所以他的转变让我非常开心。我也在每天不断的进行分享,进入我们课堂,看到他们每天的这个学习打卡还读书,感到非常开心。所以从担当班主任以来,对每位同学中的成长。所以我要是自己希望成长以后,帮助更多人,帮助更多人去建设他们的幸福家庭,为事业和他们成长以后打好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通过这一期的班主任,我这一个月以来,每个人都托起了我,让我更多更好更快成长。所以我相信我们这个班级会影响更多的人来进入我们学习《庄子》理解和我们这个讲座的故事。他们从来也没有人去读书,原听这个原来的这些经典
谢谢杨新辉班主任的这个分享,不仅自己通过学习成长收获,而且能够影响很多同学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去成长。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请出来自吉林长春的于卓良班主任来分享。有请尊敬的老师。
尊敬的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吉林长春的于卓良啊,从事财务工作。那有幸呢20220年11月份走进四部曲开始学习,目前是庄子300691班的班主任,那我也是第一次担当班主任。那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呀让我认识了庄子,啊,感受到了庄子啊,逍遥自在,超越自我的思想啊。老师的课呢也非常接地气啊,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啊,让我感受到庄子的智慧啊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啊,一个月的学习呢让我收获很大啊。其中第八课啊,吾有大树啊,一棵大树啊,你看惠子讲它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庄子呢却看到了他的大用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眼里啊却有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那回到现实生活中呢?经常会遇到一些困境,或者面对困难的时候,或者一个事情没有处理好的时候,就会很懊恼,讲自己怎么这么没有用。呃,或者看到孩子没有好好学习啊。不听话的时候也会想到啊,说跟他说说不好好学习啊,将来啊会是一个不用的无用的人啊。听了老师的课呀,会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啊去思考问题,就会颠覆之前的一些想法。一个人或者事物啊,我们不仅要看到他有形的价值,都要看到他背后无形的价值,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无尽宝藏,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听了这节课呢,内心也变得自信了,不再怀疑自己,也更不应该去怀疑孩子啊。只要我们好好学习成长,自己即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我自己学习,收有收获,而且班级收获也很大。每日啊听课后及时复盘,大家分享听课后的不同感受。比方说,有同学听了《朝三暮四》这节课,当场反省到,啊,没学习之前,总以为多干一些活儿是吃亏了,但是听了老师的课呀。他说我以前啊,是多么傻啊,真的是固有的支电呢,害了自己。哪有什么吃亏,都是自己的境界和格局不够高,以后要多干活儿,多担当。看他有这么大的收获,我也是感觉到很高兴。我也期待通过100天的学习,大家都可以通过深度思考,让深度思考代替胡思乱想,代替浅知浅见,并将庄子的智慧践行到工作中、生活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好,也谢谢于卓良班主任的分享啊。刚才呢通过两位班主任的分享啊,我们也特别看到不仅自己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啊提升了自己的认知。帮助自己更好的打开自己的思维边界。同时呢也能够带领班级的同学一起共同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啊,共同的成长。那刚才呢我们前面的第一位班主任啊杨新辉,班主任呃特别谈到了学习“朝三暮四”,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呢,庄子带给我们怎样的思想呢?就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以及我们要有更长远的眼光。那我们说从无方向到开始转念要有长远的眼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才可能更好的看清未来。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呢,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去读懂事物发展的规律,还不至于迷茫或者是迷惑。这就是庄子啊带给我们的深邃的这个哲学的思想。那在这个过程中也特别体证到了利益他人就是在利益自己,帮助同学们学习和成长。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呢就是更好的也是推动自己学习和成长。好,另外呢还能够带领和影响多名的朋友一起共同来学习,其实呢大家形成了一个共同学习的能量场,相互促进。
那我们第二位卓良班主任刚才谈到了“吾有大树”的故事啊,有用从有用到无用,何为有用?何为无用?如果用我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固有的一些认知,可能我们就会把原来本身是看起来是无用的,看起来是无用的。而进行了而有了这个错误的这个理解,错失了成长的机会。也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刚才特别提到对孩子的这种认识,包括对认、对自己的认知。所以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呢,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从原有的固有的思维方式去升级。一种更高层面的思维方式,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来去看待无用。有些时候无用是大勇啊,所以呢这个过程中也是帮助我们去提升我们的格局、境界,也是我们的认知,提升我们的认知的水平。有了认知的提升,就会让我们更好的去把握事情的规律和本质,也让我们更加的自信。

每个人心中都有无尽的宝藏。行为作用和反作用就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更从容的面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的问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看到然后刚才两位班主任带领这个班级同学啊,大家一起啊深入学习,砥砺前行,啊,通过共学共同分享实现大家的共同成长。也特别为两位班主任点赞,也祝愿啊我们带领这个班级的共学能够取得更大的收获。好,祝福两位,谢谢刚才以上四位同学同学的分享。那么接下来这个环节呢啊我们进入到问题回应的环节。那我们看到呢大家在学习装置课程的同时呢有了启发,有了收获,同时呢我们也有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惑,这就是我们成长中的困惑。那么因此呢?我们也从啊课程的挂件向老师提问这样一个呃环节当中呢筛选出同学们有典型、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在此呢给大家进行回应和探讨。首先呢啊我们啊来看第一个问题,好。

第一个问题是在工作中对下属要求非常严格,如何能做到让下属真正的接受。这是我们一位同学哈,一位担任领导的同学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说首先呢是先回到我们自身,回到我们自身的起心动念上。由如果我们的起心动念是真正的对下属好真正的利益到下属的成长,并且真正的能够利到下属更好的开展工作,我们有这样一个一个起心动念,有这样一个发心,我想下属呢是能够感受到的。正如一句话,没有人拒绝你真诚而智慧的对他好,我们的这份真诚,那足以呢让下属感受到这是第一点。那这个起心动念啊。我们谈到这个起心动念。其实在庄子的课程当中呢,围绕起心动念我们有多篇的这个啊文章多篇的这个课程啊进行的这个介绍。那么在这里呢我特别提到啊庄子所讲的秋豪之差和泰山之换,所以呢我们首先要回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上,来扣问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对下属好。只有矫正我们的起心动念是真正的爱,爱员工、爱下属,助力了他们的成长。相信下属呢会能够读懂,也能够接收到你的这份对他的这份爱。第二点呢就是我们要以身作则,我们严格严厉的要求下属,那我们对自己更应该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说,以身作则不是影响他人的重要手段,而是唯一手段。所以通过榜样的力量,通过做好我们自己率先垂范,可以更好的引领团队,托起团队也能更好的去激扬团队。好,谢谢这位同学的啊所带来的这个问题。好,那么接下来呢我们请出第二个问题,我尤其是下半年啊,从10月份放假至今,对工作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好,那么一部分原因呢是企业的艰难,另外一部分原因呢来自于内心的恐惧,觉得从头再来,或是做项目以前呢还是比较顺手的,但现在呢就感觉很难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内心的这个想法。我想对这位同学的问题呢,首先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到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呀。尤其在当前的整个大的环境之下,以及我们主观的原因啊,让我们感受到经营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呢自己呢也失去了信心。那面对这样一个客观的现实呢,我们要积极的去正视、去面对。那么庄子第二一点呢,其实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呢,我们很多所面临的这个问题,它的边缘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被外物或者是被我们自己的不明和贪欲,我们的错知错见,我们的贪欲被我们的小我所束缚。

这个逍遥游啊,这篇文章中逍遥游,呃,我们学习《逍遥游》中第一篇文章中叫鲲鹏,我们每个人呢都可以通过成长由鲲变为鹏。在每个人的心中呢都有这样一幅鲲鹏的画面,也就是我们大我的画面,我们的英雄时刻的画面。所以呢,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要有信心,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可以激发自己心中的大。我,只要我们愿意去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无尽的保障,我们愿意为此去努力开发我们心中的大火。那么第三一点呢就是我们要学会呢用大我引领小我。啊,这个时候呢,当你面临的这种困惑,内心的恐惧啊等等这些时候呢学会静下来,让自己思考,啊,花出一天的时间,甚至两天三天的时间,让自己静下来。在一个单独的这个空间中思考,回到自己的内心。去找回回想自己的大我的时刻,去回想自己人生的高光的时刻,自己内心的理想和梦想。在这个过程中呢,也是不断的去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用大我不断的去引领自己,激发自己内心的能量。这份能量就能够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其实呢这个过程中呢也是让我们透过表象,通过现象去把握本质的过程。

第三个问题,在做选择时,在细微的起心动念差异就会产生很大的结果的差别。但是环境的改变,是否起心动念也会为适应当时的情况而改变。那针对这个问题呢,我们就要进一步的去读懂啊,我们的齐心动念以及起心动念的背后我们这颗新的规律。我们说起心动念呢是我们的新的层面呈现。我们要学会呢啊时刻的去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通过庄子的这个学习啊,用自己的大我呢来引导这样一个起心动念,有了更好的这些起行动建呢,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去主宰我们自己。

第二个方面呢就是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我们要学会静下来深入的思考。也包括每天课程上三分钟的思考。就是让我们静下来,能够回到我们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呢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来去引领自己在职场上或者是在生活中的所呈现出来的这人生的状态。好,谢谢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

那我们再来看第四个问题,工作中的分歧怎么办?现在呢他有这有这个个有个困惑啊,每个人的战略定位有差异,高度不同,如果问题的解决方案触及到个人的利益怎么办?那我们在学这个学习《孙子兵法》,我们了解到其中呢有一句重要的话叫做上下同欲者胜,上下同欲者胜。其实面对分歧啊,最重要的解决的方式和思路就是能够实现我们的上下同频和上下同欲。那么真正的上下同频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我们可以共同有着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战略,就是同频于我们的使命,同频于我们的战略以及同频于客户。所以当大家真正出现分歧的时候呢,其实就应该相互的提醒,或者是能够静下来,回到公司的战略,回到公司的使命。我们在庄子其中的一课当中啊,讲到面对分歧的时候,我们也特别谈到要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要学会回归。回归到原点,从原点出发。再次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就有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这个原点是什么呢?原点就在我们的内心,就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战略,以及我们愿意共同为客户做出贡献,利益客户的这颗心。所以呢实现战略的同频凝心聚力,共同的啊协同共赢,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去面对啊工作中的这种分歧。好,那么我们最后一个问题呢,要想从小智到大致需要不断的去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那么什么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思维边界是什么呢?好,那么如果简单的来描述思维边界呢,就是我们心中的错知错见,就是一直束缚我们呀。我们在学习阳明心学啊课程中呢,杨明先生在《四地励志书》中提到了这个八颗星,比如带星啊、呼星、造星、奥星等等。那么其实这八颗星就是束缚我们的这些思维的边界。因此呢,我们要想打破、突破我们的思维的边界呢,就需要去掉我们的这八颗星,不断地去除我们心中的一些啊贪心、贪念、贪欲。通过回归自己的内心,唤醒我们的良知,唤醒我们的大我来去纠正我们偏执、偏见,甚至是错字、错见。从而提升我们的直接提升我们的格局和境界。这个过程呢也就是帮助我们不断去突破思维边界,让我们成长的过程。

好,那么感谢提出的这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啊,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呢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啊,把一些遇到了一些真实的问题啊啊能够提出来。我们啊通过深入的思考,通过啊对真实的问题不断去探寻他背后的本质和答案的过程。啊,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呢,我们学习庄子的思想,从而提升我们的格局和境界。

这样呢我们又能更好的更从容的面对职场中的各种的问题和困惑。这一个月以来哈,这么多的这个问题当中选出了五个思考题,每天的这个关于职场的思考题,那么第一个思考题是什么?是真正的职场竞争力。第二个呢,主动担当的本质是什么?第三个工作中面临着分歧应该怎么办?第四个我的情绪会被影响,为什么?好。第五个怎么样才能看的更远?那么我们通过几个方面啊来一起共同总结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装置的思想带给我们的启发。好。第一呢,其实在职场当中,那些内心沉稳、拥有定力,真正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的员工,才能够练就自己的真本事。才是有真正的职场竞争力。那么这个呢就对应着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职场的竞争力?所以职场的竞争力呢,真正职场的竞争力啊并不是外在的,我们的一些技能啊,或者是技巧,真正的自家定位是在是向内求啊。正如庄子呢在呆若木鸡啊这个小故事中所讲的一样,真正有内功的人,才是真正心灵强大的人才。是真正能够诚实、建功、利益的人。因为真正有内功的人,他的内心是纯粹的,是更加的空灵的,而内心的纯粹和空灵能够更好的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也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职场的规律和本质。职场的规律和本质,其中就包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真正能够利益到他人,利益到客户,利益到公司,才能够更好的成长我们自己。所以这是通过第一个问题哈。

我们可以看到回到自己的内心,在内心去修炼自己内心强大,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是有本事,才能够真正的能够建功立业。好。第二点呢就是主动担当啊,在职场当中,那些愿意主动担当并且愿意托起他人成长的人才能够啊真正的在职场中受欢迎,并且呢能够把职场上的工作做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的前景。因为主动的担当甚至多做一些事情,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吃亏,一份付出一份成长就是为了更好的成长我们自己。而在工作当中呢,我们愿意托起他人的这个成长,不彰显自己,而是助力到他人提升心灵品质,更好的完成工作,授人以鱼。在这个过程中呢,通过利益他人也是在不断的利益我们自己。其物论的思想中提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们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更何况我们在职场当中与同事、与伙伴助力到他人的成长,也就是助力我们自己的成长。每个人心中都有无尽的宝藏,行为作用反作用。我们纵向好的行为作用的因在实际的成熟的时候就能够收获行为作用,行为反作用的果。

第三个方面呢,如何能够看得更远。本质上呢是我们要提升对道的明白和体征的程度,对规律和本质的明白和体征的程度。在庄子的这个思想当中,我们学习的课程中讲到了啊井蛙与夏虫的故事,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那么对于井蛙呢,它是受到空间的限制,所以他认识不到大海的辽阔。而对于夏虫呢是受到时间的限制,是无法体征到春夏秋冬的规律,一年四季的更换。而对于我们人呢,我们受到什么样的限制呢?我们人是受到我们自己认知的限制,因为这样的限制我们无法去体证,无法去明白天地万物之间的这个规律。我们对规律的体征呢就比较浅。而提升我们对这个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明白和体征的这个程度,我们才能够超越短期的利益,才能够看得更加的长远。

我们才可以称超越呢对于表象的这种啊偏见或者是迷茫,能够更好的透过现象把握事情的本质。这个过程中呢就是我们不断去提升认知,啊,突破我们思维方式、思维边界,这个过程中也是不断的去提升我们的格局和境界,不断的去提升我们道德层面好。

第4点呢,在工作当中呢,我们与他人有分歧,有成见,很多时候呢是因为我们以自己的标准来去衡量他人的标准。那么庄子呢在其无人的思想中,刚才我也提到庄子的思想中特别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对于我们来讲呢,我们只有能够更好的去读懂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规律,回到一颗纯粹的心灵,回到一颗空灵的心灵。更好的去感知,去明白和体征千里万物的规律。世界的这个本质,人生的本质,职场的规律,我们才可以更好的提高我们的格局和境界。同频于大道。在过去一个月呢,我们学习了《逍遥游》和《秋论》。那《逍遥游》的核心的思想呢就是告诉我们,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呢都有一个英雄,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大屋,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去除小我,不断的去开发大我。更好的通过大我去引领自己,更好的去唤醒大我,能够更好的去成就我们的磁场,更好的去成就我们的人生。其实庄子逍遥的核心的思想呢也是不断的去帮助我们解放我们自己的内心,帮助我们去去除内心上的各种的不明和贪欲。啊,贪明贪利以及我知我见,真正的去解放我们自己的这个心灵啊,我们才可以真正的实现逍遥,实现啊自在啊,这是我们实现我们心灵品质进一步去提升这样一个境界。好。那么第二第二点呢?我们谈到的齐无论对于齐无论所带给我们的这个启示,就是我们要超越对天下万物的一些偏见,偏执、偏见。让真菌来主宰我们的人生。而这个真菌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每个心、每个人心中的大物,就是我们心中的良知。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当中,当我们面对很多困扰、问题、分歧啊、迷茫的时候,很多时候呢是因为我们的小我,我们的一些错误的支架或者是贪欲啊障碍我们的自己。所以这个时候呢我们就需要静下来深入的思考,回归我们自己的内心。啊,让我们内心中升起大我,因为我们内心中的良知来引领自己。从而呢能够让我们啊更好的去啊读懂我们在职场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它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让我们更愿意主动的去担当,更愿意与公司、与同事一起同频。同频与公司的使命、同频与公司的战略,同频于更好的去利益到客户,同频于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去超越小我,成就大我。同学们,今天我们分享的这个课程呢就到此圆满。在后续的这个学习当中呢,我们一起共同来去学习庄子的智慧。把庄子的思想、庄子的智慧用于职场当中,用于生活当中,应用于我们的人生当中。这个过程中呢,我们通过深入的思考的习惯呢可以为我们未来的学习、未来的生活、未来的工作不断地开辟新的道路,积累新的能量。好,感谢各位同学的收看。最后呢,新春佳节将至,也祝各位春节快乐,万事如意、合家幸福!祝福大家,谢谢!

27 楼 罗凤叶 @2023-01-30

第25课
吾生也有崖
如何时为真正的行家里手?
2023.01.30.
奋斗职场 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是春节假期过后的第一堂课,首先向各位同学拜年,祝福大家新春吉祥,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春节前,我们完成了对《庄子.内七篇》的第二篇《齐物论》的学习。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篇《养生主》。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三方面的内容,也是三个问题,第一,知识是不是越多越好。第二,我怎样才能拥有更多的智慧。第三,如何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我们先来读原文,在《养生主》的开篇,庄子讲一句很重要的话,也是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以而为之者,殆而已矣。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就危险了。如果明明知道危险,还要坚持去追求更多知识,那就是险之又险啊。同学们,庄子讲的很严肃,一上来就颠覆了我们的一个认知,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不嫌多,读书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知道的更多,才能抓得住更多的东西。但这里庄子却反过来警醒我们: 你掌握的知识越多,反而可能越错误,离真正的智慧越远。
这是为什么呢?几年前,有一群企业家在一起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看透管理的本质?他们讨论的很热烈,最后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关于管理的本质。如果你读过几本这方面的管理经典的著作,能够领悟其管理的思想,并且能帮助自己回到空灵和纯粹的内心去思考管理这件事,或许你能真正体会到管理的本质。但如果关于管理,你已经读了几十本甚至几百本书,那基本上各种管理的概念已经塞满了你的大脑。这时候看似你什么都懂,什么管理的探讨,你都能够接得上话。实际上你已经在种种管理的概念中迷失了自己,很难明白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这就如同老子在《道德经》中教诲我们:“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意思是说越是向外奔逐,内心对道德明白和体证就越浅,智慧开发的就越少。所以对于外在各种知识无休止的追逐,要慎之又慎。听到这里,有同学可能会问:“不对!专业知识非学不可,你看我是修电脑,那各种电脑的知识我必须烂熟于心,不然怎么干活呢?” 同学们,这里我们要中道地理解庄子的词音,提升专业是必要的,得需渐修,学习上进,这是一项很优秀的品质。而庄子真正不赞同的是有“涯随无涯”,这个“随”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失去了主宰权,像个牵线木偶一样,被无尽的知识牵走了。本应是人为主,知识为用,如果变成了知识主宰人,那不就反了吗?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怎么样才能把主宰权抓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呢?怎么才能超越知识,拥有真正的智慧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今天的原文中,庄子已经告诉了我们,那就是:缘督以为经,“缘”就是顺的意思,就是道。抓住道就像抓住了任督二脉一样,掌握了经就是常理、常态的意思。所以这五个字就是说顺应道,顺着规律而行,把这种状态当做自己生命的常态,这样就对了。所以不是说不能学知识,而是说比求知更重要的是领悟到那个道,抓到问题的本质。
有一位高级管理者说,据他观察,在职场上人和人的差别就在于底层逻辑的不同,有些人的思维模式就是按部就班的解决问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如此。但有些人呢,他的眼睛里不是一个一个的问题,他会透过问题去总结背后的规律,这样经年累月下来,他会成为一位问题杀手。各种各样的问题到他跟前,他都能够洞察问题的本质。然后提纲挈领,就像抓着衣服的衣领子,拎起来轻轻一抖,那样把问题就解决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抓住本质的人,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人,成为我们所在领域的行家里手。那么,怎样才能顺应到做到缘督以为经呢?靠读1万本书是不行的。这份对本质的洞察力,这份对道德体悟,我们需要回到自己的心上。
给大家讲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有一位年轻人,潜心学习经典多年,但是始终没能体证到老师所讲的道德境界。有一天,他就跟老师说:“我之所以到这儿来,是一直期待着您能教我一些秘籍,但您不肯教诲,所以我就想到其他地方学习了。” 老师说: “原来是这样的啊。那要说秘籍呢,我修习多年,也有少许。这么多年,我这里倒是有一点。” 年轻人迫不及待的说:“那您能教我吗?” 这时候老师就打了打身上的灰尘,说: “我就这点儿,你能拿就拿去吧。”这个故事很有深意,大家听懂了多少呢?这位老师为什么要对这弟子掸一掸身上的灰尘呢?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灰尘,比如贪名、贪利、贪舒服的。这位老师说的是把我们心上的这些灰尘掸掉,掸得越干净,我们的心就越接近纯粹空灵的状态。一颗空灵的心才能真正体会到,才能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有了这份对本质的洞察,我们才能拥有非同寻常的本事,成为所在领域的行家里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好,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三分钟的思考,来思考一个问题,我如何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
…………
好,三分钟时间到,我们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我是做办公室工作的,平常负责整理一些文字材料,写一些文章。我认为要想成为文字工作这方面的专家呢,主要就得爱学习,勤思考,动脑子。我呢,一直就很重视学习,将学习呢作为一种责任和习惯,如果哪一天不读书,不学习,我就感觉特别没有力量,特别不自信。所以呢,我既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有时候碰见自己喜欢的书呀,爱不释手,就要立马给他买下来。其实呢,很多时候买了,但是真正能够读完的却为数不多,但是呢就是觉得买了心里边儿才感觉踏实。后来呢我逐渐发现呢,书买的太多了,家里边儿的书柜都装不下了,堆的到处都是,我自己看着呀,都焦虑。于是啊,我就想不能让书架子变成花架子呀,于是呢我就开始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比如呢今年要读哪些书?我列一个书目清单,按下决心,在这一年里我一定要把这些书全部读完。为了完成这样的一个读书任务,可以说呀,我是下了很大很大的功夫呀,但是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呢,我就觉得力不从心了。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高考生一样,疲于奔命,每天忙着读这样的书,忙着读那样的书,就有一点有涯随无涯的感觉。精力太发散了。最后书也没读好,家也没顾好,工作呢,提升也不明显。这时候我静下心来想了想,我才发现我之前一直想着多读书能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能让我变得更强大,更自信,更有安全感。但事实并非如此。书读的过多,感觉这也不精,那也不真,自己看似忙碌的很,但是最终收效甚微。鉴于这种情况,我就给自己重新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就是只读两种书,第一种就是必须读的专业书,第二种就是经典。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呢,我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自己曾经这一颗毛毛躁躁的心开始变得静了,能够真正的沉下来了。甚至有时候啊,也有纯粹空灵的感觉。就是在这样一种纯粹空灵的状态下,我的思路呀特别特别清晰,对信息的捕捉度呀也特别特别敏感。

心静的时候可以说呀是思如泉涌。更重要的是呀,我学会了如何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此前写文章的时候,我的内心呢,其实是有很多很多杂念的。比如我一直都在想我这个东西写出来,领导看了会不会对我有什么看法呀。我这个文章发出去,别人会怎么评价我呢?有时候压力太大了,稿子太多了,我都顾不过来,该交稿了我就心里想啊,哎呀,要不差不多就得了。这些杂念呢,其实消耗了我很多很多的能量,后来我反复的思考,反复的想要,是能把这些杂念都去掉,我肯定会更加纯粹,更加专注,工作效率会提升的更快。所以呢,我觉得要想成为我们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啊,那么一定得纯粹专注才好,这可能比看1万本书还重要。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这位同学的经历很生动地向我们演绎了老子的那句话,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向外求知识,学的越多,反而越困惑,不如反求诸己,掸掉那些私心杂欲的灰尘。心静下来,内心纯粹空灵了,真正的灵感开始涌现出来,这才是创新的活水源头。就像阳明先生讲过,思是良知之发用。 深邃的思想来源一颗清澈的良知。文字写作领域是这样,其他领域不也是如此吗?从装修到理发,从销售到运营,各行各业看似千差万别,但背后都是同一个道。想要成为领域内的行家里手,仅靠知识与技能的堆积是不行的。必须要缘督以为经,顺道,抓住本质,抓住规律。正如阳明先生所说,专于道是谓之专,经与道是谓之经也,是这个道理。只学会专业技能,成不了行家里手。只有专于道,在道上有造诣,才能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那如何专于道?如何体证道呢?一颗浮躁嘈杂的心灵是无法感受道的。站起身来,掸一掸身上的尘土,静下来,回到清澈的良知,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道行。专于道,经于道,才能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在周三,我们会为大家呈现一个具体的提升到的方法。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明天再见。

28 楼 罗凤叶 @2023-02-02

第26课
庖丁解牛
为什么有的人总能成事?
2023.01.31.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道了世间事物繁杂,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知识是错误的。唯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成为所在领域的行家里手。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想成为行家里手,那行家里手是什么模样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庄子故事中一位真正的行家里手——庖丁,“庖丁解牛”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那我们今天就来领悟这位行家里手的气度和风采,找到成为行家里手的秘密。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说的是一位名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靠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顶到的地方,都哗哗作响,和牛的骨肉相离声,进刀解牛时的霍霍声,没有一处不符合音律。
同学们,这是不是一位行家里手的模样呢?连复杂的解牛都能解出音乐般优美旋律,那是相当少见的。那一定是一位解牛的行家里手。果然,梁惠王看到后,禁不住连连称赞,问庖丁:“嘻,善哉!技盖至此乎?”真是好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庖丁一语道破了他解牛的技术为何如此高超的秘密,也就是成为行家里手的秘密。他说,臣所喜好的是道啊,他远远超过技术层面。同学们,我们有些人或许也见过有十多年解牛经验的厨师。解牛的过程就是没有刨丁解牛那边的熟练和优美。那么庖丁做对了什么?他所说的道又是什么呢?庖丁说,其实我一开始解牛的时候,和很多解牛的厨师一样,看到的是一头头完整的牛,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三年以后,我就再也看不见一头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不需要用眼睛看,感觉器官的作用都停止了,专凭精神活动来行使。可想而知,这头牛的轮廓和肌理已经全在刨丁的心中了。他不用眼睛看,就可以非常熟练的解牛。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庖丁继续说,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听说我是顺着牛身上的天然纹理,劈开肌肉的间隙,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没有碰到,何况那大骨头呢?这里有个特别重要的词,依乎天理,因为牛的全貌和纹理都已在心中,所以庖丁解牛就是顺势而为,因而游刃有余。结果就是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次刀,一般厨子一个月换一次刀。而庖丁的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过几千头牛,可是刀锋仍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即使庖丁解牛的技术如此精湛,但是庖丁在遇到牛的骨骼聚集的地方,仍然十分谨慎,精神专注,行动迟缓,用刀非常细致。随后牛就哗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在地上一般。每当这时,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提刀站立,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擦一下刀,然后封藏起来。从最后这段庄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庖丁十分享受解牛的过程,好像在雕刻一件艺术品一般,完工之后是自得意满,心满意足。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领会到这位行家里手的自信和风采,而这也是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给我们展示的有道者的模样。回到开头提出问题,有道的袍丁遵循的是什么道,才让自己的技术如此出神入化?先举个例子,假如有位解牛的厨师这么想,解个牛而已嘛,还需要顺牛的机理。我觉得大卸八块就好,简单又省事,早点解完早点结钱。同学们如果这样想,恐怕这位厨师这辈子都不会有庖丁那样高超的技术,这就是心中的不良习性,阻碍了自己成长的道路。而庖丁能掌握牛的轮廓,顺着牛的肌理来解牛,就是源于他那颗空灵纯粹的心。这种空灵纯粹的心的状态,就是《道德经》中出现了上百次的那个,故庖丁遵循的这个道,就是吾心中的不当之见和不良习性越少,心的层面就越高,格局境界就越高,对本质和规律的明白和体证就越深,因而掌握的技术就越高超。
在职场中,与客户打交道也是同样的道理。有的同学内心有很多私心杂念和不良习性,在面对客户投诉的时候,就会产生对立、对抗,起心动念是,这个客户真麻烦,怎么总是没事找事呢?我真的不想服务你了,浪费我的时间,有这时间我还不如去开单创业去呢,如此很难。城市职场的舞台也有限。而有的同学内心的私心杂念比较少,在面对客户投诉的时候,总是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客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而他就把每一次客户投诉的机会都当成了与客户建立链接,成长自己并成就客户的机会。如此,他与客户之间就建立了良善而持久的能量场。有了客户的信任与支持,他就能尝试,业绩自然就提升了,职场的舞台也就越来越宽广。如此,我们可以总结职场中与客户交往的规律,就是利益并成就客户,就是利益,公司就是成就自己。同样,在职场与生活中都有规律可言。我们看到职场和生活中有的人总是顺风顺水,事业生活顺风中,而有的人总是磕磕绊绊,到处碰壁。
今天我们就来思考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总能成事?
…………
好,同学们三分钟的思考时间到。我们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我是国企单位的一位正式员工,迄今为止,我仍记得单位来过一位临时工,他年纪比我小,特别谦虚勤奋。当时我还这么想,这不和我刚来公司的时候一个样嘛,人生地不熟,要让同事认可,不就只能兢兢业业的工作。你看当时我的眼中满是不屑。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发现这位临时工不仅受同事的欢迎,还受领导喜欢。比如,他刚来单位不久,对行业不是很熟悉,技术能力明显没有我强。但是领导就是愿意把活儿给他干,并且还耐心的指导他,包容他。当时我就不懂了,论技术我更强,论经验我更好,哪也不差呀。怎么感觉在领导心中我还不如一个临时工呢?于是怎么也想不通的。我开始观察这位同事,我发现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从不怕麻烦,也不怕困难,只要有同事有求与他,他都有求必应。面对领导布置的工作,他也如此,虽然有很多不会,但也不怕,而是向同事请教,向领导请教,态度很好,最后活儿也能圆满的完成。反之,我做任何工作都喜欢抱怨,喜欢挑容易的活儿干。难的活儿最好都交给别人去干。在工作当中还经常摸鱼偷懒,觉得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同事的活儿我也不想分担,你看一颗贪舒服计较的心就出来了。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所有的机会都向这位临时工靠近呢?透过现象看本质,我的这位同事有一颗为别人付出奉献的心。不管是同事、领导交代的工作,从不计较,只管踏踏实实把活儿干好。这样的一颗心走到任何公司,自然受欢迎,自然能成事儿。此后,我默默地向这位同事学习,再加上中华经典的浸润,我的格局境界也在慢慢提高了,我也能不挑活儿多干活儿了。慢慢的,我的同事们也向我靠近了。
感谢这位同学的真诚分享,临时工同事的到来成了这位同学成长的加油站。
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这位临时工有一颗为他人付出、为他人奉献的心,因而他能不挑活、不喊累,把每件事都做好,这本质就在于他的内心比较纯粹,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而更多的是帮助并成就他人,把工作做好。利益公司这种内心纯粹的状态,就是遵循了庖丁解牛所解释的那个精髓——“道”。内心的不良习性和不当之见较少。因而这位临时工能抛弃个人利益得失,专心于工作,锤炼成长自己,自然就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这就是庖丁所说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回到内心的空灵和纯粹,提高自己的格局境界,自然顺势而为,事半功倍,人生的舞台宽广无限。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再见。

29 楼 罗凤叶 @2023-02-02

第27课
十步一啄
是什么阻碍我成为行家里手?
2023.02.01.
奋斗职场 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艺。”真正让庖丁成为行家里手的,不是技艺,而是道。那如何靠近道、领悟道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养生主》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来领悟故事背后庄子带给我们的思想与智慧。在《养生主》中,庄子用简单的两句话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野鸡的故事,原文很短,我们先来通读一下,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蓄乎樊中。神虽旺,不善也。庄子在这篇文章中讲到,有一只野鸡在水泽里生活,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小虫子,走100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尤其是食物不充足的时候,也及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日子不太好过。如果这只野鸡选择被人类饲养,那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每天早、中、晚三餐按时开饭,饲料管够,饮水也管够,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更好呢?可是这只野鸡却不蕲畜乎樊中,不希望自己被养在笼子里,宁可继续像这样在野地里辛苦的觅食。那些笼中的家养鸡神虽旺,不善也。他们的精神虽然看上去很旺盛,被好吃好喝的饲养着,但水泽中的野鸡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好的状态。笼子里的生活看上去有吃有喝,可是一进笼子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主宰,以及宁可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也要保留自己那份生活在野地里的逍遥自在。听到这里,想必大家都能感受到了。庄子看似讲野鸡,实际上还是在讲我们每一个人。想想看,连野鸡都知道要不入牢笼,保全逍遥的天性,何况我们人类呢?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份逍遥的本性,可是当我们把自己装入了繁荣之中,我们就失去了这份逍遥,这份自在。问题是,这笼子是哪里来的呢?是家人束缚我们的吗?是社会和单位捆住我们的吗?是领导同事给我们罩上一个笼是吗?不是这样的。真正的笼子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心上,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编织了一座又一座樊笼,让自己寸步难行。我们的这颗心本就是逍遥自在的,这样的一颗心可以敏锐的感知这个世界,发现世界的本相,明白世界的规律。让我们本可以成为像庖丁那样深明大道的行家里手。但是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用许多牢笼把自己捆住,捆缚得越紧,离道就越远。牢笼的本质就是我们的各种不当之见和不良习性。比如阳明先生曾经总结过八颗心: 怠心、忽心、躁心、妒心、愤心、贪心、傲心、吝心。每一颗心都代表着一种不良习性,都在障碍着我们自己,让我们难以成长。下面我们对照这“八颗心”做一个练习,来观照一下自己有哪颗心是障碍了我们成为行家里手?
第一颗心——怠心。在生活工作中,我们是不是常常有这样一颗心。比如做工作,我们心里会想,差不多行了,就这样吧,可以交差了。或者交给别人也是一样的干,我不想费劲了。现在好比这种念头一出来,我们的肩膀就软了,放弃了担当与敬业,也放弃了成长的机会。
第二颗心——忽心。一个忽心升起,做事就心不在焉,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凑合了事。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事都能轻忽慢意,尤其是在起心动念上,怎么敢粗糙大意呢?庄子讲,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微细的起心动念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看似糊弄别人,实则糊弄自己的人生。
第三颗心——躁心。躁心就是不愿去探究本质,只做表面文章,一遇事心里就浮躁,在问题的表面上忙来忙去,挖东墙补西墙,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问问自己,我的做事方式是怎样的呢?是能够深度思考、看清本质、把握本质,还是轻描淡写做表面文章呢?
第四颗心——妒心。一颗嫉妒之心,会让我们心中失去平衡,失去主宰。看到他人的成就,是不是见贤思齐,学习他人,成长自己。而是妒忌他人,妒火中烧,不仅自己心中受苦,也会破坏我们与他人的链接。
第五颗心——忿心。忿心的表现就是爱发火,总认为自己聪明了不起,别人哪儿都不行,愤愤不平。这样一团巨大的负能量困在心中,把自己障碍住了,也把别人吓跑了。
第六颗心——贪心。贪心有时候可以从一个人的气势上看出来,贪心重的人会很污浊,给人不干净的感觉,贪得无厌,就像我们穿了一件很脏的衣服,走到任何地方都会觉得不自在,更别说逍遥自得了,想想我们自己会不会也有一些贪心呢?
第七颗心——傲心。傲心的表现就是自以为是,无时无刻不想表现自己,同时也看不起别人,爱揭别人的短处。当傲慢心升起来的时候,结果就是高人不见,众人不爽。一份爱心会破坏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自己画地为牢。
第八颗心——吝心。吝心升起的时候,对自己舍不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愿意付出,对他人则斤斤计较,绝不宽容。所以做小事总是很精明,从不吃亏,却成不了大事。这也叫小心眼,用庄子的话讲,叫事欲深者天机浅,算计来算计去,反而离道越来越远。
我们来回想自己的过往,有没有被某一颗心障碍不能全力以赴,努力精进的经历。对照这八颗心,我们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思考,是什么障碍了我成为行家里手?
…………
时间到,下面我们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他自己的感悟。
大家好,我是一名公司法务,这节课的内容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因为公司业务的需要,我经常会以公司代理人的身份出庭应诉,然后因为法院判案讲求充分的证据,还有法律依据。所以需要法务事先全面详细的了解案情,检索好相关的法律条文,还有相似案例,并熟记在心中。而且需要事先准备好相关的应诉材料,确保开庭的时候没有遗漏。有一次呢,我代理了一个公司的应诉案件,在开庭之前我就已经把这个案子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了,对在法庭上怎么去应诉也有了很清晰的思路。那其实在这个时候我就应该把我的想法落实到书面上,形成文字材料,等到开庭的时候使用。但是当时我看离开庭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就在想,现在时间还很充裕,我可以先忙活一些其他的事情。晚一点再整理材料也来得及。可是每次到了我预定整理材料的时间,我心里又会想,这个案子很简单,我的思路很清晰,整理材料会很快。再等一等也没有问题。就这样我一拖再拖,等到最后只剩很短的一点时间的时候,我才匆匆忙忙的整理书面材料,结果可想而知。匆忙准备的材料只有大致的思路和框架,缺少了很多细节。结果到了开庭的时候,我就有很多原本想说的内容,要么忘了说,要么说的很模糊,很多重点也没有突出强调。这些都对案子的走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终也导致判决的结果不如我自己的预期。其实类似的事儿发生过不少,也导致我一直以来都无法成为一个出色的法务。曾经我寻找过原因,当时总认为是自己手上的工作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准备。但是后来我才知道,根本的原因是自己有一颗怠心,就让我对必要的工作总是一拖再拖。有很多本来可以很出色完成的工作,最后就是匆忙准备,匆忙收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我自己也在这种一次次不尽人意的结果中渐渐趋于平庸。所以为什么不能成为行家里手?我觉得正是因为自己的心被不良习性束缚住了,难以把握住成长的机会,唯有首先突破自己的不良习性,才能在行家里手的路上再进一步。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怠心带来的拖延与轻忽慢意让这位同学饱受困扰,也失去了成为一名优秀法务的机会。假如没有怠心呢?这颗心会变得多有力量,工作中该往上冲的时候就往上冲,不犹豫,不含糊,不给自己留后路,这才是英勇战士的姿态。这样一来,每一项工作都会变成我们成长的好机会,一颗有力量的心,一颗纯粹的心,才能够依道而行。我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想成为像“庖丁”这样有道的行家里手。那么,观照八颗心就是我们提升道行、成长自己的一个好方法。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观照八颗心。这些怠心、忽心、傲心、妒心等,哪一颗心最明显、最严重的,像牢笼一样束缚着自己,就在那颗心上用功。用大我引领自己,超越束缚自己的这颗心,我们就会离道更近,就更接近行家里手。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明天再见。

30 楼 罗凤叶 @2023-02-02

第28课
安时处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真的吗?
22023.02.02.
奋斗职场 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的故事,明白了扫除怠心、忽心等不良习性,内心越清澈,我们就越靠近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养生主》首先来学习原文,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有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老聃就是老子。庄子在这里夹拖老子讲述了一个故事。庄子说,老子去世的时候,他有一个名叫秦失的朋友前来吊唁。但是呢,三号而出。在灵堂里哭了三声就出来了。这个时候,秦失的弟子就觉得很奇怪,问老师说,非夫子之有邪?老子不是先生您的朋友吗?请你回答。“然。”当然是了。弟子继续问,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既然您是老子的朋友,那您应该哭的很伤心啊。像这么哭三声就走了,可以吗?是否有点不合适啊?秦失的回答很有深意。他说,方才进门的时候,我看到男女老少都在悲伤哭泣,有老人在对着棺椁哭,哭的像自己的孩子去世了一样。有小孩在老子的棺椁旁边哭,悲伤的就像失去了他的母亲一样。那这样就对了吗?面对身边人的离去,悲伤是人之常情,可是一定要哭的像唱歌一样,大声把喉咙哭哑了才叫伤心吗?哭的过分就有私欲在其中啊。秦失更进一步说,何况在死亡面前本不需要这样悲伤。这些过度悲伤的人,本质上他们都是不明白规律的人,都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背弃了天道规律,忘记了生命的本来面目。什么样的本来面目呢?有句俗话说,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何会终别离?有命贤归时,能积聚起来,必定会有散开,到了最高处,必定要掉下来。有相会就有别离。活着的生命自然有消逝的一天。物壮则老,生死交替,这是必然的规律。所以秦义就对弟子讲,有道者明白规律,故而是生如远走,视死如归家坦然的面对生死,何必一定要嚎啕大哭呢?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你看,对老子而言,当来时他应时而生,当去时他顺理而死。老子能够安时而处顺,顺应变化,心安理得,喜怒哀乐的情绪就不能侵入他的心中。这就叫做玄解。就像把一个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吊在树上的人解下来一样。想想看,当我们不明白规律的时候,不就像一个人倒悬在那里很煎熬,就好像在遭受某种刑罚一样。但当我们终于认识到规律以后,就可以将自己从倒悬的状态解放下来,两只脚终于落地了,这才叫舒展。所以同学们,我们看整个《养生主》篇,其实讲的就是两个字,规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能只向外求索,而要回到本质。抓住规律。庖丁解牛之所以能游刃有余,关键就在于以后天理顺应了规律。那如何提炼这个规律呢?就是要去除心上的枷锁牢笼,这颗心越清澈,就越能够顺应规律。今天秦失吊丧的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生死的背后也是规律。生死是表象,规律是本质。不明白规律,就像倒悬在空中一样煎熬。
而顺应规律,安时处顺,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呵护。那么应用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又有怎样的启发呢?我们身边有一位同学分享了他的经历,他说工作十来年,经历了职位的起起落落,对于升迁这件事还积累了一些自己的体悟。最初对升迁这件事,他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开始时他所在的部门有一位经理负责,后来部门要设立一个小领导的岗位,这位同学心里就打起了小九九。谁当小领导不都看经理偏爱谁吗?我跟经理搞好关系,升迁就有希望了。后来在经理的支持下,他真的当上了小领导。可是经理并未像他想象中那样护着他,而是很严肃的反复的跟他讲,厚德才能载物,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要是没有本事,无法做出贡献,这个位置你得到了也会失去。果然,在升迁后的将近一年中,这位同学可以说是备受挫折,深感自己力小。任重用他自己的话说,天天像被架在火上烤一样,成绩出不来,团队带不好。一年后,他又变回一位普通的员工了。这样的起起落落,他反复经历了几次,最后痛定思痛,领悟了一个道理,原来在江湖上,归根结底要靠功夫说话,要靠本事说话。职位的升迁是表象,背后的本质是你有没有本事。没本事求来的守不住,别人给你的你也接不住,所以这事情得反过来做,把本事长出来,本事真的高了,还怕别人不用你吗?今天这位同学已经成长为公司的一名骨干,他说,如今面对他人的升迁,我基本已经可以做到内心不乱。因为我知道在职场上升迁是表象,本质是你真的长了本事,而且做出了贡献。这就是升迁背后的逻辑、背后的道。同学们,听了这位同学的分享,你有怎样的感悟呢?其实在职场上,最大的战略定力就是对规律的明白和体征。大到此前千百年来,规律始终不变,但我们对规律的体征有多深呢?我们是庄子讲的,不明白规律、煎熬、焦虑,倒挂在树上的人,还是能够按时储存游刃有余的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真的吗?对于这八个字,在内心深处我到底是怎么认为的。我们思考三分钟的时间。
…………
好!时间到。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分享一下他的思考:
我是一位宝妈。那看到这八个字,我一下又想起了之前有两次在超市做导购员的经历,让我体证到了这八个字的规律。十年前的冬天,我想打一份短工,就在一家超市应聘了导购员。记得刚开始做的时候,我对老板一家人的做法心里面是不认可的。我感觉他们对待百姓有点儿斤斤计较,但刚好我在学习百日成长,我就觉得这样想是不对的。那我关照到了自己的起心动念,我就引导自己。转念,不管老板怎么样,我一定要做到真诚,我要踏踏实实的把每件事情都做好,不偷奸耍滑。就这样,意想不到的是,我干到大概一个月的时候,就赢得了老板一家人的信任,他们愿意把所有的进货、出货的管理工作交给我。有一天我那一位伙伴儿他找到我,他说你看咱们老板我干什么,他们都觉得不顺眼,就是不喜欢我。但是你做什么他们都觉得是对的。我记得当时我笑着说了一句话,我说可能是我们心里面想的不一样吧。我是这样想的,那虽然我也是短暂的,但是我只要干一天,我就会认认真真的对待我当下的工作。当时我的伙伴儿听了,他沉思了一下,然后记得第二天上班他笑着跟我说,我觉得你说的很对。我之前我就寻思干到过完年我也就不干了。说实话,我真没用心对待,我得向你学习。之后的每一天我们都相互扶持,工作上配合的也非常好。特别是到了年关,整个超市的仓库,大货小货,大单小单,那老板呢,也都会放心的把他交给我和我的伙伴儿。这段工作经历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对于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是真实的去践行了。所以我体重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真的是我们种下什么我们就会收获什么。所以直到现在,我回看我那段时间的工作,我把它当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她不仅让我收获了心上的成长,而且时刻提醒我自己,你那段时间做的很好,收获也就多。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生活中,脚踏实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要让他成为我最坚定的人生信条。
好,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赞叹这位同学在起心动念上耕耘,久久为功,一定能收获更丰盛舒展的人生。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这位同学的伙伴就是对此规律的体证有限。因此看到身边的人受到重用,自己心里就会烦恼、心不甘等等很多负能量。这不就是庄子讲到的倒悬的状态吗?其实,当我们明白了规律之后,就不需要让自己这么煎熬,还是像我们前面讲到那位升迁的同学一样,拥有一份战略定力,内心从容,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我们确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我们付出该有的,耕耘该有的,收获早晚会到来。同学们,庄子用《养生主》一篇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依道而行。其实如何养生呢?依道而行才是真正的养生,顺应规律才是对我们生命真正的呵护。依道而行,以道护身。顺应规律,方为养生。
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31 楼 罗凤叶 @2023-02-06

第29课
梓庆为鐻
静思功夫
2023.02.03.
奋斗职场 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中另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梓庆为鐻。首先我们来学习原文,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一名名叫梓庆的工匠,身怀独门绝技,削刻木料作鐻。鐻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似钟。鐻做成后,见到的人都惊叹为鬼斧神工。有一天,鲁侯见到了梓庆的作品,叹为观止,问道:子何术以为焉?你是用什么妙技做成的呢?梓庆谦虚地回答道:我只是个工匠,哪里有什么妙技呢?但是如果非要说的话,还是有一点的,那就是在我将要做鐻时,一定要先斋戒,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梓庆这句话,让人不由地好奇起来。做出绝美的产品前,要先去斋戒静思。斋戒静思对做出好的产品有什么价值呢?梓庆继续说道:“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我斋戒三天,心中不敢有赏罚、官爵、俸禄之类的念头。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在接到一项重要的任务时,我们心中大体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是不是会想,要是这个任务超额完成,上司会给我什么样的奖励呢?要是我完成的不好,上司又会如何批评惩罚我呢?而斋戒三天之后的梓庆,已经去掉了个人的得失之念;斋戒五天的梓庆是什么样的呢?他说,我已无心与别人的非议与称誉,鐻做出之后,即使有人讥笑作品的笨拙,或是在于作品的精巧,我都可以做到不为所动,已经去掉了毁誉之念;斋戒七天之后的梓庆就更厉害了,心神合一,亦然忘记了四肢和形体的存在了。
同学们,从梓庆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梓庆通过三天、五天、七天的静思之后,去掉了对名、对利益的追求,也忘记了自我的存在。内心专一而不被外物扰乱,达到了一种内心空灵纯粹的状态。内心空灵的梓庆进入森林中,选材自然,心明眼亮。他观察树木的天然自性,选取那些自然形态合乎标准的木材,一个完美的鐻仿佛已经在眼前。梓庆说,则以天和天、气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这就是以己之天性与木之天性相合,器物之所以如同鬼神所造,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同学们,梓庆为鐻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梓庆通过三天、五天、七天的静思之后,为什么就能做出精妙绝伦的作品呢?其实,这个故事与我们前几天学习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有诸多相似之处。庖丁和梓庆都是不同领域的行家里手,但不同的是,庖丁是暗和道妙,而梓庆是明和妙用。只行通过斋戒静思的功夫,让自己的内心空灵起来。内心空灵故能心纯见真,无论是解牛还是做乐器,心灵纯粹就能更接近道,就能顺应规律,鬼斧神工。所以今天梓庆为鐻的故事核心的思想就是四个字,心纯见真,从而可以看见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一群树木的自然自性。选出符合标准的木材,雕刻出精妙绝伦的作品。
同学们,这就是梓庆做出巧夺天工作品的秘诀。那到底什么是心存见真呢?我们进一步来体会,比如你的嘴里含了一颗糖,那尝其他味道都是甜的,其本质是含了糖的嘴巴,尝不出其他食物的味道。再如你的嘴里含了一颗黄莲,那吃什么都是苦的,本质上含了黄连的嘴,也尝不出其他食物的味道。因此,只有嘴巴很空灵,才能品尝出食物的苦辣酸甜。如果有人心里特别贪恋玉器,那么在他看来,万事万物都可兑换为玉器。见到一件新衣服,心里就会排出来。这件衣服如果不买的话,是否可以把钱存起来将来买玉器呢?所以对玉器的贪求就遮蔽了他的双眼,看不到其他事物的美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贪欲,只要有贪欲,内心就不纯粹,不纯粹就看不到问题的本质。所以让自己心纯,就是要去除这些不当知见和贪心贪念。而样庆就是在做这样的功夫。因而他能名和妙用。在制作一件优美的产品前,通过三天、五天、七天的斋戒静思,去除心中对名对利的追求,达到忘我的状态。让自己的心灵逐渐的纯粹、空灵,心存见真,从而可以看见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一群树木的自然自性,选出符合标准的木材,雕刻出精妙绝伦的作品。
其实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几天的时间静下来思考,去除心上的灰尘。从而可以通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做出正确的选择。《道德经》有言,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浑浊的流水只有安定下来才能慢慢澄清。草木只有保持长时间的禁忌,积蓄能量,才能生生不息。同样,人也是如此。唯有静下心来,深入的思考,我们才能看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想,看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生活中很多年轻人都会遇到找对象的问题,有的人迟迟找不到对象。有的人找对象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一定要找个高的,一定要找家庭条件好的,这些条件就会障碍的。这就是心灵不纯粹,因而看不到找对象的本质。此时我们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用一段时间静下来思考我到底要找个什么样的对象?不断的去扣问自己的内心,让我们的内心纯粹起来,心中就会有答案出现。本次在庄子实验班我们就邀请了十位同学与我们一起做了两个小时的静思。静思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我到底要找个什么样的对象。另外一个是我到底要找个什么样的工作,其中有九位同学选择了我到底要找个什么样的对象这个主题的静思,我们来听其中一位同学的分享。
我找对象是靠直觉的。虽然说不出具体的标准,但只要对方不符合自己的想象,或者有一些言行让我不舒服,我心里就一定很反感。断绝了更进一步的可能性。这样的经历有好几次,今天对这个主题我做了深入的思考,我不断从根本上思考我的要求到底是什么?慢慢的我发现理想中的她模样清晰了起来。最后我惊喜的发现,我想要找的对象并不是别人,而是心中你想的自己。因为我希望她是和我一样的,能和我完完全全的契合,拥有我想要的所有优点。而这不就是理想中的自己吗?但是这世间真的有完全符合自己想象中的完美的人吗?以我这么多年的经历来看,还没有遇到一个完全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接着我又开始思考,如果这个世界真的存在这么完美的人,我真的配得上他吗?如果我自己都还达不到自己心中最好的模样,又凭什么给别人预定那么高的目标呢?我唯有不断提升自己、成长自己,不断去靠近心中那个理想的自己,才有可能配得上那个完美的人。但问题是,当我配得上这么优秀的人时,时光已匆匆溜走,生命中最美好的阶段不能陪她度过,那将是多大的遗憾呀!所以,在成长自己的同时,我也要给他人一个成长的机会。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而我要做的是放下这些高要求,在成长自己的同时,去接纳别人,和一个合适的人一起成长。想到这里,我的心不由轻松起来,我想接下来的时间,我应该会从摘完美果实的思路中跳出来,找到与自己一同成长的伴侣。
好,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我们能感受到经过两个小时的静思,这位同学由起初的向外求寻觅不得,最后转而向内求成长。自己同时也愿意帮助他人成长。可谓是拨开了心上的层层迷雾,破除了心中这么多年的迷失,让心灵逐渐的纯粹起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也更加深刻的认清了自己。
经过验证,梓庆向我们呈现的这个静思功夫是一个很好的明和妙用的方法。让我们在遇到左右为难的问题时,可以通过两个小时,一天甚至几天的静思,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除心中的不当之见和不良习性,抵达清澈的良知,回到内心空灵纯粹的生命状态。心纯见真,心灵纯粹,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做出正确的抉择。同学们,课程结束以后,你也可以选择你心中的困惑难题进行两个小时的静思,也希望你可以把你静思的收获和班级同学一起分享。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32 楼 罗凤叶 @2023-02-06

第30课
颜回请行
当行否?当止否?
2023.02.06.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原文】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chōu)乎!”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xiá)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yà)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且德厚信矼(kòng),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zāi)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且昔者桀(jié)杀关龙逢(pánɡ),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yǔ)拊(fǔ)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xū)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yù)我来!”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曰:“恶(wū)!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zī),其庸讵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qí)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也。擎(qínɡ)跽(jì)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cī)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讁(zhé)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回到《庄子》课堂。上一周我们结束了《养生主》的学习,万事万物以规律而行,才是真正对生命的呵护。从本节开始,我们将用两周的时间学习《庄子》内篇第四章《人间世》,一同探寻庄子经典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人间世》开篇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孔子和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之间。这个故事的思想内涵丰富,我们将用两节课来细细品读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故事的前半段。故事开头说,颜回准备出门远行,他来到孔子面前,向老师辞行。孔子问他:“你准备去往何处?所为何事呢?”颜回答复孔子说:“老师,您曾教诲我说,治国去之,乱国就之;”一个国家危难了,就要去挽救他。现在学生听说魏国的国君残暴,误导国民深受其害,我准备去卫国规劝国君,或许可以解决卫国的问题。听完颜回的想法,孔子感叹到,你贸然前去,恐怕要遭受祸害啊!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古代的至人呀,都是修炼好自己再去引导他人的。你现在自己还没有修炼好,哪里有功夫去规劝暴君呢?功夫不到家,说话说不到他心坎里。强行将仁义这些道理,他会认为你是为了美名在指责他,祸害他,那你恐怕反而要被他祸害了。不过,既然你打算去,那就给我说说你有什么办法劝服他,也会回答:端而虚,勉而一。我外形端正,内心谦卑,勤勤恳恳,一心一意用这样的姿态去劝说他,可以吗?孔子说,这怎么能行呢?他性格暴烈,喜怒无常,以打击别人为乐。你给他讲道理,他肯定会固执己见,听不进去。颜回又提出一个方法,说: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心真诚,对他毕恭毕敬,他就不会对我反感。要是他听不进我的话,那我就用古人的名言警句去提醒他,这样能行吗?孔子说,还是不行啊,你这样做最多能让自己免遭祸害,还是感化不了卫国的国君。故事的前半段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看这段故事中,颜回看到卫国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回想起老师的教导“乱国就之”,毅然决然的准备以身犯险,劝服暴君。但是对颜回这样的大义凛然之举,孔子却阻止了他。这是不是与孔子一贯倡导的观念相悖了呢?其实,孔子、阻止颜回的原因是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在颜回尚未修炼好自己的时候,怎么能劝服得了一个暴虐无道、喜怒无常的君主呢?看着弟子将要身处险地,孔子怎能不阻止呢?而在后半段故事当中,孔子教授了颜回如何修炼自己有效劝诫的方法之后,自然不再阻止颜回。所以,《庄子》这段故事是在告诉我们,修炼好自己之后,在恰当的时机条件下做恰当的事,才能顺势而为,否则就是逆道而行,结果惨痛。孔子这里是在告诫颜回,时机未到,此时不当行而当止。
正如阳明先生说,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万般事物,每天都要做出选择和决策。但是在决策和选择时,我们常常会疑惑,这事到底要不要做?怎样才能知道什么当行?什么当止呢?阳明先生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无非是致其良知。致其良知就是一个人在决策选择的时候,时时关照自己的内心,询问良知行或者止背后的起心动念和知见是什么?自己到底是为了利益自己、他人和社会,还是被不良的习性和错知错见引导着。如此才能走出小我的主宰,依大我而行。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一件事,都可以询问自己的良知,当行否,当止否?比如一位伙伴突然有一天收到了一个老同学的信息,我要到你的这个城市来出差了,你这里有没有什么著名的景点或者美食街推荐啊?这时候这位伙伴就犯难了,同学多年没见,好不容易来到我这个城市,是否我该抽空去见一面呢?不去的话,人家远道而来,显得自己不够热情。去的话,多年未见,见了面免不了一起吃吃喝喝,酒足饭饱之后,再说一些没有多大价值的话。况且自己近期刚好每晚都有学习的课程,下班之后的时间,到底是该去见同学还是上课学习呢?面临这个选择,似乎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但是用良知做判断后,当行还是当止,豁然开朗。这位伙伴想,我去见他是最合适的选择吗?我不过是碍于面子,怕一个重情义的名。我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和他链接呢?之后,这位伙伴给同学打了个电话,欢迎他的到来,帮他解决了遇到的一些重要问题。并说明了近期下班后自己课程学习的安排。通过二十多分钟的电话沟通,既增进了与同学的情感,又获得了同学的理解,也不需要安排此次的见面了。像这样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我们都可以询问自己的良知,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真诚而智慧的解决问题,更何况是遇到一些大事。现在我们就来花三分钟的时间来思考一个问题,我最近或者当下要做的一个决定,当行否?当止否。
…………。
好,三分钟时间到。下面,我们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一下他的经历。
最近,我在工作的选择上面临着抉择。我在大学时学习的专业是美术,但毕业以后我选择进入到了机械制造业,但是我以前对这个行业了解的并不多,进入这一行后不得不开始自己慢慢学习。尤其是要想未来在这个行业里有所成就,首先就必须学好这一行的图纸。但是机械制造业的图纸不只是绘画那么简单,背后还有很多专业的知识。进入到这个全新的行业,一切都得从头学起。不仅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补充专业知识,还需要付出很长的时间去慢慢磨自己的本事,这是很漫长的过程。而想要赶上其他专业的人更是难上加难,而且因为业务不熟练,现阶段的工资也很低。最重要的是,我也怀疑过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把这个全新的行业学透,如果最终还是不能,恐怕我的付出都要付之东流了。面对这些困难,我心中慢慢有了退缩的声音,有了换行业的想法。所以最近面临着一个抉择,我到底要不要在现在这个行业待下去?当初我是因为热爱这个行业才选择跨专业找到了现在的工作。现在我仍然热爱这份工作,但是继续做下去,不仅学习困难,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相比之下,我还有看上去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回到自己所学的美术专业,做一名美术老师。这方面我更加擅长,我也可以过得更加安逸舒服,而且从现阶段来看,我能获得的薪资要高很多。在这个选择面前,我有些纠结。今天听了庄子课程后,我关照到了自己的念头,才发现原来自己心中的很多念头都是小我主导的。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我有了退缩的念头,想要找一份安稳、舒服、收入高的工作,其实背后都有自己的一颗贪心在我又询问自己的良知,我到底要如何选择?我看到虽然现在的工作困难重重,但在这个行业中我能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我真正想要的。而眼前这些困难都是在磨练自己,想到这些,我决心继续留在我热爱的这个行业。所以啊,面临抉择时,询问自己的良知,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心中都有答案。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确实就如他所言,当面临选择时,询问良知,心中只会有一个答案。
庄子的这个故事中,在颜回自身条件还不具备时,孔子阻止了颜回以身犯险,转而帮助颜回回去提升自己的道行。在颜回修炼好自己以后,就不再阻止了。所以,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就是当外在的条件不具备或自身的能量不够的时候,及时停止。如果是自己的局限,那就要突破和成长。如果是客观的条件,那就要虽有智慧,不如诚实。所有智慧也要等到时机,在自身和外界的条件具足时,当行则行。
阳明先生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天理大道就是我们心中的良知。面对一个决定时,我们不自欺良知,用大我之心主宰自己的言语身行,这是顺应大道做出正确的判断。人生的不同选择把我们导向不同的未来。如何让我们走的更顺利一些呢?不妨在每一个做出选择的当下,不知其良知,花一些时间静思一下,我这样选择的背后究竟是大我的引导还是小我的引诱?判清之后,跟随大我,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正确决策,我们一定能收获更加圆满幸福的人生。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

33 楼 罗凤叶 @2023-02-07

第31课
敢问心斋
我内心渴望的到底是什么?
2023.02.07.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课程原文: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yù)若。有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hào)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中“颜回请行”的故事。昨天我们学习到颜回向老师孔子请行,想要到卫国去说服暴虐的国君。但孔子却对颜回说,你自身还没有修炼好时机,也不成熟,要当止则止,不可勉强而为之。颜回就说,那我有两条策略,我可以端而虚,勉而一,或者我可以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但是这两条方法都被孔子所否定了。所以这个时候,颜回就没有办法了,只能继续向老师求教。颜回曰:“吾以尽矣,敢问其方?”老师啊,我没有别的办法了。再进一步我就不懂了。请老师指示一下,我到底该怎么做呢?孔子就告诉颜回说:“斋,吾将语若。”你去斋戒吧。斋戒之后我会告诉你。那颜回就说,老师,回之家贫,我家里的情况你是知道的,一贫如洗。所以我不喝酒,不吃荤菜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像这样不喝酒不吃荤,能算斋戒吗?孔子回答说:“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这是在身体上进行斋戒。而我要告诉你的是心上的斋戒。
同学们,我们看“心斋”,心上的斋戒这两个字,一念出来,就让我们耳目一新,很受启发。平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知道,遇到一些很困难的事情难以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给自己一段安静的时间,给自己泡一杯茶。或者你洗个澡,让身体变得清洁清爽,头脑更清晰敏捷,这对我们做判断会更有意义。但这还不够。孔子告诉我们,沐浴更衣,整洁外表,这还是身体上外在的斋戒。
他毕竟还是有限的。你真正要做的是“心斋”,在心上进行一场大扫除、大清洁,把那些私心杂念、粗心浮气给扫掉,通过心斋恢复清澈的心之本体。这才是最根本的做法。大家还记得吗?在上周的最后一刻,我们学习了梓庆为鐻的故事,就是心斋的一个具体的实例。梓庆说:“他斋戒三天,忘记了利。斋戒五天,忘记了名。斋戒七天,忘记了自我”。此时,梓庆就相当于做了一次新上的斋戒。这个时候,他的心是如此的纯粹、敏锐、朴素,合于大道,所以梓庆起身到森林之中去选择他做鐻需要的树木。就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好像冥冥之中有神灵相助一样。为什么庄子要我们做这种心斋呢?本质上就是我们的圣贤,他们都深深的明白,心纯见真,只有在内心纯粹的时候,你才能读懂本质和规律,心斋是大道,是上策,是在根本上用功。所以当我们面对人生中一些很重要的事情,或者一些左右为难的抉择,这个时候一定要去做心斋,或者说去做一场静思。静思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面对纠结与困惑,你可能静思一小时就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有一位同学前些日子给我们发来这样一条信息,他就应用了静思的方法给我们做了分享。他说:“去年我们公司给大客户拍摄一部汇报片,时间紧,任务重,但客户第一次跟我们合作,对我们团队不熟悉。起初我们双方并没有建立起信任关系,所以项目开始推进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一次员工开会回来,说到对方客户对我非常不满意。那天我身体本来就不大舒服,听到这个员工的传话,我的火气一下子就起来了。我立马打电话给客户,想质问对方为什么要这么说,但是电话没有打通,这件事暂时就搁置了下来。中午我休息之后,身体有所恢复,这时候我想了想,不如做一次静思,我就坐下来开始静思。半个小时之后,我睁开双眼,忽然就感觉自己的内心很平静,没有那么多情绪了。自然而然的我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了。我心平气和的给客户又打了一个电话,这次电话接通了,我非常真诚的与客户沟通,没想到对方的语气也变了。这个电话消除了误会,增加了了解和信任。从电话开始,项目发生了转机,拍摄越来越顺利,大客户审完片子后也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满意,这件事最终有了圆满的结果。现在反思起来,关键点就是当火气起来之后,幸好电话没接通,给了我一段静思的时间。要是电话打通了,我可能就失去了这个大客户了。静思之后,内心的良知帮我做出了判断,这就是静思的力量。”
同学们听完这位同学的分享,让我们非常触动,我们在静思的过程中,拨开层层的迷雾,找到心中的大我,大我就是清澈的良知,心纯见真,找到平常内心粗糙的时候,我们看不到的更好的解决方法。相信听到这里,你一定也想做一次静思,试试看。我们也郑重的建议大家,尤其是当下正在面对重大决策的同学们。你当下如果有重大的选择,比如换工作、找对象等等,不要轻易决策,一定要至少做一次静思。让自己有时间真正静下来,对一些本质的问题不断的去追寻,一定会有超出意料的收获。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没有三分钟思考的练习。但有一份你需要拿出一小时来做的课后作业,主题就是找到一个我们内心深处左右为难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做一次静思。此前有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提前做了这份作业,收获非常大,让我们先来听听他的分享。
最近我面临着一个左右为难的选择,就是要不要继续在我所在的一个社群团里啊,坐着副团长。因为我老去外地出差,感觉耽误了团里的工作。同时呢,我也发现我们团里有一个年轻人呀,他也一直想做这个副团长。因为在前一天一个场合里碰到他,我和他一起聊天儿,他就跟我说,我现在呀,啥事情都没有了,特别有时间。我就想,他跟我说这个是啥意思呢?是不是他想干呀?!如果他想干,我就退下来吧,让更有能力的人干这个。我想的时候呢,我觉得自己也可以退下来,但是又有点舍不得,所以很纠结。在今天静思前我还想这个问题呢,当时基本觉得就是我还是不想放弃,想继续担当,嗯,做的更好,更努力的把这个副团长做好。可是万万没想到啊,一个小时静思以后,我的答案竟然是颠倒过来了,我想我应该辞去这个副团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通过静思让我更加的看清了自己,看清了自己内心到底在想要什么。
第一,我看到了我想做这个副团长的背后啊,就是内心有一份这个贪命的小我存在的,因为最近我们的团发展越来越好,获得了省市级的各种荣誉,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了。我看到自己内心深处啊,就是想享受这个好名声,好地位,所以我不想失去。
第二,我在渴望着别人的认可与尊重,因为我也是建团的元老,一直以来呀也付出了很多,受到很多人的尊重。我担心我如果不去做这个副团长,失去了这个位置呀,别人是不是还会尊重我呢?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啊,我猛然醒悟了,我就问我自己,尊重是从哪里来的?人是尊我是元老?还是你是副团长?你就人家就尊重你呢?我感觉这种尊重都是虚的,是表面的东西,真正尊重的应该是我帮助了和利益了多少人?那才是真实的。真正的尊重和我做不做这个副团长一点关系都没有。相反,我如果不做这个副团长呀,我可能得有更多时间精力去帮助孩子,去推动这个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有句话说的好啊,道在低处我帮的人越多,赢得的尊重其实就越多!
其次呢,我也知道我自己呢本来就不太这个擅长去社交,这几年啊,我的能力也逐渐成了团队的天花板。如果辞去副团长,也就能够托起这个青年人,让他更好的去奋斗、去担当、去为社团去服务嘛。但是想到这个时候啊,我觉得我的那个大我一下就出来了,所以我就觉得我不去做副团长了,就做一个实在的团员。退一步海阔天空呀。之前的这个纠结呀也就没有了。现在呢?通过静思看到答案了,我觉得内心里面很自在,浑身很舒服,也很高兴。感觉这才是我自己内心追求的,一直渴望那种幸福、自在、圆满的人生。
啊。同学们,听了这位同学的分享,你有怎样的触动呢?我们能感受到这位同学静思的过程就是一个小我逐渐克除大我逐渐绽放的过程。他此前对要不要继续做副团长左右为难,可他通过静思发现这件事的背后,自己其实是在渴望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并且找到了真正能赢得尊重的道路。到最后。但我很坚定的帮助他做出了之前很为难的决择,而且让他感到舒展、高兴、坦然。同学们,你也可以启用这样的静思功夫,你的内心深处一定也有一个徘徊良久的左右为难的问题,去把这个问题找到。就在今天晚上,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准备一支笔,找到两三张白纸。你把这个内心左右为难的问题端端正正的写在纸上,然后去思考。面对这个令自己左右为难的问题,我内心深处到底在渴望什么?你要写出100条内心的渴望,写着写着真答案就出来了。比如我渴望工作轻松一点,未来有前途。我渴望家庭和谐,父母认可等等。像这样的渴望,我们都可以轻松的写出很多条,但写到后面可能就会写不下去了。写不下去的时候,坚持下来,继续思考,我内心渴望的到底是什么?我的新答案到底是什么?你继续写,不要停下来,不要纠结,不要用大脑思考,而是要去聆听内心的声音。
一定要写满100条。你的答案就在这100条之中。我们实验班的好几位同学写到最后的时候,心动的大我激发出来,脸上都开始洋溢起舒展的笑容。好,我们再总结一下,这就是我们今天晚上的作业。找一个小时的时间,找到一个令我们左右为难的问题,问问自己,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我到底在求什么?我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是什么?写满100条,你的答案就在这100条之上。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34 楼 罗凤叶 @2023-02-08

第九期百日成长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庄子》第32课 安之若命
——为什么我总是左右为难?
2023.2.8
「原文」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zānɡ),爨(cuàn)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庄子·内篇·人间世》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人间世》,我们可以随庄子学习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安之若命。
安之若命这个词,很多人也都听说过。有人说:“安之若命,不就是遇到无可奈何的事情认命躺平吗?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有什么可学的?”
正如在互联网上所解释的那样,把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类似这样的解释还有贬义的宿命论。但这真的是庄子笔下安之若命的真实意思吗?
其实不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人间世》里的原文故事,探寻安之若命的原意。这段原文,庄子讲了孔子和叶公子高的一段对话。
故事是这样的:楚国有一位大夫,名叫叶公子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成语“叶公好龙”里的叶公。有一次,他接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这个任务使他吃不下,睡不着,焦头烂额。这是一项什么样的任务呢?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楚王派叶公作为使臣出使齐国,这让叶公感到害怕。于是惊惧不安的叶公找到了孔子,向孔子诉说自己的处境,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据他所知,齐王对待外国的使臣,表面上恭恭敬敬,礼貌周全,但是内心却很傲慢,迟迟不肯答允使臣的请求。叶公说,一个平常老百姓尚且都不容易说服,何况要去说服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呢?我怎么能做到呢?吾甚栗之,我很害怕。

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他说,我平日的饮食极为粗淡,不喜清凉的食物。但是今天早晨我刚接到任务,晚上就想喝冰水,这恐怕是我内心焦灼所导致的。

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我还未出使前,就拥有了忧喜交加所导致的内热毛病。事情如果再办不成,那一定还会受到国君的惩罚。身体抱恙加上国君惩罚双重祸患,我不能承受,请先生教我避免灾祸的方法吧。
从叶公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叶公从接到任务起就开始内心焦灼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面对叶公的为难时,孔子会给出什么样的建议呢?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孔子说,天底下有两个不可逾越的大的法则,一是天命,二是道义。做儿女的敬爱双亲是自然的天性,也是天命,无需任何解释。做臣子的侍奉国君,这是人为的道义。天地之间,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没有国君的统治,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

孔子继续说道: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师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侍奉双亲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都要使父母安适,这是孝心的最高表现。侍奉国君的人,无论办什么事,都要让国君放心,这是尽忠的起点。
虽然孔子的意思已经讲的很明白了,意在告诉叶公,即使你再左右为难,焦虑不安,你也不能不去完成这项任务。因为这是你的天命,是作为臣子无法逃避的责任。而你此刻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的天命,履行你的职责。
那既然要去做,叶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完成此项任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

孔子继续说道: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和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你应该自我调养心性,无论好事坏事,都不能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明知一件事有很多的无可奈何,但能将其看作自己的天命,安之若素的去做,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作为臣子,固然有很多的不得已,但是做事尽心尽力,奋不顾身,哪里有时间产生贪生怕死的念头呢?你这样去做就可以了。
同学们,学习了《庄子●人间世》的原文,你是否对安之若命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呢?这里庄子所创始的“安之若命”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安于当下,安于自己的使命、责任和道义。摒弃心中的得失计较,追名逐利的念头,全力以赴地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才是安之若命。

安之若命的核心思想,也就是素其位而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在家庭中,我们为人子,为人女,为人父,为人母,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我们的位。在公司里,员工就是我们的位。在社会中,公民就是我们的位。
每一个位对应着相应的使命与职责,以这些使命与职责来引导、要求自己,就算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不偷奸耍滑,心存侥幸,就是安于天命,就是素其位而行。
如此,无论身处任何境遇,都不会患得患失,左右为难。这就是庄子所阐述的安之若命的真实意义,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
那么,安之若命运用到我们的职场生活中,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有位同学就讲到,最近让他左右为难,无法安之若命地好好去干一件事情。他说:“公司有些工作与我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不知道该做还是不该做。如果我花时间把这件事情做好了,也没有多大的功劳,别人还会认为这就是你应该做的。但是我不做呢,又没有人去做。没有人做的话,出事了我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真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同学们,在你的职场中是否也会遇到这样左右为难的事情呢?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做出判断?今天我们就根据职场中那些让我们左右为难的场景进入三分钟的思考:为什么我总是左右为难?

…………
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到。我们首先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做分享。

我是一家私企的安全管理员,此前我一直认为生产和安全是两个矛盾对立的部门,无法调和,比如安全部门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工厂内制定相应的措施,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因而安全部门就不得不对生产部门提出很多近乎于苛刻的整改要求。有的时候生产部门整改后还是达不到验收标准,我们就不得不要求他们停产整改。这时生产部门就像炸了锅一样,对我们很是不满,冲到我们的办公室要求恢复生产,此时我们真是左右为难。严格执行安全规范,生产部门有意见,不执行安全规范,那出了事儿责任可就大,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没办法,我认为自己是在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因而把生产部门的人怼的无言以对,让他们气势汹汹的回去了。每次怼完之后,安全与生产部门的关系是越来越差,我心里也很不舒服,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我觉得这个问题根本没办法解决。我是管安全的,就一定要做到安全不出事,不符合要求,当然要停产整改。但是通过学习中华文化以来,以及经过今天的思考,我发现,我为什么如此左右为难的根源是: 我只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思考问题,而没有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问题。因而把生产放在了安全的对立面。认为我是管安全的,只要保证安全,不出事就行,生产跟我没有关系。但是,生产真的跟我没有关系吗?没有生产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没有企业,企业都没有了,哪还有我这个安全员呢?所以,当我往前一步,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时,我才发现,生产和安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安全部门的职责不是单纯的保障安全,而是在更好的保障生产的情况下,制定出合理合规的安全方案。保障企业安全的生产,达到公司的战略目标,这才是正确的。

同学们,听完这位同学的分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位同学通过今天的思考,找到了自己困惑问题的答案,他从定错了自己的“位”,到找准了自己的“位”,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天命。

以前他认为自己是以岗位职责来严格要求生产部门是忠于职责,却不知每一个岗位的设定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公司的战略目标。所以,我们每一个职员正确的“位”,不仅仅只是岗位职责,更是要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服务。

而为什么有时我们会定错了自己的“位”呢?

就如庄子笔下的叶公那样,他因为过于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从而忽视了自己的“位”,忽视了自己的天命,因而患得患失,左右为难。
于我们同样也是如此,是我们心中有私欲,怕麻烦,图省事,因而没有依良知而行,自然不能安之若命。
所以,庄子所讲的安之若命,就是让我们依良知而行,找准自己的“位”,找到自己的天命,尽心尽力的把事情做好,这才是“安之若命”。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作业:为什么我总是左右为难?

明日预习:
“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tài)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大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夫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茀(bó)然,于是并生心厉。剋(kè)核大(tài)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庄子·内篇·人间世》

35 楼 罗凤叶 @2023-02-20

第33课
溢美之言
为什么我们说话会有水分?
2023.02.19.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tài)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大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夫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茀(bó)然,于是并生心厉。剋(kè)核大(tài)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叶公子高出使齐国】的故事。在昨天的第32课当中,我们学到叶公子高,接下了任务后,感到忧惧不安,跑去向孔子请教。孔子告诉他,若命当行则行。我们看【颜回请行】的时候,孔子告诉他的是“当止则止”,到叶公子高这里就是“当行则行”,就是说时机未到,你不要勉强行动。但这个时机到了,也不要有那么多的患得患失,素其位而行,坦坦荡荡,无心无愧,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逍遥。所以这是昨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孔子先是让叶公子高摆正心态,心太平了再去做事。接下来孔子又给了叶公子的一些更实际的建议。孔子说:“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望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意思是说,啊,叶公子高啊。我理解你做两国之间的使者,在中间通信传话,这确实是一大难事。为什么传话不容易呢?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溢言。他说,大家都容易讲溢言,要么是溢美之言,要么是溢恶之言。喜悦时就会不自觉的把事情过度美化。愤怒时只会把事情看的很糟糕,讲一些过分的恶言恶语。但不管是溢美还是溢恶,只要是溢出了话说得过度了,就会让人心里感到疑虑。所以作为大使传话的原则是什么呢?孔子继续说,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一定要传达真实的情况,不要传达过分的溢出的言辞,这样就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我们在网络上看到有一句这样的话,很风趣,又和本节课的内容相应,话是这么说的,有一句说十句是作家,那叫才华。有一句说一句是律师,那叫严谨。有两句说一句是外交官,那叫风范。有两句说一句,这就是无传溢言。宁可少说不要多说,宁可朴实无华,不要添油加醋。再往下,孔子进一步讲,不仅是听别人讲了溢言后不要传播,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也不要讲溢言,不要讲有水分的话。那如何才能关照自己,不让自己讲溢言呢?孔子讲了很重要的三个字,叫做“无劝成”。就是在起心动念处,不要太急于求成,因为当我们特别想成的时候,就会开始讲一些有水分的话。就比如有一位销售部的同学跟我们分享,他扪心自问,觉得对客户有一份愧疚。因为每到KPI考核需要冲销量的时候,他心里就发起就开始哄骗客户了。产品功能可能只有六分,但为了让客户下单,可以夸大其词,收到九分,一些福利还没有确定下来。但为了吸引客户,就拿出来给客户画饼,但做这些的时候,他的良知是隐隐亏欠的,始终感觉钱拿的不安稳。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真的开始反思的一件事就是有位熟悉的老客户在电话里无比痛心的跟他说,你是个好小伙子,就是太会说话了,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不诚实啊,这种作风让我下次怎么信你呢?所以我们看有人之所以讲一些有水分的话,讲一些溢言,背后是一份贪欲,一份急于求成的起心动念。但我们不明白,这样看似抄了捷径,拿下了订单,但用更长远的目光来看,反而是绕了远路,甚至是自毁长城。孔子说,这就像是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看上去,开始大家都很礼貌,称兄道弟,你一杯我一杯,其乐融融。但是喝到最后喝醉了,场面就失控了,有的闹得一塌糊涂,甚至打起架来狼狈收场。凡事亦是如此,有看上去很好的开头,却未必能有好的结尾,是因为在源头这里就错了。与人交往在一开始你就讲了有水分的话,这就是埋下了一颗不好的种子。就算刚开始表现的一帆风顺,可是走着走着就要原形毕露。想一想我们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案例呢?在实验班就有同学分享说,这种事真是太常见了,比方说在单位里,有些同事特别会来事,一到需要你帮忙的时候,就开始哥来哥去,姐长姐短,给每个帮忙的人都许一个小承诺,说我以后肯定帮你们解决什么问题。结果最后证明都是嘴上说说别人还在等他兑现承诺,可他自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长此以往,大家心里就有了评价,都知道这个人不靠谱、不真诚,这位同事的信誉就破产了。因此,传其常情,无传溢言,为了善始善终,从一开始就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实事求是,不说谎是最基本的真诚,坚持不讲有水分的话,相信我们能赢得更多的信任,事业也会有更大的发展。道理大家看起来都明白,但唯有真知才有真行。为了加深自己对这个道理的理解,下面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经历,继续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说话会有水分?我们可以关照自己或身边人什么情况下会讲一些有水分的话。在讲那些话的时候,我们是怎么想的。我有怎样的情动念。在其心动念的背后,我有怎样的认知?在纸上写下我们的思考,三分钟的时间。
…………
好,时间到。下面我们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刚才我想到自己以前经常说一些水分大的话,溢美之词也常说,尤其是见了一些女同志,张口就来,哎呀,美女呀!你今天简直漂亮的不得了啊。但是为啥会夸呢?其实起心动念就是想给人家留个好印象,也让自己办事顺利一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有在酒局上讲了大话,太多了,一帮兄弟们下了班,凑一块儿,喝了酒就开始高谈论阔,牛皮都吹到天上去了。第二天酒醒了,别人跟自己一学,你昨天讲了啥啥啥,牛皮可吹大发了!自己一听真是喝大了,啥都敢说。其实有的话传出去对自己影响很不好。其实我以前还经常说谎,平常生活里扯点小谎都不当回事儿,习以为常了。比如跟同事约了几点去哪个地方,人家打来电话问来了没有,哎呀,来了来了,路上呢,快到了,其实这个时候刚刚出门,车都还没开呢,结果我这种做法后来就给自己造成许多的恶果。最难受的是啥呢?你再说话,人家不听了也不信了你,你下次再说“我路上呢,马上就到”,大家就呵呵一笑,说可别听他的,半个小时能到就不错了。就因为讲话水分太大了,我吃了很大苦头。最让自己难受的就是你说谎言,时间长了没有人信你了,你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心里特别难过。所以那个时候学了阳明心学以后,我一下被阳明先生的话震醒了。诚则明,明则诚。真诚是做人的基础,真是这样。所以我下定大决心,跟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约定好,践行100天,不讲一句善意的谎言。刚开始可难了,一个没看住,一句话滋溜一下就出去了,收不回来了。但坚持100天下来,我的“真诚”越来越多了。我现在讲话水分比以前少多了,不再顺嘴恭维人,或者说大话、说谎,这些都少了。我就要求自己不管啥事儿,心里头装着一个“诚”字,诚心诚意,有啥说啥,老老实实讲就行了,别耍小聪明。现在我说话很傻,但很真。自己心里舒服,家人也喜欢真诚,不讲有水分的话,感觉真好啊!
感谢这位同学真诚的分享,正如庄子告诫我们不要讲溢言,因为溢出来的这些话一定是给自己减分的。就如孔子告诉叶公子高那样,“无劝成”,在起心动念处,不要太急于求成。因为当我们特别想成功的时候,就会开始讲一些溢言,讲一些有水分的话。而孔子告诫我们,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想要做成一件美事,通常都需要好久的时间,而恶成不及改,做一件坏事容易,可能一句谎言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后果一旦形成,就来不及改正了。那怎么破解这个溢言呢?这位实验班的同学的分享已经把答案揭示给了我们,就是一个“诚”字。一个“诚”字,能破掉这个“溢言”,能把我们心里那些水分去掉,让我们活的也越来越舒展。
“诚”是有很多层面的,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层面做起,那就是“老实不说谎”,说话做事要慎重,谨言慎行。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不管是做销售还是做运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真话掷地有声,真诚值得信任与尊重。怎样才能时时处处做到“诚”呢?背后的功夫就是观照,随时随地向内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但凡觉察到自己有夸大其词、好名好利的苗头,当下就止住!管住了自己的念头,自然也就管住了自己的言行举止。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36 楼 罗凤叶 @2023-02-20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第35课
2月13日周一
栎树托梦
如何既有小幸福,更有大幸福?

🔹 课程原文: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lì)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xié)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mán),以为柱则蠹(d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zhā)梨橘柚果蓏(luǒ)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yè)。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jiǎn)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誉之,不亦远乎!”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回到《庄子》课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人间世》当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做“栋树托梦”。这个故事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小和大的关系是什么?幸福,何为大幸福?我如何能够既有小幸福,更有大幸福呢?首先,我们先来通读原文,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杜树。就是一位名叫石的木匠。这位木匠和弟子一起路过曲辕这个地方,看到路边人来人往,热闹的不得了,百姓们正在参观祭拜一棵大神树。这是一棵栋树,大的简直超齐乎想象。它的树荫伸展开来,可以遮蔽数千头牛。它的树干极粗,几十个成年人合抱都抱不住。它的高度比旁边的小山还要高,它的一条枝干就可以单独做成一艘船。面对这样一颗巨大的神树,人们震撼不已。
来观看的人像赶集一样多,然而匠伯不顾,遂行不辍,木匠看都不看一眼,径直往前走。而木匠的弟子对大树流连忘返,左看右看,一回头才发现师傅已经走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他赶紧追上去问:“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弟子说,师傅啊,自从我跟您学习木匠这一行,从没有见过像今天这棵树一样美好的木材。可是师傅一眼都不肯多看,直接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木匠不屑地说,“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可别提了,这种树木毫无用处,你拿它坐船,船就会沉。你拿它做棺材,棺材就腐烂。拿它做柱子没几年就被虫子啃了。所以这是不才之木啊。派不上半点用,太没用了!所以才能活这么久啊。这个时候,栋树听到了木匠的议论,于是入夜后就托梦给木匠,批评他说,你这个短见之人啊,你把我比作什么呢?你把我比作路边随意生长的果树吗?夫相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你看路边生长的那些山楂树、梨树、橘子树、柚子树,在你看来,他们是比我更有用的。但在我眼中,他们正是因为太有用了,过早的长成木材,结出果实,不能享尽天年而中途夭折。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我寻求的不是像小果树那样的有用,而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无用。在我看来,无用才能成就大用。在你看来,我不是栋梁之才,的确百无一用。可是百年过后,雕梁画栋都腐朽了,而我依然矗立在天地间,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神树,能够享尽天年,这难道不是大用吗?如果我当时也像那些小果树一样在有用上追逐,那我怎么能成就今天的大用呢?栋树说完之后,这位木匠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只看到了有用之用,而没有看到无用之用。无用的栎树看似搭不了房,也做不了船,可是它积蓄能量,默默生长,长成参天神树,受到人们的敬仰与膜拜。这正是大用啊!而这种大用是山楂树跟小果树远远无法企及的。
同学们,这个故事让你有怎样的启发呢?借助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让自己进一步思考有用与无用的本质,比如对于我们教育孩子而言,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呢?有一位实验班的同学分享说,感觉自己之前就错在有用上。他说:“我太想让孩子有个好未来了,所以我让他学英语、提成绩,学画画,万一成绩不行,还能艺考,都是很有用的东西。但现在想想,这好像都是在有形的才华上收割,而不是在无形的品德上浇灌。我的栽培方式,会不会让孩子长成路边的‘小山楂树’呢?其实,我们作为父母,一般都希望孩子少年得志,高考顺利,早日成名成才。然而在更高层面有道者看来,小才华反而可能耽误大发展。阳明先生的两位侄子去参加科举考试,家人都满怀期待,盼望考试成功。阳明先生却写了一封信,忧虑地说:“万一考中怎么办呢?年轻人没有厚德,一旦才华横溢,就会升起骄娇二气,这样一来就难成大器了。花之千叶者,无时为其华美太发露耳。宁可孩子考试暂时落榜,多继续能量才是好事。”阳明先生这话可以说是颠覆常理,哪有父母希望孩子落榜的呢?这时我们现在明白,阳明先生看的不是有用之用,而是无用之用。因为有用成就小,用无用方能成就大用。阳明先生希望两个孩子暂时不要开发,结果像栎树一样晦养厚积,才能根深叶茂,给予的是更深厚的祝福与期望。
同学们选择有用还是无用,根本在于我们想要小幸福还是大幸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小幸福,渴望那些平凡生活里微小而确定的幸福时刻。比如午后的《一缕阳光》、妈妈的一盘好菜、桌上的一杯清茶,这些小幸福、小美好,简单又快乐,让我们的生活闪闪发光。但是,向内心深处探求,我们又往往会感到仅仅这些还不够,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着更根本、更深沉的幸福感,比如价值感、成就感乃至崇高感,我们渴望实现真正的成功。小幸福就像山楂树,简单生长就可实现,大幸福却不容易实现。就如同栎树需要无用之用的智慧,需要我们为自己规划成长的根本路径。
接下来我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我的人生如何?既有小幸福,更有大幸福。请各位在纸上写下你的答案,三分钟的时间。…………
好,时间到。下面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
说实话,其实就在前年,我还在为这个事儿困扰,我感觉自己其实只想要一些小幸福,不想要什么大幸福。我是在北京工作,平时也非常忙,而且因为我是毕业后就进了这家公司,所以拿的工资其实也并不高。当我看着我的两位大学同学,他们留在地方工作,工资跟我一样,但是生活却明显清闲了很多,工作压力也不大。每天‘朝九晚六’,下班回去就可以躺在床上刷刷剧遛遛猫、打打游戏,周末还有空出去旅旅游。我的内心其实特别的羡慕,也有一些不平衡。我就想同样是这么多钱,为什么我就不能回去享清闲,而非要留在这里压榨自己,实在是太亏了。所以那段时间我其实特别的纠结。一方面真的很想辞职回到地方享受美好生活,但另一方面自己的内心隐约还是有一份不甘,想要趁自己年轻多奋斗一把。吃苦就吃苦吧,只要能找到事业的方向就好。所以到最后我还是选择了留下来。到了今年,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我觉得自己不再想回去追求那种所谓的小幸福了。去年我有机会担当了一个很难的项目,我真的从来没有干过这么难的活。一度逼得我凌晨4点要爬起来写方案,还做了自己之前最害怕的采访。这一年真的好煎熬,但到年底总结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本事增长了好多,至少有三倍吧。我收获的自信感、成就感、幸福感比过去三年加起来还要多,这种大幸福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与此同时,我再看那两位同学,他们的薪资还是和我一样。但是在交流之中,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两年前如此,两年后依然如此。他们的格局、境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烦恼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而且自己无力解决。所以我一下就明白了,我不能只要小幸福而不要大幸福,我是要在追求大幸福的路上去感受小幸福。如果只要小幸福,我可能就只能看见有形的工资假期,却忽视了无形的本事功夫成长。从人生长远的角度看,本事应该比工资更重要吧。就像庄子说的,无用才能成就大用嘛。所以眼睛还是必须要多往无上去看一些。
感谢这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这是一位年轻人的真切感受。的确如此,之前这位年轻人与同学比较工资的时候,就像庄子说的那样,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只看见有上的公司,而忽视了无上的本事功夫、成就感等等。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有时候也只看见了眼下的有用,却忽视了长远的无用呢?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今天的原文故事。栎树对木匠说,我是因为想要达到更高层面的大用,因而不像路边的山楂树一样,在有用的枝叶花果上用功。我努力追求无用,积蓄能量,默默生长,最终长成参天神树,受到人们敬仰,将那份无用转化为大用。所以,我们总结今天的收获,第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若想要实现大幸福,需要在无用上用功。第二,既有小幸福,更有大幸福。种下大树的种子,未来收获累累的硕果。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37 楼 罗凤叶 @2023-02-20

第九期百日成长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庄子》第36课 支离其德
2023.02.14
原文:
支离疏者,颐(yí)隐于脐(qí),肩高于顶,会撮(cuō)指天,五管在上,两髀(bì)为胁。挫针治繲(jiè),足以糊口;鼓策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庄子·内篇·人间世》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栎树托梦”的故事,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长远的眼光,以无用为大用,人生才能既有小幸福,更有大幸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人间世》中的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外貌支离不全的人。因而,他被叫做支离疏,原文这样描述他的外貌:
支离疏者,颐(yí)隐于脐(qí),肩高于顶,会撮(cuō)指天,五管在上,两髀(bì)为胁。挫针治繲(jiè),足以糊口;鼓策播精,足以食十人。支离疏的头向下低垂,面颊于肚脐齐平,肩膀高过头顶,脑后的发髻朝天,五脏的穴位随背而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支离疏的身体有严重的缺陷。毫无疑问,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一定比正常人有更多的困难与无可奈何。有时为了吃上一口饭,都需要穷尽力气。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身残志坚的榜样,他们虽然身体残缺,困难重重,但是却从不自怨自艾,反而心性坚定。靠的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活出不亚于常人的精彩人生。那么庄子笔下身体残缺的支离疏又是如何生活的呢?原文中写道:
挫针治繲(jiè),足以糊口;鼓策播精,足以食(sì)十人。支离疏给人缝洗衣服,挣的钱足够养活自己。不仅如此,他又替人筛糠簸米,挣的钱甚至能养活十个人,可见支离疏真是了不起。我们原本以为支离疏是无法独立生活的,需要靠他人支持才能度日,然而他却超越人们的期待,不仅能养活自己,还有余力养活更多人。接着,庄子继续讲了一段:
支离疏因为身体的残缺,还获得了普通人没有的便利。比如,在烽烟滚滚的战国,四处都在征兵,身体健全的男子免不了被抓去当壮丁,而支离疏却可以大摇大摆地出入征兵的场所。另外,百姓要服徭役,也就是国家要求百姓从事无偿劳动,支离疏也由于残疾而无需受劳役之苦。同时,当官府发放救济的时候,支离疏也可以领到三种粮食和十捆柴草。
《道德经》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生就是这样,所有的事情都有阴阳两面,祸与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最后庄子发出了震聋发聩的疑问:
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像支离疏这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都可以养活自己、享尽天年,何况那些形体完好,德行更高的人呢?
同学们,支离疏的故事到此就讲完了,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触动呢?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支离疏存在着外表的缺陷和残疾,他其实完全有理由躺平,像普通认知的那样去街上乞讨,或靠家人养活自己,或躺在床上怨天怨地,度过遗憾且短暂的一生。但是支离疏并没有这么做,外表的残缺是他的劣势,但他却没有因此自怨自艾、自我放弃,反而逼迫他不得不向内开发自己的潜能,结果他不仅可以向正常人一样养活自己,而且还活出了更有价值的人生。
外在的总是有限的,内心的潜能才是无限的。没有了外在优势的支离疏,向内探求,开发心中无尽的潜能,开发坚毅、勤劳等等的美德,活成了榜样,还被圣贤写进经典穿越千年,激励人心。
支离疏的故事应用到职场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在职场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四类人:
第一类人:天赋和才华一般,忽视开发内心无尽的潜能。这类人在职场中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他们常想:“我就这样了,再努力也比不上别人,有什么必要学习成长呢?工作上能完成任务就行,多干点就吃亏了,偶尔遇到一些挑战,就会想,这不是我能做的事,让别人干就行了。”因而,在职场工作多年,似乎也没有多少引以为傲的成就,职位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人生的舞台就很拘窄。
第二类人,天赋和才华不错,忽视开发内心无尽的潜能。这一类人就像是一个从小被老师家长夸奖的聪明的孩子,先天的天赋不错,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忽视了自己的持续学习与成长,紧靠先天的那些优势勉强支撑自己。这类人有怎样的表现呢?他们常沉浸在过去的荣光当中,告诉自己我有什么学历,我有什么证书,我以前拿到过什么成绩,用这些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时间一长,一个人人夸奖的聪明孩子,免不了回到和常人一样的水平,甚至可能已经比不上上进的常人了。
第三类人,天赋和才华一般,积极开发内心无尽的潜能。这类人原本能力平平,在强手如林的能人群当中并不起眼,但是他们却没有自怨自艾,反而见贤思齐,积极进取,努力开发内心无尽的潜能,在某一天厚积薄发,做出了让众人都惊讶的成就,让人刮目相看。这样的人就像支离疏一样,把劣势转化成优势,反而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生命的价值得以显著提高。
第四类人,天赋和才华不错,积极开发内心无尽的潜能。还有一些人,原本的天赋和才华就不错,就像那些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名校的学子。他们有些人,在入职场后依旧谦卑,追求卓越,不断地去开发心中无尽的潜能,提升心灵品质,让大我更多地展现出来,充满着人性的光辉,自然他们的人生舞台不可估量,越走越远。
同学们,天赋和才华这些外在的条件只是起点。我们到底是因为自己的起点超出他人,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呢?还是即使站在别人身后,也不心灰意冷,自我成长,坚定自信的朝着终点前行呢?

3分钟深度思考:
今天,我们就用3分钟的时间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借助你的劣势开发你的优势?......
好,3分钟时间到。下面我们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实验班同学分享:
我曾是职教中心的一位老师,因为领导的支持和信任,被托付创办了现在的这家幼儿园。当时的我,不是幼教专业出身的,也没有开办幼儿园的经验,带领的实习老师虽说是学幼教出身的,但刚从学校毕业,没有任何的实战经验。可以说,与很多幼儿园的经营者相比,我处处都是劣势。但是因为领导的信任,我树立了坚定的决心,就是无论如何我都要把这件事情干好,不辜负领导的重托。并且当时我就在想,创办一家幼儿园,可以为周围的民众服务,这是一件多好的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因为知道自己创办幼儿园,没有技术也没资源,所以凡事我就以身作则,吃苦在先,一心一意地为老师、为家长和孩子们服务。比如,很多别的园长不干的脏活、苦活、累活我都干。这样下来,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我也能获得新来的实习老师的信任,整个团队的氛围也很好,大家一鼓作气、齐心协力地把工作干好。其次,我深知家长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是基于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可不能辜负这样一份信任。因而,我就带着老师们关心每个孩子,给孩子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并着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寓教于乐,从小便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品德为先的种子。同时也了解每个家长的家庭状况,向家长普及育儿知识,让家长成为我们教育的同行者。并且从幼儿园成立之初,我就在不断地成长自己,丰富自己内涵的同时,也带领着老师们共同成长,不让我和我们的老师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天花板。因而不断获得成长的老师们拥有了工作的成就感和崇高感。
如今我们已经建园20多年,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幼儿园从起初有80多个孩子,到现在有了600多个孩子,生源爆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现在还需要摇号获取入园名额。

总结: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从这位同学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同学作为一名老师,并能受到领导的器重,是有自己的天赋和才华的。与此同时,她还不断地拼搏和成长,超越自己,成就了一份不错的事业。虽然这位同学后来转而创办幼儿园,在这个行业里,她劣势明显,优势不足。但是,正是这个劣势,让她能够认清自己,从而更加谦卑和努力,任劳任怨,甘愿付出,坚毅果敢,不断地开发心中无尽的潜能,从而超越外在条件的不足。这就是她能借助自己的劣势开发优势的根本原因吧!
这就如稻盛先生所言:“不要说我一没文凭,二没素养,三没技术,所以做不来。现在开始努力也不晚,只要坚持认真学习,将来势必能够取得进步。人的能力是无限的,能够创造出各种可能性。”这也是支离疏这个故事为我们呈现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不管外在条件如何,向内开发自己无尽的潜能,我们就能够超越劣势,开发优势,职场之路就越走越快,人生充满无限可能。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作业:如何借助你的劣势开发你的优势?

明日预习: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

38 楼 罗凤叶 @2023-02-20

第37课
福轻乎羽
新年,新岗位上如何取得更大成就?
2023.02.15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庄子.人间世》。在前两节课程中,我们看到了无用之用为大用。今天我们借着庄子的故事,更深入的去体会无用之用,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新年或者新岗位上如何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一课,我们共同学习的故事叫做“福轻乎羽”。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百姓生活疾苦,孔子看到百姓的苦与痛,决心周游列国,希望劝说诸侯改变治国之道。这个故事就是孔子在楚国时发生的。孔子到楚国后,遇到了一个行为举止异乎常人的狂士,我们叫他楚狂。他来到孔子门前,放声高歌,凤兮隙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凤凰是百鸟之王,品德高尚。这里凤指的就是孔子。楚狂说,凤凰啊,你为什么要来到这个道德衰败的国家呢?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那种君主圣明、国家太平的盛世,在这里都看不到的。是什么让道德衰败了呢?楚狂继续歌唱道,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知之避。幸福这种好事啊,就像羽毛一样轻,每个人都能轻易承载,但是却没人知道把握。而祸患如同大地一般沉重,人们却不知躲避它。这就是当时社会问题的根源。以上这一段话是楚狂唱出来的歌,不大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从重要的语句当中解读核心思想。这首歌中最核心的话就是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为何楚狂说世人不知趋福避祸呢?我们可以看看历史背景。春秋时期,各国的诸侯相互征战,异域称霸,贵族官员同样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大家都只想前进,建功立业,而不知后退,躲避祸患。但是,这些所谓的成功真的是一种福吗?历史告诉我们,这些成功常常给他们埋下了祸患,危害自己家族甚至整个国家。这样的状况总结起来就是五个字,知进不知退。从平常人角度来看,似乎只有一往无前,不断获得地位、获得成功才是有用的。而后退就是无用的。但是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之无用之用。平常人看到无用的后退,却可能让我们趋福避祸,积蓄能量,厚积薄发,实则有大用。所以庄子在这里借楚狂之口提醒我们,只知进不知退,危机是福。后退看似无用,关键时刻实有大用。其实自古以来,先贤们都在不断地为我们揭示这个道理。比如《易经》中有64卦,386爻。其中让我们快马加鞭、大干快上的只有20% ,80%都是让我们等待时机,积蓄能量。《易经》乾卦的第一句卦词叫做潜龙勿用。龙还在水下的时候,不足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样的,一个人如果还没有充足的能力,也不足以建功立业,这时候就需要无用。当退则退,积蓄能量!《易经》中还有一卦叫做“山天大蓄”,就是战略性的储备。大家都明白,要开展一场大的战役,需要积蓄足够的能量。同样成就一番事业,战略性储备必不可少,还将在建功立业的道路上为我们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知进不知退,危也;知成不知败,殆也。当退则退,不是临阵逃脱,也不是就地躺平,而是当自己的能量不足时,战略性后撤,修炼自己,积蓄能量,以退为进。
在职场当中,我们往往注重前进,忽视后退。比如我们的一位同学刚进入一家新公司时,他心想,我刚刚进来,一定要大展拳脚,让大家能高看我一眼。所以他不断地给公司的制度和流程挑刺。会议上也总是反对其他同事的意见,标新立异的提出一些建议。原本他以为自己一定能得到领导、同事的赏识,可实际上却被大家冷落了。多年之后,他感慨道,现在看来,自己当时考虑的太片面了。如果能不那么着急,或许我会少走很多弯路。就像这位同学一样,我们在一个新的时期、新的岗位,往往有急切的想做出成绩的想法。这时我们可以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自己真的准备好了吗?与其匆忙地着手,是不是先让自己成长、积蓄能量更合适呢?如何继续能量呢?最重要的还是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提升对规律的认识和体证的程度,当自己的能量充足时,方能厚积薄发,成就真正的成功。接下来,请各位同学花三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个问题,新年或者新岗位上如何取得更大的成就。
…………
各位同学,我们思考的时间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
今天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在上一份工作中的经历。我在上一家公司长期从事质量和生产管理的工作。后来公司做了调整,我被调任到新的岗位,自己的管理幅度陡然扩大了很多。我知道新岗位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所以在岗位调整之初,我就非常想要为公司做一些重大的贡献,为领导分忧,有所作为。正好这个时候赶上了第二年的年度战略规划,我就提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模式。公司原来与客户接触时会靠一些小恩小惠去维护客情关系,但是呢,这也把客户对我们产品的意见给掩盖住了,得不到客户的反馈,很多需要提升,这两天我们也不知道如何改进,虽然没什么批评的声音,但实际上我们的产品在客户这里的口碑非常差。所以到了新的岗位上,我就想自己能不能建立一个新的工作模式,收集客户的反馈,站在客户的角度上去看自己家的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呢?所以我就提出了一个自以为很完美的信息收集方式,建立了一个信息反馈群。我把我们公司从管理岗到生产人员和客户企业的人员全都放到一个群里,打通信息反馈的渠道。以便各部门都能及时的接受到客户的意见反馈。我原本设想的是用客户的反馈去倒逼质量提升,也让客户看到我们的诚心。但是当时提出这个计划的时候考虑的并不周全,尤其是忽视了自己对外公关能力上的欠缺,因为自己公关的能力不足,和客户企业沟通的也不及时、不充分。一方面随着信息沟通群里的人员越来越多,各种声音都起来了,我没能采取合适的方式给控制下来。结果客户反馈意见直接传到了其他客户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那里,给公司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这样的方式收集的只是外界对我们内部单方面的意见。而领导呢,更希望我能做的还有通过我的公关把我们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传递给客户,让客户更加理解我们。就这样。因为想要在新岗位上有所成就,没有深思熟虑,没有考虑周全,忽视了自己能力的欠缺,提出了一个不太成熟的工作模式。结果不仅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也给公司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最终我选择离开了那个工作岗位,去沉淀自己,希望自己有新的成长和改变。所以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在新的岗位上想要有所成就,不必要太过着急。后退一步,自己先成长,等到积蓄足够的能量时,在行动也为时不晚。成长才能更好的担当。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新的岗位上提出倾听客户意见、改进产品质量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当他想较快有所成就时,忽视了自己短板的?限制,结果新的模式反而带来了不太好的结果。《庄子》中所说的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正是在告诫我们审时度势,也审视自己,看看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不顾及外界和自身的条件,只是前进,莫大之患由此而生。阳明先生曾说,夫当遁之时,道在于遁,则遁其身,以亨其道。遁就是后退,在应当后退的时候就马上后退。这也是依道而行,顺势而为。知进是容易的,快马加鞭的往前跑容易做到。而这条件不具备时,顺应规律,当退则退,积蓄能量则需要更大的智慧。我们在《逍遥游》当中学过一句话,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我们想要达成多大的成就,就需要积累多大的能量。未来想在一个岗位上做出卓越的成就,不必急于建功立业,不妨静下心来,花时间去修炼自己,让自己也有胜任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对规律明白和体证的程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提高心灵品质与格局境界。所以,在新年、新岗位上,如何取得更大的成就,一方面需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学习与成长。积累能量,厚积薄发,则无往而不利。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明天再见。

39 楼 罗凤叶 @2023-02-20

第38课
蜗角相争
为什么总是有得有失?
2023.02.16.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课程原文:
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剌之。
犀(xī)首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yǎn)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chì)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rèn)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xū)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君曰:“噫(y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 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tǎng)然若有亡也。
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xiāo)也;吹剑首者,吷(xuè)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中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蜗角相争。“蜗角相争”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极大的争执。争执在职场和生活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不管是同事与同事之间,还是亲人与亲人之间,争执时不时会发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原文故事,探寻一下争执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超越争执。这段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主人公魏王与齐王签订了联盟的合约,但是齐王却没有按当初两国的约定行事,违背了盟约。得知消息的魏王大怒,打算派人去刺杀齐王。这时,将军公孙衍闻而耻之,听说了魏王的想法后,觉得非常的可耻。
他说,君为万圣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大王您是大国的国君啊,理应光明磊落,为何却用匹夫的手段去报仇呢?接着他又说,我愿亲自统领20万部队去攻打齐国,俘获他的人民,掠夺他的牛马,使齐王心急如焚,急火攻心而死。然后我就攻占齐国的土地,使齐国大将望风而逃。我在抓住他,鞭打他的背,折断他的脊梁骨。听完公孙衍的建议,一旁的大夫季子做不住了,说,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我们魏国与他国相安无事七年了,各项防御设施完善,这是国家强大的基础,依然开战将自毁根基。所以季子力劝魏王,避免与齐国开战,尽可能的修补两国的关系,魏王为难了,不知道该听谁的。
此时,魏国宰相惠子推荐了一位名叫戴晋人的说客去说服魏王。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有种叫蜗牛的小动物,您知道吗?魏王说,我当然知道啊。戴晋人继续说,“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曰蛮氏,时相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有一个国家建立在蜗牛的左角上,叫做触氏。还有一个国家建立在蜗牛的右脚上,叫做蛮氏。使他们时常为争夺土地而战,为此战死了好几万人。就算敌方战败,已被赶出境外,战胜了一方,也得追上个15天,才愿撤兵而回。魏王听完不信。戴晋人说,您看东西南北上下的空间有穷尽吗?魏王说,没有穷尽。戴晋人说,既然这个世界无穷无尽,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齐、魏两国岂不是渺小的时有时无呢?魏王点了点头。戴晋人接着说,从这广阔无垠的空间来看,魏国是多么的微小,而魏国里有一个大梁城,大梁城里有大王您身居其中。如此看来,您与蜗牛右触角上的那个蛮氏有区别吗?魏王略有惊讶地说,“没有区别。”说完戴晋人就走了。此时的魏王神情恍惚地坐着,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得。
同学们,“蜗角相争”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戴晋人通过“蜗角相争”的故事想告诉魏王什么道理呢?其实戴晋人的意思是,蜗牛很小,而生存在它触角上的两个国家,却为了各自的利益,还要在渺小的空间中不停地争来争去,导致两国征战。这不可笑吗?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尚且如蜗角相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争执又有多大的意义呢?天地如此广阔,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回看职场中的争执,会有怎样的感触呢?其实,关于人生中的争执,大体有三种情况,争而不得,有争有得,不争而得。我们一一来看。
第一种情况,争而不得。原文中的魏王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争,齐王违背盟约,让他颜面尽失。他因此大怒,为了争回点面子,差点就发起了战争。看似损人利己,实则害人害己,最后可能不仅得不到他所追求的颜面,反而耗损了国力。在职场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争名夺利,为了战胜竞争对手,不惜夸大产品功效,诓骗客户,以此来获得更多的销售订单。看起来,他在销量上战胜了对手,实则损害了自己的声誉,导致了客户的投诉退单。自食其果,这就是争而不得,本质是我们活在了小我之中,为小我而争,自然是争而不得。
第二种情况,有得有失。
在职场生活中,很多人都渴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因而为了争得他人的认同,在工作中积极进取,力争上游,这就是有争有得。比如我们见到的很多奋进者,为了摆脱小时候的困境,为了在人前争得一口气,奋发向上,跨越无数艰难险阻,成就了一份不错的事业。但是很多人也会因此在心中筑起铜墙铁壁,说话做事十分强势,咄咄逼人,和周边的人关系变得冷漠和紧张。自己也常常焦虑不安,很难有真正的幸福自在。这本质是中我,为证明自己而争,努力奋斗,最后有得有失。
第三种情况,不争而得。还记得快递小哥汪勇吗?他一无所有,却一呼百应。疫情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76天守护了一座城,最后被授予国家特别奖,被称为生命摆渡人。这就是《道德经》所讲的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快递小哥的无私让他不争而得,一无所有,却一呼百应。不争而得的本质是无私大我。每个人心中都有大我升起,心中的大我就能更大的程度上超越自己的利益得失,为他人奉献。回到职场生活中,什么是不争而得呢?比如遇到一个特别挑剔的客户,此时你是抱怨呢,还是升起心中的大我为客户着想,不吵不闹,不争不气,真诚而智慧的为客户解决问题呢?没有人拒绝你真诚而智慧的对他好!对客户好,自然能赢得客户的信任。每次有订单,客户自然总是找你,这不就是不争而得吗?当然,这里的不争指的是不为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争,而是依道而行,真心实意地为客户考虑,为客户奉献自己的一份爱。而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不争,要么是没有原则的老好人,要么是庸庸碌碌、得过且过、自然就没什么可争的。这样的不争,本质上也是小我,是贪舒服,结果是不争不得。
同学们,以上三种情况,本质是由于不同的格局、境界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生命状态。
下面我们继续回到自己的身上,结合职场和生活中与同事、家人发生争执的场景,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总是有得有失?…………
好,三分钟时间到,我们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听完这个故事,我一起多年前我因争执而与同事打架的事,那时部门主管职位空缺,我认为这位置非我莫属。因为与部门其他同事相比,我工作时间长,营销经验多。但是这时我却听说有位同事与老板关系好,这个位置有可能他上。因而我很不服气,更加努力工作,以此来证明自己本事大、能力强,才是主管位置的第一选择人。果然,凭着我出色的业绩,我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但是有一天,关于一件事情的决策,我与这位同事有了异议,我执意要按我的经验来认为我的方案才是最好的选择。结果这位同事非常生气,抡起文件夹就打了过来,我当然不甘失落,两人扭打在了一起,最后结果是公司劝退了我。当时的我怎么都不明白,明明是他先动的手,为什么最后走的是我?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才明白,那时的争执就是为“小我”而争,自然是争而不得。我听信了谣言,觉得这位同事没能力靠关系,打心底里看不上他,觉得他怎么能对我的方案提出异议呢?因而傲慢心一起自以为是,据理力争,最后为了一件芝麻绿豆的小事大打出手,在公司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导致我被劝退。为什么总是有得有失?今天我明白了,为那些蝇头小利而争哪有得呢?是失去的更多啊,所以我要成长自己,让心中的“大我”更多的展现出来,才能超越增值,得到更多。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这位同学为我们展现了两个层面的争。第一个层面是小我之争。还现身说法,思考深刻,为我们诠释了小我之争是争而不得,甚至根本没有得到,反而还失去很多。第二个层面是“中我”之争。是为了证明自己努力奋斗,有争有得,获得了同事和客户的认同和点赞。那失去的是什么呢?失去的是他人的托起主管的位置,不仅要业绩好,更多的是要超越个人英雄主义,托起团队成长,才能被他人托起成为主管。为什么总是有得有失呢?本质上得和失,取决于我们是出于哪个层面是大我、中我还是小我。比如1~10分,心中的大我只有两分,那总是得不偿失。如果大我有六分,那才能大舍大得,把大我在心中所占的比例提升到更高的层面,才能不争而得。所以庄子思想教诲我们要超越蜗角之争,让大我主宰人生,依道而行,自然可以收获硕果,拥有更高层面的人生。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40 楼 罗凤叶 @2023-02-20

第九期百日成长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庄子》第39课 南华九征
2023.02.17
原文: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xuān)而达,有坚而缦(màn),有缓而釬(hàn)。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cù)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庄子·杂篇·列御寇》
各位同学,大家好!前两周我们学习了《庄子.人间世》,看到了为人处事当中的问题,回到了本质,都能找到简单而有效的解决方法。为人处事,不只需要善于决断,也需要善于识人。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庄子中的一段原文“南华九征”。
“征”是指验证的方法,九征就是识人的九种方法。同时庄子这部经典被称为《南华真经》,所以这九种方法就叫做“南华九征”。
原文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意思是:人心比崇山峻岭、江河大川还要凶险,比变幻莫测的天还要难以预料。天尚且有春夏秋冬,黎明黄昏的规律。但是为人忠厚的外表下却深藏着不为他人所知的心思。世间之人常有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如何才能透过外表看到其真实的品质呢?原文通过九句话,讲述了九种识人辨人的方法。
第一句是,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一个人在身边的时候,表现的忠心耿耿。如何知道他的忠诚是否能一以贯之呢?那就把他派遣到远离监督的地方,看他到底是一心一意,还是胡作非为?所以远使之,可以观一个人的忠。
第二句是,近使之而观其敬。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时,会做到恭恭敬敬。如何检验一个人的恭敬是否发自内心呢?可以把他放在身边工作。近则卑,长期的相处中,才能看清一个人是否始终保持恭敬?
第三句是,烦使之而观其能。一个人或许经偶然的机会表现的很出色,但如何才能知道他真实的能力呢?可以给他委派繁杂的事物,看他是否始终能将工作厘清,并出色完成?
第四句是,卒(cù)然问焉而观其知(zhì)。如何检验一个人的智慧呢?可以出其不意地向他询问难题,看他是否能够随机应变,给出有智慧的答案?
第五句是,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如何检验一个人是否守信?可以在短时间内和他约定一件事,看他究竟是能履行承诺,还是会以时间紧促为理由,为自己开脱?
第六句是,委之以财而观仁。这里的“仁”是指的廉洁。一个人从事与钱财无关的工作,没有办法看出他是否廉洁?为检验他的品质,可以把与金钱直接相关的事物交给他,看他是否能够秋毫无犯?
第七句是,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平日里无法看出一个人的操守如何?所以可以用危机来检验他,看他在危难关头是惊慌失色,选择保全自身,还是泰然处之,顾全大局,为全体利益着想?
第八句是,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此处的“侧”是指仪则,也就是礼仪规矩。一个人是否发自内心的遵守礼仪规矩?清醒时无法看出,但是醉酒之后是一如既往还是酒后失态?都能将他的本性暴露无遗。
第九句是,杂之以处(chǔ)而观其色。普通人面对不同的人,脸色也不一样。为测试一个人的品质,可以把他和身份高贵的人放在一起,看他是否卑躬屈膝?把他和地位低下的人放在一起,看他是否耀武扬威?把他和三教九流放在一起,看他是否随波逐流?
最后,孔子总结到,九征至,不肖人得矣。采用这九种方法检验人的品质。大体上一个人究竟是言行一致,还是心口不一?就能分辨出来。我们可以借助这九征识别他人,但是这些方法中,很多是主动创造条件,诱发他人小我,甚至以成人之恶的方式来辨识他人。其实,原文所述的是识人辨人的方法,但方法背后还有更为重要的心法。所以原文中特别强调了“君子”两个字。
“南华九征”的核心就是这两个字“君子”。唯有君子这样心灵品质的人,心灵纯粹,心纯见真。当他想成就更大的事业时,可以据此看清身边的人。如果我们的心灵品质还达不到君子的水平,直接生搬硬套,结果只会是弄巧成拙,变成了算计他人、最终破坏了彼此间的信任,得不偿失。
那么,在我们的层面,如何才能对九征善加运用呢?
一、一方面,我们不必以九征去恶意揣测他人,而是用九征来引导他人。比如,委之以财而观仁。心灵品质低的人手中有了对金钱支配权,难免会有贪念产生。从九征中我们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犯错。所以对身处其中的伙伴,我们可以建立监管机制,并善加引导,使其不敢、不能,也不愿产生贪念。所以九征让我们拥有一双慧眼,能够引人向善。
二、更进一步,这九征不仅可以运用在他人身上,更可以反求诸己,以此来向内观照自己的内心。这九条方法,每一条都像一面镜子。我们逐一对照,回想自己以往相似的经历,观照自己,同样的情景之下,有怎样的起心动念?就可以把我们自己真实的心灵品质照的清清楚楚。所以这九条方法又是我们观照自己,提升自己格局境界的路径。

3分钟深度思考:
接下来的3分钟,请同学们:
对照九征,观照自己。
大家可以选择其中一条或几条,回想自己过往的经历,看看自己在哪些品质上有所欠缺?
……
各位同学,我们3分钟思考的时间到此结束。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他的思考。

实验班同学分享:
今天学习到《庄子》当中的“南华九征”。回想自己的经历,我看到了自己在一些原以为表现不错的品质上,仍然有所欠缺。尤其是“近使之而观其敬”这一句,让我观照到了自己对领导心态的转变。我在上一份工作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一直没走出阴影。后来我进入了现在的单位,我看到我的领导在很多人面前能够谈吐自如,而且眼神中充满了自信。那种能勇敢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的闪光点,吸引了我,我对他的崇敬油然而生。我想着以后要多跟他接触,多向他请教,相信我也能如此自信。所以在之后的工作当中,我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我都主动找他询问一下建议。茶余饭后呢,也经常和他一起在公司外遛弯,交流一些工作上的看法。慢慢地可能受他的气势感染,也可能因为自己表达的多了,我也开始敢于在大众面前展示自己的想法了。与他相处的过程中,我自己在成长,但是对他的心态也有了一些改变。比如说,在我们平时的业务交流中,有时候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我们有分歧。他的年龄稍微大些,有些惯用的工作方法没能及时更新。所以经常他一说出解决方法,我就心想,你这方法真的过时了。另外,接触久了,他的一些缺点我也看在眼里。比如,有的时候部门要做一项计划,他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不太准确,结果计划做出来了,不合实际,这时他又把失误的责任都推给我们。所以慢慢地,我心里开始想,他的水平也就这样吧,自己原本的那份敬意逐渐消散了。今天对照这句话,我恍然意识到,自己真的因为长期近距离地接触而失去的敬意,满眼都是领导的缺点,把他的优点忘记了。近距离和领导相处,还能恭恭敬敬、战战兢兢,这是君子的品格,这也就是自己的差距所在。所以我日后一定是多反省自己,克服自己的这份傲心,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

总结: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就像这位同学所说,他在与一位原本敬重的领导长期相处中,不经意间失去了自己原本对领导的那份恭敬。庄子告诉我们:“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人的外表和内心可能差异很大,我们难以从外在看见他人心中的品质。同样地,我们若不反省,也难以看清自己的真实面貌。
这节课,我们对照《庄子》当中的九征,会发现我们渴望拥有的,或者曾经拥有的美德,若不能时时观照,在面对世间纷繁复杂的状况时,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认知走偏了,贪欲升起了,那份美德也就失去了。我们常说:“厚德载物。”建设优秀的品德是我们事业的需要,人生的需要。
如何才能拥有厚德呢?
“南华九征”就展示了几种重要的美德。我们把“九征”作为镜子,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在德上的不足之处,就找到了修养自己的美德的方向。但是单纯在德上用功,难以超越原有的层面。在看到自己不好的品德后,更进一步挖掘背后的起心动念与不当知见,时时观照自己,定期静思反省,持续提升自己的格局、境界,以此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让心灵更加纯粹。
心纯见真,一颗纯粹的心才能更深刻的洞察人性,才能看清世间复杂表象背后的本质,美德修养才有了源头活水。祝愿大家心灵更加纯粹,在人间世中更加幸福自在。
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下周再见。

作业:对照九征,观照自己。

下周一预习:
鲁有兀者王骀(tái),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xiá)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xiá),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庄子·内篇·德充符》

41 楼 罗凤叶 @2023-02-20

《庄子》:
第40课
鉴于止水
要提升个人魅力,那面镜子在哪里?
2023.02.21.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鲁有兀(wù)者王骀(tái),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jiǎ)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xiá)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shùn)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hái),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xiá),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原文出自《庄子·德充符》)
各位同学大家好!上一周我们完成了对《庄子.人间世》篇的学习。从本周开始,我们进入庄子内七篇的第五篇,《德充符》的学习。在庄子所处的年代,刑罚问题非常严峻,许多人因为身体受到刑罚而成为残疾人,身心饱受煎熬,庄子为此感到痛心。所以,在《德崇符》这一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笔下的主角都是残疾人,然而他们行残而德全,向我们有力的祷告。心灵的圆满可以超越身体的残缺。今天我们学习第一位残疾人的故事。
首先来看原文,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鲁国有一位兀者,名叫王骀子,是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所以这位王骀是个跛子。可是追随这位跛子求学的人特别多,甚至到了与孔子不分上下的程度。这个时候,一个叫常季的年轻人就很困惑,跑去问孔子说:“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是何人也?”这个王子是个跛子,可是优秀的人居然那么多跟他学。这到底是个什么人呢?孔子答道:“夫子,圣人也。”这位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呐!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想向他请教人生的道理。常季更困惑了说:“老师,连您都说他是圣人,他到底高超在哪呢?”孔子答复常季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知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这句话比较难懂。我们在这里不详细展开,大体是在说王骀体征到的是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他的格局境界是如此之高啊。孔子讲到这里,长期还是不明白。他继续追问说:“老师,我知道了,这位王骀先生很厉害,境界很高。但那毕竟是他的境界,别人又学不走,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愿意纷纷的去追随他呢?孔子在这里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也是我们今天课程的核心。孔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这个鉴不是现在的鉴定、鉴别的意思。在古代是镜子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镜子还不好制作,普通百姓家里能有一面铜镜都是很宝贵的。很多时候人们就把水面当镜子用。所以孔子在这里说,人莫见于流水,就是说人们无法在流动的水里照镜子。就像我们平常杂念纷飞的时候,就如一股喧哗的流水。在流水里我们的影子都是破碎的,怎么能够安静的照见自己呢?但人们可以鉴于止水,来到镜子似的水面跟前,低下头来清晰的照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众人带着一颗杂念纷飞的心,来到一位心如止水的高人身边,就像找到了一面珍贵的镜子,可以好好的关照和引领自己。虽然王骀立不教,坐不议,站着的时候不主动教育大家,坐下的时候也不会发表什么议论。但大家却虚而往,实而归,内心空空的来到这里,待了一段时间后,就内心充实的回去了。这不是因为王骀给他们讲了什么道理,而是他们在王骀这面镜子面前,自己就有所感悟,得到了成长。所以孔子对常季说,你不是问我为什么人们都愿意去追随王骀吗?就是因为唯止能止众止,只有静止的水面才能留住求照者。王骀心如止水,众人来到他的面前,就如同照了一面镜子,映照出自己还可以成长的地方。这就是王骀受到人们追随的原因。
同学们,王骀的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有怎样的感悟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一面镜子,现在我们条件好了,家里通常都有两三面甚至更多面镜子,所以有时候感受不到镜子的重要性。但试想一下,假如我们家里一面镜子都没有呢?那我们可能出门前都会有些不安啊。因为没有镜子可以照,不知道自己头发整不整齐,脸上是否一些脏东西没有擦掉,担心出门后会被人看到。那同样的,我们心上会不会有些灰尘乃至污垢呢?会不会有傲心、怠心、怨心等八颗心呢?会不会有一些错知错见呢?如果身边没有一面清澈的镜子,我们如何让自己成长呢?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希望能够在众人面前呈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赢得别人的尊重与追随。就好比我们最近听到一位管理者在发愁,他今年刚被提拔上来,很想把团队带好。可他感觉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天老大,我老二,谁也不服谁,太难带了。他很想赢得大家的追随,为此他想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但怎么提升呢?学习了今天的原文,我想大家可以给这位同学一个好建议了,那就是找一面镜子。人莫见于流水,而鉴于止水,靠近一面镜子,我们就有机会发现自己的问题。看到一位更高层面的人,对照一下自己一看就知道,哦,原来我身上还有这个小我没有去除。把这个小我去除,我们就可以赢得更多人的信任和尊重,个人的魅力也就逐步修炼出来了。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渴望拥有一份个人魅力,都需要找一面自己的镜子,下面我们就用三分钟的时间一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要提升个人魅力,那面镜子在哪里?我身边有没有这样一面镜子曾经让我升起了观照,滋养了我的成长呢?
…………
同学们,时间到。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他的思考:
我记得有一次经历,是我一下子感觉自己照了镜子的时刻,特别印象深刻。那个时候我在一家工作室负责商业案例采访的工作,跟我同组的还有一位同事a,他性格很宽容,总是与人为善。我俩呢,一般都在一个小办公室里干活儿。有一天我从外面回来,很生气,坐在那里抱怨公司的另外一位同事b,因为我们采访是需要同事b提前跟采访对象联系。可是到了采访时间,我才发现同事b根本就没给我联系,他没把我的话放到心上。我的采访失败了,心里很生气,坐下来就开始跟同事a抱怨,我说这个人也太坑了,太不靠谱了。我真的想在他脑门儿上贴三个大字儿,“不靠谱”。这个时候,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发生了,我的那位同事a。他抬头一脸惊讶的看着我,我能感觉到那不是假的惊讶,是真的特别真诚的惊讶。他很纯粹的疑惑地说:“嗯,怎么是贴‘不靠谱’呢?应该贴‘靠谱’呀!”当时我看着他的眼睛,我一下子就看到了差别。那一刻我知道了,我的起心动念都是抱怨、指责、嫌弃,都是不好的念头。可我这位同事呢。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恶念,而是很温暖的好念头。他心里想的是,“唉,我知道这位同事有些不靠谱,那么我就在心里给他贴一个靠谱,以后有机会了帮助他成长,让他靠谱起来。”那一瞬间对我震撼特别大。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而且是起心动念上根本性的差别,也让我开始观照自己。这一天24个小时里面,我有哪怕一个真诚想要对别人好的念头吗?答案让我非常震撼,我没有,我外表表现的非常好,可我心里头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我连一个好念头都没有。从那天之后,我就把自己微信的拍一拍改成了拍了拍我的好念头,到现在一年多了,好念头这三个字儿一直滋养着我。我也很感激我的那位同事a,他用他更高层面的格局境界照进了我的小我,也给了我成长的方向。
感谢这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在我们的生活中,谁都愿意与更高层面的人同行,就是因为更高层面的人就像这位同学分享的同事a那样,可以照见我们的成长,激励我们与他一起同行。阳明先生在示弟立志书中讲过八个字,正主先觉,考诸古训。其实,先觉和古训都是我们的镜子。当我们想要成长,比如提升个人魅力、提升领导力的时候,就可以以先觉古训为敬。首先是先觉,也就是我们身边的高人。对于一些人生重要规律,他们领悟的比我们早,他们的格局境界更高。以他们为敬,就是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这是我们成长的一大秘诀。第二是古训,也就是经典。其实经典本质上就是更高层面之人的新的呈现,每天对照经典,用经典的话照见自己,比如勿欲速,无见小利。再比如人籁、地籁、天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经典也是我们触手可及的镜子,每天照一照这面镜子,可以更好的让我们成长。庄子告诉我们,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在镜子的水面上映,照出自己的样貌,为自己找到一面镜子。向外以高人为镜,以经典为敬,向内以良知为敬。时时刻刻在镜子面前矫正自己的起心动念,我们心上的小我就会越来越少,个人魅力自然随之提高。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再见。

42 楼 罗凤叶 @2023-03-01

第九期百日成长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庄子》第41课 子止我出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执行?
2023.2.21
「原文」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yuè)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yì)之彀(ɡòu)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fú)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cù)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庄子·内篇·德充符》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德充符》里的寓言故事。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申徒嘉与昨天课程里面的王骀一样,也失去了一只脚。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虽然王骀形体残缺,但是他德行高远,心如明镜,因而跟随他学习者众多,大家都把他当成镜子一样来照见和成长自己。
那么,庄子笔下同样形体残缺的申徒嘉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值得我们学习呢?我们先来看原文: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

生活在战国时期的申徒嘉,也是一位受过刑罚之人,被砍去了一只脚。但他没有自暴自弃,依旧努力好学,与郑国的国相子产一同拜在了伯昏无人的门下学习,成为了同学。
有一天,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意思是:“申徒嘉,你不要和我同时出去,我若先出去,你就留下。你若先出去,我就留下。”
但是,申徒嘉好像没有听到子产的话,第二天上课依旧与子产同室同席坐在了一起。这个时候,子产就有些不满了,对申徒嘉说:“昨天我们都说好了,好像你没有听到?现在我要出去,你可以停下来不与我一同出去吗?”
紧接着,子产又说:“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

你看见我这个执政的国相也不知道回避,是想和我平起平坐吗?
面对国相的质问,申徒嘉是如何回答的呢?是躬下身来应承?还是不卑不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yuè)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



申徒嘉用了一大段话来回应子产。意思是:“先生的门下,难道还有国相这般自视官位看不起别人的人吗?我听过这样的话:‘镜子要明亮,就不要让灰尘落在上面。一旦落上灰尘,镜子就不明亮了。常和贤人在一起就不会有过错。’国相,你跟着先生学习,求取大道,却说出看低他人的话,不合适啊!”
接着,申徒嘉就自述了自己的经历。他说:“倚仗自己有两只完整的脚而讥笑我只有一只脚的人很多。此前我一听到这样的言论就勃然大怒,内心感到很受伤害。但是当我来到先生这里学习以后,慢慢地我就消除了心中的怨气,情绪渐渐地平和下来。现在即使有人再讥笑我断足,我也不会生气了。这是先生用他的善念洗涤了我心中的负累啊!”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点是:“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

我跟着先生学习十九年以来,先生从未在意我是一个被砍去一只脚的人。同样,在先生门下学习这么久以来,我从未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健全的人。
接着,申徒嘉话锋一转,对子产说:“现在我与国相同在先生门下学习,本应以德相交,而你却要以形貌要求我,不是十分错误吗?”
子产蹴(cù)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听完申徒嘉的话,子产深感惭愧,当下改变了态度,说:“是我浅薄了,您不用再说下去了。”
同学们,申徒嘉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从庄子的描述中,显然我们可以感受到,申徒嘉虽然受过刑罚,形体残缺,但却由内而外散发着自信的光芒。面对着比自己地位高的国相,他仍可以不卑不亢,从容自信。
同学们,这并不容易。试想一下,假设我们是申徒嘉,暂且不论是因为真的犯法还是被冤枉,但是终归受到了国家的惩罚,导致身体残疾。此时,面对地位比我们高的人,我们能像申徒嘉一样镇定自若,信心满满吗?扪心自问,恐怕不一定能做到。
那么,申徒嘉的信心又是从何而来呢?信心分为自信和他信。

所谓他信,就是外在条件比别人强。比如你的地位、能力比别人高,那么站在那些外部条件不如你的人面前,确实能给你(拥有)一份信心。因而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能拥有这份他信,但是这不是真正的信心。
真正的信心源于自信,是虽然你的外在条件不比别人,但你拥有一颗更高尚的心灵,所以你仍然可以足够自信。

这本质是相信心中拥有无尽的宝藏,相信心中有一个大我。因而,随着心中大我的持续开发,我们可以愈加的从容自信。申徒嘉就是如此,他从此前的愤怒不平、敏感脆弱到现在的淡定自若,信心满满,就是由于他开发了内在的宝藏。
最近也有一位同学看到关于自信的话题,他说:“此前我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时,就特别自信。但是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时就畏手畏脚,信心全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我对自信又有了新的体证。那就是: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当我不再逞强掩饰自己,而是坦然承认自己不行。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发现那个时候的我更加地真实和纯粹,心上反而更有力量,也就更加自信了。因而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患得患失、束手束脚了,而是更加坦然地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托起伙伴的成长。”
同学们,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某个时刻感觉到自己自信,某个时候又感觉到不自信?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借助他人,照一照镜子。想一想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朋友或同事?看起来好像没有那么出众,但他就是很自信。进而我们来思考,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自信?
好,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3分钟的时间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自信?

……
好的同学们,时间到。我们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我有一位老同事,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地自信。那时我刚进公司,心中还满是疑惑。这位同事虽说是公司的老员工,但是在我看来,相关的专业能力好像一点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岗位是做工程造价的,对这方面的专业要求是很高的。因此,那个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他可以在这个公司、这个岗位上待了那么久呢?并还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同事的赞赏。
经过我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位同事好像确实一点都不怕,有的时候我都搞不清楚他的自信从哪里来的?比如,他除了干造价相关的工作之外,还干好多别的活,领导吩咐给他干什么活儿他都说好。所以说,有些活儿他能力确实达不到,但是他不拒绝,也不抱怨,而是满口答应。
要是我,肯定直接摆摆手说:“我不会,我不敢接。”但是,最后这些在我看来怕麻烦都不敢接的活,这位同事都干下来了。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问他:“这些麻烦又复杂的活我都不知道怎么干,你怎么敢接?”
他说:“虽然我有些也不会,但是我可以借力呀。我可以去请教专业的老师,跟他们一起学着干就会了呀。谁都从不会到会,再说这些活我不干谁干呢?总要有人来干的呀。”
所以我觉得我的这位同事,虽然能力平平,他为什么那么自信?是因为他总是站在公司的角度、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融入到公司的发展中。虽然他在专业方面能力不突出,但是心中的这份厚重的品德,让他一直深受领导和同事的赞赏。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从这位同学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实老同事拥有的是成长性思维,所以即使他不是专业做工程造价出身的,但也能做这项工作,并且还能做好其他的工作。

这就是稻盛先生所言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信人的能力是会不断成长和提高,能力要用将来时。”
其本质就是相信心中拥有无尽的宝藏。
其次,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他能站在公司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工作。本质是因为他心中杂念比较少,因而他能更加的真实、纯粹,更靠近自己的这颗心。

如此,心上有了力量,才能勇于挑战,事上磨练,开发心中无尽的宝藏,这是他自信的根源,所以自信的源泉是大我。

就像庄子笔下的申徒嘉为我们所展现的那样,这份大我的自信,形体残缺的申徒嘉有,我们也有。只要我们勇于开发心中的宝藏,我们就可以和申徒嘉一样从容自信,不卑不亢,光而不耀。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要是圆满,祝福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作业: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执行?

明日预习: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zhǐ),踵(zhǒnɡ)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lòu)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dān)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以蕲(qí)以諔(chù)诡(guǐ)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zhì)梏(ɡù)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庄子·内篇·德充符》

43 楼 罗凤叶 @2023-03-01

第42课
尊足者存
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失?
2月22日(周三)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原 文】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zhǐ),踵(zhǒnɡ)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lòu)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dān)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以蕲(qí)以諔(chù)诡(guǐ)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zhì)梏(ɡù)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原文出自《庄子·德充符》)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庄子.德充符》。今天我们学习的故事叫做《尊足者存》。和前两节课一样,这个故事也是围绕一位残疾人展开的。学习故事的同时,我们来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失?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春秋时期,当时的刑罚还以肉刑为主。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因一些过错失去了自己的脚趾。
原文说,鲁有兀者叔山无趾(zhǐ),踵(zhǒnɡ)见仲尼。鲁国有一个被施以断足之刑的人,名字叫做叔山,因为没有了脚趾头,所以别人又给他起了绰号叫无趾。叔山一瘸一拐的走到孔子的门前来向孔子请教。孔子看到因刑罚失去脚趾的叔山后,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孔子说,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哎呀,你以往不注重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触犯了法律,遭此刑罚艰难为生。如果今天你是为了补救你的残缺来找我,那也于事无补啊。”苏珊指着自己残缺的脚说,“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我以前不知道什么事情是自己应该做的,轻率行事,结果触犯了法律,我也因此失去了脚趾,身形不全。叔山承认自己断绝的原因,他既然知道残缺已成事实,不可挽回,那么他来拜见孔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书山继续说,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我现在来拜见你,是因为我知道我还有比自己的脚更加珍贵的东西。身体上的残缺已经不可挽回,但是我现在想保全那比身体还珍贵的东西,不让它有所残缺。孔子十分惊讶。叔山前来,竟然是来请教如何保养比足更为珍贵的东西。惊讶之余,孔子欣慰的邀请苏珊进屋交谈。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你进屋来吧。如果你是为此而来,我愿意与你谈谈,听听你的见闻。孔子和叔山两人交谈过什么?原文并没有记述,但我们可以想见。孔子对叔山颇为赏识。叔山离开后,孔子对他的弟子说:“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看那书山如此勤奋,你们更应该多加努力用功啊!你们看,他腿脚不便,还能够不远百里的来求学问道,以及提升自己,弥补往日的缺点。你们身体健全,不是更应注重勤奋为学吗?
原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故事当中,叔山是一个因为过错而遭受刑罚的人,肢体残缺不全。他是如何对待现状的呢?他既没有为自己的罪责开脱、怨天尤人,也没有因遭受刑罚而觉得有碍颜面、自怨之意、消极沉沦,反而找到了比起肢体自己更应该珍惜保全的东西。所以说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物权之比,肢体更值得珍惜。保全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心。阳明先生的一个弟子,就正好和叔山完全相反。这个弟子因为眼睛患了疾病,忧虑难当,愁苦不堪,先生得知后用四个字评价他,贵目贱心,把身体看的比心还重要。而叔山,我们也可以称它为贵心贱足。看清因过失造成的无可挽回的身体残缺,务学以互补前行之恶。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建设,补全心上的欠缺之处。叔山对待过失的态度让孔子十分欣赏。那么平常人对待过失又是怎样的态度呢?总体上来说,常见的情况有三种,第一种是推脱责任,怨天尤人,一般这样的人在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习惯于向外寻找原因。比如别人没有说清楚,别人能力不足,别人恶意捣乱或者是时机不对,运气不佳,环境不行,资源不足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这明明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我承担责任呢?
第二种是自怨自艾,耿耿于怀。有这种习惯的人,面对过失,能够反求诸己,承认自己的责任。这原本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是会陷入对自己的苛责之中,难以走出,过犹不及。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早知道我就不这么做了。所以他们采取的补救措施常常只是耗脑自责,与事无补,面对同样的事,大概率还会犯错。
第三种是激扬大我,过上成长。这样的人能够不偏不倚保持中道,既明白反求诸己,也不会过度自责。所以面对过失,他们不仅能去除背后的小我,更能激扬自己的大我,找到前进的动力。不仅磨练自己的心性,也善于探寻过失背后的规律。对这样的人来说,每一次过失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几乎难以避免,我们自己对待过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失?
…………
各位同学。我们思考的时间到此结束,下面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他的思考。
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家庭生活当中,其实都能想起来自己的一些过失。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以前合伙做生意的时候,自己的一次失误导致商品滞销的经历。当时我和其他两个伙伴一起合伙做生意。本来我们店要进什么货物都要调查一下市场行情,货比三家,需要几个合伙人一块儿商量去决定。但是在那一次我去采购的时候呢,我看到一家超市售卖的纸手帕呢,特别便宜。我就想纸手帕在我们那儿还算是一个新产品,而且谁都用得着,以后的销量呢肯定不会差。这里的货这么便宜,不如我买下来放在自己的店里去卖,利润空间很大。我就在没有做调查,没和合伙人商量,更加没想想这家超市为什么如此低价销售。自作主张的一特价,买了一百多件货,满心欢喜的等着赚钱。结果呢,我把纸手帕放在店里,卖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慢慢的发现不对劲,根本就没有几个人去买。后来我才知道真实的原因。我们那儿的餐厅以前给顾客提供餐巾纸的,后来不免费提供了,我就想这个纸手帕质量不错,价格也不贵。既然餐厅都不提供,那顾客肯定会来我的店里去购买,销量不会差。但实际的情况是,大家都觉得原来免费的餐巾纸现在还要自己买,都不愿意掏这个钱。就是因为自己的盲目自信,没弄清真实的情况,导致那一百多件货在库房里也积压了下来。这让我们原本不多的资金又少了一部分。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真的是又着急又后悔,不断的埋怨着自己。我真的不是做生意的料啊!我因此低迷了一段时间,但是自责真的是于事无补,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后来我反省了一下自己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失误。我看到其实当初看到低价的货物时,就很欣喜的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新商机。当时想的是如果我用这批商品赚一笔钱,就能在其他两个合伙人面前证明自己确实能干。也为了获得能干的名,没调查也没商量。结果因为自己的过失让我们店的利益受损。看到这一点,我想自己需要放下证明自己的心,也不要太过自责,把损失补回来。后来我就把这件事情和两个合伙人说了,我们一起想办法。最后我们决定做一个促销活动,只要购买其他纸巾多少钱我们就赠送纸手帕。虽然没有直接把纸手怕售出,但是促销活动获得的利润也把我损失的货款补了回来。所以我想面对自己的过失确实要承认自己的责任。但是一味的自责不会改变现状,能让自己走出困境的是自己成长后积极的面对过失。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同学此前也陷入了因过失而过度自责的情况,但是很快他就从中走了出来,勇敢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且通过反省,去除错知错见,自我成长。最终找到了弥补过失的方法,继续努力奋斗,经营他的事业。今天《庄子》中的叔山兀趾就是一个榜样。他面对自己过失带来的后果,没有哀叹抱怨,也没有低迷不振,而是选择从更高层面修炼自己,提升生命的价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些事情做错就是做错了。世上没有后悔药,时光没法倒流,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过去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亡羊补牢,站在自己过失的教训上,选择改变现在的自己。有过失,我们自然要反求诸己,承认过失,找到自己心上的根源。但同时也要注意过犹不及,不要因过度自责而失去了勇敢面对未来的力量。所以反求诸己。承认过失,不是沉迷于对过去的自责,而是找到过失背后的原因,体征背后的规律。去除自己心中的小我,激发大我,从故事中走出来,为自己设立下一站的目标,才能超越自责,去寻找新的前进动力。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下节课再见。

对自己的过失?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春秋时期,当时的刑罚还以肉刑为主。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因一些过错失去了自己的脚趾。

原文说,如有误者,书山五子,总见仲尼。鲁国有一个被诗意断竹之行的人,名字叫做苏珊,因为没有了脚趾头,所以别人又给他起了绰号叫五子。苏三一瘸一拐的走到孔子的门前来向孔子请教。孔子看到因刑法失去脚趾的疏散后,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孔子说,子不仅前期泛化,弱势水晶来何集?

哎呀,你以往不注重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触犯了法律,遭此刑罚艰难为生。如果今天你是为了补救你的残缺来找我,那也于事无补啊。苏珊指着自己残缺的脚说,吾为不知物而轻用吾身,吾是以王族。我以前不知道什么事情是自己应该做的,轻率行事,结果触犯了法律,我也因此失去了脚趾,身形不全。蜀山承认自己断绝的原因,他既然知道残缺已成事实,不可挽回,那么他来拜见孔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书山继续说,今吾来也,犹有君足者存。我是以物权之言,我现在来拜见你,是因为我知道我还有比自己的脚更加珍贵的东西。身体上的残缺已经不可挽回,但是我现在想保全那比身体还珍贵的东西,不让它有所残缺。孔子十分惊讶。书山前来,竟然是来请教如何保养比竹更为珍贵的东西。

惊讶之余,孔子欣慰的邀请苏珊进屋交谈。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你进屋来吧。如果你是为此而来,我愿意与你谈谈,听听你的见闻。孔子和苏珊两人交谈过什么?原文并没有技术,但我们可以想见。孔子对苏珊颇为赏识。苏珊离开后,孔子对他的弟子说,弟子免之服五指物者也。由物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看那书山如此勤奋,你们更应该多加努力用功啊!你们看,他腿脚不便,还能够不远百里的来求学问道,以及提升自己,弥补往日的缺点。你们身体健全,不是更应注重勤奋为学吗?

原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故事当中,苏三是一个因为过错而遭受刑罚的人,肢体残缺不全。他是如何对待现状的呢?他既没有为自己的罪责开脱怨天尤人,也没有因遭受刑罚而觉得有爱颜面、志愿之意。消极沉沦,反而找到了比起肢体自己更应该珍惜保全的东西。所以说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物权之比,肢体更值得珍惜。

保全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心。姚明先生的一个弟子,就正好和苏珊完全相反。这个弟子因为眼睛患了疾病,忧虑难当,愁苦不堪,先生得知后用四个字评价他,贵目见心,把身体看的比心还重要。而苏珊,我们也可以称它为贵星建筑。看清因过失造成的无可挽回的身体残缺物学,以互补前行之恶,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建设,补全心上的欠缺之处。

苏珊对待过世的态度让孔子十分欣赏,那么平常人对待过失又是怎样的态度呢?总体上来说,常见的情况有三种,第一种是推脱责任,怨天尤人,一般这样的人在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习惯于向外寻找原因。比如别人没有说清楚,别人能力不足,别人恶意捣乱或者是实际不对,运气不佳,环境不行,资源不足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这明明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我承担责任呢?第二种是志愿之意,耿耿于怀。

有这种习惯的人,面对过失,能够反求诸己,承认自己的责任。这原本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是会陷入对自己的苛责之中,难以走出,过犹不及。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早知道我就不这么做了。所以他们采取的补救措施常常只是耗脑自责,与事无补,面对同样的事,大概率还会犯错。第三种是激扬大我,过上成长。

这样的人能够不偏不倚保持中道,细明白反求诸己,也不会过度自责。所以面对过失,他们不仅能去除背后的小我,更能激扬自己的大我,找到前进的动力。不仅磨练自己的心性,也善于探寻过失背后的规律。对这样的人来说,每一次过失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几乎难以避免,我们自己对待过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失。你现在的。各位同学。

我们思考的时间到此结束,下面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他的思考。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家庭生活当中,其实都能想起来自己的一些过失,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以前合伙做生意的时候,自己的一次失误导致商品滞销的经历。当时我和其他两个伙伴一起合伙做生意。

本来我们店要进什么货物都要调查一下市场行情,货比三家,需要几个合伙人一块儿商量去决定。但是在那一次我去采购的时候呢,我看到一家超市售卖的值手帕呢,特别便宜。我就想举手帕在我们那儿还算是一个新产品,而且谁都用得着,以后的销量呢肯定不会差。这里的货这么便宜,不如我买下来放在自己的店里去卖,利润空间很大。我就在没有做调查,没和合伙人商量,更加没想想这家超市为什么如此低价销售。自作主张的一特价,买了一百多件货,满心欢喜的等着赚钱。结果呢,我把纸手帕放在店里卖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慢慢的发现不对劲,根本就没有几个人去买。后来我才知道真实的原因。我们那儿的餐厅以前给顾客提供餐巾纸的,后来不免费提供了,我就想这个值手帕质量不错,价格也不贵。既然餐厅都不提供,那顾客肯定会来我的店里去购买,销量不会差。但实际的情况是,大家都觉得原来免费的餐巾纸现在还要自己买,都不愿意掏这个钱。就是因为自己的盲目自信,没弄清真实的情况,导致那一百多件货在库房里也积压了下来。这让我们原本不多的资金又少了一部分。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真的是又着急又后悔,不断的埋怨着自己。

我真的不是做生意的料啊,我因此低迷了一段时间,但是自责真的是于事无补,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后来我反省了一下自己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失误。我看到其实当初看到低价的货物时,就很欣喜的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欣赏集。当时想的是如果我用这批商品赚一笔钱,就能在其他两个合伙人面前证明自己确实能干。也为了获得能干的名,没调查也没商量。结果因为自己的过失让我们店的利益受损。看到这一点,我想自己需要放下证明自己的心,也不要太过自责,把损失补回来。后来我就把这件事情和两个合伙人说了,我们一起想办法。最后我们决定做一个促销活动,只要购买其他纸巾多少钱我们就赠送值手帕。虽然没有直接把执手怕售出,但是促销活动获得的利润也把我损失的货款补了回来。所以我想面对自己的过失确实要承认自己的责任。但是一味的自责不会改变现状,能让自己走出困境的是自己成长后积极的面对过失。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同学此前也陷入了因过失而过度自责的情况,但是很快他就从中走了出来,勇敢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且通过反省,去除错字、错键,自我成长。最终找到了弥补过失的方法,继续努力奋斗,经营他的事业。今天庄子中的书山五指就是一个榜样。他面对自己过失带来的后果,没有哀叹抱怨,也没有低迷不振,而是选择从更高层面修炼自己,提升生命的价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些事情做错就是做错了。世上没有后悔药,时光没法倒流,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过去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亡羊补牢,站在自己过世的教训上,选择改变现在的自己。有过失,我们自然要反求诸己,承认过失,找到自己心上的根源。但同时也要注意过犹不及,不要因过度自责而失去了勇敢面对未来的力量。所以反求诸己。承认过失,不是沉迷于对过去的自责,而是找到过失背后的原因,体征背后的规律。去除自己心中的小我,激发大我从故事中走出来,为自己设立下一站的目标,才能超越自责,去寻找新的前进动力。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下节课再见。

44 楼 罗凤叶 @2023-03-01

第九期百日成长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庄子》第43课 卫有恶人
2023.02.23
原文: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tái)它(tuó)。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hè)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hài)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氾(fàn)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xù)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㹠(tún)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shùn)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shà)资;刖(yuè)者之屦(jù),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jiǎn),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mǐn)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庄子·内篇·德充符》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叔山无趾”的故事,明白了贵心贱足的道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德充符》中第四位残疾人的故事。首先来看原文: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tái)它(tuó)。”鲁哀公是鲁国的一位国君。有一天,这位国君来向孔子请教,说:“我听说啊,在卫国这个地方,生活着一个恶人,他的名字叫哀骀它。”同学们,这里的恶人不是罪大恶极的坏人。这个“恶”指的是相貌丑恶,而且是奇丑无比。按常理来说,对这样一个外貌丑陋的人,人们应该百般嫌弃,不太愿意接近他。可实际情况是,百姓对哀骀它却是极其敬佩。以至于卫国的男子和他相处就会为他的美德折服,在他身边久久不愿离去。卫国的女子见到他,就会心怀美好憧憬,觉得自己的夫君就应该是这样的人。
鲁哀公说:“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内心就很困惑。哀骀它面貌如此丑陋,但接触过他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很乐于亲近他。这是为什么呢?我心里很好奇,所以就将哀骀它请来了,亲自见了他。”第一次见面,鲁哀公吓了一跳,觉得这位恶人哀骀它,果真以恶骇天下。丑得让人害怕。但相处了不到一个月,鲁哀公开始觉得有意乎其为人也。这位哀骀它为人品格的确有高出别人的地方。
相处近一年后,寡人信之。国无宰,寡人传国焉。鲁哀公说:“心里已经对哀骀它充满了敬重和信任,最终甚至想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他,可是哀骀它默然不应。不久之后,他就飘然离去。”他走之后,鲁哀公内心若有所思,闷闷不乐。于是鲁哀公请教孔子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对哀骀它有这样的情感呢?为什么哀骀它相貌如此丑陋,却令我为之折服呢?”孔子用一个巧妙的比喻回答了鲁哀公。
孔子说:“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㹠(tún)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shùn)若,皆弃之而走。”我曾经出使到楚国,途中看到地上躺着一只母猪。他的身旁还有一群小猪,小猪们正在围着它们的母亲喝奶。其实这头母猪刚刚死去,小猪们还没有意识到,过了一会儿,小猪们看到母亲一动不动,惊恐地发现母亲死亡了,于是纷纷离开了母亲的身体,一哄而散。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这些小猪们所爱的,不是他们母亲的形体,还是爱那个支配形体的精神啊。孔子言下之意,就是说:“国君你从初见哀骀它时,被他的相貌吓到,到后来为他的品格折服,也是因为你超越了外在的形体,看到了他内在的品质,而内在的品质要比外在的容貌更重要也、更根本。”
同学们,孔子在这里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内在比外在更重要。虽然哀骀它相貌丑陋,可他内心品行是如此的高洁。这样的品行远远超越了外在的那份丑陋,最终令鲁哀公心悦诚服。
回想我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体悟?比如说,跟一个人初次见面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加注意他外在的长相。但是时间久了以后,这个人外在的长相在我们心里基本上越来越模糊。我们看中的转变为这个人的为人,以及他内在的品德。
是的同学们,内在比外在更重要,这个道理在经典中已有诸多的论述。比如上周五我们学习的“南华九征”。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就是在教我们如何超越一个人的外在,去鉴别它内在的品质,这才是真正的识人辨人。俗语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与一个人相处的越来越久,他的人格、心性、品行就会逐渐显露出来。开始时,我们可能会被他的外貌所打动,但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看中的永远是他内在的这份心性品格。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更加坚信,修炼内在的品质比修炼外在的容貌更重要。
阳明先生也讲:“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讲的就是内在品质,内在才是持久的,才是根本的。更让我们充满希望的是,在此基础上,经典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更深的秘密:内在的这份品质是无穷无尽的宝藏,每个人都本自具足。
为什么说无穷宝藏呢?打个比方。比如你的身边有这样一位同学,当你与他共事时,会看到他一些不太好的品质。比如有些抱怨,有些计较,甚至对客户有些冷漠。这时候作为旁观者,你感觉他的美德有些少。但是有一天你到这位同学家里去做客,你发现他抱着自己的孩子,正忙里忙外。她身上洋溢着母爱的光辉,没有一丝冷漠和抱怨,你发现原来她的美德一点都不少。原来一个人可以这样的无怨无倦,尤其是面对孩子时,母亲的那份仁爱几乎是无穷的。这就是仁爱之德,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同样地胸怀、能量、智慧、中庸、谦和、真诚的美德,同样吾性自足。

3分钟深度思考:
为了加深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心中拥有无尽的爱,是真的吗?
我们去回顾自己曾经体现过的一些开发美德的时刻。你是否感受过内心那份无尽的爱?比如当我们蹲下来擦掉孩子的眼泪时;当我们链接客户感知到他们的苦与痛时;当我们走在路上看到陌生人陷入困境时,你心里突然有一份超越自己平常格局境界的仁爱之心,让你感到内心一下子涌现出了巨大的能量。想想看,有没有这样体证到爱的时刻?回到这样的时刻再去思考:
心中拥有无尽的爱,是真的吗?
…………
好,3分钟时间到。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分享她的思考。

实验班同学分享:
对今天这个问题我感触特别深。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对待孩子这方面。在有孩子前和有孩子后,我完全是两个状态。以前那我也是父母的小宝贝,衣服很少自己洗,饭也不会做,连小米粥都不会。我知道小米粥是小米做的,但这个过程是什么?我根本就不知道,我还得打电话问我妈。妈,这小米粥怎么做呀?总之,那个时候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是索取爱的角色。所以初次做妈妈的时候,我还挺担心的,因为我觉得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呢,怎么可能照顾好孩子呢?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我真是手忙脚乱,连抱都不会抱。辅食就更不会做了,衣服也不会给他好好穿。但因为有了孩子妈妈的这样一个身份,我慢慢地居然什么都学会了。可以说无师自通,学会了感知孩子冷暖饥饿;学会了怎么把孩子抱在怀里,轻声细语的哄;学会了照顾他拉屎撒尿的点点滴滴。所以我就感觉到:我以前从来没有开发过的各种智慧,在养育孩子的这个过程中,真的是全部迸发出来了。很多之前觉得自己干不了的事儿,也已经全都能干了。看着孩子渐渐地长大了,从送进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这整整一长段的过程,我是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坚持下来。并且自我感觉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做的还不错,让他长成了一个小小的男子汉。所以我感觉母爱真的是伟大的,心中拥有无尽的爱,就看自己怎么开发了。

总结: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父母爱似海深。是啊,在孩子这里,我们往往能体证,我们内心还有这样一份深沉、纯粹、毫无杂质的仁爱。我们可以把这份爱意分享给身边的任何一个人,这就是:仁爱美德,吾性自足。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平常是内心柔软的人,一只鸡都不忍心杀。但是假如有一天,当你必须要去抗击外务保家卫国,走到沙场上面,对侵略祖国的敌人你就不会畏惧。反而就像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一样,你能吃得了辛苦,豁得出性命,浴血奋战,只为了保护祖国和人民。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你可以超越小仁小爱,成就一份正气凛然的大仁大爱。这不也是你我心中的仁爱宝藏吗?发现心中,万亩良田。心中的宝藏如同万亩良田,只要我们用心去开发,终有一日我们光辉的人性,也可以令他人为我们点头称赞。就像哀骀它一样,当我们的美德超越了外在的一些局限。那一份光辉的人性展现出来的时候,我们何愁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何愁没有幸福圆满的人生?我们何愁实现不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天空止于无限,人生止于至善,
开发心中保障,朝向幸福美满。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明天再见。

作业:心中拥有无尽的爱,是真的吗?

明日预习:
    闉(yīn)跂(qí)支离无脤(shèn)说(shuì)卫灵公,灵公说(yuè)之;而视全人,其脰(dòu)肩肩。瓮㼜(àng)大瘿(yǐng)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niè),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zhuó),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yù)也。天鬻者,天食(sì)也。既受食(shí)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miǎo)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áo)乎大哉,独成其天。

 ---《庄子·内篇·德充符》

45 楼 罗凤叶 @2023-03-01

第九期百日成长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庄子》第43课 卫有恶人
2023.02.23
原文: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tái)它(tuó)。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hè)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hài)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氾(fàn)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xù)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㹠(tún)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shùn)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shà)资;刖(yuè)者之屦(jù),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jiǎn),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mǐn)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庄子·内篇·德充符》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叔山无趾”的故事,明白了贵心贱足的道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德充符》中第四位残疾人的故事。首先来看原文: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tái)它(tuó)。”鲁哀公是鲁国的一位国君。有一天,这位国君来向孔子请教,说:“我听说啊,在卫国这个地方,生活着一个恶人,他的名字叫哀骀它。”同学们,这里的恶人不是罪大恶极的坏人。这个“恶”指的是相貌丑恶,而且是奇丑无比。按常理来说,对这样一个外貌丑陋的人,人们应该百般嫌弃,不太愿意接近他。可实际情况是,百姓对哀骀它却是极其敬佩。以至于卫国的男子和他相处就会为他的美德折服,在他身边久久不愿离去。卫国的女子见到他,就会心怀美好憧憬,觉得自己的夫君就应该是这样的人。
鲁哀公说:“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内心就很困惑。哀骀它面貌如此丑陋,但接触过他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很乐于亲近他。这是为什么呢?我心里很好奇,所以就将哀骀它请来了,亲自见了他。”第一次见面,鲁哀公吓了一跳,觉得这位恶人哀骀它,果真以恶骇天下。丑得让人害怕。但相处了不到一个月,鲁哀公开始觉得有意乎其为人也。这位哀骀它为人品格的确有高出别人的地方。
相处近一年后,寡人信之。国无宰,寡人传国焉。鲁哀公说:“心里已经对哀骀它充满了敬重和信任,最终甚至想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他,可是哀骀它默然不应。不久之后,他就飘然离去。”他走之后,鲁哀公内心若有所思,闷闷不乐。于是鲁哀公请教孔子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对哀骀它有这样的情感呢?为什么哀骀它相貌如此丑陋,却令我为之折服呢?”孔子用一个巧妙的比喻回答了鲁哀公。
孔子说:“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㹠(tún)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shùn)若,皆弃之而走。”我曾经出使到楚国,途中看到地上躺着一只母猪。他的身旁还有一群小猪,小猪们正在围着它们的母亲喝奶。其实这头母猪刚刚死去,小猪们还没有意识到,过了一会儿,小猪们看到母亲一动不动,惊恐地发现母亲死亡了,于是纷纷离开了母亲的身体,一哄而散。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这些小猪们所爱的,不是他们母亲的形体,还是爱那个支配形体的精神啊。孔子言下之意,就是说:“国君你从初见哀骀它时,被他的相貌吓到,到后来为他的品格折服,也是因为你超越了外在的形体,看到了他内在的品质,而内在的品质要比外在的容貌更重要也、更根本。”
同学们,孔子在这里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内在比外在更重要。虽然哀骀它相貌丑陋,可他内心品行是如此的高洁。这样的品行远远超越了外在的那份丑陋,最终令鲁哀公心悦诚服。
回想我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体悟?比如说,跟一个人初次见面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加注意他外在的长相。但是时间久了以后,这个人外在的长相在我们心里基本上越来越模糊。我们看中的转变为这个人的为人,以及他内在的品德。
是的同学们,内在比外在更重要,这个道理在经典中已有诸多的论述。比如上周五我们学习的“南华九征”。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就是在教我们如何超越一个人的外在,去鉴别它内在的品质,这才是真正的识人辨人。俗语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与一个人相处的越来越久,他的人格、心性、品行就会逐渐显露出来。开始时,我们可能会被他的外貌所打动,但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看中的永远是他内在的这份心性品格。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更加坚信,修炼内在的品质比修炼外在的容貌更重要。
阳明先生也讲:“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讲的就是内在品质,内在才是持久的,才是根本的。更让我们充满希望的是,在此基础上,经典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更深的秘密:内在的这份品质是无穷无尽的宝藏,每个人都本自具足。
为什么说无穷宝藏呢?打个比方。比如你的身边有这样一位同学,当你与他共事时,会看到他一些不太好的品质。比如有些抱怨,有些计较,甚至对客户有些冷漠。这时候作为旁观者,你感觉他的美德有些少。但是有一天你到这位同学家里去做客,你发现他抱着自己的孩子,正忙里忙外。她身上洋溢着母爱的光辉,没有一丝冷漠和抱怨,你发现原来她的美德一点都不少。原来一个人可以这样的无怨无倦,尤其是面对孩子时,母亲的那份仁爱几乎是无穷的。这就是仁爱之德,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同样地胸怀、能量、智慧、中庸、谦和、真诚的美德,同样吾性自足。

3分钟深度思考:
为了加深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心中拥有无尽的爱,是真的吗?
我们去回顾自己曾经体现过的一些开发美德的时刻。你是否感受过内心那份无尽的爱?比如当我们蹲下来擦掉孩子的眼泪时;当我们链接客户感知到他们的苦与痛时;当我们走在路上看到陌生人陷入困境时,你心里突然有一份超越自己平常格局境界的仁爱之心,让你感到内心一下子涌现出了巨大的能量。想想看,有没有这样体证到爱的时刻?回到这样的时刻再去思考:
心中拥有无尽的爱,是真的吗?
…………
好,3分钟时间到。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分享她的思考。

实验班同学分享:
对今天这个问题我感触特别深。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对待孩子这方面。在有孩子前和有孩子后,我完全是两个状态。以前那我也是父母的小宝贝,衣服很少自己洗,饭也不会做,连小米粥都不会。我知道小米粥是小米做的,但这个过程是什么?我根本就不知道,我还得打电话问我妈。妈,这小米粥怎么做呀?总之,那个时候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是索取爱的角色。所以初次做妈妈的时候,我还挺担心的,因为我觉得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呢,怎么可能照顾好孩子呢?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我真是手忙脚乱,连抱都不会抱。辅食就更不会做了,衣服也不会给他好好穿。但因为有了孩子妈妈的这样一个身份,我慢慢地居然什么都学会了。可以说无师自通,学会了感知孩子冷暖饥饿;学会了怎么把孩子抱在怀里,轻声细语的哄;学会了照顾他拉屎撒尿的点点滴滴。所以我就感觉到:我以前从来没有开发过的各种智慧,在养育孩子的这个过程中,真的是全部迸发出来了。很多之前觉得自己干不了的事儿,也已经全都能干了。看着孩子渐渐地长大了,从送进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这整整一长段的过程,我是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坚持下来。并且自我感觉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做的还不错,让他长成了一个小小的男子汉。所以我感觉母爱真的是伟大的,心中拥有无尽的爱,就看自己怎么开发了。

总结: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父母爱似海深。是啊,在孩子这里,我们往往能体证,我们内心还有这样一份深沉、纯粹、毫无杂质的仁爱。我们可以把这份爱意分享给身边的任何一个人,这就是:仁爱美德,吾性自足。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平常是内心柔软的人,一只鸡都不忍心杀。但是假如有一天,当你必须要去抗击外务保家卫国,走到沙场上面,对侵略祖国的敌人你就不会畏惧。反而就像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一样,你能吃得了辛苦,豁得出性命,浴血奋战,只为了保护祖国和人民。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你可以超越小仁小爱,成就一份正气凛然的大仁大爱。这不也是你我心中的仁爱宝藏吗?发现心中,万亩良田。心中的宝藏如同万亩良田,只要我们用心去开发,终有一日我们光辉的人性,也可以令他人为我们点头称赞。就像哀骀它一样,当我们的美德超越了外在的一些局限。那一份光辉的人性展现出来的时候,我们何愁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何愁没有幸福圆满的人生?我们何愁实现不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天空止于无限,人生止于至善,
开发心中保障,朝向幸福美满。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明天再见。

作业:心中拥有无尽的爱,是真的吗?

明日预习:
    闉(yīn)跂(qí)支离无脤(shèn)说(shuì)卫灵公,灵公说(yuè)之;而视全人,其脰(dòu)肩肩。瓮㼜(àng)大瘿(yǐng)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niè),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zhuó),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yù)也。天鬻者,天食(sì)也。既受食(shí)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miǎo)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áo)乎大哉,独成其天。

 ---《庄子·内篇·德充符》

46 楼 罗凤叶 @2023-03-01

第九期百日成长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庄子》第44课 形有所忘
2023.02.24
原文:
闉(yīn)跂(qí)支离无脤(shèn)说(shuì)卫灵公,灵公说(yuè)之;而视全人,其脰(dòu)肩肩。瓮㼜(àng)大瘿(yǐng)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niè),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zhuó),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yù)也。天鬻者,天食(sì)也。既受食(shí)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miǎo)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áo)乎大哉,独成其天。

 ---《庄子·内篇·德充符》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德充符》。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位形体残缺之人的故事。这四人虽然外表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但是德行却很超众,让人能够超越外在的形体,看到他们内在的品质。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笔下两位形残之人的故事。我们先进入原文的学习:
闉(yīn)跂(qí)支离无脤(shèn)说(shuì)卫灵公,灵公说(yuè)之;而视全人,其脰(dòu)肩肩。有一天,一位跛脚、驼背、缺唇的人去游说卫灵公。卫灵公没有被他丑陋的外形所吓倒,反而很喜欢他,仔细地听他的建议和主张。而看到形体完整的人,卫灵公却还有些挑剔,觉得他们的脖颈太细长了。无独有偶,齐桓公也是如此。有一天,一位脖子上长着瓦罐一般大瘤子的人,去游说齐桓公。齐桓公也很喜欢他,耐心的倾听他的主张。而看到形体完整的人,齐桓公也觉得脖颈太细了。
这是为什么呢?卫灵公和齐桓公看到形体残缺之人,为什么不仅没有嫌弃,反而还很欣赏呢?接着,庄子就向我们揭示了其内在的本质: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这是因为这些形残之人,内心都有一颗洁白、朴素、美好的心灵。他们的德性充实过人,散发着光辉,滋养着他人,他人自然就忽略了他们形体上的缺陷。“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其实也是本篇章《德充符》的核心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修德之人大多只在外表上下功夫,忽视了内在德行的修养。因而庄子借助六位残疾人,形残而德全的故事来启示我们:形体和德行二者相比,德行更加重要。只要德行高尚,形体上就算有残缺,也不会成为生命的负累。而相反的是,如果德行败坏,即使形体周全,容貌娇好,也绝不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反而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甚至为人所不耻。因此,庄子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通俗易懂但有哲理甚深的道理,那就是:与外在的形体相比,德行更重要。但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真的认同这个道理吗?其实不然。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洞察并揭示了这一现象。
他说:“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意思是:“比起内在的德行,人们更注重外在的条件、资源、名利。”因而人们不遗忘他们所应当遗忘的形体,反而遗忘他们所不应当遗忘的德行。这样忘本逐末的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就比如,有的人认为找对象要找相貌好的、个头高的、钱多的。找工作也是如此,哪里钱多、活少就去哪里。甚至还有人认为,只有紧紧攥在手里的这些外在的钱财、资源才是此生最坚实的靠山。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丰盛的外在条件就一定能成为此生幸福的靠山吗?对此,格局境界更高的人是如何看待的呢?
原文说:“故圣人有所游,而知(zhì)为孽(niè),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zhuó),恶(wu)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庄子说:“圣人任天而游,自在逍遥。把智慧看作是产生祸患的根源,把礼仪约束看作是对人心的禁锢,把施予德位看作是收买人心的手段,把高明的技巧看作是商贾的行径。圣人不搞权谋,哪里用得着智慧?不求雕琢,哪里用得着禁锢?没有丧失,哪里用得着施德?不求获利,哪里用得着通商?”《道德经》有言:“绝圣弃智,名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里庄子所讲的仁义礼智与《道德经》所讲的智、仁义、巧利是一个道理,都是一种纹饰,是人们为了获得名利而采取的手段。而圣人拥有一颗空灵之心,不需要大多数人所渴望的小智、小慧、小仁、小义,以此来谋得私利。为什么呢?
圣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圣人虽然具有常人的形貌,却没有世人那种有所偏好的情感,自然不会去追求外在的名利和钱财。因而是非得失不会扰乱他的身心。
同学们,原文就学习到这里。庄子借助今天的原文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其实,庄子在此揭示了一种生命的状态。比起内在的品质,人们往往更注重外在的资源。因而,总是很多人急急惶惶,追逐更多外在的东西,来获得心灵的满足。《道德经》有言:“反者道之动。”我们沿着圣人指引的方向,从追求外在的条件、资源、名利,转变为向内开发心中无尽的潜能,注重内在德行的修养,我们的这颗心就会逐渐的纯粹起来,于是自然心生万法,在生活和工作中就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拓展生命的舞台,获得更高的人生成就。
那么,在职场生活中又有怎样的启示呢?我们人生的靠山到底是外部的资源,还是内在的品质呢?
有位同学就说道:“刚进入职场那会,我有个这样的认知:大树底下好乘凉,只要找到一棵能够庇护自己的大树,职场之路就会顺畅很多。”那时我和一位同事刚进公司,他很快就在公司找到了靠山。因而分配的工作轻轻松松,不动脑,不费劲,偶尔还能上上网、摸摸鱼。而我没有靠山,只能老老实实下基层,去一线艰苦奋斗。几年以后,那位同事所倚靠的领导调走了,公司调来了新的领导,新领导一来就大刀阔斧地改革、整合岗位。我因为有基层奋斗的经验,能力比较突出,对客户的需求了解的也比较深刻,被领导提拔上来做了组长。而我的那位同事,因为多年来只在表面上用功,没有增长自己的本领,反而被边缘化了。所以以往的经历告诉我:“在职场中找靠山只能获得一时的利益,但要让自己的职场之路越来越顺畅,还是得靠自己的真本事。”

3分钟深度思考:
同学们,对以上这位同学的感悟,你有何感想呢?在职场中,你的靠山是什么?是靠一个好领导,还是靠自己的本事,或是靠自己内在的品质?接下来我们就用3分钟的时间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你的靠山到底是什么?
……
同学们,时间到。我们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实验班同学分享:
在职场方面,关于我的靠山,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有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大学毕业进入职场。那时的我毕业于名校,学习成绩好。因此我认为我的靠山是我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以及快速成长能力。总归一句话,就是我的本事和我的技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那些学历一般、能力也一般的同事竟然得到了重用,而我这么有能力的人却还停留在原地。我苦思冥想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开始仔细观察和多方打听。我发现这些得到重用的同事跟领导的关系都很好,所以在公司就能混得好,吃得开。那个时候我就想,如果我换一家公司,跟新的公司领导关系也好,那我岂不是也能够得到重用,职场之路顺风顺水吗?说干就干。我当时迅速离职,去了一家朋友的公司。但是去了之后不久,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朋友成了我的领导,对我的期望很高。而我对他的期望也很高,彼此之间找不到一个平衡点,我们的关系就开始变得不和谐起来。经过那次,我才认识到,原来与领导的关系好,也不是职场的靠山。这是第二个阶段。那什么才是职场的靠山呢?通过庄子36课支离其德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就是里面讲到的第二类人,天赋和才华不错,但忽视开发内心无尽的潜能。所以我才明白过来,我的靠山不是我的本事,也不是与领导的关系好坏,而是我内心无尽的潜能。比如开发心中的一份诚。回顾以前,我越是毫不计较,主动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反而越容易有成就感,也能获得别人的正向反馈。所以我需要去开发心中无尽的潜能,让自己更真诚,这才是我最根本的靠山。这是我的第三个阶段。

总结: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从这位同学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到,这位同学通过学习《庄子》有了一个大的突破。那就是:她从看重外在的资源、条件,去外面寻找靠山,到认识到原来自己心中就拥有无尽的宝藏,那才是真正的靠山。这样的转变并不容易。但是一旦我们有所洞察和观照,从向外寻找转变到向内开发,去开发心中无尽的宝藏,那么人生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驶上快车道,在职场再上一个台阶。靠山山倒,靠水水流,有的时候靠他人,靠优越的外在条件,确实能获得一些便利。但是若不持续建设自己,那些便利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终不长久。所以唯有靠自己,才能找到生命的源头活水,那就是去开发心中的无尽宝藏,你是你自己最大且最稳固的靠山。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下周再见。

作业:你的靠山到底是什么?

明日预习: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wū)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gǎo)梧(wú)而瞑(mían)。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庄子·内篇·德充符》

47 楼 罗凤叶 @2023-03-01

第45课
好恶内伤
我们都这么庸俗了,怎么还是不快乐呢?
2月27日(周一)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wū)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gǎo)梧(wú)而瞑(mían)。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选自《庄子.德充符》。
各位同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庄子.德充符》。上一周的课程中,我们共同学习了几位残疾人的故事。他们外形残缺却德有所长,内心的充实远超常人。所以众人能行有所望,感受到他们充实的心灵,外形的残缺就被忽视了。他们形残德全,相反的也有形全而德残之人。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个故事——好恶内伤。一起思考这节课的问题:我们都这么庸俗了,怎么还是不快乐呢?看看我们的内心因何而有所欠缺。
今天这个故事仍然是发生在庄子和惠子之间的一场辩论。在这场辩论开始之前,庄子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圣人有人之行,无人之情。圣人的行为举止与常人无异,但他们没有常人的情。惠子听了庄子的观点,深感疑惑,于是开始了与庄子的辩论。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惠子问,人原本是没有情的吗?庄子回答,然。确实如此。惠子二问,“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一个人若是无情,还能叫做人吗?庄子回答,“道与之貌,天与之行,无德不为之人。”我们每个人的容貌、形体都是自然赋予的。一个人有了人的模样,怎么就不能叫做人呢?惠子三问,“既谓之人,恶得无情?”我们常说人有七情六欲,似乎一个人必然有情。惠子一句这样的常识问庄子,一个人既然称得上是人,他怎么可能无情呢?庄子回答说,“是非吾所谓情也。”庄子对惠子说,你理解有误啊。我所说的无人之情的情,和你所说的人的正常情感是两回事。那么,庄子所说的无人之情的情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庄子继续说,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我所说的无情,是说不要有偏爱或者厌恶等过度的情感,这些都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对身体和心理都有害。反之,顺应自然的情感,不刻意在本性之外增加多余的东西,对我们的生命是有益处的。惠子四问,“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如果顺其自然,人生不就太平淡了吗?人生怎么能活得更加精彩呢?庄子回答,“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你看,自然给人赋予了身体和外貌,可不是要让人用好恶这样的情感去损害自己的本性。但是惠子不明白,此理已经深受其害。惠子受了哪些影响呢?今子外乎子神,劳乎子精,依树而吟,据槁梧而暝。天选子之形,之以坚白鸣。”庄子对惠子说,啊,你看你把心思放在追逐名利这些外物上,白白的损耗精力,即使是靠着大树,也哀叹个不断,疲惫地睡着了。故事的原文到此结束,我们可以继续深入解读故事的内涵。我们回忆一下《逍遥游》当中说,面对着一棵大树,我们尽可以逍遥乎,请卧其下。而这段故事中,惠子却依树而吟,在树下悲愁哀叹。同样是面对一棵大树,为什么有的人能够逍遥,而有的人却要哀叹呢?区别就在于人有情还是无情。那么,庄子所说的情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庄子所说的情是指过度的情感,比如偏爱和厌恶这样强烈的情感,有违人的本性,并且对人有害。庄子说,人本无情,难道是说人不应该有情感吗?实际上,无情就是常因自然而不益生,顺其自然,顺应人的本性,让喜怒哀乐等情感自然流露出来。没有过度的情感就叫做无情。过度的情感因何而来呢?我们借助阳明先生和弟子的一段故事来仔细体会。阳明先生有一个弟子叫做陆澄,陆澄离家跟随阳明先生求学问道时,突然接到家里的来信。家信当中说,他的爱子已经病入膏肓了。我们想,天下哪个父母不从心里爱孩子呢?听到这样的消息,谁能不心痛呢?陆澄看了信后悲痛欲绝,自己几乎都要病倒了。阳明先生见状,对陆澄说,“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里亦自有个综合处,过,即是私意。”父亲对孩子的爱自然是最深沉的,最真切的。但天理也有综合处,最真切的感情也要有个度。如果过度了,那就是有私心了。失信的背后其实就是我们的贪欲,过度的情感根源,也就是我们的贪欲。阳明先生继续说,“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因为有私心在,有贪欲在,我们的情感常常是过度的。就如庄子所说好,恶足以内伤其身,孤独的情感足以危及自身呀!《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色彩、音乐、口味,这些本身哪里有善恶之分呢?只是人对他们有了过度的偏爱,才导致自己耳聋目眩、味觉失灵,烦恼和痛苦随之而来。有的人说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喝最烈的酒,做最刺激的事,但到头来他还是生活在痛苦当中,会不会加深?对此,我们曾经听过一个看似玩笑却直戳人心的问题,我们都这么庸俗了,怎么还是不快乐呢?今天我们请同学们也用三分钟的时间反求诸己,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好的,三分钟时间到。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同学分享他自己的经历:
今天的故事和问题让我想起自己创业的一段经历。刚开始创业时,我是抱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想法去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养家糊口,改善家庭生活。这时候对钱财的爱还是正常需求。但是工作时间久了,我慢慢觉得我为什么不能多挣点呢?实现财务自由了,多逍遥自在,因为心里对钱财正常的需求变成了贪恋,自己也开始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说为了获取订单,会使用一些所谓的销售技巧。比如说会夸大公司的实力,让客户更信赖我们,夸大产品的优势,让客户更快决定购买产品。一开始的时候我也纠结过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但是很快我的小我沾上了我的大,我那种赚钱的欲望日渐膨胀,让我不再顾及用户的感受。盲目的去追求订单,盲目的想去挣钱。虽然短时间内确实让我自己的收入增加了,但是我却没有得到原来想象中的快乐。我开始感到不安,因为销售时很多承诺都不能一一兑现,拿着这份钱,总感觉有人在背后批评我。我也害怕客户对我们的产品不满意来投诉,结果怕什么来什么,客户不满来找售后问责的事情频发,甚至还产生了一些投诉,公司不得不为这些用户办理退款。钱来的快,去的快,这很多客户退款导致了我们的资金、租金、建筑没办法去很好的维持运转,后来就逐渐做不下去了。今天听完这个故事,我突然想到,如果自己当初能控制对金钱的贪恋,兢兢业业的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或许今天自己的事业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局面。

我们都这么庸俗了,怎么还是不快乐呢?就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过度的情感背后其实就是贪欲,有了贪欲就常常做出格的事情反作用,最终就会让自己烦恼和痛苦。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他能看到了自己过去对金钱的贪欲,导致了自己的烦恼痛苦。相信经过此事的磨练,还能从此摆脱过度的情感的困扰。总结,今天庄子的故事,核心就是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易生,也不让过度的情欲主宰自己,而是顺应自然,让情感自然流露。喜怒哀乐都是人的本性中本质,去除的是新的本然状态,是良知的自然展开。所以心灵品质很高的人也是有喜怒哀乐的,但是他们的喜怒哀乐是纯粹的中道的。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平常人很难把握情感的度,但凡有私心私欲,影响就有所偏,就会过犹不及。
五音、五色、无畏等都出来了,人就被这些鱼食罪行驾驭。就像故事中的惠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探求外物,损耗精力,烦恼和痛苦就随之而来,越积越多。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心中的贪欲左右情感的时候,情感难以保持中道,过犹不及。所谓中庸,就是去掉枝枝叶叶,回到那个空灵、纯粹、质朴的心。这样的一颗心遇到人生百态,情感才能自然流露,不以好恶内伤其身。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下节课再见。

48 楼 罗凤叶 @2023-03-01

第46课
列御寇比射
为什么在众人面前发言会紧张?
2月28日(周二)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lǚ)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
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zhǒng)。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chù)然有恂(xún)目之志,尔于中也殆(dài)矣夫!”(原文出自《庄子·田子方》)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庄子.德充符》篇的最后一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外篇当中的一个小故事——列御寇.比射。今天故事有两位主角,一位叫做列御寇,是一位百步穿杨的射箭高手。另一位名叫伯昏瞀人。大家还记得我们在第41课学过的申屠嘉和子产的故事吗?伯昏瞀人就是他们的老师,是一位有道的高人。这一天,列御寇有一位们昏瞀人演练射箭,他们来到空地上,列御寇开始展现自己的技术。他的技艺到底有多高超呢?庄子形容说,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列御寇劈力极强,他把弓紧紧地拉满,而且还在持弓的那个胳膊肘上放了一杯水,然后列御寇开弓射箭,他眼也不眨,连续不断的放箭。前一箭刚刚离线,第二箭就已搭上。第二箭刚发出,第三箭又搭在弦上。最厉害的是在此过程中,到御寇胳膊肘上放着的那杯水像凝固了一样,纹丝不动,一滴都没有洒出来。可见列御寇对射箭技艺的掌握到了何种的程度,真可以说是神箭手了。可是这时候伯昏瞀人却对他说,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你这是用技巧用力气在射箭。射箭时心中仍有太多挂碍,还达不到最高的射箭境界。列御寇听了当然不服,伯昏督人便说,那这样吧,我和你一同去到陡峭的悬崖上,看看在那里你还能不能射箭。于是二人一起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岩。他们登上高山,踩着最高处的石头,面对着万丈深渊。然后伯昏瞀人从容地转过身来,背对着悬崖,慢慢往后退,直到整个脚掌有2/3悬空在岩石外面。然后揖列御寇而近之。向列御寇作揖说,请您站在我的这个位置上来射箭吧。列御寇站到伯昏瞀人的位置上来往前面一看,高山上云雾茫茫,往脚下一看,万丈深渊,深不见底,人掉下去,尸骨无存。于是列御寇伏地,汗流至踵。列御寇吓得双腿发软,整个人情不自禁地趴倒在地,浑身大汗淋漓,根本没法射箭了。这时候,伯昏瞀人就对他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我见过真正的有道者,他们纵横于天地之间,而神情依然不动。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但今天你站在悬崖上,便害怕的不敢往底下看,你的意志已经崩溃,再想要射中就很难了。我们身边有位伙伴读完列御寇的这个故事之后,有些疑惑,说,列御寇的本领那么强,怎么到了高山上就害怕了?伯昏瞀人又怎么一眼能看出来到御寇的本领有局限呢?其实我们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一个围棋业余的三段棋手在他们村子里很厉害,但他遇到了一个人叫聂卫平,他也不知道聂卫平是谁。但聂卫平在他的棋盘边站了一会就看清楚了我。原来他来来回回就这几个招数嘛!所以聂伟平就把一个棋子“啪”的一下放到了天元的位置上。这个村子里的围棋冠军就害怕了,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有人敢把棋子放在中央,然后随便他怎么走,聂伟平都不跟着他。聂伟平只关注自己下棋,下到快中盘的时候,那个人发现自己满盘皆输了。这就是普通高手和顶尖高手的差别啊。聂卫平作为世界级的棋手,他看村子里的这位围棋冠军就是一目了然,很清晰的能看出他功夫的深浅。伯昏瞀人和列御寇不也是如此吗?伯昏瞀人作为有道者很清晰的看到列御寇的水平在哪里。刘御寇射箭的技巧已经很好了,可是在伯昏瞀人看来,他臂力有余而心力不足。而一件事做到最后,考验的一定是心力,看的是你这颗心定不定,看的是你能否主宰自己的这颗心。我们都知道,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徐海峰打出最后一枪赢下金牌,实现了中国金牌零的突破。他凭的是什么呢?难道单纯还是技术吗?试想在奥运赛场上,每一位健儿的水准应该都不弱,他们每个人的手臂可能都和列御寇一样稳,但是比赛越到最后越考验心理素质。心乱如麻的人满头大汗中途就要退场。只有心静如水的人才能在赛场上站到最后。所以比的不是臂力也不是眼力,比的是你的心之力。平常风平浪静的时候不太有机会考验这颗心,但一旦遇到风雨,就是展现你与众不同的心之力的时候。在工作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多呢?旅客站在悬崖上紧张,我们站在考场上,赛场上紧张,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列御寇。就比如有位同学分享说,单位让我上台演讲,我提前写好了稿子,背地滚瓜烂熟。但真正站在赛场上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同学们,我们有好多人都是这样,不知道为什么,平常好好的一上台心里就紧张。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呢?我们该如何超越这份紧张呢?接下来我们就用三分钟的时间一起思考,为什么在众人面前发言会紧张。…………
好的。你三分钟时间到。下面我们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我是一家私企的企业安全管理的负责人,搞安全管理呢,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培训。培训就要当着好几百号人的面讲话。但我是一个特别不爱说话的人,一看底下有那么多人,我就紧张,就算做了很精美的PPT,还是紧张。夸张点说,紧张的舌头底下都冒汗了。有时候都词穷了,看着那么多人说不出来话。我的一个朋友跟我吃饭,我给他说了我的这个烦恼,他就给我讲了一番话,一下子把我给点醒了。他说你既然占了这个坑呢,你就要发挥作用,不管咋地,你就要把培训给做好,不能耽误别人。这样吧,我给你两个建议。第一个破冰。刚上台那会儿,你不要给大家去讲课,可以先放点小视频、音乐,讲个小笑话什么的,把气氛松弛下来,这样你自己也轻松了。然后他继续说,第二个建议更重要,你要做到忘我,就是你心里不要把这个我看的那么重,不要老想着别人会怎么看,我会不会说我讲的好或不好。我刚才讲那句话的表现如何?你得想着别人,想着台下这些同事,他们真的需要这些安全管理的知识,哪怕你就是把PPT念一遍呢。只要伙伴们能稍微了解到这些法律法规,这些安全理念,然后能让他们在工作当中规避风险,不出事故。这不就是你工作的意义吗?朋友把这话一说完,我感觉内心一阵确实,自己之前内心太想展现自己了,生怕自己表现不好让人看清,所以站台上直冒汗。现在不想着自己,想着台下的同事。心里的念头是,哪怕我讲的磕磕巴巴,哪怕我讲的没那么熟练,那也没关系,只要大家有收获就行。这个念头一转过来,我感觉如释重负,浑身一下轻松了,站在台上反而更自信了。原来让我紧张的是我的小我,让我自信的是我的大,我大我给的是力量,小,我给的是紧张,所以让自己发扬不紧张其实没那么难。时时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让大我回归自信就回来了。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是的,大我给的是力量,小我给的是紧张。我们前面讲到伯昏瞀人对列御寇说,你的射箭是用技巧,用气力。射箭时心中仍有太多挂碍,比如排名很认可怕,丢人,怕失败等等。这些都是小我。原本你的能力可能有十分,但小我一出来,瞬间给你扣到八分甚至更低,岂不可惜吗?所以你要用大我的力量激发自己的心之力,用大我使劲,用大我演讲,这个时候你不会紧张,那如何生升起大我呢?就是在演讲发言之前,你可以做一次静思,让自己静下来,拷问自己的内心。
我为什么要做这次演讲,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是为了彰显自己,还是为了利益他人?一个人越是执着于自己,越是被各种小我束缚,越是没有好的状态,就像有的人睡眠障碍,越想睡越睡不着,放松的时候他反而可以快速的进入梦乡,所以放松的时候我们才有最佳的表现。所谓放松,本质就是心中没有挂碍,心中没有那么多的贪欲,能够放下小,内心越纯粹,越能激发心之力,激发心中大我的力量,用大我引领自己。
同学们,今天列御寇射箭的故事,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我们明天的课程再见。

49 楼 罗凤叶 @2023-03-01

第47课
空船渡河
为什么我的情绪总是跟随外界的环境而波动?
3月1日(周三)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舩(chuán)来触舟,虽有惼(biǎn)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xī)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原文出自《庄子·山木》)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经典中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空船渡河。这个故事虽短小精悍,但寓意深刻,是庄子著名的空船理论的由来。什么是空船理论呢?空船理论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呢?我们先来学习原文,方舟而济于河,有虚传舩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古代所谓的方舟,是指两船相连,合并在一起,组成一艘船,如此变得更平稳的渡河。有一天,一个人正准备并船渡河,却看见一只空船朝他撞过来。面对一只空船,大家通常会有什么反应呢?庄子说,即使是心胸狭窄之人,也不会发怒。因为空船没有人操控,只能随风漂浮,飘到哪里算哪里。大家都能理解。若是此时撞来的这只船上有人呢?大家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原文是这么说的,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如果有一个人在那艘船上,渡河的人就会高喊,赶快撑开,赶快靠岸,别撞到我!喊一次,对方没有听见,再喊一次,对方还是没有听见,此时,渡河的人心里就有了情绪,不好的起心动念,顿时涌上心头。于是等到第三次呼喊,就要开始骂人了。同学们,我们想一想,为什么空船转来,人通常不会生气,而船上有人的时候,人就会生气,甚至口出恶言呢?接着庄子继续说,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刚才不生气而现在生起,就是因为原来船上没有人,而现在却有了人的缘故。意思是当撞来的这只船上没人的时候,他不喜不怒。当船上有人的时候,他就很愤怒。这句话看上去很好理解,但是寓意深刻,我们来进一步体会。举个例子,假如这个人看到撞来的船上是他的孩子呢?他还会生气吗?他应该会很欢喜,认为他的孩子在跟他嬉戏玩耍呢。或者他也会很担忧,怕孩子有危险。这就是不同的情景照见了我们内心不同的情感。换句话说,外在的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心境,让我们一会儿喜,一会儿怒。所以本质是我们的这颗心在被外界的环境所影响,这就是心随境转,心为之所动。心一旦有动,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欢喜的、悲伤的、忧郁的、狂躁的等等。但不管这些情绪是欢喜或是愤怒,都可能让我们失去了对事物本质的判断。就如《大学》有言,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人由于溺爱自己的子女,往往不知道自家孩子的缺点。人由于贪心,往往不满足于自己的庄稼长的硕大。回到庄子笔下的这个人,同样也是如此,看到有人撞过来,他的情绪就上来了,愤怒不已,开口骂人。此时还未看清楚船上的人是谁,也未理解人家的意图,如果实际情况是船上的人操控失误,快要翻船了,而他正手忙脚乱的挽救,避免撞船伤害他人,还没有听到呼喊声呢,要是这种情况,在他靠近你的时候,你刚好可以救他,你还会愤怒吗?那个时候你的侧隐之心可能就会升起来,你可能就会舍生忘死,把对方救出来,你的大我由此展现了出来。所以在没有明白问题的本质之前,我们很多人基于表面的现象就产生了情绪,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那么,怎样才能超越表面现象,洞察本质呢?最后庄子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这就是庄子著名的空船理论的由来。这里的虚拟是指把心中固有的认知去掉,让自己的心空灵起来。本质上是我们心中固有的认知,引发了我们的情绪,是我们心中怀有对他人的偏见。而空船理论告诉我们: 我有去掉自己的私欲偏见,让自己的心空灵起来,如此才能心存见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不伤害自己,也不被人所伤害,像一只空船一样遨游于世间,岂不快哉?同学们庄子《空船渡河》的原文故事就解读到这里,联系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拥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当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莫名的有了情绪,或者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我们动心。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有一位同学说道,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影响着他,他说,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做的很好。但是一旦先生回来了,我就喜欢指派先生去为我干活,比如端杯水拿个东西,看到先生干了,我就特别开心。有的时候先生躺着也不愿意起来干,我就会不高兴,摆脸色,乃至于非要强迫他去干,最后导致两人都不愉快。我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自己明明能干的事情却想让先生去干,导致我情绪的开关好像窝在先生那里,一会儿快乐,一会儿失落。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同学和先生的感情基础很好,彼此相互依赖,相互照顾。因而为了与先生建立更深的链接,她就会时不时的希望先生去为自己做事。但是这其中有一点偏向了自己的“小我”,那就是在与先生建立更深链接的背后。她时不时的以此来检验先生是否重视或者爱自己。因而内心的这份不安全感,这份需要时刻被证明的爱,导致自己的情绪被他人左右,先生干就开心,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感受到了爱。先生不干就不开心,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而感觉自己很受伤害。心随境转,心为之所动。同学们想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绪被外界的环境所影响的时刻是很多的。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本质,找到一个生活或工作中情绪波动的场景。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思考,为什么我的情绪总是跟随外界的环境而波动?
…………

同学们,时间到。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他的经历。
我之前从事健康行业,有一次我的下游代理商借用了我的库存,调走了我库房的一批货。过了没多久,他归还了同等数量的货物给我。我去库房验收,却发现他还给我的货生产日期不新鲜,就是他还给我的货比我借给他的货的生产日期还要靠前。当时我心里就很不舒服,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不好的起心动念充斥在脑海当中,这个人怎么这样,在他困难的时候我接他货,他竟然不知道感恩,以后我再也不想和他合作了,你看全是不好的。起心动念差一点儿,我就要打电话去解除与他的合作了。但是没过几天,我在使用的时候发现,其实他还给我们的货已经是最新鲜的了。因为这批货有单只包装和套装两种包装,而他还给我们的套装是目前市面上最新的。当时一察觉到这个情况,我真是羞愧难当,觉得自己的情绪发的真是不应该。其实曾经有很多次我都是这样,事情的真相还没看明白,就开始对人有了评价,心生烦恼。于是我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把别人往坏处想。经过今天的思考,我反思,要是我借用别人的货,会不会有意的去挑一些日期靠前的货给人家,而给自己留最新的呢?恰恰是我自己内心有这样的想法,才会下意识的认为人家也会这么做,所以才会把他人往坏处想,我原本以为触发自己情绪波动的根源是外在环境的变化,是他人不同的态度。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原来之所以我的情绪总是随着外在的环境而波动,是我心中对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认知。而他人的所作所为没有符合我的认知,我才有了情绪。因此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这位同学的思考很深刻,我们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是我们心中本有各种各样对这个事件的认知,这些认知就好像我们嘴里含了一颗糖,吃什么都是甜的,那么对其他食物的味道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样,如果我们的心中装着一些知见,就犹如我们的眼睛前蒙了一层红膜,看什么都是红的。因此也看不清问题的本质,做不出正确的判断。
而庄子所教诲我们的虚己,就是让我们把心中的“我知我见”去掉,让自己的心变成一只空船,才可以心存见真,用一颗纯粹空灵的心来感知这个世界,才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因而就没有了那么多的心随境转,以及为之所动的情绪,才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明天再见。

50 楼 罗凤叶 @2023-03-08

第48课
操舟若神
面对难题,为什么有人从容,有人慌乱?
2023年 3月2日(周四)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shāng)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yé)?’曰:‘可。善游者数(sù)能。若乃夫(fú)没(mò)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善游者数(sù)能,忘水也。若乃夫(fú)没(mò)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wū)往而不暇(xiá)!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dàn),以黄金注者㱪(hūn)。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原文出自《庄子·达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回到庄子课堂。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叫做【操舟若神】的故事,一起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面对难题,为什么有人从容,有人慌乱呢?我们先来看这个故事。这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有一次乘船过河,他乘坐的一叶扁舟在风浪之中却非常安稳。他很惊讶——船夫驾船的技术竟然如此高超!于是颜渊好奇地向船夫询问道,操舟可学邪?驾船的技术能够学会吗?船夫回答说,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驾船当然是可以学会的,擅长游泳的人稍微学一下很快就会了。而擅长潜水的人,就算从来没有见过船,也能轻车熟路地把船划走。颜渊听后更加好奇了,追问船夫为什么善游者可以速成,而为什么潜水的人又能无师自通。船夫却没有回答颜渊。颜渊回去之后,把渡河时的经历给老师孔子讲述了一遍。他问孔子,船夫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善游者数能,忘水也;善游者对水心无忌惮,学习驾船时注意力集中,所以能很快学会。这边是善游者能够速成的原因。那么潜水之人无师自通的原因是什么呢?孔子继续说,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之覆犹其车却也。潜水之人,长期在水下对水视若无物。他在水中就像平常人在陆地上一般,所以在潜水之人眼中深不见底的水潭就像陆地上的一座小山丘。对他来说,划着船就如同在陆地上驾着马车,即使不慎船翻了,也只是像马车后退一样,不足为虑。所以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这些事即使发生了,也不会扰乱潜水之人的心。如此这般,他去哪里不都是自由自在的吗?我们想一下,原文只说了善游者和潜水之人。那么,平常人学习驾船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想象,平常人学习起来可能十分笨拙,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娴熟的掌握这门技术。为什么不同人学习划船的速度差别这么大呢?孔子总结道,凡外重者内拙。不同的人对待水的态度不同,而不同的态度都源自各自的内心。一个人将外在的事物看得很重,根本原因是他内心的拙。这里的那拙是什么意思呢?那拙就是指内心没有力量,内心不够强大。看到奔涌不绝、深不见底的河水时,平常人可能一见到就开始头晕目眩了,心中满是恐惧、学习缓慢。善游者克服了恐惧,很快就能学会。而潜水的人视深渊为小丘,自由自在,无师自通。三种人的根本区别就是面对水时内心的强大程度。所以我们常说心大事就小、心小事就大。内心不够强大,面对任何困难都如临大敌,外重内拙,而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时,难题不足为虑,因而内重外拙。究竟是内重还是外重,对职场人生的走向影响深刻。比如一位同学以前是业务部门的一把手,但是因为一直以来业绩平平,单位决定把他调到后勤部门,这实际上是贬职的。但他没有抱怨,也没有气馁,知道了领导的意图后,他更加专注地干好自己的工作,把后勤部门管理得井井有条,有力地支持了整个公司业务的发展。而另一个和他有相似经历的同事被调离原来的岗位后,却是破罐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职场中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在一些人看来,天已经塌下来了,但是另一些人却能从容面对。从这位同学和他同事的气质上,我们就能感受到两个人的区别。同样在风浪中,一个安稳坚定,另一个却轻飘飘的,如何从外重变为内重呢?我们结合一个例子来看。在古代,空船航行一度让船夫们很困扰。船夫们发现一艘船满载货物时能够航行的很安稳,而当它空空如也时,风一吹,浪一打,船很容易就倾覆了。为了让船不容易翻,船夫们想出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在船底放一块重重的压舱石,让船吃水更深,船身更沉重。风浪再来袭击,船也能安稳航行。所以,要让自己遇到艰难挫折而不倒,甚至能够乘风破浪,也需要一块压舱石来增强自己内心的力量,让自己更加深沉厚重。现在我们用三分钟的时间,结合自己以往的精力,思考今天的问题,面对难题,为什么有人从容,有人慌乱。啊?
…………
同学们,我们思考的时间结束,下面请一位实验班同学来分享他的经历和思考。
今天我分享的经历不是我和其他人的对比,而是前后两段相似的经历中自己和自己的对比。这中间我也跨越了一个长期以来内心难以跨越过的坎,那就是如何看待领导的批评。在一次公司质量分析例会上,销售部门还未通报完客户反馈,总经理就坐不住了。站起来对着作为质量负责人的我劈头盖脸的一顿数落。原本是会议主场的质量部,就这样被一顿收拾后,质量分析越会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当时的我脑子一片空白,内心顿感蒙受到了奇耻大辱。等总经理一离开会议室,我也就宣布质量月会到此结束,感觉没有必要再进行下去了。其实我原本期望在质量分享月会上让总经理给质量部门站站台,提醒各部门负责人面对质量问题也有第一责任人的站位和高度。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会后的我心里满是委屈,对领导也有些抱怨,也没有主动去找领导沟通,碰撞总经理内心底线的到底是什么。慢慢地自己通过学习,同时因为在工作中接受了磨练,有了一些成长,回过头来再去看,才觉得自己当时的内心太脆弱了,缺少沉淀,也缺少厚重感。大概就是刚才庄子故事里说的外重内拙吧。有了成长之后,我自己的心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同样的场景,还是我们主持或主导的大型的会议室,领导也还是会批评指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了。我开始学会了站在领导的角度去看问题,在面对领导指责的时候,我就会思考——哦,原来领导是这么看问题的。这些方面我们确实想的还不够周全,也还没有达到领导的要求或者标准。当然了,进一步我也会想,现在怎么能亡羊补牢,一次更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圆满。下一次我又需要在哪些方面多加考虑,下点儿功夫。所以当我自己向内求,让自己成长之后,就变得内重外拙了。外面这些挫折,就像领导的批评,其实都会成为自己成长的一次机会。为什么同样面对难题,有人从容,有人慌乱,以我来看,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己心里是否有一份深沉厚重的品质。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这位同学通过学习和工作上的磨练,自己有了成长,在德上更加厚重,面临同样的挫折,不再慌乱,反而能找到提升的方向。在今天庄子的故事当中,不同的人学习划船时的速度不一样,善游者能够速成,潜水之人无师自通。而平常人呢,可能要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这门技术。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就是面临奔涌的水流时,人们内心的强大程度。内心无力则外重内拙;内心充满力量从容应对,则内重外拙;内心的力量来自于哪里呢?其实就源自这份深沉厚重的品质。明代的一位著名学者也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对一个人来说,深沉厚重的品质比勇气和智慧更加重要。这份品质如同我们前面所说的压舱石一般,让我们遭遇风浪而不倒,更能乘风破浪。《易经》中说,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常说,厚德才能载物,深沉厚重才能成就真正的成功。现在,结合【德充符】中几位残疾人的故事,我们对厚德载物也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德充符】中的几位残疾人身形残缺不全,但他们为何在人生的苦难面前没有一蹶不振呢?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充实的德行,这样的品质让他们超越了对人生不公的抱怨,反而活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精彩人生。所以,厚德载物,修养一份深沉厚重的品质,不仅能承载起人生的辉煌和成功,更能承载起人生的苦难和挫折。冇此压舱石,面对难题,我们便能超越动摇和慌乱,从容、坚定而自信。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下节课再见。

51 楼 罗凤叶 @2023-03-08

缺49课

52 楼 罗凤叶 @2023-03-08

第50课
嗜欲深者天机浅
我如何才能更有智慧?
3月6日(周一)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yāo)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yōng)讵(jù)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guǎ),不雄成,不谟(mó)士。若然者,过而弗(fú)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lì),入水不濡(rú),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qǐn)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zhǒng),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ài)言若哇。其耆(shì)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䜣(xīn),其入不距;翛(xiāo)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sǎng)頯(kuí);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原文出自《庄子·大宗师》)
各位同学大家好,上一周我们完成了《德充符》篇的学习。从本周开始,我们进入《庄子.内七篇.第六篇》【大宗师】的学习。“大宗师”,即大道。作为自己的老师,庄子认为大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事万物的主宰,更是人类最值得敬仰和尊重的老师。但是大道看不见摸不着,如何以大道为老师呢?庄子首先为大家描绘了真人的模样,真人是什么样的呢?真人能知晓天道,懂得自然运化的道理。明白人生社会的规律,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庄子通过描写真人悟道的境界,让我们感受到真人的格局和气度。我们作为普通人,朝着真人的方向不断努力成长,自己就能逐渐靠近“道”,那常人与真人相比,最大的差别又在哪里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庄子笔下的真人。何为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庄子说,真人不会因为对方孤陋寡闻,就拒绝和他交流;不会致使成功,也不会绞尽心机谋虑事情。真人办事也偶有差池,但是他们不会陷入到后悔的情绪中。而是马上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解决事情做的顺利。也不会自以为是,骄傲自满,而是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知之能登,假于盗罪呀。若此这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达到了大道的境界,因而才可以忘怀生死,安危,宠辱不惊。这样子继续说道,神人与我们常人不同的地方,还表现在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不忧愁,饮食不求精美,呼吸深沉舒缓。就拿呼吸来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真人的呼吸直达脚跟。普通人的呼吸仅达到咽喉间。真人和普通人从外在表象上看就有这么大的不同了。但这些还不是真正的差别。接着,庄子一句话揭露了普通人和真人本质上的差别。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耆同“嗜”,嗜好。意思是普通人内心欲望很深,那么他能洞察到的天机就浅了。离达道就远了。而真人内心欲望极少,所以他的生命状态很逍遥。庄子说,真人不说生,不恶死。无拘无束的来,无拘无束的去,不忘记自己生命的来源,也不追求自己的归宿。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承受什么样的机遇都很欢喜。忘掉生死,像是回到了本初,复归于自然,那样坦然。真人为什么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庄子接着说,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这是因为真人拥有一颗空灵纯粹的心,因而不会因为心中的欲望而背离大道。也不会人为的去给大道画蛇添足。因而真人物来顺应,应变无穷,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同学们,庄子原文就解读到这了,从中我们学习到普通人和真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嗜欲的深浅,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这里的嗜欲深,也就是不明和贪欲比较重。深重的欲望会蒙蔽一个人的良知,让人历利令智昏。嗜欲深的人,对天理、天道明白和体证的程度就比较浅。道行就比较低,如此心不明,眼不亮。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智慧和能量自然就出不来,于是磕磕碰碰,烦恼缠身,人生的舞台就被限制住了。我们有一位同学对此有非常深刻的感受。他说,最近我发现自己有个毛病,那就是我特别善于计算。非常执着于计算眼下的有形得失。此前那么多年,我都没有发现自己的这一毛病,直到最近眼看着自己陷入了发展的瓶颈,职场的舞台一直没有多大突破。才意识到隐藏在自己内心的不明和贪欲,执着于利益得失的计算。这就是庄子所讲的嗜欲深,这让我心浊眼昏,智慧生发不出来。此前,我一直以精于计算为荣。比如领导指派给我工作,我总要先衡量一下自己的工作量,再做考虑。仔仔细细的计算一下团队中谁的活多,谁的活少。这样一算,总觉得自己干多了,吃亏了。因而我想方设法拒绝领导派的活儿,久而久之,领导有活也不找我了。起先我还觉得自己乐得清闲,但是随着公司新人的进入,他们在我们这一批老人中脱颖而出,承担了更重要的工作我才猛然发现,原来我早已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阵地。因为我精于算计,总想占便宜,挑容易的活儿做,反而失去了挑战自我,锤炼本事,增长智慧的机会。当然,这一份计算之心不仅体现在工作中,也体现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与他人的关系都要放在秤上,量一量,交友前,先计算一番得失。是不是我付出的多了,他付出的少了,请朋友吃个饭。我得计算买菜花多少钱,朋友送来的水果多少钱?再计算一下我亏了没有。如此,我在生活中鲜有真心朋友。与他人的关系都很淡漠,时常觉得孤独。如今我才明白,就是这样的一份嗜欲深重的计算之心蒙蔽了我的良知,让我自以为自己很聪明,占尽了便宜。但其实是背道而行,吃了大亏,遮蔽了心中无尽宝藏的开发。禁锢了自己成长的脚步。让我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对天理大道的体证也比较浅,如此哪有智慧可言呢?工作和生活当中只能处处碰壁。同学们,在职场和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接下来结合你的职场和生活的我如何才能更有智慧?
…………
同学们,时间到。我们请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他的思考。
我是某品牌手机官方授权店的店长,每次品牌推出新手机时,总是线上线下同时发售的。因此一款热销手机出来店里都会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线上平台一直说线下门店不供货,没有库存,频繁的找,我们要抓紧时间上货。但是呢公司又不给我们放货,遇到这种情况,我真是焦头烂额。一种无力感向我袭来,我觉得这又不是我的错,又不是我放货,是总部不给我发货,因而我先选择把自己摘出来。强调这事跟我没有关系,其次,这事情我也解决不了,找我也没有用,我就把这事直接扔在那里不管了。虽然不管,但是有时候我真是越想越气,觉得一定是有人故意在给我穿小鞋,不然为什么别的店有货,而我的店就没有呢?起初我并不认为这样做对自己不好,直到我发现因为我常常抱怨,导致门店的同事对这份工作也失去了信心,他们真的以为总部不重视我们,才很多次不给热销机会,因而赚不到钱,有的人就选择了离职,结果我的工作就更加的不顺利了。经过学习我才发现是我自己的闲思杂念太多太重了,有很多偏知偏见乃至错知错见,自己还贪舒服,遇到困境不积极想办法,把手指向别人,然后心安理得的选择逃避,选择躺平,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好的,结果又回到了我自己的身上。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就努力地成长自己。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心中开始逐渐地减少那么多的对错、偏执和自以为是,而是真诚纯粹的去直面问题,比如和线上平台一起商讨对策。开启预售,这样就能拿着客户订购的数据去找总部调货,事情呢,也一下就打开了局面。通过这次转念的经历,我感受到当我心中不再有那么多的自以为是和揣测,真诚纯粹的直面困难,真的就能生出智慧,解决此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更有智慧呢?我觉得就是四个字——简简单单。遇事不要把事情想的那么复杂,不要有感性的烦恼,简单纯粹,不算计、不抱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智慧就出来了。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正如这位同学所展示的那样,想要解决问题,让智慧从心底生发,首先是要放下那些不好的起心动念,从计算得失到厚问是非。这位同学所讲的简简单单,其实并不简单,这是一种心法。简单意味着我们的心中没有那么深的嗜欲。心灵在不断靠近空灵纯粹的状态,才能简简单单,嗜欣深者先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是的,心灵纯粹超越得失计算,以是非而行,才能提升更高层面的天理大道。洞察事物的本质,生发出应变无穷的智慧。嗜欲深者先机浅,想要开发自己无尽的宝藏,打开心中的智慧之门,就要时刻观照、反省、引导,去除心中的不明和贪欲,让心灵逐渐清澈纯粹。人生的舞台才有无限可能。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明天再见。

53 楼 罗凤叶 @2023-03-08

第51课
相濡以沫
有人总是因小失大,为什么?
2023年3月7日(周二)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泉涸(hé),鱼相与处(chǔ)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r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jié)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原文出自《庄子·大宗师》)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庄子.大宗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了真人的模样。真人不会拘泥于小事,但与之相反,平常人却往往把目光放在小事之上而耽误了大事。这节课我们就结合《庄子》当中的一则寓言来思考这个问题。有人总是因小失大。为什么今天的这则寓言叫做相濡以沫。这个成语大家一定耳熟能详,现在常被用来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扶持。那么,庄子的原意是什么呢?我们来阅读一下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已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这则预言非常简短,但情景生动,直触人心。我们仔细体会一下,有两条鱼生活在一眼清泉当中,可能因为天气太过干旱,水源断绝了,这样清泉中仅存的水也蒸发殆尽。我们都知道鱼离不开水,没水这两条鱼,只能躺在泥土上挣扎着,但幸好两条鱼碰在了一起。他们相许以湿,相濡以沫,相互吐着水汽和唾沫滋润对方,把对方沾湿,不让对方因为干涸而死去。这两条鱼即使在如此危难的时候也能相互牵挂,不忘记对方的安危。他们的善良之举真是让人感动。但是对这两条鱼而言,这是一种舒展的生命状态吗?我们回顾一下《第23课》鲦鱼出游从容,余之乐也。其中也讲到了几条鱼。庄子看到有几条鱼在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悠然自得的游动,逍遥自在,这是鱼儿的快乐。生命的状态如此舒展,已经获得了最大的快乐。有什么必要去牵挂另一条鱼呢?所以庄子说,相泃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在困境当中相互忧虑,相互挂念,用少的可怜的一点水相互帮助,不如都回归到江河湖海之中。彼此悠然自得,不必相互牵挂。这才是给对方更大的善。庄子的寓言不是简简单单的故事,背后的寓意直指人是社会的道理。讲完这两条鱼的故事,这则寓言才进入正题。庄子继续说,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尧和桀我们都比较熟悉,尧是三皇五帝之一,是一位功劳卓著、道德高尚的圣王。而桀,这是一个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的亡国暴君。所以自古以来,按照“仁、义、礼”的标准,世人都在不断的赞美尧、而咒骂桀。但是庄子却违背常理的说,与其在誉尧而非难桀,不如把赞誉和非难都忘掉,而和大道融为一体。单单看这句话,很难理解他的意思。明明尧功劳卓著,道德高尚,而桀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为什么不赞誉或指责呢?要理解这句话,需要和前面的两条鱼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两条鱼是远离了江湖之后,用一点点水相互支持。而人与人之间也常常会远离大道,只用“仁、义、礼”这些标准去评判他人的是非。庄子告诉我们,与其背离大道而拘泥于“仁、义、礼”这些细枝末节,不如顺应大道。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意而厚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节的本意固然是好的,你在引人向善,但失去了根本的道之后,死守礼节就失其本意了。追寻“仁、义、礼”等固然是维系人与人之间链接的善事,但与大道相比,却只是细枝末节的小善,追寻大道才是更大的善。所以即使都是行善,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面。比如说,一位同事因为粗心犯了错误,被领导斥责了一顿,心情非常糟糕。作为好朋友,你如何帮他走出现在的处境呢?第一个层面叫做小善。就是失道而后行仁义。和自己关系亲近的朋友受了委屈之后,可以讲所谓的义气,和他站在同一阵线上,一起数落领导不近人情。这能让他短时间内心情绪得到平复。但是这种做法却进一步破坏了他和领导的关系,也阻碍了他的成长。第二个层面叫做中善,就是直接传递道理。看到了朋友的过失之处,我们可以谆谆善诱,指出他的不是之处,传递自己的经验,告诉他如何避免过错,如何与领导相处等等。但是道理传给他,他自身没有体证的话,只能接受到很少一部分,甚至有可能引起他的反感,作用终究有限。第三个层面叫做大善。就是帮助他自我成长,引导他反求诸己,帮助他看到自己心上的问题,也为他呈现和解读背后的道理,让他自己去学习和践行,自动自发地去除不明和贪欲,不断成长。稻盛和夫说,“小善如大恶,大善是无情。”只着眼于眼前小小的善事,却忽视了背后的大道,结果反而激发了别人的小我,无异于犯下了大恶。而依道而行的大善,往往看上去不近人情,却是真正在利益他人。但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大多数人更愿意做小善之事,却不知小善如大恶,反而因小失大。
现在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有人总是因小失大,为什么?
…………
好,我们的思考时间结束,下面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一下他的思考。
今天庄子中“小善、中善、大善”的内容让我想起了自己当志愿者帮助孩子的经历。2000年左右,我看到很多孩子逃学、打架,甚至因为违法进了派出所,我看到了很心痛。这些孩子中有些是孤儿,或者是父母残疾了,没人好好教育,加上家里困难,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这样。所以我决定去帮助这些孩子。其实当时自己的心不纯粹,有一颗好名的心,希望别人能因此夸奖我,所以我就直接给家庭困难的孩子送了一些东西,希望他们改善了生活条件了,能有所转变。我还给他们许下了诺言,让他们好好学习,等他们学习成绩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我就给他们更好的帮助等等。说了很多言过其实的话,最后自己也没能兑现诺言。我本来是想让他们把心思放到学习上来。但是我拔苗助长的方式非但没有能让他们好好学习,反而让他们变得更加依赖我了。给孩子的未来造成了不好的影响。2018年的时候,我重新加入了服务团,帮助一个孩子有了之前的经验,同时自己也学习成长。之后我不直接在物质上给太多的帮助,也不再要求孩子学习上有多么努力,而是陪伴着他成长。把注意力放在了帮助他建设心灵品质上。我自己每天早上5点起来读书学习,后来我把孩子直接接到了我这儿,带着他一起读书。逐渐的他的成长变化很大,有了志向,也有了力量去改变以前那′些不好的习惯,他不再逃课了,晚上也不打游戏了,自己主动把心思放到了学习上面,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也能排到了第一。之后他又顺利的考进了一个重点高中,今年马上就要升大学了。前不久他还给自己立下了志向,立志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化学家,为祖国的化学事业奉献他的一生。现在看自己以前就是因小失大,自己被小我主导了,做的是小善之事,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自己的心灵品质提升了,才能找到大善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信心和希望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他在先后两次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对因小失大有了体证。在学习之前,自己的心不够大,做小善之事反而取得了不好的结果。有了学习成长之后,他在更高层面上做大善之事,真正的帮到了那个孩子。
庄子的寓言当中,两条鱼相濡以沫,相互牵挂,相互扶持,这本身是一种值得赞赏的行为。但是与其在旱地上挣扎,不如回归到江湖之中,各得其所,充分舒展天性,也让对方更加逍遥自在。回归到生命本真的快乐之中,这才是更高层面的利益对方。人与人之间道理相同,与其背离大道而拘泥于“仁义礼”等细枝末节,不如回归大道,顺应大道,舒展天性。我们在49课中说,可以以小见大,从细枝末节处去看大道。今天我们看到以小见大的同时,不能把自己的目光局限于小事。我们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这里为小善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时时升起善念,以善念滋养自己的心,提升心灵品质。但如果舍弃更加本质的大道,而只在“小善、小爱、小孝”这些上面纠缠,反而让自己活成了一个老好人。孔子说,乡愿,得之贼也。老好人的小善之举,表面上是在利益他人,也让别人乐得接受,但实质上却是在成人之恶助长他人的小我,阻碍了他人成长,也耽误自己和他人原本可以拥有的更大的成就,更加圆满、觉悟的人生。顺应大道,不因小失大,从更高层面利益他人,走出小善,超越中善,才是真正利人利己的大善。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下节课再见。

54 楼 罗凤叶 @2023-03-08

第52课
撄 宁
怎样才能身忙心不忙?
2023年 3月8日(周三)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yǔ)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r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sān)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wèi)物,无不将(jiāng)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yīng)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原文出自《庄子·大宗师》)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庄子》课程中“相濡以沫”的故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超越彼此相互依偎的小善,达至真正利人利己的大善,这才是更为开阔的人生境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大宗师》中的一段对话,在这段对话中,庄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叫做撄宁。何为樱宁呢?我们一起通过今天的课程来理解。先来看原文。这段原文的开始,提到了两个人的对话,南伯子葵问乎女偊,一个叫南伯子葵的人在向一个叫女偊的人问道。偊是一位有道子,他给南伯子葵讲述了自己给卜梁倚传道的故事。那么卜梁倚是一位天资很高的学道之人,他听了女偊的传授后,参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九日而后能外生。也就是说,他体悟到这个道之后,三天后便忘怀了天下,心中不再有那么多忧虑执着。七天后,他忘记了外物,也就是不再被身边的人事物所牵绊和障碍。九天后,他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把自己的我知我见全都给放下了。这个时候卜梁倚漠然独立于天地之间,体悟着这个道。原来道是万物之中,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大道创生万物,都不会有意的安排什么,也不会主动的迎合什么。天地间的生物千变万化,生生不息,都是由道而来,而道却不会把这份功劳占为己有。卜梁倚体证到这个境界后,他忽然明白了,原来有道者是这样的。面对外界的各种纷扰变幻,有道者以道互生,便有了一份超然的定力。不会被外界的人事物吹拂而走,而是任而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讲到这里,庄子就点出了这段原文当中最重要的五个字,其名为撄宁。这种岿然不动的境界就叫做撄宁。何为撄宁?“樱”就是扰乱、烦扰、纠缠的意思。“宁”就是心中的那份宁静。所以“樱宁”的含义就是在外界事物的纷扰烦乱中,依然能保持宁静的心境。就像一只呆呆的木鸡一样,一颗宁静的心,从容面对这个世界的变化,这就是撄宁。那到底一个撄宁的人是何种模样?《道德经》第56章中有一段话更详细的为我们阐释了撄宁的境界。老子讲,这样的人是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他的内心如此的宁静,以至于你没法通过亲疏、利害、贵贱等各种手段去影响他。无论你跟他亲近还是疏远,都不会影响他的判断。不管你增加还是减损他的利益,都动摇不了他的理想信念。你试图用权威的高低去动摇他,可他的内心丝毫不起波澜,这就是内心的那份宁静,那份不动心。老子说,这才是真正的高贵。同学们,我们去体会这样的人有多厉害?利害,贵贱都不足以左右他,因为他的心岿然不动,这就是撄宁。相反,看看我们自己呢?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反过来,“亲疏、利害、贵贱”,每一个字都是一股风,把我们吹拂的跌跌撞撞,烦恼不已。比如我们身边有位伙伴说,我经常感觉心很乱。我的情绪总是被别人牵着走,一天24小时就跟打翻了的调料瓶一样,七上八下,五味杂陈。而且很多时候我会感觉莫名的焦虑,也不知道为什么烦,但就是很烦,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撄宁的本质是我们内心有主宰,内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很明确,心里很坚定的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有了这份坚定,才能不被利害得失所左右,才能有那份宁静。那如果内心没有主宰呢?结果就是莫名的烦恼和焦虑。和大家分享一位企业家的故事。这位企业家说还有一个重要的顿悟时刻,那是在1999年的一个秋天,他走在北京的一条街上,突然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那算他生命中一个小的顿悟。他说,当你内心没有主宰的时候,不管风从哪个方向吹过来,对你而言都是逆风。这句话醍醐灌顶,就凭借这一句话的顿悟,这位企业家就看清了世间很多的真相。所以他的企业越做越好,最好的时候达到了近两百亿的规模。我们再来看刚才那位伙伴的问题,为什么总是莫名的焦虑呢?就是因为内心没有主宰。内心没有主宰的时候,所有外在的这些事情对你而言都是焦虑的源泉、焦虑的理由。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因此所有的东西都是增加你烦恼的。所以能不能靠近撄宁的境界,根本就在于我们的内心有没有主宰。内心有主宰,三观坚定,我们才能在外界的纷扰中保持定力,保持一颗宁静的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关照一下我们的定力是否深厚。
如果突然一下子有很多事涌到眼前,逼得我们像个八爪鱼一样飞速处理,左右开弓。这时候我们会不会心慌意乱、心神不定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身忙心也忙,接下来我们就用三分钟的时间一起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身忙心不忙?
…………
三分钟时间到,下面我们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他的思考。
这两天我刚好碰到了这个问题,就是身忙心也忙。因为最近工作中的事太多了,处理不过来,所以我整个人的状态都是很慌张的,着急上火。
看到事如果要做不完了,就会感觉很烦恼,很焦虑。但我刚才观照了一下,为什么会心乱呢?我看到了3点原因: 第一个是贪心,我想完成很多工作,又想去听很多课,去读很多书,我想做的事情很多。第二,我发现贪心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想法,就是我特别想要高效。我认为事情安排的多一点,完成的多一点,才能表示出我是一个有效率的人,才能向别人证明我没有浪费时间。我发现这可能是我的一个错知错见,就是我想要用“忙”去证明自己有用。我认为高校就能得到他人的点赞,其实我不是在贪求把事情都做完,而是在贪求通过高效做事来得到他人的认可。第三,在这个观照的过程中,我扣问了自己,我做这件事情真实的目的是什么。我发现最关键的是我好像把这个原点给迷失了,我没有让自己的使命、目标、战略来主宰自己。其实使命才是最重要的,比手头单个的事情做好更重要。此前听别人分享过一句话,当不知不觉执着于将船要打造的如何如何。而忘了方向和船是用来渡更多人登岸时,内心自然又会陷入迷失感。迷失了使命和方向,就会身忙心也忙。那下一次我该怎么做到身忙心不忙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回到原点,回到使命。首先问清楚自己,我做这件事情真实的目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样心才能定下来。就像前面那位企业家说的一样,心定下来才能不慌不乱,不焦虑,脚踏实地分辨出东南西北风。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当我们内心没有主宰的时候,不管风从哪个方向吹过来,对我们而言都是逆风。内心有好多想法,我在活动的时候,我们哪能不动心呢?哪能坚守住自己的使命,坚定的往前走呢?有多少时候我们都是走的弯路而不自知,常常感觉到我怎么莫名的烦恼,莫名的这么忙,这么焦虑。殊不知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已经陷入到迷失中。这就像我们很茫然的走在一片荒野上,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儿,这个时候无论东西南北风,对我们来说都是逆风。都是来吹倒我们的,只有心定下来才能看清,东风就是东风,西风就是西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才可以从容的去应对。这就是庄子讲到的樱宁,在东南西北风里,那颗心依然可以如此的宁静从容。最后再送给大家一个小方法,这个方法也是我们身边伙伴们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简单且有效。伙伴们说,之前春节假期结束后,大家坐在一起开会,发现彼此的状态都不对,忙在这事上心都是乱的,于是他们当下决定这个会先不开了。大家先各自回去静思两个小时。结果短短两个小时后他们再回来,眼神都亮了,也不带皱的眉头了。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创新也出来了。伙伴们说他们感受到静思的过程就像一瓶浑浊的水在沉淀过滤,变回清澈。原本自己烦恼的随着心逐渐回归清澈,烦恼不是被强行扫掉,而是自己慢慢消失了。所以同学们,当你感觉到自己身忙心也忙,烦恼停不下来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进行两小时的静思,让心定下来。磨刀不误砍柴工。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下节课再见。

55 楼 罗凤叶 @2023-03-13

第53课
善生善死
为什么君子畏因,小人畏果?
2023年3月9日(周四)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子祀(sì)、子舆(yú)、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kāo),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lóu)发背,上有五管,颐(yí)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zhuì)指天。阴阳之气有沴(lì),其心闲而无事,跰(pián)⻊鲜(xiān)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子祀曰:“汝恶之乎?”曰:“亡(wú)。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xiāo)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俄而子来有病,喘(chuǎn)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dá)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mò)铘(yé)!’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mèi),蘧(qú)然觉。
(原文出自《庄子·大宗师》)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大宗师》里的一个寓言故事——善生善死。生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很多人不愿提及,却又无法逃避。但在庄子眼中,生死却不是那么沉重,而是另有一番豁达与从容。他告诉我们,人既可以幸福的活着,也可以安详的离去,此便是善生。今天,通过《庄子》的原文,我们一起来领悟善生善死背后的本质规律,以及如何做到善生善死。先来学习原文故事。原文是这样说的,
有一天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坐下来一起谈论,说谁能认识到死生存亡是一体的,我们就和他交朋友。四个人相视一笑,彼此心意相通,结为了朋友。
不久子舆生病了,他的身体因为病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了严重的缺陷。朋友子祀来看望子舆,却发现子舆眼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悲伤,反而是淡定自若、若无其事。原文是这么描述的,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跰⻊鮮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至于因体内阴阳二气不调,导致身体产生缺陷,容貌变丑,身上疼痛难忍,但是子舆心中却依旧自在闲适,不以病重为累。他步履艰难的走到井边,对着自己的影子说,哎呀,造物者要把我变成这样一个驼背的人啊。子祀问他:“汝恶之乎?”你厌恶这种变化吗?子舆说:“不,我哪里会厌恶呢?造物者要是让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就用它来报晓;要是让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就用它打鸟烤肉吃;要是让我的尾骨变成车轮,让我的精神变成骏马,我就乘他前行,而不必另找马车了。”面对身体突如其来的变故,为什么子舆可以如此淡定从容呢?子舆接着说:“我生下来便是应时而生,我死去便是顺势而去。这是天道的规律。我安于规律,顺应自然,因此悲哀和欢乐的情绪都不能侵入我的内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了一切负累的根源。而那些不能自我解脱的人,是因为有外物束缚着他,所以不能顺应规律,徒增烦恼。况且,人类不能胜过天道的规律由来已久,我又为什么要厌恶呢?”
不久之后,他们的另外一位朋友子来也生了病。他呼吸急促,即将死去。子来的妻子和儿女都围着他哭。朋友子犁去到子来家里看望他。对子来的亲属说:“嘘!不要惊动正在变化的人,继而靠着门户。对正在病中的子来说,“造物者真伟大,要把你变成什么呢?是要把你变成鼠肝、虫臂等微不足道的东西吗?”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为命是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捍矣,彼何罪焉!”子来是这么回答的:“子女对自己的父母,无论东西南北,要到何方去,都得听从父母的命令。而阴阳规律与人的关系,就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一样。所以我来世间一遭,到了要离去的时候了。这是天理规律,阴阳造化所规定的。如果我不遵从,不愿意离去,岂不是违背了规律?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自然赋予我形体,是要让我生死、勤劳,老是安逸时候休息。所以我把我的生看成美事,也同样把我的死看成美事,因而没有什么可悲伤的。
同学们,以上就是今天的原文故事,从以上的原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面对生命的即将离去,他们四个人都没有一丝的悲伤和恐惧。这是为什么呢?本质是他们认识到生死是规律,是天堂,他们无比敬畏规律,因而面对死亡便能豁达从容,安之若命。是的,生死是规律。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在向死而生。从我们出生的第一天起,就踏上了奔向生命终点的道路,其中无非是有快有慢、有早有晚而已。但在奔向终点的过程中,有的人在不知不觉中错过许多人生的风景,所有遗憾和恐惧。而有的人却能坦然面对,了无遗憾。
善生善死。这两种人之所以呈现了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根源就在于他们是否敬畏规律?那何谓敬畏规律呢?敬畏规律的人有怎样的表现呢?有句话是这样讲的,君子畏因,小人畏果。君子深深的敬畏规律,对规律明白和体征的程度深。因而在每一个因上,即起行动念上,言谈举止上随时看管自己,不让自己种下不好的因,就不会畏惧不好的果。人生毕竟百年,终归要离开,但这离开也不过是规律的自然呈现。因此,不断种下善因的视为真人,敬畏规律,顺应规律,面对生命,离去坦然自若、安之若命。
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和这四位真人一样的榜样。我们永远怀念的焦裕禄书记就是这样的人,他敬畏规律,只管种下好的因。因而在生命最后的475天里,他即使身患癌症,却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全力以赴为人民服务。铸造出熠熠生辉、穿越时空的伟大精神。让我们无限缅怀,生命就该这样度过。所以君子只管种下好的因,因为他们深信好因一定皆好果。而我们普通人常常是不知道自己种下什么不好的因,所以在结果来临的时候就会感到害怕和恐惧。同学们,结合我们的职场和生命的场景,我们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君子畏因、小人畏果?
…………
同学们,时间到,我们请一位实验的同学来分享他的思考。
经过今天的思考,我发现很多时候,我是看不见自己所种的因,即使有时看见了,也不认为自己种的因是不好的。所以当结果来临的时候,只有无尽的懊悔。举个例子,因为我个人的经历是从80年代,农村考入大学。在当时来说可谓是拼尽全力,费尽心机,最后才能留在城里有份工作。但是工作以后我才发现,我城里的同事其实轻轻松松就能获得我这样的一份工作。所以有了孩子以后,我不想让孩子吃跟我一样的苦。教育孩子一直秉承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孩子,一切由我说了算。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给他报各种辅导班儿,从不会征求他的意见,问他喜不喜欢,爱不爱好,我就觉得孩子还小。他根本没有这个思想,也没有这个选择的能力。孩子长大一些以后,跟我交流过好几次他自己的想法,但是我总觉得我是为他好,所以左耳进右耳出,久而久之,孩子就跟我有了分歧,甚至反抗我,他觉得在我面前他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他的人生是被安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不仅没有成长成我希望的样子,反而是比较自卑和怯懦,跟我的关系也很僵。我烦恼万分,为什么我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他反而不领情,一点也不听话?在学习中华文化以前,我从来没觉得自己种下了不好的因,我觉得自己所有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孩子好。但为什么这样一份初心会收获那样的结果呢?经过今天的思考,君子畏因,小人畏果。我觉得一般的人是看不见自己的因的。就像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对的,一切按我的想法来,看不见孩子成长的规律,也意识不到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自然等结果来临的时候,只能害怕那个果。
好的,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好几位实验班的同学在孩子教育方面有很深的感触,我们说君子畏因,小人畏果。其本质是君子心灵品质的层面比较高,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比较深。如此就从心中涌起一份对规律的敬畏,因而念念种下良善的因,以规律而行。也就如庄子所给我们展示的四位真人一样,敬畏规律即便面对生死也能无忧无虑,我们普通人也可以不断的成长。随着心灵品质的攀升,逐渐的加深对世界本质规律的明白和体征,那么我们的心就会更明亮一分,对规律也就会更敬畏一分。长此以往,我们就能不断的种下善因,那么得到的必然是善果,我们就不会对各种结果产生畏惧了。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下节课再见。

56 楼 罗凤叶 @2023-03-13

第54课
江湖相忘
为什么我们会患得患失?
20023年3月10日(周五)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然。
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y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hái),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lòu)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zhuì)县(xuán)疣(yóu),以死为决疒丸(huàn)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kuì)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畸(jī)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móu)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原文出自《庄子·大宗师》)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庄子.大宗师》,上一节课中,我们看到了四个善生善死的人,他们对待生死的态度异于常人。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叫做江湖相忘。其中几人同样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在解读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共同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患得患失?今天的这个故事,主要是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贡之间的对话。子贡在目睹了几个奇异之人的举止后,满怀疑惑,所以去向孔子请教。原文首先介绍了这三个奇异之人,他们志同道合,准备结交为朋友。三人异口同声的问,谁能相忘一生,不贪恋生也不厌恶死,而忘记生死的区别呢?这就是他们共同的信念。说完,三个人相视而笑,成为了好友。在他们三人结交后不久,其中的一个人就去世了。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让学生子贡前去帮忙办理丧事。按常理,说好朋友的离去应该让人十分悲伤。但是子贡却发现,另外两个人非但没有为朋友哀悼,反而在朋友的遗体旁弹琴唱歌。这种不合常理的事让子贡十分困惑。子贡回去后,连忙向孔子请教,问道,这几人的行为举止不合礼节,甚至面对好友的离世也无动于衷,神情毫无变化。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这几个人是遨游于尘世之外的人,他们所尊崇的不是人世间的礼仪规矩,而是主宰天地万物的大道。对于他们而言,生与死都是大道的造化,是自然而然的事。他们既然顺应大道,又怎么会对生死有好或不好的看法呢?所以,即使是好友的离去,对他们而言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没有必要悲伤,他们也不会为了取悦其他人而按照世俗的礼节半上次,这违背了他们所遵循的大道。这就是这两位世外之人在好友离世时没有悲伤之色,反而不合常理的弹琴唱歌的原因。
子贡听了孔子的解释,知道了原来这世上还有方外之人,他们的行为举止异乎常人,却合乎大道。接着子贡又问道,他们又是如何身处尘世之中,却能由于番外的呢?有什么办法呢?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视而生定。故曰: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鱼可以在水中自由自在的遨游,人也可以在大道之中逍遥。可是对于鱼来说,我们只要给鱼挖一个水池,它们就能自在遨游了。而人要采取怎样的办法才能逍遥呢?这也是有方法的,方法就是无事而性定。这里的无事不是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做,而是放下自己的我知我见,去追寻大道,从而心性安定。最后,孔子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就像我们在51课中学习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鱼在旱地上相濡以沫,相互牵挂固然感人,但远不如在开阔广大的江河湖海中自在的遨游,自由而舒展。同样,人遵循世俗的礼节,相互牵肠挂肚,甚至因为彼此悲悲戚戚,这样的情感可能会让人称赞,但远不如顺应大道,在广阔无边的大道里逍遥如鲲鹏展翅,鹏飞万里一般,彼此更加自由和舒展。
同学们,以上就是今天的原文故事,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故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忘”字,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那么庄子所说的这个忘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我们在《齐物论》中学习过,吾丧我。去除自己内心的我知我见,这就是忘我的境界,是对自身的忘。而相忘是对外界的其他人、事、物的忘。就像故事中三个人相互结交,但对于彼此的生死却又能心无挂碍。那么这三个人为什么能心无挂碍,做到真正的忘呢?原因就是孔子所说的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鱼在江湖的水中充分舒展自己的天性,因此不必相互牵挂。而大道对于人,就像水对于鱼一样重要。人在大道当中遨游,自己的天性得以舒展。而外界的万般人、事、物也不过是在大道的主宰下运行,他们的来来去去不过是必然,又有何必要为他们牵肠挂肚呢?他们三人对道的体征程度深,所以能够行于大道。然而《道德经》也讲,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道虽然宽广,但是常人却偏爱走小路。行于大道和行与小道有什么区别呢?比如我们走在一座独木桥上,我们时时刻刻都会提心吊胆,害怕前路不平导致自己摔倒。所以即使是对路上的一颗小石子都耿耿于怀。但是如果我们走在一条百米宽的大道上,我们就有了信心,昂首大胆的往前走,而不会在意路上的小石子行于大道,即使面对人生重大变故,也能够心无挂碍,泰然处之。但是如果走小道,一点小小的得失也会成为难以翻越的高山,自然心有挂爱,患得患失。
比如在职场中,有一位同学原本是部门的经理,因为某些原因被换下去了。这本来是正常的人事变动,但是这位同学失去经理职务后,一直耿耿于怀,患得患失,十分烦恼,很长时间都放不下。这样的情绪不仅让他对其他领导和同事产生了抵触,也让他开始消极对待工作,越陷越深。如果换个角度,正如《素书》所言,潜居抱道,以待其时。当有机会有舞台时,我们就尽情发光发热,建功立业。当时机不成熟时,我们就潜下心来修炼自己,以待下一次的绽放,把每一次境遇都化作成长自己的机会,人生自然就能远离患得患失。接下来,请同学们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思考这节课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患得患失?
…………
好,我们的思考时间结束,下面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分享他的思考:
今天庄子课程对患得患失问题的讨论,让我想起了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生活状态。我以前在深圳工作,那时候啊,自己年龄比较小,思维也比较简单,非常单纯,所以工作的时候也能全身心的投入。在工作之余呀,就是学习,也很少跟人交往,人际关系非常简单,也不和别人说三道四,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保证衣食无忧。自己还有一些存款,可以说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回想起来,那时候虽然很忙碌,但简单又充实,特别的美好,但是结了婚成了家以后啊,我和丈夫在观念上缺少磨合,看不到他身上的优点,有了一些矛盾,自己呢?思维依旧停留在以前那个阶段,没有足够的智慧化解矛盾,也没有规划好未来的家庭生活,患得患失,遇到问题呀就想逃离。所以我一直回味着在深圳的经历,对那种已经失去的生活念念不忘。只要自己有家庭的矛盾,或者工作上遇到了卡点,我就往深圳那边跑去转几圈,然后又回来,但是转几圈也没什么作用,自己依然特别的茫然。现在就觉得自己那段时间不愿意接受新的生活,活的就像个空心萝卜一样。身在这个地方,心却在以前的那个地方,很多应该做的事儿都没有做好。对这样的情况我内心也想改变,想找到突破口。后来我加入了学习,逐渐看到了问题的症结。仔细分析一下,其实是自己当时贪图安逸,没有责任感,只想索取爱,不想付出爱,导致生活处处是困难。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开始更多的关心孩子,关爱丈夫,现在丈夫特别的上进,主动去参加技能进修,孩子也从厌学到现在能在全班排到前几名。如果说再回到当初的话,我一定会早一些去请教在人生路上有经验层面高的人,他们对人生的规律看的更透彻一些。这样的话我就会少在自己的小道上弯弯绕绕,更坚定的走一条大道,对家人对孩子都能更好的承担我的责任。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困难挑战,挑战不可怕,关键的是我们是选择小道还是大道。
刚刚这位同学的分享谈到曾经他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家人的爱,不断地向家人索取爱,这就走在了小道上,患得患失。如今还经过学习和生活的磨练,有了成长,愿意为家人无怨无悔的付出爱。找到了这样一条大道,相信他一定能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
这节课庄子的故事用相忘一生和人相忘乎道术的“忘”字告诉我们,我有忘物,去除自己的我知我见,行于大道,才能无事而性定,心无挂碍,从容坚定的拥抱幸福的人生。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下节课再见。

57 楼 罗凤叶 @2023-03-27

第55课
意而子见许由
是什么障碍了我看清是非?
2023年 3月13日(周一)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
许由曰:“而奚来为轵(zhǐ)?夫尧既已黥(qíng)汝以仁义,而劓(yì)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suī)转徙之涂乎?”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
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gǔ)者无以与乎青黄黼(fǔ)黻(fú)之观。”意而子曰:“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qíng)而补我劓(yì),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吾师乎!䪡(jī)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大宗师》。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善生善死”、“江湖相忘”的故事,说的都是一种以道为师,依道而行的自在状态,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今天我们将学习并感受什么是道,什么是道的发用?
今天的这一段原文讲的是意而子见许由的故事,其中意而子是上古时期尧的臣子许由,是尧的老师。有一次,意而子去拜访许由,两人之间产生了这样一段对话。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段原文。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问意而子,尧交给你什么呢?意而子说,尧告诉我,你一定得亲身实践仁义,并且明白无误地阐明是非。许游又问:“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鲸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鲸,就是用刀在皮肤上刻下痕迹,劓就是割掉鼻子。这两种刑法都会伤害人的身体。许由用这两种刑法做比喻,意思是说,你已经被仁义是非给局限住了,你还有什么办法去感受大道的逍遥呢?意而子很想求道,他回答说,“虽然,我愿由于其番”。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希望能游处于大道之中。许由又是如何回复言而子的呢?他说,“不然。”意思是恐怕不容易呀。为什么不容易呢?许由做了一个比喻,“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吾亦与乎青黄黻黻之观,”盲和瞽,都是眼睛不好看不见的意思。许由这个比喻,意思是说意而子你已经被局限住了,就像盲人没有了视觉,别人长得再好看,衣服再漂亮也看不到。意而子求道心切,他没有因为许攸的话而丧气,继续问道,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利力,黄帝之亡其智,皆在炉锤之间耳。庸讵之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鲸而补我劓,使我乘成睢先生邪?”意而子举了三个人的例子说,古时候的美人无装,为了求道甘愿忘掉自己的美丽。大力士据梁之为了求道,不再逞强好胜。圣君黄帝为了求道,忘掉自己的智慧。这三个人为了求道,甘愿把自己的长处全部都放下。同样的,我也可以为了求道,放下自己的认知。许游见一儿子这样诚心求道,于是为意而子简要描述的道是什么样子?
许有感慨的说大道,整万物而不为义,浒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有已”。大道是万物和谐相处,不是为了义,千万年来滋养着万物,却不是出于仁。他在上古时期之前就存在了,却不算老,因为他与日俱形,他负载天地雕刻创造出众物之形,也不算技巧。因为大道是无为而为、大巧若拙的。这就是道。在这里其实是庄子借许游之口表达了道是无是无非的观念。在之前《齐物论》中,庄子也说过,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天地万物。在大道中没有你对他错的差别。那么这种无是非和尧帝对意而子所说的明辨是非冲突吗?其实并不冲突。徐由是从道之本体上描述大道的样子,而尧帝意而子所说的躬行仁义、明辨是非,是从道之发用上描述大道的妙用。
许由“无是非”揭示了道之体,意而子“明辨是非”、“躬行仁义”展现了道之用,因此他们的话语并不冲突。阳明先生曾经用一个比喻说明了道之体和道之用的关系。道之体就像阳明先生四句教的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从本质上来讲到是无善无恶的。就像一面干净没有杂质的镜子,它本身没有丑,也没有美,但是美和丑在镜子面前却被照的清清楚楚。因此能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就是那面干净没有杂质的镜子,也就是一颗纯粹、空灵、质朴的心,就是我们人人具有的良知。所以阳明先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明辨是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因为是非既成败,内心清净才能明辨是非,而是非就决定了成败。当我们这颗心远离大道的时候,只能依着我们自己的认知,做出是非判断,或者去行仁义。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境上有了灰尘,贴了一层滤纸,营造出来的事物就是模模糊糊的,不够清晰,不够全面,撕掉了真实面目。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事物的本质,所以才难以明辨是非。想想看,当我们不能明辨是非,无法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不是蒙上了灰尘和滤纸,被已有的不当知见和不良习性遮蔽?我们之前讲过,阳明先生的八颗心,怠心、忽心、躁心、妒心、愤心、贪心、傲心和吝心。每一颗心冒出来,都会让我们的心境不再干净、空灵,因而误导我们对是非的判断。今天我们来讲一下第九颗心——怨心。想一想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有没有心里感觉对立、对抗的时候呢?对立、对抗的背后就是怨心起来了,心上带了一层滤镜,我是对的,你们都是错的。结果事情一旦不如意,心里就会觉得委屈、不公平,甚至愤愤不平,和外界开始对立、对抗。和别人相处疙疙瘩瘩不那么顺畅,自己的心也就不那么舒展了。我们回想一下自己过往的经历中,有没有那些当时觉得我很对,事后再深入去想,又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对的时刻呢?对照怨心,我们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思考是什么障碍了我看清是非。…………
好。三分钟时间到下面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他的思考。
我分享我身上之前发生的一件事。五年前,我唯一的弟弟脑干出血,成了植物人,家里特别需要钱,我就想从单位请一个长假去做赚钱快的工作。但当时我的领导就是不肯给我批假,这件事放在现在哪个单位也不会给我批假的。但是当时我想不通,我就觉得我家里都这样了,我家里天都塌了,领导却一点儿人情味儿都没有,不准我假期,我心里就觉得自己对就对领导很抵触,很对抗,老跟领导较劲。有句话说上班跟上坟一样,我当时的心情就是这样,特别不好看,哪都不舒服。现在看来,我的领导其实很包容我。他私下找过我好几次,劝劝我,做事考虑要长远,并对我说,你当下的情况是可以过去的,只是你现在过不去。在当时我根本听不进去,我心想你少给我打感情牌。我见多了,我甚至还找到领导上面的大领导,跟大领导说我现在领导不怎么样,能力不强,还没人情味儿。就这样自己怀着一颗抱怨的心去看待领导,看待工作,结果工作考核的时候,我被评为不务正业。后来我调离了这个单位,家里也因为我的这样一份较劲过得不安稳。直到学习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真是太无知了,做人的是非对错自己当时根本看不明白。我现在想当时去挣快钱,还不如守在家人身边,更能帮到家人,在当时看不到这一点,自己就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不对,一意孤行,结果方方面面承受了不好的后果。现在我就是回到原点,回到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好员工的角色,重新来过,看清楚是自己。因为自己的一颗怨心做出了错误判断后,我心里反而很轻松了。我现在家庭、工作都开始朝好的方向转变了。
感谢这位同学的真诚分享,当我们怨心起来的时候,也就被自己的不当知见蒙蔽了心镜。心镜上加了一层滤纸,我们就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而不辨是非。这时候我们的心就是背道而驰的。心通于道,才能明辨是非。如何通于道呢?就像庄子讲的,去掉那些已有的知见,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阳明先生说的,去得一份私欲,获得一份天理。在心上做减法,打磨我们的心镜,让这颗心回归本源,更靠近大道,明白本质和规律。当遇到困惑或者是有麻烦的时候,对是非对错,无法辨别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让自己静下来,找一个安静的空间,做一个小的反省、反思。回到自己的内心。暂时放空自己。倾听一下良知的声音。良知会告诉我们是非对错,找到对立对抗的背后那个真实的渴望。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明天再见。

58 楼 罗凤叶 @2023-03-27

第56课
颜回坐忘
爱会越用越少吗?
2023年3月14日(周二)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cù)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huī)肢体,黜(chù)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原文出自《庄子·大宗师》)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习了“意而子见许由”的故事,明白了内心清净才能明辨是非。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中另一个著名的故事,“颜回坐忘”。这个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大体讲的是颜回向孔子汇报他功夫的三次进展。第一次,颜回来到孔子面前说道,回益矣。老师啊,我最近进步了。孔子问,“何谓也?”你来讲一讲有怎样的进步呢?颜回说,“回忘仁义矣。”我把仁义给忘掉了,内心不再牵挂仁义了。孔子就说,“可矣,犹未也。”可以。但这还不够,再接再厉吧。颜回就回去了。过了几天,颜回第二次来到孔子面前,又说,“回益矣。”老师,我又进步了。这一次回忘礼乐矣。我把礼乐给忘掉了,内心更加逍遥了。但孔子还是说不行,依然没有达至大道的境界。于是颜回又回去了。又过了几天,颜回第三次来见孔子,他告诉老师,“回坐忘矣”。老师,我达到了坐忘的境界了。这一次,孔子蹴然曰,面色肃然的端坐着,问颜回,“何谓坐忘?”你所说的状况指的是什么呢?颜回答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颜辉说,忘掉自己的身体外形,也忘掉自己内心那些小聪明,把这些通通放下,让自己的心与大道合而为一,这就叫坐望。颜回讲完之后,孔子大为赞许,说,“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好,就是偏好、偏爱的意思。常,就是顽固、不变的意思。指的是我们心中那些固执的我知我见。所以孔子这句话是说,同于大道,就没有了自己的偏爱、偏好。化于大道就没有了自己的我知我见。所以所谓坐忘,就是把好和常放下,清空内心的枝枝叶叶,才能回归本质,同于大道。所以孔子赞许颜回说,你体征到的作用是极高的功夫啊!我也要向你学习了。同学们,原文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基于孔子和颜回的这段对话,再来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坐忘”呢?是呆呆的坐着,什么也不想吗?不是这样的。孔子讲“坐忘”的本质是无好无常,是忘掉自己内心的贪心、贪欲、我知我见,提升到更高层面的天理大道。
那为什么一定要忘记我知我见才能与大道相通呢?因为有句话说,这世上最刚强的事物就是一个人的我知我见,我们的心就像一间房子,当这间房子被我知我见塞满的时候,道就进不了我们的心中。所以庄子反复告诉我们,要拥有一颗空灵纯粹的心,就一定要超越自己内心这些枝枝叶叶。只有把他们放下,我们才能不断靠近更高层面的道,我们观照一下自己心中有没有特别坚固的我知我见呢?有些人会有非常坚固的我知我见,并且坚定的捍卫那个知见,所以就会跟其他人产生很多的矛盾。比如有些人坚持认为月亮总是国外圆,这个错知错见就会让他经常与大家格格不入,甚至都无法连接上自己的祖国。又比如有人坚信世上没有好心人,于是他面对世界时内心总觉得很悲观。再比如有人坚持说中华文化远水不解近渴,这样就可能导致他与中华文化擦肩而过。今天我们重点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严重的错知错见,这个知见如果不能超越,会严重的障碍我们生命的舒展。那么这个知见是什么呢?此前有位大学生和我们分享说,我觉得爱是消耗品,它不会从少到多,更不会无中生有。我这辈子的爱只有那么点儿,用完就没有了。因而我得靠索取来增加自己的爱,同时不能轻易的付出爱,因为付出一分就少一分,但是我发现内心装着这个知见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很多怨,我觉得父母不爱我,因此我也不爱他们。我高中拼命学习就是为了考到很远的大学去逃离父母。上大学后,我一学期都不跟家里打一通电话,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把自己活的这么冰冷,这么难受呢?听完这位年轻人的心声流露。我们再来听一位宝妈的困惑。这位宝妈说,大宝大了,我想要二宝,但担心要了二宝之后,对大宝的爱会被稀释。因为爱只有那么一桶水,现在这桶水都是给老大的,但等老二到来后,两人共分一桶水。这样一来,对老大的爱减少,对老二的爱又不够,对两人都不公平,我到底该不该要二宝呢?同学们,这位年轻人和这位宝妈的困惑,有没有在你内心激荡起一些涟漪呢?下面我们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爱到底是不是消耗品了,爱会越用越少吗?………
好!时间到。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一下他的思考。
其实面对今天这个主题,对于爱,我真的一开始是没有知觉的,因为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更谈不上如何去付出爱。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我们有三姐妹,姐姐和妹妹都是又聪明又健康,而且长得也漂亮。只有我从小身体特别的差,反应也特别迟钝,好像不太招人喜欢。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我是被家庭遗忘,被世界遗忘的一个人。我总是一个人玩,待在自己的世界里,真的不知道什么是爱,更谈不上怎么样去付出爱。长大后我也成家立业了,凭着自己的手艺开了一家养生馆,还有了可爱的女儿。有了女儿以后呢,我心里那个屏障才开始松动一些,因为我肯定要爱女儿啊,不能让我的女儿也被世界遗忘,像我小时候一样。所以我就开始付出爱了。更大的突破是在2020年,因为疫情来了,养生馆没有生意,我真的特别的焦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有一个偶然的机会呢,我就听到线上也是可以来做这个生意的,那我以前是一个网络小白,非常的抗拒网络,我觉得那太不现实了。但是现在眼前呢,只有这一条路,我不得不马上转换思维到线上去。所以我加入了线上的平台。在那里我遇到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人,就是这个平台的创始人。他对我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越用越少,唯有爱,越分越多。我一听我还想,哎呀妈呀,我都没有爱,我怎么去分呢?我都分不出去啊,我这个爱都没有,我怎么能变多呢。哎!这太不可思议了,但是为了让我的养生事业生存下去,我就逼迫自己去更新自己的认知,逼着自己去做事。我开始不断的去分享,去讲养生课,讲艾灸课,还有去做义工。我就这样讲着讲着,我忽然发现很多人来关爱我,我感觉到真的太温暖了,自己的内心也有爱了,太不可思议了。原来这个就是在行动中心中的爱就会生喜。以前学习“百日成长”的时候,我就安心的做学员,但是我现在呢,连续做了两期百日成长的班主任,做大家的服务员。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我心上发生了改变。我现在相信呢,爱真的不是越用越少,而是越用越多。付出爱就会收获爱,这是我自己生命的体证。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真情流露让我们深深感动。我们说爱是消耗品,爱越用越少。这十个字就是一条障碍,我们人生舒展的重大的错知错见,当我们认为爱是消耗品的时候,我们整个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到最后我们生命激情的火焰就会逐渐的熄灭。但我们再看《道德经》讲正言若反,经典的教诲往往是跟我们内心的认知相反的。我们看从庄子所讲的鲲鹏,到老子讲的披褐怀玉,再到孟子讲的人皆可为尧舜,到阳明先生讲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贤经典。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无尽的宝藏。爱不是消耗品,相反,你心中拥有无尽的爱可以开发。你有无尽的爱可以付出,你的爱是无穷的。所以再回到本节课的原文,什么是坐忘?坐忘是忘掉自己内心的贪心、贪欲,我知我见,体证更高层面的天理大道。假如我们依靠着经典指引给我们的这条路,忘掉自己内心爱是消耗品,这样冰冷的五个字,直接去相信。经典告诉我们的你的爱是无穷的。我们的生命又会是怎样的状况呢?因为爱无穷,所以你可以随手付出,不觉得有什么负累。你深深明白,你爱别人,不是因为他多么可爱,而是因为你有一颗爱人的心。善待他人的良知,也就是善待自己的良知。当你爱的人越多,你自己感受到的爱也越多。这个爱不是别人给你的,更不是通过索取要来的,而是从你内心激发出来的。所以你越来越感受到内心这份爱的深厚,你的爱越用越多,同时你与身边的人事物也会形成越来越温暖的能量场。同学们,这就是经典给我们描述的美好人生图景,这就是道之所在。所以超越我们自己层面的人,我知我见,让更高层面的道进入我们的心中,这就是坐忘,这就是上等功夫,我们能不能做到呢?超越我知我见,靠近经典大道,我们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大家,我们下节课再见。

59 楼 罗凤叶 @2023-03-27

第57课
汉阴丈人
为什么笨功夫才是真本事?
2023年3月15日(周三)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 ,见一丈人方将为圃[pǔ]畦[qí],凿遂而入井,抱瓮[wèng]而出灌,搰[gǔ]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卬[yǎng]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qiè]水若抽,数[sù]若泆[yì]汤,其名为槔[gāo]。”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在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xìng]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mén]然惭,俯而不对。
(原文出自《庄子·天地》)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的寓言故事。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学了“意而子见许由”“颜回坐忘”的故事。明白了如果要想让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更接近大道的逍遥,我们就需要让自己的心更加的明亮。不是去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去除心中的一些固有认知,让心逐渐回归到纯粹空灵的状态。今天我们将学习《庄子.外篇.天地》中的一个小故事——汉阴丈人。继续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合于大道。我们先来看原文,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 ,见一丈人方将为圃[pǔ]畦[qí],凿遂而入井,抱瓮[wèng]而出灌,搰[gǔ]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在第54课我们提到过子贡是孔子的弟子,这个故事又提到了子贡。我们再来介绍一下,子贡是孔子智、仁、勇、三达德、中“智”的代表,他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还被后人尊称为儒商鼻祖。这个故事是说,子贡有一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在从楚国返回晋国的途中,经过汉水的南岸,子贡看见一位老人正在菜园里面干活。这位老人开凿了一条通往水井的小水沟,然后抱着一个装水的瓦罐在水沟里取水,装满水之后再抱到菜地里浇菜。尽管老人在菜地和水沟之间来来回回看上去很吃力,但浇到菜园的水却不多。子贡见这位老人浇水时如此费力气,于是向老人提出了建议。他说,“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有这样一种机械,如果用它来给菜园浇水,一天能浇上百畦,用很少的力气,就能有很大的成效。你不想试试这种机械吗?子贡出自一片好意,给老人提出了建议。老人又是什么反应呢?为圃者卬[yǎng]而视之曰:“奈何?”听了子页的话,老人放下手里的活儿,抬起头来问子贡,你说的机械是什么样的呢?子贡说,“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qiè]水若抽,数[sù]若泆[yì]汤,其名为槔[gāo]。”这种机械被称为槔,是用一根长长的圆木做杠杆,原木一头重一头轻,两端一起一落,抽水特别快。用不了多少力气,就能抽很多水。用这种机械取水,确实比用瓦罐方便很多。但听完子贡的话,老人不仅没有感谢,反而脸上露出愤怒的表情。他叽笑道,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在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xìng]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mén]然惭,俯而不对。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技巧之类的事。有了技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畸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备了。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样做呀!子贡听了老人的话,一脸羞愧,低下头去,不能作答。
汉阴丈人的小故事就讲完了。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文字并不是在否定机械发明,而是说,求道的人如那位汉阴丈人是特别忌讳巧的。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汉阴丈人说的那段很有哲理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性不定。神性不定者,道之所不在矣。简单说就是人一旦有了技巧的心想,讨巧走捷径的话,就会失掉内心的纯粹质朴,这样的人也就离道渐远了。其实,古圣先贤们都非常忌讳巧,而崇尚朴。《道德经》中讲,绝巧气力,大巧若拙。人一旦有了想走捷径的念头,就舍不得自己的时间,不肯花费自己的精力,不愿意多付出一些努力。凡事都爱找借口,心思都花费在找捷径上,整天就想着找杠杆、省力气。我怎样才能找到一条捷径,绕过眼前的障碍,绕过眼前的泥潭?类似这样的念头背后都是机巧的心,是背道而驰的。为什么呢?与巧相反的是朴。《道德经》里讲到,道常无名,朴。真正的大道常常不显山不露水,是质朴纯粹的。之前的课上我们讲过,心上去掉滤镜和灰尘,就是那些不好的知见、,才能让心同于道。而真正格局境界高的人,干事情用的都是真诚质朴的力量。从聪明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用的就是笨办法,他们不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找捷径上,而是去开发自己的仁爱、智慧、胸怀、能量。让他增长五倍、十倍,让他们站在更高的格局、境界上。看待问题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不再需要那样投机取巧的路径,就堂堂正正走在大道上,直面那些别人不愿意干的事儿,别人干不了事儿,就可以把它干成。所以有句话说,笨功夫才是真本事,笨功夫才有大智慧。《道德经》讲,反者,道之动。天下的大道就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的人貌似聪明,靠一分巧,想要少耕耘多收获,甚至不耕耘有收获,这就是背道而驰,结果不仅远离大道,还会伤害到自己。有人看上去下的是笨功夫,守住了朴,回到了根本又真诚纯粹的心面对世界,他们的做法与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规律正向契合。暗和于道或者明和于道,自己也就赢得了真正的收获。有位年轻的伙伴和我们分享他上学读书到工作的经历。
他说,我从小就是聪明的孩子,因为聪明,我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学习,考试前突击一周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渐渐的我就养成了耍小聪明的习惯。工作后靠着这份聪明一开始感觉进步还挺快的,但是当领导把一个项目交给我时,我却担当不起来因为自己心里老想着走捷径。当面对一些细活儿苦活儿我就不愿意干,结果自己这份坚强的心很快就害了自己。做事情半途而废,成长很慢后来我不再想那么多,就是去干。在干活的过程中,我慢慢感受到自己的突破和成长,这份收获是踏踏实实的。一个人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给人的感觉是老实、厚道、宽厚,这样的人就叫做朴。而另一个人聪明伶俐,喜欢走捷径,用巧劲儿。真到了关键的时刻,领导还是会愿意选用那个踏实的人,因为他用的是笨功夫,功底扎实,能把事情干成好。讲到这里,大家对巧和谱有了新的感受,我们一起来思考今天的问题,为什么笨功夫才是真。…………
好,时间到。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分享一下他的思考。
我看到这个思考题的时候特别有感受,想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刚进入教师行业,自己当老师了,面对的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学生,心里有些打小鼓,我行吗?我能讲好吗?学生们会愿意听我的课吗?心里有这样的一份忐忑。我准备课程就特别认真,参考很多资料,写教案,一笔一划写的工工整整,不仅准备上课的内容,我还准备了很多练习题。我自己一个人对着墙试讲,请别的老师来听我试讲,给我挑毛病,等到我站到讲台上的时候,我自己心里一点都不怯。我认真的对待我的课程,我的学生,学生们听的也很认真,而且不管学生问什么样的练习题,我都能熟悉的给到他们指导。我的课程受到了学生欢迎。从那之后,我每节课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我们班的成绩在学校里一直也是最好的的。校长跟我说,李老师,你们班哪儿还用留作业呀,你这么用心准备学生上课就都掌握了。现在想想那几年自己为什么能够取得那么好的教学成绩,能赢得荣誉和认可,就是自己用上了这颗心,真诚的去干活儿,下笨功夫,结果长的是自己的本事。
谢谢这位同学的分享。我们一定也有这样的时候,全力以赴下笨功夫,用的是心上的力量。回到那句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没有捷径可以走,靠的是捧出一颗纯粹质朴的心,朴实去干,没有那些枝枝叶叶私心杂虑的牵绊,我们反而成长的更快。当然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要找到能更好解决问题的路径,那是心纯见证的结果,不然我们在自己的认知圈里打转,也想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笨功夫才是真本事,笨功夫才能长本事。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下节课再见。

60 楼 罗凤叶 @2023-03-27

第58课
承蜩道人
为什么难以专注突破难题?
2023年3月16日(周四)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gōu]偻[lóu]者承蜩[tiáo],犹掇[duō]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yé]?”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zī]铢[zhū];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chǔ]身也,若厥[jué]株拘;吾执臂也,若槁[gǎo]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原文出自《庄子·达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庄子的寓言故事。上一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没有机心的老人,他用笨功夫展现了一位得道之人的模样。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位老人的故事,看看他又会为我们传递怎样的道。学习故事的同时,我们一同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难以专注突破难题?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学习过孔子周游列国时的故事,今天这个故事也发生在孔子周游的途中。在去往楚国的路上,孔子和学生们从树林中路过,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看到一个驼背的老人在抓蚕。虽然蝉在几米高的树上,但是老人拿着竹竿子去撵,一抓一个准,简直就像用手在地上捡石子一样。孔子看到老人抓蝉的技术如此高超,惊讶的问他,只巧虎有道爷,你的技术真是灵巧啊。这当中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吗?老人听了孔子的问题,回答说,这当中确实有方法。那么老人是如何掌握这项本领的呢?老人继续说,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师者锱珠。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练习如何拿竹竿。五六个月之后,我拿着竹竿在另一头叠放着两个石子,能保证石子不坠落。等我练到这个程度,抓蝉的失误就很少了。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再练一段时间,等我能在竹竿另一头垒起三个石子而不倒下的时候,抓蝉就已经十拿九稳了。再继续练习,等到能垒起五个石子不倒时,抓蝉,就像用手在地上捡东西一样简单。这就是老人不断练习的过程。那么等到他练的炉火纯青时,抓蚕又是怎样的状态呢?老人说,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之臂也,若槁木之枝。等到真正要抓蚕的时候,我的身体就像扎根在地上的枯树一样。拿着竹竿子的手,就像枯树的枯树枝一样,不管身体还是手,都一动不动。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虽然天地如此广大,万物如此繁多,但是我心里只有蝉。我一动不动,全神贯注的盯着蝉,心思一点儿也不会偏,能做到这样子,怎么可能抓不到蝉呢?孔子听完老人的解释,更加赞赏他了。孔子对学生们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心智毫不分散,精神凝聚专一,这样的人大概说的就是这位老人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擅于抓蝉的老人。他不断地练习,最终能够神乎其技,把平常人看起来困难的事做的十分得心应手。但是,老人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呢?难道只是熟能生巧吗?其实故事的背后另有深意。我们回到原文去看,老人之所以抓蚕时易如拾取,达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原因正是他所说的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边,若槁木之枝。自己能像枯树一样不动。所以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把所有心思全部集中在蝉的身上,精神如此专注,何为而不得?孔子也赞叹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所以高度专注才是老人能够成就不凡的原因。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当中,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高度专注的时候,能够完成平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比如一位同学在年末的时候,需要代表部门写一份年度总结报告。刚开始动笔的时候,时间还很充裕,他心里想着不如慢慢琢磨一下。在写作的过程中,他脑海里有很多念头,一会儿心里想这样写是不是突出不了部门的成绩。一会儿又想这么写是不是又和其他部门相似了。他反反复复写了很多遍,直到需要用报告的前天晚上才勉强把报告写完交给了部门领导。领导看了一遍,很不满意。原来虽然他写的面面俱到,但却没突出重点。部门领导要让他连夜重写一份,只有一晚上的时间。不容他多想,他必须集中精神,按照部门对公司的贡献这一个点去总结,结果越写思路越清晰,很快就完成了报告。最后,这篇报告的反响竟然比其他部门都好,获得了领导的夸奖。在职场上做一件事情,特别是面对难题的时候,更需要专注,专注就是把能量聚集在一点上,这样才会产生创造力,创造出我们自己平时都难以想象的奇迹。在这个故事中,这位同学是在遇到难题的情况下,被迫集中心思爆发出的智慧与能量。如果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能保持这样的状态,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取得更大的成就。现在请同学们用三分钟的时间,结合自己职场的亲身体会,去思考今天的问题,为什么难以专注突破难题?…………
谢谢各位同学,三分钟的思考时间结束,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分享他的思考。
大家好,今天庄子的故事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开门店的经历。我自己的第一家门店啊是在1998年开的,那是因为家人生病动手术,家里欠了将近10万块钱的外债。这对当时的我来说,这是很大的一笔钱。我认为可能除了做生意,没有其他办法能把钱还上,正好啊,我也学过电脑打字,这在当时是没有多少人会的技能,而且我还在全市考了一个第四名呢,打字的速度特别快。所以啊,我就决定开一家图文店。那个年代我是在外面打工,每个月啊也就只能挣300块钱。如果开一家图文店的话,包括买设备等等,算下来总共大约需要2万块钱。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一笔钱,足以看到那时候的困难有多大。但那时自己年龄比较小,也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心里啊,只想着一定要办成这件事情,也一定能够办成。遇到任何问题我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解决。身边的人看我那么执着,也很信任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妈妈就去找亲戚借点儿,我自己呢就去找同学借点儿。我妈妈甚至还把家里不到期的两千块钱定期存款也给取出来了,紧紧巴巴地把钱凑齐了。就这样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其他所有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就这样啊,我的第一家门店顺利的开起来了,直到现在啊,这家二十多年的老店我也舍不得扔,经营状况还很不错呢。后来在2008年的时候,我又开了另一家店。这时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觉得以前那么困难都能做成事儿,现在应该也没什么问题。所以说自己就没有全力以赴,没有专注的去做这件事情。有了懈怠之后啊,心里的杂念也多了起来,不像以前那么执着。结果呢,拖拖拉拉的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才把那个店弄好,成本啊也比预算增加了许多,中间还遇到了很多困难。每次我都想以前也没有问题啊,现在为什么就会遇到这种问题了呢?在这之后啊,我也开过其他门店,这样的情况也重复发生过。现在来看的话,区别就在自己的专注度上。就是当自己专注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思集中,心无杂念,能量和智慧才都能出来。但是如果说自己没那么专注,没有坚定的时候,心里有杂念,各种问题呀就都蹦出来啦,为什么自己难以专注呢?就是因为自己心有杂念。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在他的两段经历中,因为自己的内心念头不同,专注程度不同,所以即使是相似的情况,结果也大不相同。难以专注是因为心静不下来,杂念纷飞。回到庄子原文,老人说自己身体像枯树根,手像槁木之枝。在《齐物论》中我们学习过南郭子齐的故事,让他去除我知我见忘我的时候也是形如槁木。而今天故事中的这位老人,同样也是进入了内心纯粹心无杂念的忘我状态。这位老人是如何做到内心纯粹心无杂念的呢?其实在他拿起竹竿累起石子的几个月的实践中,这位老人也在不断的修炼自己的内心。从两个石子到三颗石子,再到五颗石子,他不断地去除内心的杂念,最终能够不以万物易蜩之翼,让自己的心保持高度专注。所以心上的专注才是真正的专注。
我们要如何才能修炼内心,去除心中杂念,保持高度专注呢?突破难题需要有足够的能量和智慧,专注就是将能量聚集在一点上,因而能够产生极大的创造力。我们可以通过净心的功夫,去除心中的贪念、贪欲和不当之见,恢复清澈的良知,空灵纯粹的内心,心无杂念方能专注精神,突破难题。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大家。

61 楼 罗凤叶 @2023-03-27

第59课
以己养养鸟
怎样才能超越自以为是?
2023年3月17日(周五)
奋斗职场,舒展人
🔹 课程原文: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shāng]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xuàn]视忧悲,不敢食一脔[luán],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鳅䱔[qiū tiáo],随行列而止,委蛇[wēi yí]而处。
(原文出自《庄子·至乐》)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以己养养鸟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以供养自己的方式来养鸟,结果把鸟养死了。比喻不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一味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行事,结果必然会失败。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同样的体验?有位同学就这样说的: 我比较喜爱花,但是我养花从来都养不活,因为我从不花时间去研究不同种类的花该如何养。我只知道花需要浇水,那什么时候浇,具体浇多少我也不知道。我有空的时候就给它浇一些,有空的时候就把它放到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结果我养的花往往没几天就枯萎了。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做事的时候常常只按自己的想法来,而不去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呢?自己觉得应该怎么做,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到底是什么在支配着我们,让我们总自以为是,从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呢?我们先来学习今天的原文故事,探寻其中的根源。这个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从前有一只海鸟停在鲁国都城的郊外栖息,被鲁国的国君见到了。国军很喜欢这只海鸟。于是他就派人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拿人们敬奉太庙的酒给海鸟喝,把祭祀时使用的牛、羊、猪作为食物来喂养它,甚至还为它演奏美妙的音乐,供这只海鸟娱乐。然而,此时的海鸟并没有像我们人类一样吃得开心,喝得舒坦。而是鸟乃眩[xuàn]视忧悲,不敢食一脔[luán],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这只海鸟面对这一堆好吃的、好喝的,内心焦虑,目光涣散,不敢吃一块肉,也不敢饮一杯酒,三年后就死去了。
庄子为这个故事做了精辟的总结,此以己养养鸟也,非鸟养养鸟也。这是用养人的方法去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去养鸟啊。用养鸟的方法去养鸟,就应该遵循鸟儿成长的规律,让鸟栖息在森林之中,自由的在水中的沙洲上游乐。浮游在江湖菏泽着实的泥鳅和小鱼,随着鸟群的作息飞行与流止从容自如的生活,这才是养鸟的正确方式。同学们以及养养鸟的成语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这个故事通俗易懂。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做法也屡见不鲜。比如很多人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太忙了,干脆给父母很多钱,让父母自己去买喜欢的东西,或者直接买很多贵重的物品给父母。这样就不用抽出时间来陪伴尽孝,你看,这就是我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孝敬父母。可是在父母眼中,给再多的金钱也比不上我们抽出时间去陪伴他们,听他们说说话,陪他们散散步。还有的人很爱自己的孩子,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食物通通留给孩子。把家里所有的家务都揽下来,让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就是为了让他能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学习。甚至还不喜欢重金让孩子上贵族学校。因而很多人会觉得我为了孩子付出了很多。殊不知,这样的爱其实是小爱。忽略了孩子的内在教育,耽误了孩子真正的成长,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自私自利之人,走上了人生的小道。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形式呢?是什么障碍了我们去体悟事物的客观规律,去靠近更高层面的道,从而依道而行呢?有位企业家分享了他的一个重大发现,他在学习中华经典之后,意识到自己应该要到工作的现场去,因而他就到了公司基层和员工干部谈话做事。去了。几天之后,他惊讶的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些干部员工都不是在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做事,而是在按照自己的知见行事。是的,没有人愿意完全按照公司的制度去行事,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质检去行事,除非公司的制度和他的知见相吻合。这个时候看似他是在按照制度去做,实则还是按照他的知见去做,只不过两者刚好吻合而已。或者还有一种情况,公司有很严格的奖惩制度,让员工迫于威胁不得不暂时调整他的知见,以符合公司的规定。这看起来是制度在起作用,本质上也还是它的知见在起作用,无非是你的奖惩措施短时间内影响了他的知见而已。本质上,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在基于自己的知见做事情,这就是知行合一的表现。因而当一个人的知见是错误的,那他必然就有错误的行为。就像养鸟一样,如果国君按照自己的知见去养鸟,认为鸟就应该用山珍海味来喂养,那必然导致错误的结果。
因而如果我知我见比较重,做事就会磕磕碰碰,自以为是,结果必然不理想。就像我们自认为给了父母很多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心血,啥也不让他干,结果依然不美好。得不到父母和孩子的认同,甚至可能还会引发父母和孩子的抱怨。所以,一个人的知觉决定了一个人的意识、语言、身行,进而决定了事。当一个人的知觉大多是正知正见时,他心中自以为是的想法就很少,心灵就比较清澈和纯粹。行事自然就会依循客观规律,依道而行,顺顺利利。反之,如果一个人心中的错知错见比较多,那么他自以为是的时刻就会很多。做事大多是按自己的想法来,碰上了实情可能就做对了,碰不上,结果必然不理想,错误的结果就会很多。在职场和生活中,你是否也会有一些自以为是的时刻?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事呢?接下来我们就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超越自以为是?…………
好的,同学们,时间到。我们来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我和朋友合开一家健康保养的小店,但是合作这么久,我们俩总是不那么契合,磕磕碰碰,烦恼万分。曾经一度我在想,既然合作的这么不愉快,索性我退出就算了,为什么我们俩合作不愉快呢?我的这位合作伙伴擅长用纯手工给顾客做调理,已经做了十多年了,手法特别的好,获得客户的一致点赞。而我呢,擅长的是借助工具给客户做调理。并且我还会一边做调理,一边跟客户聊天,随时了解客户的动态感受,以帮助客户梳理他的情绪。我觉得做调理就是先把客户的情绪调动起来,打开之后再去做调理,效果就会很好。这一行我也做了21年了,但是我的这位合作伙伴却不认同我的理念。他觉得就应该踏踏实实买下头去给客户做调理,而不应该说那么多的话,显得我们很不专业。而我也觉得我的这位合作伙伴太闷了,只知道埋头干活,应该像我一样去连接客户。我们各自抱着自己的想法,谁也不服谁,自以为是,合作的真是心累。通过《庄子.齐物论》的学习,我才发现我心中有很多的我知我见,自以为正确的想法,因而总想让对方按照我的方式来行事,这样能不心累吗?因而我不断地去思考,为什么我就那么认定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呢?并且还有别人也按照我的想法来,这难道不是一种执念吗?这种执念应该也是一种贪欲吧,是我心里想要他人的认同,所以一旦合作伙伴不认同我,不跟随我,我心里就有了对你对抗。所以我觉得我首先要解决自己的问题,现在通过学习,我跟我的伙伴真诚的去沟通,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优势,朝向同一个目标,为客户带去更好的服务,解决客户身心问题,而不是非要谁听谁的,产生内耗。从此以后,我们就各自做好自己的专业,多了一些宽容,合作也越来越顺了。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自以为是的时刻总是让我们很烦恼,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超越他,就像这位同学所展示的那样啊,你得听我的。这样小我与小我的对抗升级到朝向同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客户服务,激发彼此的大我。这样自以为是的时刻就少了。但更深层次的是我们要去提升自己的知见,找到自己自以为是的根源,破除心中那些不明和贪欲。这样我们才能实质性的超越自己,让自己从以己养养鸟,真正的做到以鸟养养鸟。尊重人、事、物的成长规律,依道而行,做事顺风顺水。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提升自己的知见,才能超越自以为是。与此同时,提升自己的知见,也是我们提升生命的质量,拓宽人生舞台的根本抓手。我们一起努力!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

62 楼 罗凤叶 @2023-03-27

第60课
四问四不知
难题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2023年3月20日(周一)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齧[niè]缺问于王倪[ní],四问而四不知。齧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pú]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原文出自《庄子·应帝王》)
各位同学大家好。上周我们结束了《庄子》第六篇“大宗师”的学习,从这周开始,我们学习庄子“内七篇”的最后一篇《应帝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应帝王》当中的第一篇故事。这段故事的原文说,齧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有一个叫齧缺的人内心有一些困惑,于是他去找一位叫做王倪的高人请教。但是当他带着自己的难题来到王倪面前,希望王倪能给予一些令人幸福的有水平的回答时,王倪却四问四不知。齧缺连续问了四次,王倪始终都没有回答。看上去王倪好像非常愚笨。按道理说,高人不应该见解精辟,对答如流吗?怎么问你却一言不发,显得如此无知呢?同学们,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假如我们在场,这时可能很恼火,怀疑王倪这位高人是不是有水分。但是韧齧缺这位提问之人却是非同凡响。他见到王倪四问而四不知之后,竟然因乐跃而大喜,行以告蒲一子。就是说齧缺内心大喜,面对王倪的不言之教,也不知他领悟到了什么。总之他如获至宝,高兴地都跳起来了,跑着跳着却告诉了另一个叫做蒲衣子的人。这时候蒲衣子就告诉他说,你现在懂了吧。内心空空如也的人比对答如流的人更厉害!有些人心里有很多的道德观点可以挥洒自如,靠美德来让大家聚拢在他身边。这样的人已经很厉害了,但真正的有道者还要更高一层。真正的有道者,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其知情信,其德甚真,他的行走坐卧是那么爱你,内心好像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装下。你到他面前问问题,他也不会给你什么特别明确的答案。但当你站在他面前感受到他的气场,却能感知到那份空灵,那份纯粹,因而你会被他的那份宁静所感染,自己也能宁静下来。所以,一颗纯粹空灵的心要比一颗装满知识和观点的心更加的重要,更加接近于大道。同学们,听完庄子的这段原文,你有怎样的感受呢?其实,庄子在这里又颠覆了一个我们常人的认知,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认为要对答如流、学富五车才好。所以想要成长,我们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自己的知识见闻。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可庄子却说,学富五车不如内心空灵。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道。比如,你是一位文字工作者,你的文章能否写好,固然和你的阅读量有关,可是更主要的还是你内心是否空灵,是否纯粹。因为本质上你的文章是自己内心的折射,是你道行的体现。任何工作都是如此。所以我们看这就是老庄哲学的深邃所在。很多人会告诉你要读书学习成为专家,但老庄哲学却始终提醒你要回到大道。就像今天我们学习的原文,齧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王倪为什么“四问而四不知”呢?其实这就是古时传道之人的心法。你问他几个问题,他都没有回答。他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有意地通过沉默,让你静下来反观自己的心,从而破除你心中一些不恰当的知见?我们再讲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弟子去问老师,请教自己某个做法的正确与否,但在他的老师看来,弟子的做法都不在道上。所以面对弟子的提问,这位老师颔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点了点头,默默的很久都不说话,结果这份沉默反而震撼了弟子。面对老师的不言之教,他当下就有了反省。第二天,这位弟子再次来报告老师说,老师,您昨天的沉默对我而言就像一道惊雷,让我震惊百里。我内心的粗糙浮躁之气一下子少去了很多。心静下来了,昨天向您请教的问题,我已自己有了答案。同学们,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就是王倪“四问四不知”的心法,这就是经典的智慧。《道德经》有言,弗为无知,是以不我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都是同一个道理。老庄哲学不是强调你对于某些具体事情的知见正确与否,而是强调让你合于大道,去体会人世间最根本的本质。大道太重要,这就好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你自己拥有一张渔网,即使面对千万个问题,你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今天齧缺与王倪问答的故事,也让我们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一定也有一些不得其解的难题,比如买房、买车、找对象、换工作、同事关系、家庭关系等等。假如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见到王倪,也许王倪也会用一份沉默回应我们。为了让我们回到大道去思考问题背后的本质,那么今天我们遵循庄子的教诲,一起回到本质,进行三分钟的思考,想一想现在的你正在面对一个怎样的难题,难题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回归内心,你的心中就会升起答案。
…………
好,时间到。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他的思考。
最近我正在面对一个特别困扰的事情,就是我的婆婆要回农村盖房,把之前的老房拆掉。但是我不同意,不认可,因为我觉得农村盖房没有价值,它不是投资行为,房子也不会升值。而且根据我对婆婆的了解,她现在想盖房完全就是随大流,想排场,这不是虚荣吗?就为了这件事,最近我们家里吵吵闹闹的,我心里也很烦恼,但是刚刚面对这个问题,我想了一下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表面看是我们一家人在围绕房子吵吵,本质上其实是我的“小我”跟婆婆的“小我”在碰撞。这里面夹杂了很多情绪: 怨恨、烦恼。我们双方的情绪把这件事放大了。其实这事情本身没那么难,坐下来好好沟通是可以解决的。再往深一步看,我发现情绪背后还有本质,就是我有一份计算之心,我总是想着我给公婆多少,就要给我爸妈多少。
哎,公婆也可以,但不能多爱,不然就吃亏了。我突然发现,原来这么多年我跟公婆关系尴尬,是因为这个计算心。我就问自己,这个计算之心符合道吗?庄子会支持这个计算心吗?问题问出来我都笑了,庄子应该不支持吧。其实我可以先多爱一点,先退让一步。婆婆年纪大了,内心容易恐慌,我们让她在城里住100万的房子,她更愿意回农村住10万的房子,那里才是她的根。这是她的想法,其实我都能体察到的。婆婆渴望的也未必是那个房子,她渴望的是大家能够看到她,体谅她的苦,关爱他。这让她觉得虽然自己年龄大了,依然是个有用的被爱的人。想到这里,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我想回去跟婆婆重新聊一聊,想盖房子咱就盖吧,我相信,当我愿意顺着婆婆,她紧绷的弦就会松下来。然后我们再和气地讨论老房子是不是必须拆等等问题。我相信,当我带着一份爱回去的时候,问题一定是可以圆满解决的。
感谢这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我们能够感受到,随着这位同学对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深,她的大我开始展现出来。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本自具足的心中宝藏。短短三分钟的思考就可以让我们拨云见日,大我的力量涌现出来,一下子超越了此前第一层面的烦恼。我们再来回顾庄子的教导,王倪为何四问四不知?就是为了让我们有机会像这位同学一样停止外求,回归自己内心,去看清问题的本质。当我们看清本质,让起心动念回到大道上,很多问题真的就会迎刃而解。这位同学说,我问题的本质不就是对婆婆的爱不够吗?就这么一句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本质上都是爱不够。再比如,有的同学说我是做客服的,此前我觉得客户为什么有这么多事儿,为什么我工作起来这么不顺。有的同学说我是做产品研发的,我觉得客户的需求真是千奇百怪,客户的难题根本解决不完。其实解决客户难题的本质就是我们对客户是否有足够的爱,真的爱客户,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如果对客户没有足够的爱,那不就是一份算计吗?这样一颗心怎么能和客户建立良善的链接呢?
同学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还有很多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问题。真想解决问题,求人不如求己,而真正的求己就是开发自己内心的智慧。回归空灵,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面对难题,抓住本质,难题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迎刃而解。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明天再见。

63 楼 罗凤叶 @2023-03-27

第61课
使蚊负山
制度为什么不总是有效?
2023年3月21日(周二)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肩吾[wú]见狂接舆[yú],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yù]女[rǔ]?”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fú]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zēng]弋[yì]之害,鼷[xī]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原文出自《庄子·应帝王》)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庄子.应帝王》,应帝王是《庄子.内篇里》的最后一篇,主要展现大道的广阔无边,运用无穷。同时,《应帝王》也是表达庄子政治思想的代表篇章,探讨了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帝王,什么样的政治才是好的政治等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使蚊负山。这个故事探讨的主要是一个好的君王该如何治理国家,是靠制定严苛的法律,还是用更大道至简的方法。我们先来学习原文。肩吾见狂接舆。肩吾和狂接舆是两个人名,在此前的课程中也曾出现过。有一天,肩吴和狂接舆在一个场合下相遇,狂接舆问肩吾说,“日中始何以语女?”那个名为日中始的人对你说了什么?肩吾回答说,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日中始告诉我,国君只要依据自己的想法制定各种法律法规,人民就会全部归附。狂接舆立刻表示了否定。他说,日中始这个人讲的不对,你不要听。其于治天下也,由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如果按照他所说的去治理天下,就像要在大海里开凿河道,要一只蚊子来背负大山一样,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圣人治理天下,难道是用法度来约束人们的外表吗?一定不是这样的。那圣人是如何治理天下的呢?狂接舆接着说,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圣人先端正自己,然后顺从万物的本性去化育人心,帮助人们走上一条正确的大道。之后,任凭人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此,国家的治理才能井然有序,欣欣向荣。最后,狂接舆说道,鸟儿尚且知道要高高飞起来躲避罗网、弓箭的伤害。小老鼠尚且知道要深藏在洞穴之中来避免烟熏和挖掘的祸患。动物都会趋利避害,何况人呢?如果按日中始所说,用各种法律法规去规范和约束人们,那么人们就会像小动物一样躲避起来。力求保全自身,而将真正该做的事情荒废了。对国家的发展而言,这不是正确的治理方法。
同学们,以上就是今天的原文故事,这个故事对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启示。在企业管理中,我们也会制定很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激发员工的潜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企业管理该如何做,才能在企业中营造向上向善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我们可以从今天的庄子原文中汲取智慧。在以上的原文中,庄子借狂接舆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庄子并不是完全否定了法制、法规、流程、机制,而是回到了治理国家的根本,那就是化育人心。君主通过提升自身的修养,黎民百姓,端正他们的起心动念,心正了,行为自然就正了。那么国家治理自然风清气正,一片祥和,蓬勃发展。但要是人心不正,百姓不去兢兢业业的工作,而是想着法子,走歪门邪道的路子。那么即使国家颁布了各种制度和法律,也只能是暂时的矫正人们的行为。但要是制度一放松,人们马上又反弹回来重操旧业,国家治理仍然千难万难。《道德经》57章有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之婚。人多技巧,其物之起,法令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耗尽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质朴。所以治理天下,应以清净无欲为正当。以此来化育百姓,顺应人心,顺应每个人心中的渴望,激发每个人心中无限的潜能,让他们的心回归正当。如此,新增了整个国家的风气,也就是正向积极的。同样,在企业经营中也是如此,很多企业都希望能够达到能够激发员工潜力,提高员工生产力的工作环境。
第二,大多数企业通过制定很多的管理机制,比如绩效管理、开篇考核等实现这个目标。这些写在公司文件里的机制规则叫做明规则,它对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大多是有限的约束。在企业中还有一种默认的规则,这种规则是通过长期的企业文化的浸润而成的,是员工从心灵深处认同的规则。这种规则才对员工的行为有着真正的主导作用。比如有些企业默认的规则就是要去爱客户。因而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见识员工的心灵品质,帮助员工开发内心的潜能、无尽的仁爱。因而员工从原本盯着客户口袋里的钱,利用客户获取订单,成长为真正的爱客户,为客户着想,为客户分忧。如此与客户建立了心与心的链接,他们也成为了值得客户托付的企业,从而赢得订单。这样在公司形成的默认的规则,可以让员工在面对客户的时候自发地为客户考虑,而这是很多公司的名规则难以做到的。有的时候公司制定了很多的规则,确实能够一定程度激发员工去链接客户。但是当一个人心灵品质不高的时候,很多的链接并不是真诚的为客户好,而是为了客户口袋里的钱去利用客户。这样的一份心。其实客户很快就能觉察,所以他们与客户建立的关系可能更多的是一锤子的买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公司制定很多有形的明规则是需要且必要的,这对员工有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在公司里形成正向而持久的默认的规则。即激扬每个人心中的大我,开发每个人心中无尽的宝藏,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自动自发地创造价值。如此企业管理才能游刃有余、且卓有成效。
同学们,在我们的职场中肯定也有很多的名规则和默认规则,结合我们的职场场景,我们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思考一个问题,制度为什么不总是有效?
…………好,时间到。我们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做分享。
我是一家手机店的销售,公司每个月都会给我们制定KPI,达到KPI呢,就会有相应的奖励,达不到就会有惩罚措施。但是我不是被KPI推动的人,我是被自己的情绪推动的人。有的时候我烦心事少,心情好,就会努力的工作,尽量争取去完成这个KPI。但是有的时候我的心情不好,我才不管什么KPI。最明显的是公司给我们制定的KPI总是上调的,一个月比一个月高,有的时候调的太高了。很明显自己跳一跳是没办法达到的。这个时候我的负能量就出来了,觉得公司真是没人性。我好不容易完成了KPI,赚了点儿钱,公司又制定了更高的目标,显然是为了压榨我们。于是我就躺平摆烂,放弃努力,这个月肯定就完不成业绩指标了。但通过学习,我发现我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我的负面情绪时刻少了很多,每当我觉得公司给我制定的KPI不合理的时候,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躺平抱怨了。而是拿着去年的数据以及今年的现况分期找到领导。希望领导能给我制定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够得着的目标。通过跟领导的协商,每次都有所收获,也让我有了奋斗的动力,因为这个目标在我看得见的不远处,我努努力就可以够得着。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制度为什么不总是有效?我觉得当KPI符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时,是有效的,但也要因人而异。有的人就喜欢挑战高目标,不管公司制定多高的目标都愿意去完成。有的人能量就比较弱,不管公司制定什么目标,都不愿意奋发努力。但是我觉得真正的根本是让每个人心中焕发出生命的能量。

成长自己,才能从心里生发出力量和智慧,才能完成KPI制度才有效。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通过这位同学的亲身经历,我们知道了制度我总是有效,有的时候达不到激励人的作用,本质是由于我们心中的能量不足,就算通过外在的激励措施激励出了一些能量也是很有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心底的能量是心灵品质的呈现。当一个人心灵品质高的时候,他的能量就高,负面情绪自然就很少。因而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激发自己的潜力,挑战高目标。所以,本质上,想要让制度发挥效果,就需要在企业中形成默认的规则。即通过长时间企业文化的浸润,去开发每个人心中无尽的宝藏。让每个人的能量、智慧、仁爱、胸怀整体上升一个台阶,然后再辅以各种规章制度、激励机制,企业的管理就会自然而然向上向善。这就是庄子教诲我们的。比起规章制度,人们的心才是根本。心正及身正,行政治理、国家企业管理,其实是道法自然。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下节课再见。

64 楼 罗凤叶 @2023-03-27

第62课
游心于淡
上等的领导力是什么模样?
2023年3月22日(周三)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天根游于殷阳,至蓼[liǎo]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wéi]天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fú]莽眇[miǎo]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kuàng]埌[làng]之野。汝又何帠[yì]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wéi]?”
又复问,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原文出自《庄子·应帝王》)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庄子.应帝王》。在上节课中,我们学到了仅靠自己的权威来治理天下,犹如使蚊负山一般,难以实现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称为下等的领导力。那么上等的领导力是什么模样?这节课我们结合庄子中的故事来思考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故事叫做游心于淡。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原文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一位名叫天根的人在阴山南面闲游,他来到蓼水河边,正好碰见了一位格局境界很高的人,庄子称其为无名。我们在逍遥游中学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可见这个人的道行之高。天根向无名请教说,请问为天下。请问治理天下的方法是什么呢?面对天根的虚心求教,无名却说,去!如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你这个见识浅陋的人,为什么要问这种令人不快的问题呢?为什么无名对天根的问题嗤之以鼻,还说他见识浅陋呢?无名继续说,吾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茫莽眇之鸟,已出六级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汝有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我以大道为友。如果自己感到厌倦了,就成了像鸟一样的清虚之气,去往天地之外,在虚无空旷的地方遨游。如此逍遥自在,你又为何要用治理天下这样世俗的事情来触动我的心呢?无名原本在清净之地遨游,心如止水,而天根却向他询问治理天下的办法,扰动他的心。所以无名不愉快的对天根说,汝鄙人也。遭到无名的呵斥拒绝后,天根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向他请教治理之道。无名看他诚心诚意,坚持求教,于是指出了治理天下的大道。无名说,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你应当游心于恬淡之境,合其于寂寞之?也就是说,让自己的心空灵纯粹,无所修饰,去召见世间万般纷繁的食物,就能够看透背后的大道。也就是说,在治理天下时,顺应自然,让万物都按照大道的规律来运行。病除自己的私心私欲,不扰乱自然运行的过程,那么就能够天下治矣。回顾整个故事。庄子是在传递怎样的思想呢?我们可以通过核心的语句来解读整个故事。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汝游心于淡,后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去除私心杂念,让自己的心保持空灵纯粹,没有个人的偏执,顺应万物的规律,顺应自然,不去干扰天下,因此得到治理。
总结起来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当然,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没有。比如在现代职场当中,企业一定需要制度,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形的制度是保证企业正常顺畅运营的机制性的保障。但是有生有无。在有形的制度的背后,是制度制定者无形的格局和境界。格局小、境界低之人制定制度时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因此,利用制度处处挟制他人。而格局大、境界高之人,这是为整体大局的利益考虑。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避免人们犯错误的同时,也能激励那些做正确事情的人,从而引导他人抑恶扬善。所以,无为的、无说的不是具体措施的有和无,它指的是无容私、无私欲之为。上等的领导力就是在于无私的程度。巫师是格局、境界的呈现,而领导力就体现在格局、境界上。
领导者去除私心私欲,无为而无不为,依道而行,这才是上等的领导力。但是好名之心、好利之心、哀心、忽心等等这些有私的心,常常不经意间就把领导者带偏了。最常见的是,领导者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做出了有助于自己的名利,而未必对整体和大局更有价值的选择。比如一位同学说,公司曾经有一个重要的项目,还没有决定交给哪个部门去执行。作为部门的负责人,他全力向高层领导来争取这个项目。虽然项目进行的磕磕绊绊,但是在自己和部门成员的辛勤努力下,最终也完成了这个项目。回顾此事,他一直觉得自己在为公司尽心尽力的创造价值、创造利益,没有什么私心。但是经过深度思考后,他才发现自己在争取项目时,想的其实是通过这个项目自己能够获得名声和利益。如果真正能够无私,自己可以联合几个部门一起完成这个项目,这才是对公司的整体更有价值的决策。原来自己本可以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进行思考,可以从上级领导的角度来看问题。现在请各位同学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思考今天的问题,上等的领导力是什么模样?…………
好,各位同学时间到,接下来我们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他的思考。
谈到今天的这个问题,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自己和曾经的领导面对同样一项工作时的经历。我以前在一家图书公司工作,担任基层管理者。

在公司当中根据大的产品品类分为几个大部门,各部门下再根据细分品类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编辑的图书都比较固定。但是有时候有加急的书稿时,也会给一些小组安排加急的工作。有一次部门领导突然找到我,对我说,你们小组目前手上的工作还不是很着急。现在我们接了几个稿件,时效性比较强,需要加急,你看看你们组能不能把稿子接下来。我询问了一下才知道,这个稿件的内容复杂,涉及很多数学计算的内容,相比其他的稿件的难度要高很多。稿子编辑起来不仅耗费精力,而且如果稍微不仔细就有可能出错误,而我们的奖金又是个错误率挂钩的。总而言之,这就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听领导说了之后,我心里就想,为什么一定要让我们组去做呢?而且如果我答应了,组员们都会对我有意见的,但是我又不好意思推脱,我就说我们组之前的稿子看的比较慢,我先问问他们还能不能抽得出时间接新活吧。我在工作群里给组员们发了消息。虽然也尽力的去劝了很久,大家还是要么说没时间,要么说之前没设计过这么复杂的内容都回复消息拒绝了。我只好把大家的意见告诉了领导。过了一会儿,领导把我们组都叫到了会议室。他说,这几本书时效性很强,如果能在一个月以后上市,销量一定很高,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很高。公司领导比较重视你们组,相信你们的能力,也希望你们多锻炼内在的品质和实际的能力。而且这几本书对读者也很有帮助,社会效益很不错,也希望你们担得起对读者的责任。同学们听了后都点头同意接下这项工作。其实类似的状况也有很多,我发现领导在安排工作时总是能让其他人很乐意的接受,而我在安排时,其他人经常有意见。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这是沟通上的技巧。今天我重新思考了一下,其实这就是领导力的区别啊。我自己的私心比较重,想的是自己名声、自己的利益,而领导考虑的却是整个公司的利益,甚至是社会大众的利益。我们常说,晓之以理,这个理就是天理大道啊!只有自己心里少一些私心、杂欲,才能接近大道,才能更好的领导别人,这才是上等的领导力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正如这位同学所说,领导者需要晓之以理,自己心里要少一些私心,不被自己的利益得失影响。顺应大道,更多的去考虑整体全局的利益,才能在无形之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这就是庄子课程当中所说的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道德经》中讲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象就是大道,适应大道则无往而不利,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无为的真正内涵就是两个字,无私。无私就是去除私心私欲,对领导者而言,去除自己的私心,用自己的大悟点燃他人的大悟。团队凝心聚力,共克时艰,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上等的领导力。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我们明天再见。

65 楼 罗凤叶 @2023-03-27

第63课
明王之治
千亿级企业家与我们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2023年| 3月23日(周四)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阳子居见老聃[dān],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xū]易技系,劳形怵[chù]心者也。且曰虎豹之文来田,猿狙[jū]之便,执斄[lí]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阳子居蹴[cù]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shì];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原文出自《庄子·应帝王》)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庄子共学的第95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内篇》的最后一篇《应帝王》。它讲述的是庄子的政治理想,有圣人那样的君王,可以化于天下,无为而治。下面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明王之治。先来看原文,阳子居见老聃,阳子居是一位有道之人。有一次阳子居去拜见老子,向老子请教说,我认识这样一个人,他行动机敏,干起活来非常的干练,而且他也很有智慧,对于每一件事情都看得很通透,也非常勤奋,孜孜不倦,学以求道。这样的人去治理天下,可以称得上是明王了吧?老子听完说,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喜,劳形怵心者也。明王,那是圣人层面的君王,你所说的这个人,不过是在用自己的聪明才变,做事每天都劳心费神,怎么能与圣人相比呢?老子做了个比喻说,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猨狙之便执斄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你看老虎和豹子的皮毛有美丽的花纹,结果为自己招来了猎杀,猿猴很灵巧,猎狗能追踪狐狸,结果呢?他们都被人拿绳子拴住,为人所用。老虎、豹子、猿猴、猎狗都是因为自己的长处而被拘束。他们能与冥王相比吗?阳子居听完老子这番话,大吃一惊,原来自己并不理解圣人的治国之道啊!他郑重的向老子请教,敢为明王之治?既然这样的人都不能与明王相比,那明王之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老子说,冥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明王之治是怎样的呢?明王的功绩广被天下,却好像不曾有什么智力。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他化于万物,教化百姓。老百姓们却不觉得天下是依赖他教的好的,也不觉得君王有什么大的作用,有莫举名,使物自喜。他一点儿也不推举自己。万事万物各安其位,自得其乐,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这样的明王,它是立于不测之地,你根本没办法揣测他,别人读不懂他,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因为明王是与大道相应,达到了与大道合一的境界,所以看上去明王好像什么也没有做,天下自己就大治了。这是庄子借老子之口描述的明王之治。明王治理天下,不有居功德,不自扬名声。明王的心在大道上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也不会凸显自己。明王的这颗心是虚空纯净的,因此天下能无为而治。
东汉哲学家王骢记录了一首上古尧帝时代的《击壤歌》。击壤,就是用一块木块去击打另一块木块的游戏。虽然全诗只有五句,我们却可以从中感受尧帝的“明王之治”。诗中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有何哉?这首诗描写的是尧帝时期,有一位五十多岁的长者在路边玩击壤的游戏。那个时候五十多岁已经算是长者了。有位过路的人说,真好啊。要是没有尧帝的恩德,五十多岁的长者怎么会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来击壤呢?这位长者听了不乐意,他说,太阳出来我就下地干活。太阳落山,我就回家休息。我打井有水喝,种地有粮吃,空闲之时,我就击壤为乐。和尧有什么关系呢?《道德经》里讲到,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即是小,小即是大,由大见小,由小见大。从一个普通百姓生活中自得其乐的小场景,大家也能感受到明王之治。在百姓看来,自己的生活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明王没有关系,而在明王眼中看到的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他不凸显自己只是顺应天道,顺应民心所向。因此治理天下对他来说如此简单。明王格局境界如此之高,他们对规律的明白体征程度已经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不管做什么都在道上。所以明王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道德层面不同。回到现在,我们可能也在做一份事业,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但假如今天我们要带领一家行业领先的千亿级企业,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作为一位千亿级企业家,治理企业又需要怎样的心法与方法呢?有这样一家新能源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十多年以前,行业内的其他几家大企业都纷纷在美国上市。在当时这些企业的影响力、财富水平在行业内都是数一数二的。可是到了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初那些争先恐后上市的企业已经纷纷破产清算。而这家龙头企业虽然也经历了一些风雨,却一直行稳致远。到今天逐渐成长为一家千亿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综合实力排名前列。这家千亿级企业如何能够行稳至运,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径呢?企业的董事长分享了他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这位董事长说,自己从小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所以在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深沉的愿望,那就是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回报祖国。这份愿望他时刻不敢忘却,因为心中有这样一片真情。我们能够想象,当眼前出现一个巨大的商机时,他看到的不是让自己快速致富的路径,也不是在富豪榜上名列前茅的机会。他看到的更多是如何的报效祖国,如何的借助新能源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他看到的是家乡的那片土地,在那片土地上,所有的父老乡亲们都犹如他的生身父母,那么亲切,又那么宽厚。这位董事长还讲了一句让我们记忆深刻的话,他说,作为一名企业家,最高的境界就是能够成为一名教育家。这些年来,企业3万名员工生产生活的重任在肩,自己一日不敢懈怠。渐渐的真诚、质朴、敬畏、感恩,这看似简单又不简单的八个字,不仅成为了这位企业家个人的行为准则,更成为了这家企业的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企业氛围变得风清气正,员工们的心之力不知不觉被开发出来,整个公司都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大概了解了这位千亿级企业家的成长故事,我们用三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个问题,千亿级企业家与我们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好,三分钟时间到。接下来我们听一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
听完之后,我感觉千亿级企业家的心灵品质都是比较高的,他们的格局境界高,对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体征程度就高。因为他自己有这样一个崇高的使命,然后也带动企业的使命,把更多人装在心里,把祖国装在心里。这给他们注入很澎湃的力量,使他们能够持久的愿意去付出。最根本的是企业家自己有一份对国家的热爱和奉献精神。行为作用对象大,反作用企业就能行稳致远。反观我自己,我自己也做一家小公司,我以前去学习都是为了多掌握一些方法技能,就想这样我能去做多少个成功案例?我自己会有怎样一个客观的收入,想的全是利益自己。我的道就在这里,反作用就是我挣了一些钱,但企业也做不大。最近学习的时候,我又重新回到原点,我也追问自己,我办这家公司的目的真的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吗?我想到我的客户,他们来找我解决问题,他们眼神中的期盼,我明白了。我不是要做多少个成功案例,我真的要把多少人装在我的心里,去利益这些人。这才是我公司的使命,也是我励志的方向。
感谢这位实验班同学的分享,每个人都有道,道的层面不同,所实现的事业也不同。我们可以想见,对这位同学而言,如果心心念念想的只是为自己多积累几个成功的案例,也能成就一番事业。但心中的舞台比较狭窄,也很难有持续成长、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但当他开始想着为更多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时,舞台更宽广了,也就打开了企业发展与创新的源头活水。经营企业如此,经营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也许当下的我们距离道德境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境界和格局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切不可妄自菲薄,因为阳明先生教会我们,圣人之道,吾性自是。即使眼下的道行还达不到圣贤层面,但至少我们可以超越当下的自己,向更高层面的格局境界坚定攀登。遇到问题回到原点,从为自己到为他人,从为小家到为大家,从提供有形的短期的价值到创造无形的长远的价值。从心上的突破开始,很快就会感受到生活和事业的突破。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下节课再见。

66 楼 罗凤叶 @2023-03-27

第64课
浑沌之死
为什么我们会犯错误?
2023年3月24日(周五)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课程原文:
南海之帝为儵[shū],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hún dùn]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原文出自《庄子·应帝王》)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庄子.应帝王》。上一节课中,我们共同学习了明王之治,看到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无为而治。在庄子看来,无为而治是明王之治,也是治理天下的至高境界,是圣人达到的境界。而我们一般人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做事往往付出了很多努力,结果越努力越容易出错。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犯错误?这节课要学习的故事叫做《浑沌之死》,这是《应帝王》中的最后一个故事。原文说,南海之帝为鯈,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地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故事当中虚构了三个人物,一个是南海的帝王,叫做鯈。一个是北海的帝王,叫做忽。另外一个是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儵与忽之间相距很远,所以他们只能在浑沌管理的地方相聚。每次似乎到来的时候,浑沌都对他们盛情款待。儵与忽因此心中感激,总想为浑沌做点儿什么,以报答浑沌的恩情。做点什么好呢?儵与忽发现浑沌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他竟然没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这些器官,这在儵忽看来是浑沌的缺陷。发现这个问题后,儵与忽谋报一下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所以互商量说常人都有七窍,有了七窍才能看到外界,听到声音,才能进食呼吸,唯独浑沌没有七窍,生活都不方便,不如我们一起给他凿开七窍。所以儵忽日凿一窍,每天都尽心尽力的为深沌创造一个器官。用了七天的时间,终于给浑沌凿开了七窍,让浑沌拥有了眼耳鼻舌等外在的感官。按常理来说,浑沌有了感官,终于能够品尝美食,闻到香味,也能够听到美妙的音乐,看到多彩的世界,应该是一件好事。那么有了七窍之后,浑沌如何了呢?原文说,七日而混沌死。有了各种感官之后,浑沌非但没有获得更好的生活,反而因此丢掉了性命。
庄子的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原文中没有直接说明浑沌死去的原因,而浑沌的死因也正是这则故事的寓意所在。要弄清楚其中的寓意,我们可以从浑沌的名字入手。浑沌原本指的是天地形成之前浑然一体的状态。在浑沌当中,天地万物都是无,只有大道在运行。这个故事给中央之帝取名浑沌,就是比喻他内心纯粹,没有私欲,心中所见始终是大道。而作为一个帝王,它也代表着无为而治。所以在这个故事当中,浑沌比喻的是追寻大道无私欲之为。因此浑沌的外表也保持着无的状态,没有鼻子眼睛这些器官,这是他清净无为的外在表现。但是儵与忽却把这当成了缺陷。为什么他们要去凿七窍呢?这要从儵与忽的动机上谈起。鯈与忽受到浑沌的善待,心怀感激,想要回报恩情。如果鯈和忽能够真正为浑沌好,就应当顺应他遵循的清净无为之道,这才是对他最有益的。但是儵与忽却谋报混沌之德,为了成全自己的仁义成就之事,刻意的给浑沌开了七窍。用有私欲之为,打破了无私欲之为,结果是惨痛的。所以原文用日凿一窍,七日而深沌死。告诉我们一有私欲之心,妄自行事也是逆道而行,有为则必败。因为智者总结道,庄子那些篇中讲过很多与逍遥状态相反的场景,小智伤生,以物伤生,执着于我知我见,或者追逐外物,都会让自己的心不得逍遥。而种种不得逍遥,皆技巧之故,盖都为凿破浑沌上是天真者。智盖都为凿破混沌上是天真者。智者说,人们看不明白,这种种无法逍遥的困境背后都有一个原因,就是追逐技巧变成了有私欲之为。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人没有一个不是凿破浑沌之人。我们每个人都砸破了自己心中的浑沌,丧失了自己的天真,被自己的私欲所驱使,却不知道以有私欲之心强行去做事,烦恼和痛苦也会随之而来。有个抓沙子的例子很好的体现了这个道理,当我们顺应自然,随手抓起一把沙子的时候,很容易抓起满满的一把沙子。但如果我们有了私心,想要牢牢的把沙子攥在手中时,却会发现越用力,沙子从指缝之间路走的越快。这些沙子就像我们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它在无私欲之为中自然盈满,却在我们有私欲而妄为时悄悄逝去。比如在与另一半相处时,当初没有私心杂念的时候,我们都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对方好,两人的感情一定会很好。这种状态也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快乐。但是后来相处的时间长了,可能就会有一些私心出来了。为了获得对方的回报,或者为了在感情中掌握主动权,原本的无私之爱慢慢变成成为了有私之为。人和人的关系随之变得淡薄。开始为一些琐碎事情计较,矛盾凸显出来,原本的幸福慢慢消散。在生活中如此,在职场当中同样也是如此。当我们内心纯粹没有私心杂念的时候,顺应自然,暗合道妙,甚至明和妙用,便能够顺风顺水,因而实现了自己的成功。但是当我们被私心私欲引导而行事的时候,就会背道而驰,犯下一些错误。曾经的成功也会逐渐败露,就开始从巅峰走向了下坡路。现在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思考这节课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犯错误?…………
好,时间到。下面有请一位实验班的同学来分享一下他的思考。
前面场景中的例子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和我家先生的经历。我们的父辈之间是朋友,我们两个人也是从小一块儿玩儿到大的,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吧。他一直以来都像大哥一样照顾我,而且我们俩三观都比较正,也有共同的爱好。有。我在这个队里吗?嗯,我在这个地里走了。我天你屁事。我要。我有共同的语言。在一起的时候总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一切都非常自然,我们就在连自己都没有觉察的情况下进入恋爱状态。最后携手走进了婚姻。当时因为喜欢吧,总觉得自己可以无条件的付出,无条件的去爱他,也不在乎他能给我带来什么。所以那段时间也感觉自己的生活特别甜蜜,特别幸福。可是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呢,自己可能也有一份不自信吧,计较多了,总是在怀疑他给的爱是不是全部的。但这种念头起来的时候,之前那种纯粹的付出就变成了一种索取。我总想在他那儿得到些什么。在家庭中,因为不太自信,所以想在家庭中能掌握主动权,我会比较霸道强势一点。我的性格比较生硬,干什么都爱,直接表达出来,不会拐弯。对他也会用自己固有的想法去要求和限制他,他做什么我都爱和他计较。就这样,我们的情感也有一些变化。在结婚十年的时候,我们的婚姻曾经一度亮起过红灯,那时候我的反应特别激烈,会不断争吵,但解决不了问题。后来我就反省,找一些自己的问题,我就看到自己原来是为了获得对方的爱,太想掌控感情了。以至于自己在两人相处中太强势,反而让感情有了裂痕。
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我们看到在两人早期相处的阶段,能够无怨无悔的为对方付出爱,而幸福也在无私欲之中悄悄来临。而一个念头的转变,当自己开始索取爱时,就想去掌控感情,反而让两人的关系僵化。我们相信随着这位同学找回爱情的初心,他一定能重拾自己的幸福。《庄子》的原文当中,浑沌本身清净无为,顺应大道,不需要多余的去开凿七窍,但是疏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以有私欲之为,给浑沌凿开了七窍。这样的有为之举,逆道而行,看似是对浑沌好,却最终让浑沌丢掉了性命。我们在《62课》中讲过,无为的本质是无私,所以无为不是不为,而是无私欲之为。《道德经》讲,圣人无为则无败,无执故无失。层面高的人,行为处事能抛开私心,从而依道而行。借助大道的力量,必然远离失败,成就伟大的事业。以其无私不能成,其实自己也能收获圆满觉悟的人生。但平常人行为处事常有私欲,以私自妄为,与大道向背,或许能收获一时之快,但烦恼痛苦已相距不远。所以《道德经》中讲,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就是使天下人都收敛自己的私智,去除私欲,让人心复归于浑沌的状态。人心归于浑沌,行无私之无为,顺道而行,才能创造自己大有作为、圆满幸福的人生。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

67 楼 罗凤叶 @2023-03-27

《庄子》:
第65课
神巫见壶子
道,到底是什么模样?
2023年3月27日(周一)
奋斗职场,舒展人生
🔹 课程原文:
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女[rǔ]。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jīn],以告壶子。壶子曰:“乡[xiàng]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dài]见吾杜德机也。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chōu]矣,全然有生矣!吾见其杜权矣。”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天壤[rǎng],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zhǒng],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相焉。试齐,且复相之。”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吾乡示之以太冲[chòng]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鲵[ní]桓之審[shěn]为渊,止水之審为渊,流水之審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wēi]蛇[yí],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cuàn],食豕[shǐ]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原文出自《庄子·应帝王》)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庄子共学的第99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应帝王》里的一篇寓言故事。神巫见壶子。首先来看原文,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郑国有个名叫季咸的神巫,算命特别准,他要是指着某人说,你某年某月某日会遇到凶险,那这个人必定会在当天遇险,从来没有不应验的。正因为这位神巫太过神妙,百姓害怕从他嘴里听到自己的不好,路上看见他就远远绕开。然而有一个叫烈子的人见之而心醉,看到神巫的神机妙算,心醉神迷,心想这才是正道了。大道的人啊,别人的吉凶福祸,他都能一眼看出来。太厉害了,简直没有见过比这更厉害的人啊!于是列子失魂落魄的回去拜见了他的老师壶子说,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老师啊,我最初拜你为师的时候,以为您的道就是天下最高明的了。没想到啊,那位神悟的道,比您还要高明的多啊!壶子微微一笑,说,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你在我门下许久了,但你从我这里学走的其实仅仅是道的皮毛,还远不到道的实质。你真的知道道是什么模样吗?这样吧,明天你把神巫请到这里,让我来见一见他。第二天,列子果然将神巫请来,让神巫与壶子会面,自己则在房门外守候,列子也不知道二人在屋里谈了什么。但神巫出门后面露惋惜,对列子说,“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jīn],以告壶子。见师回言,哎,列子呀,你的先生快要死了,他只剩下十几天的寿命了。我见他面若死灰,生机已经断绝了。列子听了这话,好像晴天霹雳,当场涕泪横流,哭着走去,把神巫的话告诉了老师。结果胡子反而笑着安慰列子说,我是故意的。刚才我展示给他看的是心如茫茫大地,寂静自己的境界。他大概是看我生机毕设,误以为我必死无疑了。明天你就再请他来吧。第二天,列子又将神武请来。这次神巫走出房间时,神清气爽,很愉快的对例子说,你的老师真幸运啊,能遇上我,他的命有救了。我看到他恢复了一线生机。神巫走了。壶子对列子说,今天我显示给他看的是机发于踵的境界,在沉静无比的内心升起了一丝光明,就像一线生机从脚跟升起。他大概是看到了这线生机了,明天你再请他来。
第三天,神巫又见到壶子,这次他出门时若有所思,对烈子讲,你老师今天心神不定,脸色恍恍惚惚,我没法给他看面相,等他内心安宁了,我再来找他。列子赶快继续汇报。壶子说,今天我呈现给他的是无迹可循的太虚境界,他看到了,却看不懂,也不知如何解释就走了。明天你再请他来。第四天,神巫又来了。这次他进到壶子的房间,人还没站稳,就感觉不对,惊慌失措的逃走了。壶子见状,对列子说,追上他。列子没有追上,回来告诉老师说已经跑掉了,不见踪迹。壶子便对列子说,方才我显示给他看的是须臾唯一的境界,这仍然不是我的根本之道。我只是空虚了自己。随着他的心思周旋,他努力想看清我,可我的心如草,随风披靡如水,随波逐流,浩浩荡荡,深不可测。他感觉害怕,感觉不可琢磨,于是掉头逃走了。这时,列子终于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他明白了老师是在通过这位神巫轻轻的敲打他,提醒他:列子,你的道行还浅啊。你以为路上遇到的神物就比老师厉害。但你真的读懂了老师的道吗?真正的大道,它是那样的厚重,那样高深,那样令人敬畏,你怎能因自己的无知而侵蚀大道呢?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cuàn],食豕[shǐ]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列子终于明白自己离道上远,于是他怀着对道的敬重返回家中。三年不出,在家替妻子烧饭喂猪,就像伺候人一样用心。气浮华归质朴,安然静默,独立于世,在纷繁的世界中持守真朴,终身如此,成为一代有道之人。
同学们,这个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你学到了什么呢?其实回头看我们庄子的课程,已经学到了第65课了。这65课当中,我们有时学寓言,读言文,有时学逍遥,学坐忘。但这65节课的背后,贯穿着一个统一的魂,你知道吗?
这个魂是什么呢?这个魂就是道。《道德经》讲,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论语》讲,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多么珍贵。《道德经》又讲,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市场,指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无比深邃的,甚至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未能窥其藩篱。在这个故事中,列子最大的收获便是他终于通过老师四次示范的天人合一之境界,体会到了道德精神升起了对道的敬畏,所以他回到家中自己去修炼和体征,因而最终他也拥有了自己的道。那么今天我们来思考一个重要且深刻的问题,学习《庄子》近100天了。对于道,你一定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你认为道到底是什么模样?我们进入三分钟的思考时间。…………好,时间到。今天实验班。有很多同学对这个话题有所感悟,因而今天由我来代替大家分享大家的思考。有位同学说,通过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改变了我的底层思维模式,让我从原来的负向思考,朝向积极正向的方向去思考。因此要问我道是什么模样?我个人感觉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做事就是道。有位同学说,到底何为道呢?我觉得就是坚定的去相信天理,因为天理最公平,落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去做一个友善的人,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利去损害他人的利益,也不能去助长他人的恶。最重要的是还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人,向他人伸出援手,奉献爱心。我觉得这就是道。还有一位同学说,我觉得开心即是道,道的模样就是开心的模样。每天开开心心的生活,开开心心的工作,开开心心的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也为他人带去开心,这就是道之所在。还有一位同学说,在学习经典之前,我曾无数次的问过自己,道是什么模样,那时候的自己根本体悟不到,但是经过这一段的学习,我觉得道是努力向上的模样。有时我遇到困难走入死胡同的时候,我就回想自己小时候努力求学的经历。那个时候的经历会给我无限的动力,让我有勇气去超越当下的困难,一路支撑我走到现在。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努力向上,绝不放弃的模样就是道的模样。同学们,你心中的道是什么模样呢?此刻你心中描绘的那个画面就是你对道的理解。口头上的理解也许还会有很多隐喻的成分。而你每天在日常待人接物中所展现的风范,体现的才是你对道真正的明白和证征。之前有人说道是零和一的关系,只有老子、庄子等诸位圣贤才有道,我们作为普通百姓是没有道的。然而刚刚听同学们的分享,我们能感受到,其实人人皆有道,这个道不是0和1的关系,而是1~100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于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白和体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不过道与道之间是有层面的。人世间存在若干层面之道,有佣人之道,世人之道,也有能人之道、君子之道。乃至于像我们今天学习的壶子那样的深不可测的更高层面之道。就如庄子开篇《逍遥游》给我们展示的鲲鹏一样,鲲鹏一击海水,便能震荡三千里,展翅高飞,便能扶摇直上9万里。这是庄子心中的鲲鹏,是庄子的道。庄子感知到了天地是那样的广阔,庄子这颗心和天地融为一体。这么巨大无比的鲲鹏,深不可测,我们读不懂,就会生出怀疑、动摇之心。但是今天我们学习了“神巫见壶子”的故事。我们更进一步明白了对于更高层面之道,我们也许暂时读不懂,就像列子读不懂老师一样。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敬畏。如果连敬畏也很难做到。最底线的要求是不要去妄意诽谤和诋毁更高层面之人与更高层面之心,因为那样带给自己的反作用是极其巨大且恶劣的。若干年前,一位大型全球化企业的高管在学习稻盛哲学时讲过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说,刚开始学习稿盛哲学,很多地方都读不懂。但我坚定相信稻盛先生的层面比我高,只要是跟稻盛先生不一致的地方,一定是我错了。就是这份毫不动摇的信心,让他很快就领会了稻盛先生的心法。试想,如果不是这样,看到自己认同的话就点头。稻盛先生说的真对,看到自己不认同的话,就摇头。稻盛先生恐怕错了,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那这样的学习,我们到底是在学习稻盛先生还是在重复自己呢?所以老子才讲,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信心如果不坚定、不果断,跟不信没有区别。同样,学习圣贤思想之所以有快有慢,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起心动念处的信与不信。一般人无法理解庄子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怀抱着对道的敬畏,相信圣贤绝不会说谎话,圣贤绝不会骗自己。然后朝着那个方向不断的努力,让自己的心随着成长去体验更高层面的道,让自己的人生也变得宽广和辽阔。大道无形,但生于天地,长养万物,体证更高层面的道,朝向更高层面的人生。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各位我们下节课再见。